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

第71部分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第71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看着热闹的皇帝李世民这才开口说话,意思是说募兵制只是试行,如果成效不错,又不损伤国体,那才全面推行,如果天下百姓都不支持,那自然也无法施行。而向各内附部落征兵,既然部落头人都不反对,且同为大唐子民,那有何不可?
最后反对的人都没了言语,连魏征也只是忿忿的在一旁憋着气,没话说了,李世民宣布此两项提议交与政事堂由几位宰相再审议,审议通过后即下发诏令,开始执行。
―――――――――――――――――――
上元节过后,李世民正式发布诏命,重新设立军器监,归属于兵部,以兵部尚书候君集兼领军器监大匠,特卫中郎将李业诩领军器监少匠职,下设军器研究署、弩坊署、甲坊署等,李业诩兼领军器研究署令,已经恢复原名陈天宁的流云小道任军器监丞,正七品上。
原先废置的军器监,归属于工部,由一名正四品上的军器监大匠领,而新设置的军器监则归属于兵部,由兵部尚书兼领,原先正六品上的少匠也变成了正四品下,级别提高了不少。
军器监设立后,马上从工部及工部将作监抽调一大批人员,开始运作起来。
长安城东,特卫军营不远处,有几处新修建的房舍,一些房子用坚固的大块石头和石柱建造,这些房舍外面有高大围墙围着,占地很广,戒备森严。这是军器监的秘密研制基地,进行新型武器的研制、试验、改良和生产,唐军主要装备的唐刀、弓弩等,及李业诩所设计的一些武器,都在这里进行改良、研制并试产。
军器监里还有一处更秘密的房舍,除了少数人外都不可以进内,这里是没有对外公布的军器监火器署,进行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制作。
流云小道,不,现在应该叫陈天宁,也从一名整天无所事事的小道士变成了大唐一名七品官员,虽从品级上看还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在军器监里却是一名重要人物,主要负责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十六岁的陈天宁天资聪慧,喜爱钻研,火药的配方也已经试制了好多种,如今正在试制一种新式的火器。
――――――――――――――
上一年,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彠等人上表请求行封禅,被李世民拒绝。
上元节过后,众多文武百官也以天下大安,四夷臣服为由,上表奏请李世民封禅泰山。
朝会上,面对众臣的封禅请求,李世民则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给富足,虽不封禅,又有什么关系?昔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历史上行泰山封禅的皇帝不多,而能伴随皇帝封禅的大臣也少,封禅之君臣皆能铭刻于泰山之顶,让后人景仰,如此名声诱惑下,还是有很多朝臣们请求行封禅。每次朝会上都有人提议,被自己的臣子一通歌功颂德的赞美,到后来李世民也有些动心了。
历史上但凡有成就的帝王,都想到泰山封禅,诏告天下。李世民即位后,文治武功皆表现不错,这两年天下还是比较安定,对外的几次用兵都是大胜而归,大唐国力提升的很快,天下已经初现繁盛景象,李世民心里其实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怕太耗费财力而已。
还是魏征跳了出来反对,“陛下虽然有理由去封禅,然承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未恢复,仓廪尚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必然难以承担。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如今自伊、洛以东至海、岱,人烟稀少,满莽极目,这乃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虚名而实受实害,陛下怎么能采用呢!”
魏征的话发人省醒,许多支持封禅的人听了也沉默了。
但支持的人比反对的人多的多,李靖和房玄龄则没有在这件事上表态,他们觉得李世民如果想去显摆,也不能太拂了皇帝的面子,争论许久,封禅的事还是没有结论,
李业诩是听了这些,对魏征这个人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此人生性耿直,忠贞事主,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有不平事即会上言,但思想上还是比较僵化保守,没有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太多利于国民的提议上奏,凡事以礼德为由,有违礼仪的事儿,或者他认为不对的事,都会进谏直言。
历史上的魏征,朝政上也是没有太多的成就,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皆为儒家的传统思想,并没有突破性的想法,而前几年提出的偃武修文之策,虽然被李世民称道,却也一直没被采用,留存历史上的英名,也只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谏臣。
若唐初真的如魏征提议般偃武修文,那也不会有盛世大唐的广大疆域。
而此后几件突发事情,转移了众人的视线,封禅事情的争论也就不了了之。
过了正月,连绵不断的雨一直下着,黄河数处决堤,河南、河北道数州被淹,大批房屋、田地被冲毁,数十万百姓遭灾,死伤无数。
朝廷火速派出抚慰使,下去救灾,封堵决口,安置灾民。各州府官吏也尽职所能,全力抗洪抢险,朝廷动用了数万民工及府兵封堵溃败的河堤。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才终于将决口封堵住。也幸好连续几年的好收成,各粮仓中存粮颇多,灾民都能领到朝廷分发的口粮,才不至于因灾荒而使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黄河的洪灾告一段落,李世民和朝臣们才舒了一口气,正在积极布置善后事情时,西北传来紧急军情。
贞观六年三月十一日,西北的吐谷浑进犯兰州。
兰州、鄯州一线受到攻击!
