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戳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谎言:59 秒 >

第12部分

戳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谎言:59 秒-第12部分

小说: 戳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谎言:59 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以来,他对积极评论 (例如反省、赞同、理解或者原谅)和消极评论 (例如敌意、批评或者轻蔑) 
  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感兴趣。通过仔细地记录夫妻双方做 这些评论的频率,并追踪了解这些夫妇后来 
  的婚姻状况,古特曼发现了能够预测婚姻发展的积极评论对消极评论的比率 (这一发现肯定了卡耐基 
  的有关观点),亦即要建立成功的婚姻关系,积极评论对消极评论的比率应该是五比一左右,也就是 
  说,在夫妻之间,需要五个赞赏才能消解一个批评 带来的伤害。 
      遗憾的是,古特曼的研究还揭示出人们迫切需要的积极评论简直少得可怜。为什么会这样呢?分 
  析一对夫妻的对话可以帮我们揭开谜底。当妻子赞美地说“领带不错”的时候,丈夫也积极地回应说 
   “谢谢,你的裙子也很漂亮”。但是,当妻子发 一连串赞美(比如“领带不错,我喜欢你的衬衫,哦, 
  你的内衣也很可爱”)的时候,却常常得不到相应的一连串积极回应。与之相比,对负面评论的回应则 

  更容易预测,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批评 (“你真的觉得那个领带不错吗?”)也会遭到一连串强烈的反唇 
  相讥(“我就是喜欢这个领带,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为什么要在意你对我的领带有什么看法呢?好像你 
  就穿着全世界最漂亮的裙子一样?我是说,你穿上那条裙子简直就像个稻草人。得了吧,我要走了。”) 
   
      古特曼的研究表明,婚姻关系的 滑需要夫妻双方相互的支持和赞美,哪怕只有一瞬间的痛苦也 
  需要大量爱和关注来滋润抚慰。可惜的是,传统的对话模式并没有鼓励人们相互表达 如此重要的赞 
  美和支持。 
      让夫妻双方在对话时相互监督和更正彼此的语言,这无疑是一件难度较大而且耗时费力的工作。 
  但幸运的是,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更为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改善夫妻关系。 
      奥斯丁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斯拉切和詹姆斯本尼贝克进行的研究⑦ 就是一例。过去的 
  研究表明,让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有助于避免他们陷入绝望并增强他们 
  的免疫系统。但是,斯拉切和本尼贝克很想知道,这种方法是否也能用来改善婚姻关系?为了找 答 
  案,他们招募了80 对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的情侣,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人按照实验要求连续三天 
  每天花二十分钟时间写 自己对目前情侣关系的想法和感觉,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则花同样的时间写 
  当天都发生了哪些事情。三个月后,研究者和所有实验 与者 得联系,询问他们是否仍在拍拖。结 
  果显示,这种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情侣的感觉的方法对人们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运用了这个简单方 
  法的实验 与者有77%仍然在和情侣约会,而只记录当天发生过哪些事情的 与者只有52%仍在和情 
  侣约会。 
      为了发现导致这一戏剧性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者们搜集分析了情侣们在为期三个月的实验期 
  间相互传送的信件。通过仔细计算这些信件中所有积极和消极用词的数量,他们发现,那些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情侣感觉的人比那些只记录当天发生了哪些事情的人运用了更 的积极词汇。简言之, 
  研究结果使我们看到: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 动可以对人们产生相当大的长期影响,它不仅改善了 
  人们和情侣相互交流的语言,而且增进了彼此情投意合的感觉。 
      更好的是,有研究表明,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改善婚姻关系。请看下面的图画。 
      你一定觉得左边的白圈看起来比右边的白圈大,但事实上,这两个白圈都一样大,它们之所以显 
  得不一样大,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地把每一个圆圈与其背景做比较。左边的白圈被一些小圆圈包围, 
  所以相对而言显得要大一些,而右边的白圈被一些大圆圈包围,所以相对而言显得要小一些。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布拉姆邦克及其同事想知道同样的“对比思维”是否可以用来增进人们对自 
  身婚姻关系的看法。⑧ 于是,他们招募了一些结婚多年的夫妻,请他们用两种方式之一来思考他们的 
  伴侣。一组 与者只需要写 几个单词,解释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婚姻关系很美满。作为对照组, 
  另一组 与者则要先想一想他们所知道的其他的不成功的婚姻关系,然后再写 为什么自己的婚姻很 
  美满。从概念上来说,第二组的任务类似于图画中左边的情况。不 所料,由于“比下有余”,第二组 
    与者对自己的伴侣明显更为满意。 
      最后,心理学家桑德拉穆瑞和约翰赫尔姆斯的研究表明,甚至只是一个词汇也可以使婚姻关系焕 
  然一新。⑨研究者采访了很多人,请他们说 自己配偶的优点和缺点。接着,研究者跟踪调查了一年, 
  观察这些人的婚姻状况,然后再对婚姻成功和不成功的夫妻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令人惊奇 
  的是,研究者们发现,有一个词的使用可以导致婚姻关系 现巨大的差异,这个词就是“但是”。当谈 
  论自己配偶的最大缺点时,婚姻成功的人往往倾向于美化这种批评,比如,她的丈夫很懒,但是这给 
  了他们夫妻俩大笑的理由;他的妻子厨艺糟糕,但是这意味着他们夫妻俩可以经常 去吃饭;他性格 
  内向,但是他以其他的方式表达了爱;她有时候做事欠考虑,但是这是由她艰难的童年造成的,等等。 
   “但是”这个简单的词有助于减轻评价配偶缺点时造成的负 效果,从而使婚姻关系更稳固。 

