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宫疑案正解 >

第10部分

清宫疑案正解-第10部分

小说: 清宫疑案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宫。(《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〇〇) 
上述记载,有人认为是事后伪造的: 
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兄弟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告诉当事人胤禛?况且,当时人写的《皇清通志纲要》中,没有记述七位皇子在病榻前听到康熙帝遗命的事,反而在记载康熙死亡事前,写些“时领侍内大臣六人”某某某,“大学士五人”某某某,其中都没有隆科多的名字!可见这段记载是伪造的,所以认为雍正帝是篡位。 
第八,“口授末命”说。很多人怀疑隆科多“口授末命”之事。胤禛在康熙帝病危当天,曾三次到畅春园清溪书屋病榻前,康熙帝说:“朕病势日臻”,可见还没有糊涂。但为什么康熙帝没有把指定他为继承人的事直接当面告诉他?“口授末命”的人为什么是隆科多一位大臣?其他大臣为什么没有在场?而隆科多后来又说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的话?有学者认为:这足可以证明他确是“口授末命”的人。还有学者指出:“隆科多当时不是大学士、也不是领侍卫内大臣,官阶只是九门提督、护军统领,以他的地位而言,他不够资格成为皇帝临终时的唯一受命者。”康熙皇帝怎么会在病重时不召集大臣王公们一起来听他的“口授末命”呢?竟然只把传位事悄悄地告诉隆科多一人呢?而且《皇清通志纲要》和《永宪录》都不见记载。 
第九,“死无对证”说。有七位皇子在畅春园皇帝病榻前听到传位口诏以及隆科多“口授末命”的事,是雍正帝登极以后第七年才由雍正帝下令写在《大义觉迷录》里。当时跟雍正帝争斗的重要敌对人物几乎都已死亡,此时,雍正帝编造出康熙帝口授《传位遗诏》的事,已是死无对证了。为什么雍正帝不在即位时就公告天下呢? 
第十,“杀人灭口”说。雍正帝的同父同母兄弟允回京奔丧,对雍正帝的态度相当不寻常,而雍正帝最后将他监禁,是不是“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的旁证?雍正帝其他敌对兄弟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的,这算不算是早年继位之争的“秋后算账”? 
这些问题在以前都认为是雍正夺嫡或篡位的证据。尤其是对雍正继位在内外有拥立大功的隆科多与年羹尧的命运,颇为耐人寻味。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是皇亲国戚中的特殊人物。他是康熙帝舅父佟国维的儿子,是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康熙帝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帝死时,惟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亲王继位。康熙帝报丧,隆科多提督九门、卫戍京师。雍正帝继位,隆科多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隆科多虽受赐袭一等公、吏部尚书、加太保等,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畅春园外建屋三间,永远禁锢。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最初是皇长子允禔的支持者,后又投靠皇八子允禩,他同雍亲王的关系并不密切。康熙帝死亡前夕,他权衡轻重,决定协助皇四子胤禛得位,可以获得最多好处,结果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年羹尧,汉军镶白旗(《清史稿》作镶黄旗)人,父遐龄官至湖广总督,遐龄女事胤禛潜邸,后为雍正帝皇贵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院。侍读学士,任四川巡抚、定西将军,在青藏有军功。雍正帝继位,委以重任,召抚远大将军胤禵还京师,命羹尧管理大将军印务。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年羹尧《贺疏》中有“夕惕朝乾”(应作“朝乾夕惕”)等因,命罢其将军,尽削其官职。同年,定年羹尧92款大罪,令其狱中自裁,斩其子年富,余子年15岁以上皆戍极边。 
隆科多以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年羹尧以贵妃之兄,获多战之功。他们二人的命运或者与他们“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的恃宠而骄有关,但是不是雍正皇帝的“杀人灭口”呢?是不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条铁则的再次重复呢? 
总之,雍正帝继位是一桩疑案,这个历史的谜团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开。现代的学者对此主要有四种意见,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第一,“雍正夺嫡”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人采用满洲贵族会议公推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命制,即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帝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所以康熙帝生前没有立嫡。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康熙帝生前也没有公开立嫡,那么,雍正帝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帝继位是“夺嫡”。 
第二,“雍正篡位”说。雍正帝既不是“夺嫡”,那么是不是篡位呢?到现在为止,没有文献或档案材料证明——康熙帝临终前公开、正式册立储君。比如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唐太宗策动“玄武门之变”,夺了他兄长的位。那么,雍亲王篡位“篡”的是谁的位?说不清楚。所以,我认为“雍正篡位说”不能成立。 
第三,“合法继位”说。主要根据是文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和档案《康熙遗诏》。 
第四,“雍正夺位”说。雍正帝既不是夺嫡,也不是篡位,又不是合法继位,许多议论集中到“雍正夺位”的问题上。这里,牵扯到《康熙遗诏》。雍正帝即位时宣布的《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本人书写的,而且在康熙帝逝世三天后才宣布,因此有人认为雍正帝编造遗诏。《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帝临死前留下遗诏,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存有《康熙遗诏》档案。因此,引出《康熙遗诏》真伪的争论。一种看法认为,因为《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所以不能作为雍正帝合法继位的可靠依据,雍正帝是篡位。另一种看法认为,虽然《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但有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圣祖实录》有记载;第二部分内容中最关键的,是依据康熙帝的临终遗命。当时亲耳听到这番遗命的除了隆科多之外,还有康熙帝的七位皇子,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所以,尽管这份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但是内容体现了康熙帝的遗愿,所以只能说雍正帝是夺位,而不是篡位。   
