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赢 -杰克·韦尔奇 >

第6部分

赢 -杰克·韦尔奇-第6部分

小说: 赢 -杰克·韦尔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某位经理人告诉我们,荷兰人的骨子里有太多“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区别考评制度是行不通的。我猜,那位经理应该相信,全部的奖赏都只能来自于天堂,如果你能有幸被选上的话!而在中国,我们得知,区别考评制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因为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里还不能够完全做到按能力考评,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但大致来说,我认为我们所听到的关于文化障碍的借口都仅仅是借口而已。在GE的时候,我们知道,不可以有这样一家公司,它只能在美国的业务部门推行区别考评制度。首先,我们坚信区别考评制度可以带来的显著效果。其次,我们也非常清楚,只在美国推行该制度将是不公平的,会使员工们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那些既有美国业务,也有全球业务的产业部,以及对那些在世界各地流动工作的人员。我们很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在自己所有开展业务的地方推行区别考评制度,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化问题,都要予以解决。

接着,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并没有那么多的文化问题阻挠我们的前进。一旦我们引进了区别考评制度,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有坦诚精神的业绩评价体系,则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俄亥俄,事情都进行得同样顺利。实际上,许多起初对该制度的推行感到怀疑的人,在看到这个制度的诚实、公平,以及透明之后,都成为它的强烈拥护者。

我曾提到过,许多经理人提出“区别考评制度不能在我们的国家里推行”,而这些人自己往往是支持这种做法的。他们之所以“抗拒”这个制度,是因为他们常常“假定”自己的员工会产生抵触。我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是:慢慢地前进,但在大方向上要坚定不移。他们很快就将吃惊地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区别考评制度一旦得到推行,无论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它都可以为自己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区别考评制度对于最好的20%和最差的10%的人都是很好的,因为他们都明白自己将向何处去。但是,这种制度会使中间的70%的人失去动力,他们会陷入一种可怕的、不稳定的状态中。

可以说,这种抱怨里也包含了某些真实的成分,中间的70%的人确实是考评体制下最难管理的一个类型。而且最大的问题出现在70%的最上层,因为他们知道,同最好的20%的人相比,他们的差距并不大,而同自己的同一个“等级”中最差劲的人相比,自己又要优秀得多。因此,的确有这种情况,区别考评制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候,在中间的70%的人员里,那些比较有能力的人会因此离开公司。

要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庞大的中间层次的员工的存在,将迫使公司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它要求领导者能够更细致地体察员工之间的差别,并提供更始终如一、积极的反馈。还有,它要求公司建立能真正产生效果的员工培训中心。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区别考评制度以前,我们在纽约的克罗顿维尔所设立的培训中心经常成为大杂烩,各个业务部门都把自己表现不佳的员工送到这里来。这个中心就像是设立在提前退休大路上的一个休息站。

“20…70…10”原则的严厉推行帮助我们改变了这种现象。我们把克罗顿维尔变成了一个交流平台,把全公司最好的20%的员工和中间70%里最好的员工集中到这里,让他们谈论观点、商讨工作方法,让他们相互认识和了解。来自公司最高管理团队的人士也要在每个培训班上做几个小时的交流,这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区别考评制度在下面的各业务领域里是否正得到严格的实行。

另外一个优点是,虽然划分中间的70%的做法可能使某些人变得消极,但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却增加了前进的后劲。例如,对最好的20%的员工而言,一个处在中间70%的庞大人群的真实存在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持自己所处的高位,他们需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开足马力,必须不断做得更好—那将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啊!终究,大多数人都希望每天有提高,每天能成长。

对中间70%的许多人来说,做得更好也是种激励。他们有了一个看得见的目标—进入最好的20%。这能够使他们工作更努力,想法更有创造力,更能与别人分享观点—总之,每天争取打一个漂亮仗。这可以使工作更具挑战性,也更有乐趣。

