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

第16部分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洌骸暗被实郏还怯缮咸熳⒍ǖ陌伞!
看来他说的还真有道理,上天真的很眷顾他,阻碍他继承皇位的人,被赵光义铲除的铲除,死的死,疯的疯,他越过了重重障碍,成了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
他能成为储君,还和赵光义迷信相术大有关系。赵光义曾让一个和尚给子侄们看相,谁知这个和尚连看诸人都默不作声,当看见他的几个仆人时,竟然开了口:“我看了这些王爷的面相命运,都没有寿王(真宗时为寿王)的好啊。”
赵光义很是奇怪,因为当时寿王还在睡觉没有出来,便问:“你没有看见寿王,怎么就知道他的命会更好?”
这位大和尚莫测高深地喃喃几句,说:“还用看吗?寿王门前的那几个仆人,都有将相的气度,主人当然更是贵不可言了。”
一个蒙头大睡,一个煞有介事地说,一个不停地点头,不知道这是不是赵光义早就属意于他,为了提高他的威信而故意设的局。
不过,当赵恒被册立为太子后,他的威望一时极盛,他庙祭回来,京城里观看的人都高兴地传言:“这就是将来的天子啊。”赵光义这个小心眼儿听说之后,马上又不高兴了,召见寇准发牢骚:“怎么人心一下子就都归向太子了,那我现在还算什么?”寇准看见气呼呼的赵光义,马上打圆场,跪拜祝贺,说:“太子深孚众望,大得民心,是陛下选对了人,也是社稷百姓的福气啊。”
本来赵光义还在嫉妒太子深得人心,担心自己的威望受损,再联想到五代以来屡见不鲜的子侄逼宫之事,心中又酸又气,听了寇准这么一说,才算舒了一口气:嗯,还是我有眼光!
赵光义本不是庸主,想明白也就不再郁闷了,立即下令全皇宫庆贺,并和寇准君臣二人喝得一醉方休。
一年多以后,赵恒即皇帝位,赵恒即宋真宗。这位“听天由命”的皇帝,开始了大宋王朝新的历史篇章。

来自北方的压力(1)

