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

第38部分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38部分

小说: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家沟与杨靖宇会晤。7月上旬,南满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紧接着由魏拯民和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东满、南满党的特委和1、2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河里会议)。会议鉴于抗联第1、2路军主力业已胜利会师,经常互相配合作战,活动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决定成立第一路军总司令部,以便统一指挥。总司令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政委魏拯民。辖抗联第1军和第2军。第1军辖3个师,番号不变;第2军各师改为第4、5、6师。另外第2军增设独立旅、旅长方振声,政委尹俊山。辖两个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936年8月1日,当《八一宣言》发表一周年之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张寿。辖7个师,到10月又编成3个师,共辖10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奉命进关开展统战工作,由李延平代理,政治部主任黄玉清。辖3个师。1936年11月,4军第2师扩建为抗联第7军,抗联四军又以原5团为基础组建了新的第2师。后又将原自卫军2旅残部编为第4师,至1937年春共辖4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936年2月,在镜泊湖南湖头召开第2军和第5军党委联席会议之后,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立即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建东。辖1、2、3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夏云杰,辖8个团。1936年11月,军长夏云杰牺牲。由第4团团长戴鸿宾代理军长。1937年2月2日,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的主持下,在汤原境内6军军部召开了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确定戴鸿宾任军长。蓝志渊任政治部主任,冯治钢任参谋长。部队扩编为4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1936年11月,中共下江特委将活动在饶河地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下辖3个师,每个师各辖一个团,共9个连。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3期(2)

    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将谢文东的民众救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军长谢文东,副军长藤松柏,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参谋长于光世。原有的4个团编为2个师,自1936年底到1937年5月又编成4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1937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将李华堂支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军长李华堂、参谋长李向阳,政治部主任李熙山。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委和3、6军党委在汤旺河沟里帽儿山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同年冬正式成立。军长汪亚臣、副军长齐云禄(后叛变被处死、由张忠喜接任),原参谋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在富锦县二区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参谋长白云峰。下辖1个师。第1师代理师长李景荫。师下辖3个旅。    
    1936~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1~11军先后成立后,分别活动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地区。活动在各个地区的抗联部队,为了更好地配合作战,需要集中统一指挥。因此,南满的第1军和东满的第2军,在1936年7月,即已联合起来成立了第1路军。    
    吉东的抗联部队,也于1937年10月,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的决定,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2路军是以第5军为骨干,以第4、5、7军为基础,联合第8、9军和姚振山的东北义勇军及王荫武的救世军组成的。总指挥兼政委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参谋长崔石泉、政务主任黄玉清。    
    北满的抗日部队,早在抗联成立之前,于1936年1月26~28日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的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上,已决定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    
    1938年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议决定,组织抗联第3、6、9、11军向黑嫩平原远征,并建立西北指挥部。1938年底,抗联西征部队先后到达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后方游击根据地。1939年1月,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北指挥部。总指挥张寿,政委冯仲云,副总指挥许亨植,参谋长冯治纲。西征部队编为4个支队两个独立师。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省委决定撤销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以抗联第3、6、9、11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张寿,政委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辖东北抗联第3军、第6军、第9军第2师郭铁坚部、第11军李景荫部。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标志着东北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日伪对抗日武装的围剿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日伪的“治安肃正三年计划”    
    “第二期治安肃正工作的结果,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很有限,原因是反满抗日匪团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中共和苏联的领导,这些匪团转入共产党的指导(意为‘领导’——笔者)下,联合战线日趋加强”。这是日本出版的《满洲国史》的作者们的评价。不错,进入1936年以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确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二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联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的加强。经过日伪1935年秋冬大讨伐,抗日武装虽然受到不少损失,数量有所减少,但却更坚强了。所有坚持下来的主要抗日武装,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抗联也好,或是义勇军(如王凤阁等)也好,都抱有抗战到底的坚定意志。因此,对于日伪来说,这些抗日武装并不是一扫可灭的。针对这种情况,关东军一改过去按季度(某年某季)制订讨伐计划的做法,于1936年2月制订了1936年4月至1939年3月,为期三年的《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妄图确立长期的治安对策,有步骤有计划地彻底剿灭抗日武装。其总的设想是:“第一年,以铁路沿线和某城为中心,对其周围一日行程之地区实行完全整肃。第二年,对二三日行程内之地区,第三年,大致实现确保全国的治安。”    
    《大纲》有以下三个特点。    
    (1)是长计划、短安排。长计划,主要是关东军制订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此外,伪满政府根据关东军的三年计划,也相应地制订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纲要》。关东宪兵队司令部,为贯彻执行关东军的三年计划,又制订了《关于昭和11年4月至昭和14年3月警宪施行之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大纲》。这些都是长计划。    
    在贯彻执行三年计划的过程中,每一年都订有年度计划,称为《××年度关东军治安肃正计划纲要》。年度期限为当年4月至第二年3月。还分期,例如1936、1937年度,都分三期,第一期为4月1日至7月末,第二期为8月1日至11月末,第三期为12月1日至第二年3月末。这就是短安排。    
    此外,有的地区,还根据不同的情况,订有一定时期的计划。例如1937年6月,关东军司令部制订的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东北防卫地区治安肃正纲要》和与此相适应关东宪兵队制订的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的《东北防卫地区警务机关治安肃正计划纲要》。    
    (2)点面结合。三年计划期间,以重点讨伐为主。重点讨伐地区是伪三江、滨江、吉林、间岛四省及奉天、安东两省之一部(即东边道和三角地区)。同时兼顾面上的讨伐。重点地区之中还有重点,南部重点地区之中的东边道北部,北部重点地区之中的三江地区是重点的重点。重点讨伐也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有先有后。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先对东边道北部进行所谓“独立大讨伐”;1937年7月至1939年3月对三江地区进行所谓“特别大讨伐”。    
    在面上,关东军将东北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东北、东南、西北、西南,9个防卫地区,每个地区驻有日军师团或独立守备队,由师团长或独立守备队司令官任防卫司令官,统一指挥驻该防卫地区内的日伪军警。每个县分散配置一定数量的日军,负责并组织驻当地的日伪军警维持治安,随时进行讨伐。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3期(3)