区别考评制度偏向那些积极向上和性格外向的人,轻视了那些害羞和内向的人,而忽略了他们的其他才能。

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但一般来说,这个世界总是偏爱那些积极向上、性格外向的人。从人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应该有这样的印象。无论是在小学、教堂、大学、俱乐部,甚至通常是在家里,这样的印象还会不断得到加强。到你参加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仍然害羞、内向、缺乏活力,要知道在某些专业和岗位上,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是有优势的。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是可以发现这些机会的。对区别考评制度的这种批评,我经常能够听到,但这种批评并不是针对考评制度的,它所涉及的话题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我还想补充一句:在商业生活中,积极向上和性格外向的人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在区别考评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靠业绩说话的,在这方面人人平等。



如果你希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团队来,就必须勇敢地执行区别考评制度。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一种人事管理制度能做得更好—有更多的透明度、公平性和高效率。这个制度并不是完美的,但区别考评的做法就像坦诚精神一样,可以使商业生活变得更清晰,在各方面都能运转得更好。


 第 4 章 发言权和尊严:关注企业中的每一个人


第二部分 你的公司如何才能赢

 第 5 章 领导力:不只是你自己的事

有一天,你成了领导。

星期一,你还在做那些自然而然的事情,享受工作的乐趣,推动项目进展,与同事们笑谈生活和工作,讽刺公司的管理层是多么愚蠢。然后,星期二,你也进入了管理层。你成了一名老板。

突然间,感觉一切都不同了—因为一切确实不同了。作为领导者,需要有不同的行为和态度;而且对许多人来说,他们还是初次接手这样的工作。

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

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毫无疑问,有很多途径可以成为一名领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例子,比如赫布·凯莱赫( Herb Kelleher ),这位潇洒随意、直截了当的仁兄执掌西南航空公司的帅位长达 30 年之久;又如比尔·盖茨,微软公司那位温和的开创人—由此你就能明白,领导者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在政治上,丘吉尔和甘地迥然不同;在橄榄球界,则有隆巴迪和贝利奇克的区别。

所有的领导者,每一位都会给你列出一长串有关领导力的“准则”。

如果有人问我的话,我会给他们列出 8 条来。但在我把它们付诸实践的时候,感觉上它们并不像是什么准则,而只是关于如何带领别人做事的正确程序。

另外,本书中有关领导力的内容并不是仅此一章而已。事实上,对于这个话题,每一章都会有所涉及,从“危机管理”,到“战略”,再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不过,我还是决定用单独的一章来专门探讨关于领导力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思考总是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过去三年中,在我与学生、经理人和企业家们交谈的时候,总会被问到有关领导力的问题。例如,“什么是一个领导者真正需要做的?”或者,“我刚刚得到了提拔,但我以前从未做过管理。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呢?”微观层面的操作经常是人们所关心的领域,比如,“我的老板觉得什么东西他都必须亲自控制—那是领导还是保姆?”与此类似,有关领导的魅力也是很受关注的,人们会问,“如果你含蓄一点、安静一点,或者比较单纯、比较害羞,那还能从员工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有一次在芝加哥,一位观众说道:“我手下有两名直接下属,他们都比我精明。我是否有资格去考评他们呢?”

这类问题迫使我思考,到自己 40 多年的领导经验中去寻找答案。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千差万别的各种情况,从负责三个人组成的团队,到领导有三万人的部门。我执掌过奄奄一息的业务,也驾驭过高速增长的产业,遇到过无数并购、分拆、组织危机的时刻、时来运转的光景,以及起起伏伏的经济状况。

可是在这些情况下,某些领导方法总是能发挥效用,也就成了我的“准则”。

日常的平衡

在我们具体阐述每一条准则之前,我想说几句关于“自相矛盾”的话。实际上,做领导总是要碰到许多自相矛盾的情况的。

很古老的一个矛盾是长期与短期之间的矛盾,就像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既要保证每个季度的业绩,又要去做 5 年以后对公司的事业有利的事情,这样的领导该怎么当呢?”

我的答案是:“欢迎你来当!”