                          第6 节 教养:养育和教育里的平衡力 
      →“莫扎特效应”的神话 
      →怎样为宝宝 个好名字? 
      →预测孩子命运的棉花糖 
      →为什么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 
   
      神童莫扎特出生于1756 年,他创作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古典乐曲,1791 年,他因罹患急性风 
  湿热而逝世。莫扎特是个天才,有人认为他的音乐能够触及人们大脑的一些特殊部位 (其他的音乐则 
  不能),因而可以使人们变得更聪明。此外,他们确信,这个效果对小孩子敏感的大脑尤其明显,因而 
  推荐所有的婴儿每天听一曲莫扎特以益智健脑。他们的这些观点广为流传,但是,莫扎特的音乐真的 
  能创造开发孩子大脑的神话吗? 
      1993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弗兰西斯洛斯切和她的同事发表了一篇改变世界的论文。① 他 
  们请来了36 名大学生,并随机把他们分成三组,每组都要执行一个各不相同的十分钟的练习。按照实 
  验要求,第一组聆听两首钢琴弹奏的D 大调的莫扎特奏鸣曲,第二组则聆听一般的放松音乐,第三组 
  则是完全的静坐。练习过后,每个人都要完成标准的测试,以测试他们在某方面的智力,也就是他们 
  操作空间信息的能力 (见下图)。实验结果显示,聆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明显比另两组学生得分高。 
  但论文也指 ,这个效果只是暂时的,只持续了十到十五分钟。 
      (测试说明:这是一个衡量人们操作空间信息的能力的测试。在第一行中,一张纸被折成两半, 
  然后沿虚线把纸切掉。现在, 与者必须在第二行的四个形状中寻找并挑选 一个形状,符合折纸展 
  开后的形状。) 
      两年后,同一批研究者开展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实验花费了好几天时间,请来了更多的学生。② 学 
  生们再次被随机分成三组。在实验第一部分,第一组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第二组静坐,第三组聆听菲 
  利浦格拉斯的唱片(“千变万化的音乐”)。再一次,聆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在折纸脑力测试中明显表现 
  得比另两组好。在接下来几天的实验中,菲利浦格拉斯的唱片被替换成了讲故事的录音磁带和迷幻音 
  乐。现在,听莫扎特音乐和静坐的两组学生几乎得到了相同的分数,而听故事或迷幻音乐的学生只得 
  了第三名。这些证据显示,莫扎特的音乐可能对智力的某个方面的确有微小而短暂的影响。 
      记者们迅速报道了这些发现。《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艾里克斯罗斯提 (毫无疑问是语气坚定的) 
  他们已经科学地证明了莫扎特是比贝多芬更为 色的作曲家。然而,一些作者很快开始夸张了这些实 
  验结果,甚至宣称只要聆听几分钟的莫扎特音乐就会导致智力长期稳定的提升。 
      这个说法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在1990 年代后半期,这个故事甚至演变成了远远脱离初始研究 
  的神话。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研究证明过莫扎特音乐对提高婴儿智力有帮助。但是,由于不愿意 
  让这一事实 了很多头版头条的兴,一些记者甚至报告说婴儿在听完莫扎特音乐后变得更聪明了。这 
  些文章并不是浮夸新闻业的唯一例子。到1990 年代末以前,大约有40%的关于莫扎特音乐效应的报告 
  得到 版发行,并且提及了对婴儿智力开发的好处。③ 媒体对“莫扎特效应”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影 
  响了社会政策。1998 年,美国乔治亚州通过了一条将古典音乐CD 免费赠送给新生儿母亲的政策。而 
  弗洛里达州通过了一项预算,让州基金支持的每日服务中心每天播放古典音乐。 
   