兰州六百里加急军报送到长安,李世民大惊,火速召集几位重要的朝臣商议军事,特卫中郎将李业诩也被传召入宫…


第三卷 兵锋 第二章 战还是不战?
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落中的一支,其首领吐谷浑率一支族人西迁所建,隋时曾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天下大乱时,吐谷浑人趁机复其故地。
武德初,吐谷浑乘大唐初兴无暇西顾,频扰边境,阻塞东西交通。而唐廷则以许互市消极应付,并没主动出击。贞观年间,吐谷浑仍不断侵扰,沿边十一州均受其害。
而今的大唐,一战灭**,极小的代价平了斛薛及一部僚人叛乱,国势正盛,军中士气无比高涨,这时候吐谷浑还敢来侵扰,把正得意的李世民和朝中的武将们都气坏了。
太极宫两仪殿内,在一副巨大却简单的地图前,李世民正和朝臣们商讨关于吐谷浑事宜。
案上摆着好几份军报,有几份是从鄯州送来的,吐谷浑军队袭击兰州之后,又进攻鄯州,大掠而归。
通报了兰州及鄯州方面的消息后,站在殿首的李世民铁青着脸,口水四溅地咆哮着,用一些不雅的语言大声斥骂着吐谷浑人。
殿下的朝臣们也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程咬金更是捋起袖子,嘴里不知在骂着什么,看模样想找人干架。
站在大殿最外侧的李业诩,却在瞧着挂在殿首墙上的地图。这也只是一副标明地方名称的图样,在李业诩眼里,这样的地图对于行军打仗来说,并无太大的用处,留在李业诩记忆中的中国地形图,也比这个详细多了。
但此图虽简单,却能看出吐谷浑所处的青海湖一带地区,正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地方,若兰州、鄯州、凉州一带被敌方攻占,那大唐往西去的道路即被截断,甘州、肃州、还有新置的伊州,都将被阻断联系成为飞地。
终于李世民的怒气也发完了,接着是商议对策。
“陛下,还要讨论什么,打罢,让俺老程率一支大军,把那鸟吐谷浑人狠狠教训一下,不把他们撕成碎片,俺就不姓程,”程咬金第一个蹦出来,请命领兵要征。
接着李道宗、候君集、秦琼,还有阿史那思摩等也都跳出来,表示要教训一下吐谷浑人,并愿带兵出征。
看起来不需要讨论什么,大部分的朝臣皆言要出兵征讨,举重兵狠狠地教训一下敢到太岁头上动土的吐谷浑人。
李业诩没说话,也没轮到他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标示的大大的吐谷浑沉思着,要对付这么大地盘的吐谷浑,怎么出兵?是击败对方袭扰的军队,还是纵深追击,灭其有生力量,或者…灭其国?这三种选择所要进行的战役规模相差可是非常的大,不知当日李世民听了他所说的极佳养马之地后,对吐谷浑所居的这大块地方,有何想法。
吐谷浑是唐与吐蕃间的缓冲带,灭其国了,就要与势力强大的吐蕃直接接触,那又要如何应对?现在的吐谷浑境内情况如何?吐蕃国情又是如何了?这些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如何用兵?