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以后,辽阔而美丽的北方,对宋朝君臣来说已经不再是充满开疆拓土梦幻的诱惑,而是一个摆脱不掉的梦魇。
辽国铁骑经常南下牧马,依仗快速的机动能力,劫掠一番便扬长而去。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两条腿怎么也撵不上四条腿,更何况“守内虚外”之后,朝廷是严禁追击的。
大宋的北部边境一直在流血。
赵恒执政初期,来自北方的压力越来越大,契丹铁骑不仅纵横宋辽边界,还深入河北山东十多个州军,掳掠人畜财物,屠杀无辜百姓,损坏房屋庄稼,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咸平二年(999),辽军大举南下深入宋境,前锋直指黄河两岸的邢(今河北邢台)、(今河北永年东南)、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
杨延昭在这次战争中,杨家将的第二代人物杨延昭有出色的战绩。
杨延昭是杨业的儿子,原名叫杨延郎,后来因为避讳改称延昭。杨业很器重他,每次出征的时候都要带着他。在太宗雍熙三年北伐时,杨延昭就是西路军的先锋官,一路攻城拔寨,立下了血汗军功。在攻打朔州的战斗里,杨延昭率军担任先头部队,激战中被利箭射穿了手臂,可他仍死战不退,表现得十分勇猛。
在宋军无功而返、杨业阵亡以后,赵光义把杨延昭由供奉官提拔为崇仪副使,后来又升崇仪使,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长期驻守在抗击辽国的北部边境。
咸平二年的冬天,辽承天皇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兵南下,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势,杨延昭这时在遂城驻防。遂城不大,城防设施也不齐备,辽军一开始还没把遂城当回事,以为契丹铁骑绕城跑两圈就会轻取下来。城中一开始也确实人心惶惶,但杨延昭沉着冷静,把兵力安排部署好,并把城中青壮年男子都集中起来,发给他们衣甲武器,登城配合宋军作战。
辽军见小小的遂城还敢抵抗,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遂城军民在杨延昭的指挥下,接连打退了辽军的攻击。但遂城城小墙矮,形势非常危险。当时正是深冬,寒风凛冽,杨延昭见守城军兵都冻得浑身战栗,灵机一动,命令众人连夜担水遍浇城墙。
第二天天亮,辽军想继续攻城,来到城下一看傻眼了:遂城如同银铸的一般,城墙像是穿上了一层冰甲,变得白晃晃光溜溜,抓也抓不住,爬也爬不上。辽军对光滑如镜的城墙一点办法也没有,野战中铁骑纵横驰骋的威力在冰城之下毫无作用,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事。杨延昭率军追击,缴获了不少铠甲武器。
与杨延昭成鲜明对比的是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的傅潜,他手握八万精兵,屯兵在中山避不敢战,对各地的告急求救置之不理。傅潜手下的兵将对辽军的入侵愤怒至极,都自己花钱装备了杀伤力很大的铁挝、铁锤等沉重兵器,就等着一声令下好去冲锋陷阵了,可左等右等就是没有消息,有的军校忍不住了,就去找傅潜请战,结果都被这位傅大人给臭骂了出来。
傅潜按兵不动,得不到支援的要塞狼山寨被辽军攻破,辽军长驱直入,形势越发严峻,朝廷屡次催促他会合各路军兵出战,可他就是裹足不前。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等也都去劝他,傅潜就是不动弹,气得范廷召大骂:“你这么胆小怕死,连个老太婆都不如。”可傅潜依然面不改色,你愿意怎么骂怎么骂,我就是不出兵。
看傅潜那个窝囊样,都钤辖张昭允也忍不住去劝他,傅将军居然说:“敌人这么厉害,我去交战,不是自找倒霉吗?”敌兵凶猛,居然成了不抵抗的理由!
怯战至此,这仗还有法打吗?宋朝后来这样的将军越来越多,想不亡都困难。
所以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一定能太平。”可谓一针见血。
虽然傅潜一万个不愿意出战,可上有朝廷督促,下有军兵请战,他迫不得已,分出八千骑兵、两千步兵给范廷召等人,让他们先去交战,他自己随后领兵支援。
要说这个范廷召,还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曾经当过山大王,后来投奔了后周,跟随柴荣东征西讨,高平血战、出征淮南他都有份儿,是个元老级的战将。宋朝建立以后,讨平二李、攻灭北汉、雍熙北伐也是阵阵不落。他有许多怪癖,一是讨厌飞鸟,见到飞鸟开弓便射,曾有过一箭射三鸟的惊人纪录;二是讨厌驴叫,只要让他听到驴叫,这驴就算死定了。
这年的春节也是在战火里度过的,就在新春正月,辽军进攻瀛洲,摩拳擦掌的范廷召一面盼着答应随时增援的傅潜,一面领兵出战。
范廷召命令军兵组成方阵迎敌,面对宋阵,辽军主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弟弟梁王耶律隆庆问:“谁敢当先破阵?”辽将萧柳说:“要是有精锐的骑兵,我就打先锋。”耶律隆庆便把最精锐的骑兵交给萧柳指挥,萧柳命令辽军等宋阵一有变化,马上就急速进攻。结果在契丹铁骑疾驰而来的时候,宋阵果然出现了一丝慌乱,萧柳乘势攻进宋军的阵势,在激战中萧柳身负箭伤,但他简单包扎一下,仍然跃马挥刀冲杀不止。宋军大败。
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接到范廷召的求援信,马上统兵前来支援,可是范廷召在等不到傅潜援军的情况下,竟连夜溜走了,急急忙忙赶来的康保裔直到天色大亮才发现自己成了孤军。被辽军团团围住的康保裔,拒绝了部下让他换上小卒衣服逃跑的建议,率部与辽军激战多时,最后箭尽无援,被辽军生擒。
辽军孤军深入,虽说也打了一些胜仗,但随时都有被宋军反击的可能,便照例大肆劫掠之后退回辽境。
这一场大战下来,杨延昭因保住了遂城被赵恒擢升为莫州刺史,而那个畏战的傅潜,虽有好多人都要求杀其以明军纪,但还是仅仅被削职流放。后来他还被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左千牛卫上将军、左监门大将军等。
仁厚是宋朝一直坚持的治国方针,可大宋朝廷有时真的是不分原则地滥仁。不冤枉好人是对的,可总是姑息坏人,怎么说也难免有纵容的嫌疑。
辽军虽然暂时后撤,但始终没有放弃想夺取黄河以北地域的愿望,这个意图自阿保机起就有了,可一直没有实现,在后周时期,还被一代英主柴荣把幽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收回。
和真宗赵恒同时期的辽国统治者是辽圣宗,但实权掌握在太后萧绰手中。萧绰小名叫燕燕,却一点儿也没有莺莺燕燕的矫揉造作,她在“母寡子弱,族属雄强”的严峻时刻,任用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协助自己主管朝政,派耶律休哥总理南面的军务,实行了重新编制部族、推行汉化、开科取士、整顿吏治、鼓励农耕、调整税赋等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辽史》上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能驾驭臣工,故多得其死力。”
在内部形势有了好转之后,她南征大宋,西和党项,东征高句丽,辽国进入了鼎盛时期。有了国力基础,萧太后把开拓疆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连续向宋朝发动攻势。
咸平四年,南下的辽军在羊山被杨延昭以伏兵击败。咸平五年,辽军又击败了杨延昭。
咸平六年四月,辽将耶律奴瓜、萧挞凛率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与宋将王超、桑赞领兵迎敌,从太阳初升激战到夜晚,宋军小占便宜。但第二天战局发生逆转,王继忠被辽军围困起来,王超、桑赞不但不去救援,反而脚底抹油一溜烟儿地跑了。结果王继忠几经拼杀,终不能杀透数十重的包围,他和部下都遍身伤痕,力尽被俘。
王继忠是赵恒还是王子时的旧属,赵恒开始得到的消息是他战死了,在悲伤之余,“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使,把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封了官。
谁知王继忠在辽国活得好好的,还很被器重。
为活着的人开追悼会,追赠官职,这样的“殊荣”后来明朝的洪承畴也享受过,至于在离我们最近的那场国共大厮杀中,给活人搞这一套就更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洪承畴的命不好,明朝骂他是叛逆,清朝把他写进了贰臣传,两头不是人,但王继忠不是洪承畴,他后来居然成了宋辽两方共同的红人。
来自北方的压力,终于在景德元年(1004)达到了极点,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亲自率领下,一路杀到黄河岸边,虎视大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宋辽刀兵相见的最后碰撞!

