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

第370部分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第370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多谢陛下了!”李业诩也上前,替李世民磨起墨来。
李世民提笔醮墨,等着李业诩吟诗,李业诩也只得硬着头皮念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需檀板共金樽!”
李业诩吟完,李世民问了李业诩诗的中几个词后,也很快地写完了,“贤侄,此诗前半首更有韵味,是否是因朕来,打搅了你的雅兴之故?”
“陛下,这诗原本…”李业诩差点冲口而出这诗原本就是这般的,幸好刹住口,“原本就是如此做的,臣才学浅薄,作不出好诗来,让陛下见笑了!”
李世民看着桌上写就的全诗,吟念了几遍,感觉回味还不错,“这诗细看还真不错,特别是这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点睛之笔啊,呵呵!皇后所居立政殿外也有许多梅花,只可惜不是临水而栽,看不到此种情景,朕回宫后,即命人在梅树旁挖个池子,将这两句诗刻于其上…”
“陛下如此抬举臣,臣甚是汗颜!”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竟有些感动,将自己“作”的诗刻在皇后所居的立政殿外,还因自己的诗挖池蓄水,那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示了对自己的恩宠吗?还有与自己的儿子合写一诗!
对李业诩这样探知客套话,李世民也只是笑笑,放下刚刚写就的诗文,在一旁坐下。
“贤侄,你可知道,这两年来,朕收到弹劾你的折子是非常的多,许多朝臣对你提议的举办教育,让寒门子弟都有上学的机会,及兵制改革、军事屯田的事颇有微词,此次出征辽东、倭国也是如此,认为那是边远蛮荒之地,物产贫乏,特别是倭国,还隔着海,我大唐要派不少的军士驻守,使得朝廷负担增加,只不过这些事朕都将其驳斥了…”
听李世民如此一说,李业诩心内一惊,这些事还真的不知晓,连李靖都没说,当下忙起身行礼道:“多谢陛下关爱!陛下如此爱护臣,臣感激不尽!”
听李业诩如此说,李世民摆摆手示意,继续道:“所幸朕还是听从了你的诸般建议,鼓励人口生育,开发江南,广种水稻,利用战俘兴修道路、水利,鼓励商业贸易,施行募兵等等,这些举措使得我大唐国力飞速提高,百姓富足安乐,对朝廷的政令也是极力拥护,朝廷的赋税收入也是连年增加,存粮也充裕,虽然这些年征战不断,但人口和国库存余还是在连年增长,这是朕之幸,大唐之幸!”
李业诩知道,据户部上一年最新的统计,如今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已经从他刚到这个时代时贞观四年的差不多三百万户约一千五百万口,增加到如今的约五百万户约两千五百万口,增长幅度是非常的惊人,这其中可能是有一些原本没有入籍的流民,一些游落在塞外的游民,为了获取田地重新申报登记,还有一些俘虏的外族人口充实进来的缘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口出生的增多。
就看李业诩觉自己的府上,人口增长率就不是一般的猛,十多年时间都已经增加了十多口,按这个现状,都有进行计划生育的必要了。如今国泰民安,外夷根本不可能入侵,使得百姓安全感得到提升,生儿育女的愿望也是非常的强烈,生活改善了,谁不希望儿孙满堂呢?
