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神扇 >

第125部分

神扇-第125部分

小说: 神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兽。一种是菩萨形象的坐像,左手拿琵琶,右手作弹奏状;也有作弹箜篌状的。很显然,前一种形象来源于佛典的记载,而后一种形象则是根据辩才天在音乐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罗门教的尊神,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请佛说法。《大悲经》记载,释尊行将入灭时,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交给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较为常见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边两手各持莲花和念珠,左边两持净瓶,一手结唵字印;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另外,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国寺院中,梵天多与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宝殿之中;还有一种是他与帝释共同侍奉释迦佛的形象。
    四、帝释天
    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音译作“释提桓因”、“因陀罗”等。《大智度论》记载,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帝释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净名疏》等书则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缘。后来以此功德,他们共生忉利天宫,那位女子便是帝释天。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帝释天形象显密所传各异。在汉地寺院中,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传为他的三位夫人:圆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给帝释打伞;一位端盘,内盛莲花;一位捧一个山石盆景,意为须弥山。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存有明代的壁画,其中即有帝释天像。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中欲界最低,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陀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帮助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小神。众大将中居首位的是韦驮,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增长”。“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仗宝剑保护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广目”。“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际,常常散下金钱财宝。
    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只要有寺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凛然,其中以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像最为精绝。它们造型优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九、日天
    又称日天子、宝意天子、宝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佛教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他住在太阳中,太阳里有他的宫殿,称为“日宫”。他在一年之中循环于须弥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昼。他与守护黑夜的月天对应,也由四天王管辖。他身边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宝庄严车驾,以八头宝马牵引,周围还有七曜九曜等星宿护卫。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导。《秘藏记》卷末载,其形象是:红色脸膛,两手各持一朵莲花,乘坐于四匹马拉的大车上。
    十、月天
    月天,又称月宫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经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意为宝吉祥,月天既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又得名宝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宫中,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天女陪侍。据说他有五百岁的寿命。关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所传各不相同。他在印度为男性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国的月神又被阴阳学视为阴性,这样印度的月神受中国月神信仰的影响也女性化了,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为:美貌后妃装束,头冠中嵌满月,月中现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印度式的。
    十一、金刚密迹力士
    金刚密迹力士以知晓如来一切秘密事迹而得名。《金光明经》记载,他是大鬼神王,与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他们才屈尊作了佛教的护法神。他行动十分敏捷,在佛教护法神中以“捷疾”著称。他常侍卫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门殿内。其形象较为特殊,一般为红色脸膛,怒气冲天,全身肌肉鼓胀,劲健刚强,手中常持金刚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迹金刚。明代《封神演义》问世后,书中虚构的“哼哈二将”取代了密迹金刚。
    十二、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罗天后,把他奉为十地菩萨,故他的塑像也为菩萨形象。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骑白牛,八臂三目,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还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大自在天主要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他的诸种形象也主要出现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将
    又称“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夜叉神,为北方毗沙门天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天众,经常巡行世间,赏善罚恶。有人说他是鬼子母的二儿子,但多数认为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他的形象为金刚模样,面为红色,满脸怒气,手持降魔杵。一般人习惯把他同白脸善相的金刚密迹力士视为哼哈二将。
    十四、韦驮天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韦天将军。韦驮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韦驮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之背。这与他擒贼护佛立有大功有关。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在如来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担起保护释迦灵塔、打退**佛骨之敌的重任。
    韦驮像一般立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瞠目,警惕地注视着祠堂(大雄宝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护释迦灵塔之意。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韦驮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颇像赵云、马超一类著名的古代武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经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说法图,而在卷尾则常常刻有韦驮像。
    十五、坚牢地神
    又称地天或地神,是职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与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对应。地神的形象十分独特,唐朝时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两种形象。二臂形象是双手握宝瓶或钵,内插各色鲜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别持镰、箭、锄、锹四种农具。后来,地神由男身演变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现,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鲜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十九、娑竭罗龙王
    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这位龙王还有一个女儿,叫龙女。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二十、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又称阎摩罗王、阎摩王、琰摩、双王等。阎魔罗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掌管地狱之主,《黎俱吠陀》中称他还有一个妹妹,叫阎蜜,兄妹通婚,成为人类的始祖。所以他后来到地狱管理他的子孙们的亡灵。佛教产生后,把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阎魔罗王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阎王爷”。阎王在印度佛教中本为单独一个,经过与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阎王”和“十殿阎王”,而通常以十大阎王的说法较为流行。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加入了阎王的队伍,成了道地的中国阎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紧那罗王
    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其头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为帝释天部下,负责演奏音乐,故为音乐神。这类神有男有女,男性为马首人身,女性则端庄美丽;男性长于演奏,女性长于歌唱。紧那罗女演唱起来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会产生魔力。紧那罗女常与乐神乾达婆配为妻室。男性紧那罗其貌不扬,长着个马头;女性紧那罗则相貌端庄,有一副绝妙的好嗓子。据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禅,当时紧那罗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畅快,不禁唱起歌来。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大智度论》也说,有五百仙人腾云驾雾,在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