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

第5部分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第5部分

小说: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薪聘请,回国参加创建国家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又先后研究出多项重要成果,有的已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界的重视,199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贾乌德&;#8226;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李登海同志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他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高产栽培研究,培育出“掖单系列”高产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突破亩产2000斤大关,创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他的高产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种植树1亿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00斤以上,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
关广生同志是辽宁省本溪市半导体器件厂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他原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经过10多年的刻苦自学和研究,共取得革新发明成果100余项,在有关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7项主要成果中,有3项获国家专利,2项居国内领先水平并替代进口,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列为省“七五”科技新产品重点开发项目,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家。
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和崭新风貌,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道路,是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为了表彰和弘扬他们热爱科技、献身科技的可贵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的光荣称号(并命名他们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号召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象他们那样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把爱党爱国的满腔热忱化为推进科技进步的实际行动;学习他们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拚搏精神,象他们那样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奋力攀登科学高峰;学习他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象他们那样立足本岗,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赶超国内外科技先进水平;学习他们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象他们那样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忘我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青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发展科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站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前列,积极投身“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促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作为农业科技战绩上的领头羊,青年科技先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登海始终保持了一个中国农民勤劳的本色。从青年到中年,世事变迁,并非所有的“先进”、“英模”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昙花一现的有之,甚至腐败堕落的也并非个别,而李登海却始终让人放心。为全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第三章 海南岁月