殿内没有人清楚这些情况,李业诩也不清楚,只因没有情报来源,情报网还没组建完成,那些情报人员都还在训练中。
李业诩已经记不清楚历史上是哪年,李靖率领李道宗、候君集、李大亮等彻底击败吐谷浑,基本上是灭其国,吐谷浑可汗兵败自杀,只是…好像那是李靖致仕以后发生的事了。
但唐军在击败吐谷浑后,却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如当年击败突厥一样,就率军班师了,并没有派兵长久驻守,使其成为唐帝国牢固的疆域。后来吐蕃军力大增,吐谷浑还是被吐蕃灭了,缓冲带消失,变成了吐蕃直接与大唐对峙,也使得吐蕃成为唐朝中期以后最大的威胁,把通往安西四镇的道路也掐断了。
但愿这些情况不要如原来历史般再发生。
待一众武将鼓噪完了,早已经憋着气的魏征跳出来,反对出兵,称今年水患严重,各地灾情不断,民心不安,实在不是大举用兵的时候,应命兰州和鄯州守军坚守,打退对方的攻击,或让其他州边军前去救援。魏征刚说完,即招来所有武将的喝骂。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站在一旁,眉头紧皱着,没有发言。
“辅机,玄龄,你们有何意见?”李世民看着两位自己最信任的重臣都没发表意见,有些不悦。
“陛下,臣这段时间忙于黄河水患的事情,安排封堵决口、疏散百姓及善后事宜,对北边情况不太了解,因此也不敢过多议论,只是臣觉得如今灾情颇重,不太适合大规模用兵,”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说道,和魏征一样,立即招来一众武将的怒目。
“陛下,臣觉得应该出兵,给吐谷浑人一个教训,但现在灾情颇重,不适合大规模的用兵,因此,具体的还是由陛下决定,”房玄龄接着说道。
其实两人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在旁人听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长孙无忌不支持出兵,房玄龄支持出兵,只是反对大规模的用兵。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黄河的大水,河北、河南两道损失颇为惨重。
李世民心里的想法当然是出重兵,一举击溃吐谷浑,让他们多年内没有力量再侵犯边境,如当初打击突厥一样。可眼下虽然朝中大多人都支持用兵,但几位重量级的大臣,特别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不支持大举用兵,让他狂热的心受到打击,也确实,今年的水害不是一般的严重。
李世民脸色很难看,看着站在身边的一脸沉思状的李靖,“李老爱卿,你有何意见?”
这位当朝的第一武将也没发表意见。
李世民征战无数,也是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但已经多年没亲自领兵出战,当了皇帝,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不能凭一腔热血就下令派兵出战。对于李世民来讲,李靖的态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靖能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一场战役的可行性,要调动多少兵力,如何准备与展开,从何方出击等。
李靖眼睛从挂着的地图上挪开来,终于开口,“陛下,臣支持出兵,愿率领一支百战之师,出征吐谷浑,不过,有个问题想问陛下,若出兵,是打算将其击退,或是消灭其大部有生力量,还是…一战永绝其患?”
一言出,李世民先是眉头一皱,继尔又舒展开来,“李卿,你有何说法?说来听听。”
李靖稍停了下,接着说,“依前方军报分析,来犯之敌数量并不多,若只将来犯之吐谷浑部击退,定不是难事,只需不多的军队,或者边军即可办到。然臣想,为了大唐边境不再受到袭扰,应宜一战就要将其彻底解决。”
“如今我们对吐谷浑境内的情况没有太多的了解,不知其总兵力数量及兵力配置,地形分布,其他如上层人物构成,等具体情况。还有,吐谷浑边上有个强大的吐蕃,吐谷浑此举,可能还得到吐蕃的支持,”李靖继续说道,“而且,现在快到夏天了,此时派大军远征的话,已经过了最佳的出征时机,因此,臣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边境各州加强防备,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增加鄯州方向的防御力量…待寻个最佳时机再战,不战则已,一战就彻底解决!”
“哦…?!”李世民有些意外,好战的李靖也如此谨慎。继尔也沉思起来,灭其国,占其地,永绝其患,这诱惑来的太大了,让他异常的动心,也明白了李靖的意思。
而李业诩听了却想叫起来,李靖所说的,和他想的,竟然是十分相似的,心有灵犀啊!看来,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两人交换对吐谷浑看法的结果。
“吐谷浑的情况,我们所掌握并不多,吐蕃?有谁能与朕讲讲吐蕃的情况?”稍后李世民问道。
吐蕃的情况,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太了解,没人能够发表意见。
吐谷浑的情况不太了解,还有一个强大的没什么接触过的吐蕃在边上,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李世民有些生气,眼前这些朝中的重臣,居然没有人能够讲出吐蕃的具体情况。
只有李业诩清楚吐蕃的情况,但他不敢讲,若他说吐蕃日后将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而且长安都会被他们攻陷,估计所有人都会把他当疯子,没有人会相信。
李世民脸色变得很难看,好一会才有所好转,“朕明白了,我们接着议!”
又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激烈讨论,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组建一支军队,由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领,开赴兰州,加强兰州到鄯州一带的防务,若吐谷浑人敢再进犯,击之。再以加急诏令送抵兰州,命兰州及鄯州守军,尽全力反击吐谷浑的进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