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

第227部分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第227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进达大喜,姜行本带着工匠和那些攻城的器具到达,那大军马上就可以往西南方向行进,早日抵达高昌城下,用这些新制的器具对高昌城发动攻击…


第四卷 军魂 第四十五章 伊列道行军大总管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和召集来的一些朝中重臣武将们讨论西北的战事。
自大军从瓜州分兵后。李世民几乎每天都会召集朝臣们讨论战事的可能进展,毕竟十五万以上人员大军的出征,在李世民当皇帝后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次动用的主力是募兵所得的十三个近卫师。
这些近卫师能取得何种战果,是李世民还有如房玄龄等倡导军备改革的重臣们最关注的。
一副巨大的军用地图挂在墙壁上,诸臣正对着地图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伊州和瓜州传回来的军报显示,我大军在玉门关分兵后,分别从莫贺延碛正中和东北边缘分两路行进,但行程如何,到达何处,是否安全地通过莫贺延碛,有没有展开攻击行动,战况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次传递的军报是通过情报院的通道,传递速度比通过驿站的军报传送速度要快很多,从伊州和瓜州近传回来的情报,基本可以在五到六天送达长安,若通过驿站传送,至少要在十五天以上。
李世民和朝臣们也知道,虽然没有消息传回来,但西北的战事肯定已经打响。而且有了结果,他们只能依照先前传回来的消息,讨论着我大军可能取得的战果。
等待的滋味真不好受,特别是可以说关乎到大唐军威的这次军事行动,包括皇帝李世民在内两仪殿内的所有人,无不希望着能有大捷的消息传来。
众人一番讨论后,似乎听到外面什么喊声,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话语。
“军报!”在场的诸人中年纪还算轻的李世民第一个反应过来,有些激动地说道,“有军报传来了!”
其他诸人隐隐地听到外面有人喊,但听不清什么,听李世民这样一说,还真有些像。
接下来更响亮的喊声终于让在场的所有人确信,是有军报传来了。
“报,军报!高昌城紧急军报!”宫中内侍粗着嗓门的喊声。
这样的喊声让所有的人都兴奋,高昌城传来的军报,那就是说,我大军已经兵临高昌城下,或者已经占领了高昌城,不然不会从高昌传回军报的。
“快宣进来!”李世民大声地命令道,直接让外宫的侍卫进两仪殿来。
“陛下,西北大捷!”这名侍卫掩饰不住的兴奋,把两封有火漆的军报交到李世民的手上。
对外征战中,只有大捷的消息,才会让传信的人知道,我军大胜的消息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让百姓提早提到消息。增加国人的自信心,有百利无一害,若是我军战败,那就不可能让传信的人知道消息的。
军报有两份,李世民从侍卫手中接过,从一旁拿过自己的剑,亲自挑开密封着的军报。
“哈哈哈!”李世民看了得意地大笑起来,“第五近卫师轻取柳谷城,并快速奔袭可汗浮图城,可汗浮图城守将阿史那步真出城迎战,不敌,在我第五近卫师和第十五近卫师夹下,献城投降…”
李世民拿着军报,脸上是抵制不住的得意和兴奋,“侯君集和李业诩所领大军度过莫贺延碛,高昌柳中城的守军根本没防备,被我大军攻破城门后,即献城投降!”
李世民一边看一边说着,“我大军第一近卫师没折损一人即取柳中城,第二、第三近卫师奇袭高昌城近的突厥阿史那矩部,生擒阿史那矩。其所领的五千余人也全部被我军俘虏…”
“我大军攻取交河城,轮台城突厥守将阿史那贺鲁投降…”
“几战下来我大军伤亡不过千许人!你们看看,新组建的几个近卫师,战力确实超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么小的代价取得了如此战果,朕甚欣慰!”李世民咧着大嘴说道。
“陛下,高昌城有否攻下?”同样兴奋的李靖站起身,用宏亮的声音问道。
李世民听了李靖的问话,这才发现自己太得意了,竟然没把军报看完。
待看到后面,李世民表情呆愣,收住了脸上的笑。
众人一惊,以为发生什么不好的事。
“我大军兵临高昌城下,一直不信我大军会攻击高昌的麹文泰竟然惊惧而死…”李世民说着,满脸惊讶,又似有些遗憾。
众臣听了面面相觑,也是满脸不可置信的样子,被我大唐军队吓死,至少自唐立国以来,还是第一人,纵观历史,被吓死的敌方主帅也实在少见。
“麹智盛即位,为麹文泰举行葬礼,我大军并未趁机攻击…”李世民回过神来,又把军报中的情况讲给了诸臣听。
“侯君集和李业诩如此做,还真的合朕意,此举定可让高昌百姓领悟到我大唐对高昌臣民的仁义!”李世民明白了侯君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点头称道。
“陛下,我大军进入高昌,并未大开杀戒,此战不但可以降服高昌,而且也不会招致高昌臣民的激烈反抗,前方领兵将领深谙陛下之意,高昌归降是迟早的事!”房玄龄站起来说道。
“正是如此,!”李靖也表示认可,“高昌百姓皆我汉人后代,不可用对待外族人的手段之!”
“陛下,大军接下来采取了何种行动?”见李世民还在看军报,却没说话,李世勣起身问询道。
众臣脸上也是写满了疑问的神色,心里都在怪皇帝不直接把所有的战况都说完。
“我大军再次在高昌分兵,!”见众臣脸色都是急切想知道的神情,李世民继续说道,“侯君集领兵约八万,准备攻取高昌城后,对付那些想图谋之轨的小国和部落,李业诩率九个近卫师约七万人,奔袭伊列河谷到金山一带的欲谷设部!”
“陛下,大军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真是大快人心!几大近卫师的战力果然不同一般!”李靖含笑说道。“接下来的战役进展也一定会顺利的!”
“正是,近卫师的战力与以往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李世民同意李靖的说法,“传朕诏令,嘉奖前方的将士,以获取高昌之物奖赏诸将,等大军凯旋之日,朕另有重赏!”
对李世民这样的提议,诸人都觉得合理,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用战利品奖赏领兵将领,这也是以往常用的做法。
“陛下,李业诩虽然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号令诸军,但战事已经转至伊列河谷一带,李业诩所领的伊列道行军总管已经不合其身份,为了方便指挥,陛下应将其职务变更,以使得更好地号令诸将!”李世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
“陛下,正应该如此,攻击欲谷设的我大军有七万余人,分由几总管领兵,阿史那社尔同样领交河道副大总管职,这样不方便指挥!”李道宗也表示相同的看法。
房玄龄等文臣对此了解的不多,也不好发表意思,李靖对这事也表示沉默。
“言之有理,!”李世民点头同意,“传朕诏令,以李业诩为伊列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苏定芳为副,以阿史那社尔为金山道行军总管,苏定芳为伊列道行军总管,执失思力为黑河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双河道行军总管,郑仁泰为弓月道行军总管,执行伊列河战事!”