这个人口统计的数字还是不包括安西、安北、安东、青海、西宁大都护府治下,这些地旷人稀,大多以牧民为主,牧民游动性强,人口统计非常的困难与繁琐,在前几年户部展开的人口统计及田地分授中,也暂时不将这些新置的大都府情况统计在内,考虑到这些因素,大唐实际治下的人口数是远远超过上前户部所统计的口数的。
对如此的时代来说,人口是最重要的基础,如今大唐治下最缺少的还是人,人口数量还是大大的不足,但李业诩也明白,只要大唐不出现内乱,照目前这个样子发展下去的话,人口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江南的开发,水稻的推广并大量种植,各地商业的繁荣,这些举措都大大地促进了大唐农业和经济的繁荣,李业诩也明白,现在的这个贞观时代,已经远比原来历史上记载的那个“贞观之治!”来得繁盛了,更别说如今大唐军队雄霸天下,早多年将西突厥及西域各国、薛延陀、高丽、百济、新罗征服,还将历史上不曾征服过个吐蕃、大小勃律、倭国征服,这般的丰功伟绩足以笑傲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作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没有理由不得意。
而作为主导这一切改变的李业诩,也同样非常的自傲,当下说道:“陛下,大唐在您的领导下,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相比的,臣等为能在您这样英明的帝王下做事而感到荣幸,臣愿为大唐的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说这话马屁味太浓了,连李业诩自个都觉得有些过了,但是他此时心理的写照,李世民确实是个英明的君主,作为臣子的,能逢这样的君王,那真的是一种荣幸,更不要说李世民对自己这般重用和信任。
不过李业诩也想着,如今的大唐取得了这般成就,接下来的日子李世民应该会再做出一些大动作来的吧?李业诩想着皇帝今日就是与自己来说这些事的。
李世民听了李业诩的话,脸上得意之色更浓了,很坦然地接受了李业诩的恭维,“看到大唐日渐强大,朕也甚是欣慰,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没有难得倒我们的事,!”说到这,李世民话锋一转,叹了口气,“唉,只是如今我大唐的朝堂上还不平静,图谋不轨者有之,阻扰政令的施行,以崔卢李郑王五姓为首的世家,也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朕甚是恼怒…”
这些年,官府在多个地方置办收费低廉的官学,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官学,竟然常遭到世家的攻击,在里面念书的一些寒门子弟,也常受世家子弟的讥笑与奚落,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书籍及官办学堂被人焚烧之事,地方官员在上奏朝廷后,李世民闻之是大怒。
还更可怕的是,一些世家出生的官员,消极对待出现的这些事,甚至阳奉阴违,以各种理由不执行朝廷所下的令每县至少要办一所收费低廉为寒门子弟提供就学机会的官办学校。
李业诩知道,印刷技术的改进,使得书籍普及程度空前的提高,寒门子弟上得起学,可以参加各种科举制度下的考试,这也使得世家的尊严和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当下说道:“陛下,出现这样的情况臣觉得正常,毕竟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冲击,他们要做出反应措施,臣想,只要陛下推广此道,就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的,得民心之举,定是要多为,待以后寒门之中能出饱学之士,那世家的影响就会慢慢减少的…”
凭大唐治下不计其数的寒门子弟,还斗不过大阀世家?如今的大唐已经基本摆脱了对世家大阀的依靠,朝廷即使对他们下重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贤侄,朕这些时候在考虑一项政令,哪就是对所有的官吏与世家征税,与普通百姓家中一样的赋税,此事朕只与太子商议过,你是第三人,朕想问问你的意见,还有,此事不可与第三人知道,你可明白?”李世民话语虽轻,但很坚决。
李世民这话让李业诩大吃一惊,要知道如今官员和世家是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李世民这番动作,向一直以来如堡垒般固守的世家门阀征收与百姓一般的税赋,那是要得罪一大批人的,如今朝堂上出自世家的官员也是占大半,当作一项政令提出来,那反对的声音将会是非常的强烈的。
李世民所说的太过于强势,李业诩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含糊地说道:“陛下,此举甚可,但臣觉得要在一定时候逐渐推行,不然反对之声将会非常的强烈,而且臣觉得,只在世家中推行此策并不可行,必须要官员带头!”
“这个朕自是知道,不仅官员要如此,皇家也是带头先行!”李世民对李业诩的话并没感到什么惊奇,而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接着李世民把他这段时间考虑的对李业诩说了个大概。
从李世民所说的话里,李业诩也是知道,原来随着大唐国力的增强,原本对世家就有非常大成见的李世民,早就多年前就考虑要制定对策对付这些世家大阀,只是边患未定,还没太多时间来考虑这事,如今大唐周边大部的蕃国都已经臣服,外患没有了,该是解决内忧的时候了。
世家势力不削,那大唐国力的发展肯定受到制约…


第四卷 军魂 第二百六十三章 我们先看戏
李世民对李业诩说了一通有关世家的事,征税是第一步,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对策,李业诩也是含糊应之,并没明确表态,对此李世民也没什么意外。
关于世家的事说了大半天后,李世民又对李业诩这段时间在做的关于军队管理制度化的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正规编制的大唐军队数量已经逐渐增多,成建制的卫军已经有十二个,在安东大都府辖境内,第十三、第十四卫军在留驻的几个近卫师的基础上,也正在组建。
军队正规化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如何对军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使得皇帝对其有绝对的控制权,这是李世民眼下考虑更多的问题。
大唐的天下有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位在马背驰骋了多年,指挥了大小不计其数战役的皇帝,也最是知道这方面的重要性。
军队战力提高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将领,对中下级军官如何管理,这是李业诩回朝后李世民交给他的事务。
只是李业诩病了,除了前面已经开始在做的那些事儿,后续的事也不得不暂缓下来,这让李世民挺是着急。
如今大唐的疆域过于广大,军队分布非常的地域大,无论是将领的调任,军队的换防,及后勤方面的供应,原来那些沿用的方式都已经不太适应了,许多弊端在这次出征辽东时候就暴露出来,必须更加以改进,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手段。
李世民说了老半天,末了也是一副挺着急的神态说道:“贤侄,待你身子好一些了,你要把军队里面管理的各种制度都写出个草稿来,朕想尽快将这些制度以政令的形式发布出去!”