    第三章海南岁月
一、入驻引河村
1978年秋收后的一天,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骑着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急匆匆的往莱州市赶,他满头大汗,脸膛被太阳晒成了紫红色。
这个人就是李登海。这天清晨,他骑上自行车,去镇上找党委书记汇报去海南岛育种的事,不巧书记进城了,他又骑车走了四十多里路追到市里。书记看着这个执着的年青人,禁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1978年,正是李登海培育的掖单2号杂交玉米良种诞生的前夜。由于在家乡后邓村试验田一年只能繁育一季玉米,李登海心里特别着急。正在这时,有人说,海南岛在中国的最南端,一年四季树木长青,何不到那里去种玉米去。
说者也许无意,但听者却有心了。
李登海记住了海南岛这个地方,他查看地图上海南岛的位置,并悄悄地准备各种育种材料,准备时机一旦成熟就立即到海南岛去进行玉米育种。
不知是谁透露了李登海要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的消息。村民们都觉得好奇和兴奋。后邓村要出大事了,有人要到海南岛去种玉米了。
后邓村自古以来只有人闯关东,还没有听说有到遥远的南海岛寻求发展的呢?
善良的乡亲们不仅为李登海捏了一把汗,这人生地不熟的,背井离乡走那么远,能行吗?
李登海是个说了就干的人,他才没有考虑那么多的问题。他最关心的就是一年能多繁殖几代玉米,好尽快实现他的宿愿。
收完莱州的玉米,已是9月份,李登海怀揣刚刚收获的玉米种,与四个从未出过远门,但却是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他们从西由坐上短途汽车到了莱州,然后又从莱州坐汽车到了潍坊,再从潍坊上了火车,途经郑州、武汉一路南下,直到堪江,从海安乘船到海口,再换乘汽车到三亚荔枝沟。
一行四人,乘车换船,整整8天8夜,才来到黎族人聚集区——三亚市。
三亚市地处中国海南省(海南岛)最南端,全市面积1919。6平方公里,境内海岸线209。1公里,有19个港湾。
这里气候独特,地处低纬度,受海洋潮热空气的影响较大,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候25。4℃,最高的7月,平均气温21℃;全年日照时间256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79毫米。这里四季如夏,可谓三冬不见霜和雪,四季鲜花常盛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很适合农作物生长。
三亚古称崖州,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聚居铸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孕育了极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工艺精华、宗教文化。黎苗歌舞是三亚舞蹈艺术的代表,每逢丰收,新春佳节,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约而同,携妻带子,来到村寨开阔之地燃起火把,敲响铜锣,舞起“打柴舞”、“鹿回头”、“椰壳舞”等欢庆舞蹈,自娱自乐。
三亚市是一座依山傍海,充满椰风海韵的园林城市。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有以生态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雕塑精品;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有伴着不息涛声的历史名人雕塑群;鹿回头山顶公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在诉说鹿回头美丽的爱情故事;亚龙湾中心广场,一座荣获国家建筑鲁班奖的现代园林广场及雕塑群,将把您带回久远的历史,一切的一切让您目不暇接。
现在,中国的旅游业已成为新的高收益产业之一,海南三亚是热门旅游区。然而三十年前的海南岛决不是风光宜人、游客云集的旅游圣地,至于黎族兄弟聚居的陵水县荔枝沟,则更是人迹罕至、蛇窜鼠跳的不毛之地。这里除了适宜玉米育种的充足阳光外,还有许事先并不知晓的困难。李登海有一次提到海南的自然情况时说:“海南岛和莱州市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比如讲,莱州的蚂蚁都在地下筑穴,而海南岛的蚂蚁却在树上,而且有毒,一次我站在树下,忽然觉得脖子里有什么东西在咬我,用手一摸,原来是几只蚂蚁,我抬头一看,在我头顶的树上有一个蚂蚁窝,一群蚂蚁正在搬家。”
由于李登海他们四人都是初次出门,再加上语言不通,到了海南岛时,他们连路也也问不清楚。四个人不管是在城市的大街上行进,还是在乡间的小路中跋涉,都感到别扭,连走那滑不溜溜的田间泥路也不会,搞不好就会摔个仰八叉。
在三亚市由于人地两生,他们要寻找一块育种地十分艰难。转悠了好几天,最后才在距三亚市15公里的荔枝沟镇落笔洞引河村,花几十块钱租到一块荒地。
引河村是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镇一个仅有11户人家的黎族小村,小小的引河村,连一处象样的落脚点也找不到。他们只得住进一座黎族人废弃的破烂茅屋里。茅屋四面透风,没有门板木床,他们就在门口顶个破粮囤挡风,砍些木棍、茅草支铺当床。深夜,屋外野兽嚎叫,屋内蚊蝇叮咬,还要时时提防着毒蛇的袭击。吃啥呢?用泥巴支起一口铁锅,锅底烧水,锅沿贴饼子,燃起篝火,可谓野炊。开饭了,白开水、夹生饼子,再加上那从家乡带来的海带和萝卜丝,总算填饱了肚子。