从歼灭突厥那部两千人的骑兵地,李业诩率部又已经前行了两天。
分布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情报人员,已经有多名联系上了。
特战队员和情报人员所用的联络方式有些类似,每行进到一个地方,都是特战队员先与潜伏在这里的情报人员先联络上。
情报院派出到西北的,已经有近两百名情报人员,但这次只有二十多名情报人员直接给行进的大军提供情报。
行进的大军,主要的情报来源还是特战队员在前方打探的,但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比特战队员临时探听的更详细。
欲谷设部详细的全力布署,牙帐近的地形,各营地安排,以及近些时间的移动变化。都是由情报人员向大军提供的,越临近西突厥部落聚集的地方,回来报告的情报人员也越多。
白杨河即是伊列河的上游段称谓,白杨河在山间与平地间流淌,远处的高大山峰一直伴随着,再往前一段,就被称为伊列河了,离欲谷设族人居住地也就越近。
除遭遇那两千突厥人外,唐军遇上几十上百人的突厥族人次数更多,这些突厥人也都是在稀里糊涂间丢了性命。
这天李业诩所率的大军在离白杨河谷十几里的一个山谷间扎营,正对着地图沉思的李业诩接到亲卫的通报,说有特战队员求见。
一名特战队员领着一名当地牧民模样的人进来,李业诩不用问就知道这牧民打扮的人即是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已经完全与当地的牧民一个样了,若没有特殊的联络信号,根本没有人认得出来,他们是大唐的情报人员。
这名情报人员却不是向李业诩汇报欲谷设部的情况的,而是传达给李业诩一份朝廷新的任命。
朝廷下诏组建伊列道行军部,以李业诩为伊列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行进到天山北侧的诸军,再传达了朝廷的嘉奖命令,可以以所获的战利品奖励诸将。
情报人员传达完毕,即离去。
从长安传出的诏令在十天后送达李业诩部,这样的速度已经超级快了。
李业诩心内也涌上狂喜,对武将来说梦寐以求的事,行军大总管的职务,终于落在自己头上了。
但这分赏战利品的命令,李业诩却不会往部下传达,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第四卷 军魂 第四十六章 取高昌城
接到情报人员传送的朝廷诏令后。李业诩使人依约定的联络方式,将诏令送达已经奔赴攻击目标路上的各师主将们。
李业嗣、辛獠儿、尉迟宝琳、李吉、程处默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屁颠颠地跑来向道喜,却都被李业诩训斥了一通,要他们带好各自的队伍,不得懈怠,严防周围出现突厥人。
离探明的欲谷设牙帐所在地不过三百余里,随时有可能遭遇大队的突厥人,李业诩也严令各部加强防备,大军在扎营里,每师也至少有两个营的兵力担任警戒,几百号特战队员们,都分布的大军行进的前方,执行他们的特别任务。
所在将士们都明白,大军保持这样高度的戒备状态,表明大战发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还没有传来欲谷设部有异常动向的消息,这是李业诩最高兴的事,但他也丝毫不敢大意,在做好攻击准备的同时,也准备了几套应急的行动方案。

