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神凋天龙游记 >

第67部分

神凋天龙游记-第67部分

小说: 神凋天龙游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作品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北周世宗宇文毓能作诗。《周书…明帝纪》载:“丁未,幸同州。过故宅,赋诗曰:‘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所着文章十卷。”

    北周猛将高琳也能作诗。《北史…高琳传》载:“周孝闵帝践祚,进爵犍为郡公。武成二年,讨平文州氏。师还,帝宴群公卿士,仍赋诗言志。琳诗末章云:‘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看来这位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有较深厚的文学修养。

    《北齐…杨愔传》载:“杨愔,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六岁学史书,十一受诗、易,好左氏春秋。幼丧母,曾诣舅源子恭。子恭与之饮。问读何书,曰:‘诵诗。‘子恭曰:‘诵至渭阳未邪。‘愔便号泣感噎,子恭亦对之殻ъぃ煳站啤!瓙炙潮碜嗍槁凵醵啵锖笊⑹В派谜咄蛴嘌浴!

    北齐后主高纬虽荒淫无道,无治国之能,却非常爱好文学。《北史…文苑传…序》载:“后主虽溺于群小,然颇好咏诗,幼时尝读诗赋,语人云:‘终有解作此理不?‘初因画屏风,敕通直郎萧放及晋陵王孝式录古贤烈士及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帝弥重之。……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于是更召引文学士,谓之待诏文林馆焉。”

    北齐后主高纬的妃子冯小怜是一个才色俱佳的女子。北齐亡后冯小怜遭遇坎坷,在临死前曾作《感琵琶弦》一诗,颇为感人。《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传》载:“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及帝遇害,以淑妃赐代王达,甚嬖之。淑妃弹琵琶,因弦断,作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从这首诗来看,她很有一点作诗的天分。她是女婢出身,受过严格的歌舞训练,应当有较高的诗歌修养。

    北朝时期,《急就章》仍是蒙学教材。《魏书…崔浩传》载,“浩又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北齐…李浑传附弟绘传》载:“绘,字敬文。年六岁,便自愿入学,家人偶以年俗忌,约而弗许。伺其伯姊笔牍之间,而辄窃用,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北齐…儒林传…李铉传》载:“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苦,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

    北魏时期,《毛诗》等儒家典籍也传播到西域地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甘肃人麹嘉据高昌为王,史称“麹氏高昌”,一直主动向北魏纳贡称臣,北魏封高昌王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麹氏高昌积极推行中原地区的各项制度,使西域地区进一步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北史…西域传…高昌传》载:“(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明帝遗假员外将军赵义等使于嘉。嘉朝贡不绝,又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以为博士,明帝许之。”“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兵器有弓、刀、箭、楯、甲、槊。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昏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

    颜之推(531—约590年)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他的《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从中可以看出,颜之推主张士大夫子弟自数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学习《诗经》、《论语》等儒家典籍;并以自己为例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中大量引用《诗经》等典籍中的文句,可见他对《诗经》的掌握是多么牢固。

    北朝时期的民间诗歌教育也相当发达。《敕勒歌》和《木兰诗》(《木兰辞》)流传很广,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北朝民歌流传下来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少数民族民歌的翻译和流传本身,就是进行诗歌教育的很好证明。

    北朝的民歌与南朝民歌风格迥异,艺术成就毫不逊色。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少数几篇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这些歌曲中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少数出于汉族。由于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制约,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其内容或歌咏北地风光和游牧生活,或赞颂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或反映战乱从征和徭役苦难,或表达对爱情与婚姻的热烈追求。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的感情表现直率粗犷,语言风格质朴刚健,诗歌形式也以五言四句居多,其余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七言,杂言体较少。需要注意的是,北朝民歌中少数民族的歌谣是经过翻译而来的,如《敕勒歌》,据《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而《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可见其原非汉语。

    北朝民歌中最著名的是《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也称铁勒,或称高车。这首民歌描绘了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雄浑苍茫的景象,展示了草原民族水草茂盛、牛羊肥壮的幸福生活,表现了敕勒族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其风格雄壮豪放,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据《乐府广题》载,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军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见这首歌的艺术感染力是多么强大。

    《木兰诗》一向被认为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历来流传很广,至今仍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诗中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美好形象,自古及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歌的语言浅近轻快,音调和谐,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穿插在全篇中的口语化的对话,造成了活跃的气氛。“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文字精整,锤炼的痕迹很重,说明这首诗可能经过文人加工润色。