“陛下,臣在府里休养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一定会将这些东西写出来,送您过目!”对于李世民给予自己的这个重任,李业诩没法推辞,如今所有职务都除去了,李世民却依然把这任务交给自己,李业诩只得再次应命下来。
对于这些制度方面的东西,李业诩脑中当然有现存的东西可以套用,那就是后世解放军的那一套东西,只要一些方面加以改进,结合如今的态度写出来,再让李世民这个皇帝自己琢磨着修改,那就差不多了。
“朕知道你身子还未痊愈,只是这事交给其他人朕不放心,也知道唯有你,有这个能力将之写好,朕会提供一切便利与你!”李世民脸上露出一副非常信任李业诩的神态说道。
虽然知道李世民这般神态有些假,但李业诩还是装出一副很感动的样子,“陛下如此信任,臣一定尽心尽力而为…”
李世民又在其他一些事上吩咐了李业诩一回,即很满意地离去,离去前还说,他会时常派太医来为李业诩诊治的。

李世民走后,李业诩也即悄悄地跑到了卫国公府,将李世民来访的情况,还有与他所说的话,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靖。
李靖没有出声地听李业诩讲完,再沉思了良久,这才说道:“皇上的想法还是有些出乎老夫的意外…”
李业诩没有插话,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如今我大唐边患基本解决,东、北、西几面都已经是我国土,西北边除了更远的波斯、大食外,已经没有其他势力对我大唐构成威胁,波斯与大食纷争不断,也暂时对我大唐不会构成威胁,南面,诸国势力都较弱,多年来一直听服于我大唐,所以老夫以为,这些年来,我大唐不会有较大的对外战争,外患平了,皇上是想将魏晋以来,一直困扰各朝皇帝的事,也就是世家大阀对皇权威胁的事解决掉…”
李靖也娓娓了道来了有关世族的许多问题:自魏晋以来,饱学之士无不出自世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个人的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世家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抗衡,甚至超越皇权,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都居于主导地位,把持了国家的一切,到了如今唐初,其影响力虽然小了一些,但也是不容小视,就如李业诩所知道的,当初李世民想纳崔氏家女为妃,竟然被拒,这是对皇权一种赤luo裸的挑衅,身为皇帝的李世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
“如今皇上所力推的科举制度,正是对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的一种有力挑战,看当今的朝势来看,皇上已经牢牢地掌握了一切,对世家门阀的权威已经有了不小的打击,就如当初重用平民马周,还有那么多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员,他们都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皇上的举措是正确的…”
李业诩自是知道这位如今已经居中书令职的平民宰相马周的情况,以“一步登天!”来形容马周的仕途一点也不为过,十几年时间,从一介寄人篱下者,到如今身居大唐相位,为大唐这些年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马周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庶民中也自有不凡才能者。
还有李靖一手培养的苏定芳,如今也身居高位,领安东大都护职,为皇帝守着大片的江山,还有那些经李业诩手提拔起来的中高级军官,刘仁轨、薛仁贵、席君卖等,他们都用自身的能力证明了出身庶族的人不比身份高贵的世家子弟差,当然还有这些年经科举考试产生的一批绞绞者,也在慢慢成长。
见李业诩领会他的意思,李靖继续说道:“如今我大唐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四夷尽服,皇上的威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放眼历朝,取得如此成就的帝王,还真是没有,如今没有外敌在侧,皇上正是可以放手解决这个对皇家权威最大的威胁了,只是如今朝中官员大半还是出身于世家,皇上要采取的政令会侵害绝大多数世家的利益,皇上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实施这税法,遇到的阻力还会非常的大,很有可能皇上也抗不住众臣的反对,而将此事拖延…”
“依老夫看,皇上此番来和你说这事,正是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