    (3)治标、治本、宣抚、思想工作并行。    
    伪满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纲要》规定:“以剿灭既存匪贼的治标工作为首位,并行以普及贯彻建国精神的宣传宣抚和警防镇压共产主义、反满抗日及其他不良思想的政治工作,以及通过适当施政,来分离匪民,控制和稳定民心的治本工作。”《满洲国警察史》第300页。    
    所谓治标工作,就是由日伪军警对以抗联为主的抗日武装进行武力讨伐,由日本关东军和伪军政部(1937年7月1日改为治安部)组织进行。    
    所谓治本工作,是与治标工作相配合的各项工作。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妄图彻底切断抗日武装的粮食、物资、武器、弹药和军事情报的来源,使之陷于困境,如建立集团部落,划定无人区,收缴民间枪支等;二是最大限度地为日伪军警防止抗日武装的袭击和对抗日武装进行讨伐创造有利条件,如加强警备公路建设和通信网络等。治本工作,主要有以下各项。    
    第一;建立“集团部落”。治本工作的核心是建立“集团部落”,切断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即所谓“匪民分离”。其具体做法是,强迫散居山林峡谷的群众,集中到日伪军警监视范围内的开阔地区,建立“集团部落”。    
    每个部落中心都设有警察派出所,配备有10人以上的武装警察,对群众进行监控。有的重要部落还驻有日本守备队。    
    部落中的18~40岁的男子,都被强迫编为自卫团,受军事训练,拿着棒子站岗放哨。实行严格的保甲连坐制度,一家出事,十家连坐。12岁以上,不分男女都发给居民证、通行证、购买携带物品许可证,出入大门必须持有这些证件。    
    集团部落,实际上是变相的集中营。    
    第二;划定无人区。与建立集团部落同步进行的是划定无人区。无人区规定为“匪区”。无人区划定之后,无人区内的居民必须在限定的期限之内搬到指定地点,建立集团部落。逾期不搬或未搬完者,房屋、物件一律烧毁。以后凡进入无人区者,必须持有规定的证件,否则一律以“匪”论处。    
    第三;建设警备公路。警备公路与一般公路不同,它是专门为所谓“治安肃正工作”来修建的。警备公路大体分为三种:①联系县城及日伪军警驻地的公路,主要是为了便于日伪警备机关的联系;②由省、县或日伪军警驻地通向抗日武装根据地或抗日武装活动频繁地区的公路,主要是为了便于“讨伐”;③联系警防所(设于由集团部落接近抗日武装根据地及其通路的无人区,由50~200名伪警组成)及防卫(集团)部落的公路,主要为了便于警防所及防卫部落之间与警备本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援。    
    “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制订之后,鉴于抗日武装基本上活动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为了便于“讨伐”,急需整备警备公路。因此,与“治安肃正三年计划”相适应,制订了“警备公路三年计划”,工程预算总额为18724万元,1936年新建公路35665公里,1937年新建56825公里,1938年新建25223公里,三年合计新建警备公路117713公里。    
    第四;建设警备通信网。日伪军警的通信设备有三种: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信鸽。    
    有线通信(警备电话);线路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为中央机关与省、省与县和县与县之间互相联系的线路;支线为县与警察署与分驻所之间互相联系的线路。    
    三年计划期间,先后由民政部警务司拨款总额为1663397元,新建线路10121公里。    
    无线通信;1935年以前,伪满共有无线电台68台,报务员75名。1936~1939年新增电台114台,报务员184名。电台多数为固定电台,也在讨伐部队中配备有少数随身携带的移动电台。固定电台,除配备在伪中央机关、省政府、县政府外,有些国境警察队、海边警察队,森林警察队和一些“治安肃正”办事处、警察署,也逐步配备了无线电台。    
    信鸽;1935年开始使用,当年从日本购进信鸽300只。1936年增加1440只,1937年增加960只,1938年增加1200只。主要配备国境警察队、森林警察队和警防所。    
    第五;收缴民间枪支。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枪支、弹药流入抗日武装手中,同时还可以用来武装日伪的群众性武装团体。例如1937年拨给三江省1万支洋炮。用来装备集团部落的自卫团。后来又拨给日本开拓团步枪2万支。短枪发给伪警察和部分伪军,总数不下3万支。    
    收缴民间枪支,从1933年即已开始,到1935年末已收缴98万支。1936~1938年又收缴了79万支。到1940年共收缴205万支,包括各种枪支。以1938年为例,在收缴的22万多枪支中,步枪16386支,短枪6583支,自动短枪53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5挺,猎枪96支,洋炮198089支。    
    第六;铁路、公路两侧禁止种植高棵作物。日伪为了防止抗日武装利用铁路两侧高粮、包米等高棵作物,袭击火车,1933年开始禁止在铁路两侧各500米之内种植高棵作物。后来又鉴于抗日武装经常在公路上袭击日伪汽车,1935年又规定在“国道”和警备公路两侧各200米内禁止种植高棵作物。由于农民的强烈反对,不得已于1937年将公路两侧的禁种范围由200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