奇闻逸事集 011 黄金时代——隋唐两宋辽夏金

    第三章诗歌教育的黄金时代——隋唐两宋辽夏金

    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空前繁荣。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隋朝只存在30余年就很快灭亡。唐朝建立后,疆域广阔,国势强盛,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从五代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

    这一时期,儒学普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隋唐时期建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持续了1300余年,对古代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形成了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尤其对诗歌教育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五代承接唐代遗风,虽战乱不休,但学校教育和诗歌教育依然比较繁荣。两宋时期的文化教育更加兴旺,文人受到的优待在历史上空前绝后,学校教育和诗歌教育更加普及。唐代和宋代的诗人群体非常庞大,诗歌创作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诗宋词,双峰并立,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刘禹锡、李贺、韩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大诗人,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因此,这一时期不仅是诗歌极度繁荣的黄金时代,也完全可以称之为诗歌教育的黄金时代。

    受隋唐两宋影响,辽、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也十分推崇儒学,汉化程度很高。其诗歌教育也十分普遍,出现了较多的诗人。特别是辽国和金国,还分别涌现了较大规模的诗人群体,其中出现了几位成就不凡的女诗人,其诗歌教育成效十分显著。

    第一节隋代的诗歌教育

    581年,北周勋臣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军渡江南下,一举灭陈,结束了长达360余年的分裂状态,再次统一全国。隋文帝提倡节俭,励精图治,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二十余年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呈现空前繁荣景象。隋炀帝为满足荒淫享乐的欲望和开拓边疆的雄心,在全国统一的基础尚未牢固的情况下滥用民力,暴虐无道,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隋王朝迅速瓦解。隋朝在历史上仅是昙花一现,618年,隋朝灭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世家豪门子弟中选拔,许多才华优秀但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级官员,形成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种状况严重扼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和任用。为了改变这种弊端,587年,隋文帝下令实行新的用人制度,设立秀才、明经两科,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房玄龄、孔颖达就是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隋文帝企图把选用官吏的权力完全收归朝廷,废除士族制度,结果引起士族的强烈不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优秀人才。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由此开始。科举制度的实行,为有才学的读书人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任职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学而优则仕”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极大刺激了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隋王朝对教育是极其重视的。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内设祭酒一人,总管中央官学的教育。隋代的中央官学实行分科教学,《毛诗》是五个专业之一。隋炀帝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官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隋朝由于立国短暂,在文学方面建树不多。由北周入隋的三位诗人——杨素、卢思道、薛道衡,都有一些颇有特色的诗作,贯穿了一种深沉悲凉的情思。杨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备,位高权重,不可一世。他的诗今存多为五言,如《出塞二首》和《赠薛播州诗》十四章,都寄寓了一种人生的感慨,风格雄健苍凉。卢思道、薛道衡的诗则体现了南北诗风融合的倾向。如卢思道的《采莲曲》宫体气息甚浓,而他的《从军行》以七言歌行体写边塞风光,展示了恢宏辽阔的境界,更为人称颂,堪称初唐七言歌行的先河。薛道衡的诗多以富丽精巧见长,如他的名篇《昔昔盐》写传统的闺怨题材,以抒情委婉细致著称,“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女子独居的凄凉冷落衬托其哀苦的心情,一向为人称道;而他的咏怀诗《渡北河》则慷慨有力,风格大变;他的小诗《人日思归》词浅情深,传诵千古。孙万寿有《远戍江南寄京邑好友》一诗,长达四十二韵,不事浮华,而情意真切,盛传一时。

    隋炀帝杨广颇好文学,他为晋王时,便喜爱招引文人学士。即位之后,在他周围聚集着一群宫廷文人,文风绮丽,多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之作。杨广的某些诗篇还有可观之处,如他的一首小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意象安排巧妙,画面富有情味。但杨广又非常自负,疾贤妒能,当时文坛领袖薛道衡就死于其手。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记载有两则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

    由此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对文学的倡导有助于诗歌的兴盛,但他在文学上的自负自大和妒忌杀人,又给诗歌的发展带来重大的伤害。

    由于上层统治者的喜好和提倡,当时社会普遍爱好诗歌,一些诗人的名作曾传诵一时。如薛道衡诗名极著,《隋书》本传记载:“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记述了薛道衡出使江南作《人日思归》的故事:

    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