请看,任何人都能够处理好短期的问题—如果不断地榨取公司现有业务的话。任何人也都能处理好长期目标的问题—如果坚持自己的梦想的话。而你之所以被选做领导,就是因为有人相信你,认为你能够同时处理好现有的业务,以及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认为你有足够的智慧、经验和毅力,能很好地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

领导力就是处理好每天的平衡调度问题。

以上述的第 3 条和第 6 条准则为例。一条说,你应当展示出积极的活力和乐观主义态度,用“我也能做好”的信念感召自己的员工。但另一条说,你应当不断地质疑自己的人,不要把他们说的太当回事。

或者以第 5 条和第 7 条准则为例。其中一条说,你需要表现得像个老板一样,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另一条却说,你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拥抱敢于冒险的员工,特别是在他们遭到失败的时候。

是的,如果领导力只是一串简单的规定,那么事情将变得容易很多。但是,这些自相矛盾的情况是商业生活中的必然。

但这正是领导工作中有趣的一面—正是由于艰难,所以每天都是新的挑战。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机会。在担任领导的时候,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只能争取做得更好。

你只能把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投入到领导工作中。

办法如下:

当波士顿红袜队终于打破了 86 年的魔咒,赢得职业棒球大赛的冠军时,随便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你都能看到关于为什么 2004 年是“红袜年”的事后分析。到处都充满了预示,从中场外野手约翰尼·戴蒙的发型到月蚀的出现!

然而,大多数人却一致认为,赢得冠军的理由一点都不神秘。红袜队有最好的球员,投手们是全联盟中最棒的,接球手和击球手也非常优秀……总之,他们都很了不起。另外,这些优秀的选手都被一种全力夺冠的气氛笼罩着,你非常容易地就能从周围的空气中感受出来。

无论哪个赛季,都有幸运的突破,也有倒霉的时刻,但是通常来说,那些拥有最好的球员的球队会赢得最终的胜利。非常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你需要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以下三类活动上。

◎ 你必须做评估—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支持和提拔那些表现出色的人,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调开。

◎ 你必须提供指导—引导、批评和帮助属下,提高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 最后,你必须树立自信心—向员工倾吐你的激励、关心和赏识。自信心能够增强员工的可塑性、冒险精神和超越自己梦想的勇气。它是胜利队伍的助燃剂。

很多经理人认为,关注员工的成长是一年一次的行动,是业绩考评时才需要做的事情。这根本没有说到点子上。

员工的成长应当是每天都要关注的事情,包含在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预算讨论会,那是一个理想的关注员工表现的时机。对,员工的表现。在预算讨论会中,你要讨论的对象是业务及其目标,但是通过这样的会议,你能够真正看到一个团队的运转情况如何。如果在会议中,只有领导者严肃地训话,其他人只能围着桌子静静地僵坐,那你就需要做一些费劲的指导工作了。相反,如果大家都能参与到交谈中来,整个团队非常活跃,那你就该抓住这样的良机,表达自己的反馈,说你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积极、团结的情形。如果团队中有一个人表现非常出色,或者有一个人毫无作为,那么你应该尽快把自己的印象告知他们的领导。

在你的工作中,随时随地都有促进员工成长的机会。

用户来访可以给你提供检验自己销售队伍素质的机会。到工厂参观时,可以接触那些有前途的新的生产经理,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担负更大的责任。会间休息时,可以抓紧时间对某位即将首次做重要报告的团队成员进行辅导。

记住,在所有这些邂逅中,评估和引导都是重要的,但帮助下属树立自信心却可能是你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对那些已经有一定信心的人,你也要把握住每个时机,持续不断地继续鼓励他们。要毫不吝惜地加以表扬,越具体越好。

除了对提升团队素质的巨大影响外,利用这种日常的会面帮助员工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它本身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无休无止的会议会让人感到麻木呆滞,走马观花的工厂参观只能让你看到一大堆不明所以的新设备,相反,如果把每天都看成培养人的过程,那又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实际上,请把自己当做一名园丁好了,一手提着洒水壶,一手提着肥料桶。偶尔,你需要去除一些杂草,但是大多数时候,只要浇水施肥、细心呵护就可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