高大雄伟的高昌城,依然是被唐军包围着。
城下的唐军人数越来越多。从可汗浮图城过来的数万将士,也陆续地加入围城的大军中。
以侯君集的估计,高昌城内的粮食物资只能保证城内万余军民食用个把月,从唐军抵达高昌城下,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天了,继任的高昌王麹智盛应该要做出选择了。
姜行本所领的将作监工匠们也大部抵达城下,除了在柳谷城近制作的那些攻城设备外,这些人在抵达高昌后,又砍伐附近山上的树木,再制作攻城的工具。
高昌城内没有动静,数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物资颇多,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一些将士们有了抱怨,军心也有些浮动,侯君集的耐心已经快消磨光了。
若麹智盛再不做开城投降,侯君集将下令大军攻城。
侯君集召集郭孝恪、薛孤儿、牛进达、姜行本等部属将领商议攻城的方案。
“大帅,麹智盛派人来下战书了!”几人正讨论间,一名传令的亲卫匆匆地跑进侯君集的大帐内。
“哦?!”侯君集听了一愣,麹智盛竟然还敢派人来下战书,这继任的高昌王还真有些意思。
侯君集从传令的亲卫手中接过麹智盛使人送来的战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高昌王和群臣商议结果,不能听任唐军的侵略,他们要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战书中说,明日午后,高昌王麹智盛将亲自率军出城与唐军作战。
这样的战书有些让侯君集哭笑不得。这麹智盛是年少气盛还是头脑有问题,就凭城内的几千人马,还有不到万人的平民,竟然敢向大唐军队下战书,要出城与唐军决一死战,这样的事太有意思了。
不过侯君集在细看了几遍后,却感觉麹智盛下这战书的意义不一般,唐军围城的这段时间,高昌城内虽然人心惶惶,守城的高昌军队也加强的戒备,但并没有其他重大的举动,据潜伏在城内的情报人员送出的情报,高昌朝内为是否向唐军投降的事吵的热火朝天,以老臣张雄为首的一些亲唐势力,主张开城向唐军献城投降,以免唐军攻城,给高昌城内的军民造成重大的伤亡,他们的理由是大唐对那些愿意归附的小国和部落都是给予优待的,这段时间唐军没有攻城,也没有趁高昌国葬时发动攻击,充分说明了唐军的仁义;而一些仇唐的势力却要求麹智盛与唐军血战到底。拒不投降,两派人都差点要在王宫内火并了。
从这份战书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上看,麹智盛是一直在战与不战间徘徊,但最终选择了与大唐决战城下。
侯君集沉思了会,令诸将各自去做准备。

高昌城门大开,一身戎装的麹智盛率着几千名高昌士兵冲出城外。
麹智盛临时拼凑起来的近六千名士兵,从十来岁的少年到五六十岁的老头都有,穿着也是各色各样,一些人手中还没有兵器,大多都是徒步行进的,只有不到千人骑在马上。
侯君集从望远镜看到高昌军这样的情况,有些想笑,就凭这样临时拼凑的杂牌军,麹智盛也敢下战书要与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击败这样的乌合之众,精锐的大唐近卫师将士们都要觉得脸上无光。
郭孝恪率着第四近卫师的将士们,列队在城外两里处,准备与高昌军作战。
骑马站在队列前的郭孝恪,从望远镜里看到高昌军这一副模样,也是惊讶地张大着嘴巴,麹智盛这是在小孩子过家家玩吗?
但郭孝恪不敢大意,侯君集将今日决战的任务交给第四近卫师,这一仗一定要打好,第一卫军的其他四个近卫师,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若此战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要给第一卫军丢脸了,他郭孝恪也没脸再在第一卫军中混了。
在郭孝恪的令下,身后的八千名将士们按冲锋的队形散列开来,准备攻击高昌兵。
高昌兵在麹智盛的带领下。缓缓地往唐军阵前推进。
侯君集使人来传令,命郭孝恪发动攻击,同时令支持作战的其他队伍做好策应的准备。
随着郭孝恪的命令,第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