从1978年起,李登海与伙伴们在这里落脚后,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经营。每年都带领着他的科研班子,利用海南岛南部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在冬春两季来到这里开展玉米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
李登海说:“多少演算纸也算不出一个良种,条件再优越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酷暑严寒,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的伺弄它,机遇随时可以从你身边溜走。”
与李登海同时代的一位玉米育种工作者,最清楚登海的成果是怎样出来的:“那是一年365天,天天想玉米、琢磨玉米、拱在玉米地里,拱出来的。”
但是,成功的桂冠和荣耀不总是每个想得到的人都能得到的。还是这位育种者,为了心爱的玉米育种事业,也曾放弃了与妻儿老小的团聚,大过年的到海南岛育种,不分昼夜的钻玉米地,用了整整10年时间,培育出一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然而,由于在杂交繁育时他选则了不抗病毒的育种材料,有关部门不予审定。使10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在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中李登海说:“搞玉米育种很难很难,光靠吃苦和撞大运是不行的。”
业内人仕说:“成千上万个育种材料中经过‘自交分离’、‘杂交组合’后的内部,又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要选育出一个出类拔萃的良种,成功的几率只有十二万这一,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在中国,培育一个品种,最快也需要五,六年时间,好的品种出来了还要经过预试、区试、生产试验才能最终确定,走完这一套最少又得三,四年时间,然后通过政府部门审定,才可以推广种植。
“现在,我们有了温室大棚,在莱州一年可以繁育两代玉米,试验田一代,大棚一代。在海南可以繁育三代。”大大提高了育种速度。李登海显得异常兴奋。
玉米的生长期一般为90——120天,李登海他们每年的9月份到海南岛三亚之后,立即将带去的玉米播种一季,到11月份收获;接着11月份再播一季,到来年3月份又收获一季;3月份再播一季,到6月份收获后,李登海就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和全班人马赶回莱州,正好赶上夏播。这样一年就能播种四到五季,总在不停的种和收。就是这样,李登海已经连续28个春节是在远离家乡的海南岛玉米育种基地度过的。硬是将28年变成了100年。
二、二十八个冬春的坚持
1978年的冬天,对于李登海来说是个最不平凡的冬天。
在山东莱州老家,此时正是白雪飘飘、北风啸啸的日子。对于习惯了北方寒冷干燥气候的一行几人来说,海南岛的烈日宛如烧红的烙铁,日复一日,强烈的倮晒,“把他们背上的皮一层层揭去”,疼痛难忍。然而,李登海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追求,带领三名队员顶烈日,战酷暑,开始了新的玉米育种试验。
在海南岛,当地居民以水稻为主食,好地都用来种植水稻了。李登海他们租来的地块,大都是山坡地,东一块、西一块,最大的地块也只有一亩左右,最小的地块仅有几分,而且大多地块从来未开垦过,自然条件极差。与后邓村平展、肥沃的大田相比,其种植难度真有天壤之别。
李登海与伙伴们在租来的地上边开荒,边播种,种子破土而出了,一天天过去了,绿油油的玉米苗煞是喜人,李登海心里象喝了蜜一样甜。
施肥、打药、去雄、授粉、套袋……他简直象一只忙碌的蜜蜂,从这块田飞到那块田,早把一切孤独、寂寞、劳累、痛苦化作烟云,消失殆尽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次,李登海去三亚市购买育种材料,回来时已近黄昏。他刚想坐下来喝口水稍微休息一下,忽然从玉米地里传来哞哞的牛叫声,他大吃一惊,猛的从椅子上弹跳了起来,拔腿就朝玉米地里跑去,糟糕!一块二分地里的玉米苗,被两头水牛啃得光秃秃的。见此情景,他只觉得天旋地转,一腚坐在地上,忍不住的失声嚎淘大哭起来。
他怎能不伤心,背井离乡、历尽千辛万苦,才看到充满希望的幼苗,竟然让不通人性的水牛啃掉了。
水牛啃得不是玉米,而是他的心头肉。从此,李登海好象种下了病根,在海南岛的日子,他一听到牛叫声,就心惊肉跳。
第二天清晨,同伴们起床后,忽然发现李登海不见了!大家慌忙分头去找,见山坡上一个人挥舞着砍柴刀在疯似的砍荆棘条。原来,正是李登海在那里,在他身后,留下了一大捆荆棘条。
见伙伴们都上来了,李登海仿佛一下子又来了劲,“大家一起干吧,咱们多砍点荆棘条扎个篱笆,将育种地圈起来。”
大伙一下子明白了他的用意,也拿来柴刀和他一起砍了起来。大家心里不好受,都不吭声,只顾埋头砍荆棘条,一连干了三,四天,看看差不多了,大家才住了手。随后,他们用荆棘条在育种地周围扎起了500多米长的篱笆墙。阻挡家畜和野兽再次伤害玉米。
即使这样,李登海仍然不放心。
玉米结出了穗棒,他索性白天黑夜都守候在地里。夜晚,为了防寒、防潮、防虫咬,他找来两条装玉米的麻袋,头上套一条,腿上套一条,将自己包了起来,躺在玉米沟里,望着天天的星星,蜷曲着身子睡觉。
第二年,又到了去海南育种的季节,然而,任凭李登海磨破了嘴,有家有室的人也不愿到海南去跟着他受苦了。
成就事业离不开毅力。达尔文创《进化论》、斯宾塞尔著《道德原理》、司马光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