      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神话,许多人都不明就里地相信莫扎特音乐有助于持 
  久全面地提升大脑智力,婴儿尤其受益匪浅。但是,进入21 世纪以后,情势逆转而下。 
      首先,哈佛大学的克里斯托夫查布里斯搜集了所有其他模仿洛斯切实验的研究资料,并得 结论 
  说,莫扎特效应即使真的存在,其效果也远比最初认为的要小。④ 
      接着,其他研究也表明,即使莫扎特效应存在,其效果也不与钢琴演奏的D 大调莫扎特奏鸣曲有 
  关,而是与这类古典音乐所普遍引起的快乐感觉有关。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莫扎特音 
  乐和另一首更为悲伤的乐曲,结果再次发现莫扎特音乐比另一首乐曲更有效。⑤ 但是,当研究者进行 
  了一个旨在发现莫扎特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人感到快乐和振奋的对比实验时,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突然 
  消失了。在这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对比了聆听莫扎特音乐和聆听史蒂芬金的悬疑小说磁带的效果。 
  ⑥ 当实验 与者更喜欢莫扎特而不是金的时候,他们在聆听钢琴协奏曲之后的智力测试得分较高。而 
  当人们更喜欢金而不是莫扎特的时候,他们在听完故事之后的智力测试得分较高。 

      公众对莫扎特效应的信仰只是一个神话,几乎没有可信的科学证据表明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会对婴儿智力产生持久的或者意味深长的影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 结论说音乐对提高孩子智 
  力没有帮助呢?并非如此。科学研究显示,音乐确实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不过你完全可以扔掉莫扎 
  特的CD,而以更开放的态度选取多种音乐。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参加音乐课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但是,很难说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有可能音乐课程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也有可能聪明或有天赋的孩子更喜欢上音乐课。几年前,心理学 
  家格莱恩切伦伯格决定进行一项研究来厘清这个关系。⑦ 
      切伦伯格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广告,向六岁的孩子提供每周一次的免费艺术课程。140  多个孩子 
  的父母应征了广告,他们被随机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在多伦多的皇家音乐学校 加为期几个月的课程, 
  第四组作为对照组则安排在研究结束后再 加课程。在 加课程的三组孩子中,一组学习键盘音乐, 
  一组接受发声训练,一组 加戏剧课程。在 加课程之前和之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一份标准的智 
  力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学习键盘音乐和接受发声训练的孩子有明显的智力提高,而 加戏剧课程的孩子 
  和对照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切伦伯格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 
  会几个有助于自律和思考的关键技巧,包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练习和记忆,等等。 
      不论如何解释,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是时候把莫扎特的音乐CD 放到一边,而让孩子更广泛地接 
  触音乐,比如叮叮咚咚地弹钢琴了。 

      表扬 
   
      几乎每本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小册子都提到了表扬,一些励志类书籍还建议你能给孩子最好 
  的礼物就是通过经常的表扬来帮他们建立自信。当孩子通过考试时,表扬他们是多么聪明;当孩子画 
    一幅可爱的画时,赞美他们多么具有艺术天赋。这一方法旨在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 现的消极因素, 
  而集中关注孩子 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成功。 
      这个方法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总是告诉孩子他们有多棒,孩子当然就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和 
  快乐的人。到目前为止,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这个对人类心理的乌托邦式看法存在着一个 
  问题。实际上,研究已经表明,表扬孩子聪明有天赋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在1990 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迪亚穆勒和卡罗尔德维克对表扬心理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 
  究。{14}  她们在实验中请来了400 多名10-12 岁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来自于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 
  经济背景。实验者首先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典型的智力测试,即让孩子们看一排各不相同的形状,然后 
  根据逻辑判断说 接下来的形状会是什么。在孩子们解答完这些问题后,实验者拿走了他们的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