三、欲盖弥彰(1)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禛登极至今280余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对雍正帝逆取皇位作出记载。康熙帝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帝宾天,雍正帝继统起,便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 
雍正帝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当时有条件同胤禛竞争储位年满20岁的兄弟共有13人:即雍正帝的大哥允禔、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允禑和十七弟允礼。此外,六弟允祚、十一弟允禌已死,十六弟允禄出继。雍正帝对这些兄弟常怀有一种恐惧和仇恨,他不惜以非常的手段来堵住他们的嘴。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爵,幽于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禔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但雍正帝仍不放心。他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帝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帝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帝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死,以郡王礼殡葬。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其子恒升为世子。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只想做个平安皇子。但是,雍正帝即位后,借故削恒升世子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亡。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7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帝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允禩为谋继位,同大阿哥允禔、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四阿哥允等结党。所以,雍正帝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乐。雍正帝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帝那里,后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圈禁于高墙,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后来乾隆帝给他的这位叔父平反:“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恢复原名,收入《玉牒》。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帝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帝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后乾隆帝给其九叔允禟“复原名,还宗籍”。 
十弟允因党附允禩,为雍正帝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 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帝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爵位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进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9岁。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帝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帝临终前命传位“允祯”而雍亲王党篡改为“允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帝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帝继位后,将其十四叔开释。 
十五弟允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命其守景陵。 
此外,尚有两人受到雍正帝的优待——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帝幽禁,原因不详。雍正帝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礼,雍正帝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帝在世时,十分隐秘,未曾暴露。 
应当说,雍正帝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彼此猜忌,相互残杀,既是家族斗争,也说明雍正帝的继位是一次激烈的宫廷斗争。 
相关推荐书目(1)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2)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3)李国荣、张书才:《实说雍正》,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4)[日]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5)陈捷先:《雍正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华书局,2006年     
乾隆生母是谁   
一、野史传说(1)new   
清末民初,反清排满的风气很盛,出现了很多有关清帝的野史传说。乾隆帝生母疑案,更是被炒得街谈巷议,沸沸扬扬。我归纳一下,主要有四说: 
第一,南方傻姐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到乾隆帝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弘历(乾隆帝)出生时,胤禛已是雍亲王,他怎么会纳一位“傻大姐”为福晋呢!这纯属齐东野语,毫无根据,不必相信,也毋需论。 
第二,承德贫女说。晚清湖南王辏г嗽龉哪涣牛棺龉笱克嗨车奈飨彝ソ淌Γ挥紊豕悖熠险乒剩质峭砬逯恕M蹶'运在《湘绮楼集·今列女传》中,说: 
孝圣宪皇后,纯皇帝(指乾隆)之母也。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辄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入京师,值中外姊妹当选入宫,随往观之,门者初以为在籍中,既而引见,十人为列,始觉之。主者惧,谴令入末班。孝圣容体端颀(qí),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即世宗宪皇帝王宫也。宪皇帝肃俭勤学,靡有声色侍御之好,福晋别居,进见有时。会夏被时疾,御者多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