梳理国家(1)

赵恒这个皇帝不好当。
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也总喜欢说“皇帝不好当啊”之类的话,其实那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重蹈短命五代的覆辙。
只有到赵恒时,这个皇帝才真的不好当了。前两任皇帝都功勋卓著,赵匡胤建立宋朝,平灭了南唐后蜀等一大堆割据势力,赵光义虽然两次败给辽国,可也有收服吴越、漳泉,击灭北汉的大功业。
宋真宗赵恒赵恒不行,他是实实在在靠祖上的余荫才当上皇帝的,因此他只有兢兢业业地去治理好国家,才会获得应有的威望。
当然,即便是最昏庸的皇帝,也一定有人高呼“圣主”、“英明”,但那种一边高呼一边伸手讨赏的话,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
赵恒继位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外戚和宦官几乎成功地上演了一场宫廷政变。
赵光义病重期间,他的皇后就和宦官王继恩等谋划拥立被废的元佐为帝。这两个人都不简单,李皇后是赵匡胤心腹李处耘的女儿,王继恩在赵光义继位时立有大功,当初赵匡胤死后传召进宫的本应是赵德昭,结果王继恩却把赵光义给找来了。
赵光义对拥戴有功的王继恩信任有加,平定李顺起义时,就委派这个宦官统领大军,剿灭起义队伍,后他又纵容军士掳掠妇女、强抢财物,并以杀戮为乐,很难说是个良善之辈。
李皇后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太子赵恒,王继恩则是想再拥戴个皇帝,自己好邀功固宠。他们联合了李皇后的哥哥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还有参知政事李昌龄、翰林学士胡旦,准备赵光义去世后就把得了精神病的元佐扶上帝位。
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最终会被宰相吕端坏了好事。
吕端被当时的一些人视为“糊涂”,赵光义当初也没有重视他,说他“不过能吃肉喝酒罢了”,后经寇准多次力荐,才发现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重新评价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任用已经六十一岁的吕端为相。
至道三年三月,赵光义去世,李皇后派王继恩召吕端入内议事,吕端已经知道赵光义病情危机,此时见并不宣召太子,断定事情有变。在这等大事上,吕端处置起来果然有章有法,他先把王继恩反锁在屋子里控制起来,然后一面派人去请太子,一面进宫见李皇后。
李皇后提出“立长”,也就是要立元佐,吕端表示不同意:“先帝册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之事。先帝刚刚去世,怎么能这么快就违背先帝的决定?”
当太子赵恒已经坐在龙椅上准备接受群臣的朝拜时,吕端还不放心,到了殿上卷起帘子,看清了才下拜行君臣之礼。
赵恒继位后,马上将李继隆加使相的荣誉头衔派出去镇守陈州,算是给了已经变成了太后的李氏面子。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李昌龄被贬为忠武军司马;胡旦被开除官职,成了一介平民,流放到了浔州;王继恩则被没收财产,流放到均州看管了起来,两年后死去。
这次政变没有成功,实在是大宋百姓的福气。政变表面上看不过是换了个人当皇帝而已,实际上外戚和宦官借助“拥戴”皇帝之机参与权力结构,在精神病皇帝的朝廷里,谁敢保证将来不会出现“跋扈将军”梁冀或“老奴做主”的李辅国之流的人物呢?
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是搅局的角色,汉末动乱、唐末风云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赵恒在继位之初的表现很是厚道,不仅没有追究大哥元佐的责任(其实这个精神病自己都不知道有人要立自己当皇帝),还使他恢复了楚王的爵位,就连被自己老爸迫害死的那几位也都追赠了官职,赵廷美被加封秦王,赵德昭追赠太傅,赵德芳追赠太保。
他还表现出拳拳爱民之心,免除了自五代以来百姓的欠税,还下令给三司,对茶、盐、酒等不再增加赋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