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行动改变生存 >

第4部分

行动改变生存-第4部分

小说: 行动改变生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人事斗争,说到底,自己只是巨大商业机器里的一个小小齿轮,在这个巨大机器的运转规律面前,内心深处被称之为“理想”的东西显得又可笑又无力。当一切轻车熟路之后,工作和生活都进入了一种循环,“混成中产阶级”又当如何?人生就是上上班、打打牌、吃吃饭,如果说这就是所谓“成功”、就是人们追求的“上海梦”的话,曲栋觉得这样的梦想很没劲。一想到自己漫长的未来都将这样度过,在如许不真实的生活中,任凭自己的心在这错乱不堪的世界里变得麻木,空有一身才华、无穷的创造力无从挥洒,曲栋就觉得绝望:“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苦闷归苦闷,不甘归不甘,以曲栋的聪明不是看不透,不管曾经如何豪情万丈心比天高,数不胜数的年轻人都将一样,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在安逸的生活里被打磨成棱角全无的中年鹅卵石。
2000年9月,曲栋与几位复旦法律系师兄弟一起成立了一个为面临拆迁的社区百姓做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的公益组织“热爱家园”。这个事情的起缘偶然又偶然,由于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曲栋与几位复旦法律系的师兄弟碰到一起,然后,由于更加偶然的一个机缘,他们开始合计做点儿什么。当然,这帮学法律的人知道这是一个“非法组织”,在当时的中国,公益组织是个新鲜事儿,特别是在上海,更没有听说过NGO这个词。让人苦闷的是不像自己想象的一样能够得到社区居民热烈的响应,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力。有一次,同伴老刘辑录《拆迁法律汇编》要去社区散发,有人担心惹事劝他不要去,最后都把老刘劝毛了:“不管你们去不去我自己反正是要去!”第二天,老刘进到社区发材料的时候,曲栋不远不近跟在后面,老刘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人,“到后来才发现我一直悄悄在他身后,感动得不得了!”每回说到这件事,曲栋笑得像个孩子。
“热爱家园”激发出了曲栋人生里被压抑的创造力,他为此投入了自己所有可能的时间,搞网站、做活动、回母校联系大学生志愿者,甚至一次又一次专门跑到北京“寻亲访友”——看看人家首都的NGO里都是些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他通过别人做的和自己体会到的,看到一种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其中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可能性,虽然不可能决定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切切实实是在“为历史的发展创造着各种可能性”。以这种有些尴尬的身份从事民间公益事业并不轻松,但是,在面对那些所有的问题和阻力、接触到这个世界是更多真实的痛苦的同时,反而觉得自己的心变得更柔软、敏感了,觉得活着是有意思、有意义的,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心里有是爱的。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自我(2)
一年、两年、三年,曲栋能够体会到自己心里那份被偶然点燃的热情并没有消退,相反,有一种力量正在慢慢长大,曲栋三十岁了,他确信这是自己人生想要的东西。想清楚之后,他要在这个东西和现实生活之间做一个选择,辞掉了外企的工作,做过一番斟酌后放弃自己开所,而选择加入别人的律师事务所。在当时的上海,全职从事NGO的工作无法养家,加入律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度,把自己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到这件不赚钱只赚辛苦的事情上。
如果说曲栋加入“热爱家园”事出偶然,但此后所作所为则是他个性与特质的必然。后来由于更加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视察并指示之后,“热爱家园”名正言顺得以注册,也使得他们有机会体味现行管理体制下,有了社团身份之后的利与弊。后来,曲栋和几位朋友一起以企业形式注册了“绿根力量”,明确地把推动公民社会组织的成长作为机构目标,专门关注NGO能力建设,为民间志愿者组织提供评估、培训、咨询和网络建设。
逼仄的空间氛围、机构发展和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都没有真正困扰曲栋,如果说这段时间里有什么纠结的话,就是自己在内心愿望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摇摆。“热爱家园”最初的成员都是复旦学法律的师兄弟,情况很接近,大家都需要在“现实生活”和“公益事业”之间找寻平衡,每个人都要尝试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活法。看上去曲栋平衡得很不错,两边做得都很成功,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纠扯如何煎熬。做NGO能够满足愿望,但做律师收入高,几年来一直处在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切换之中。虽然他已经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开始有意推掉律所的事情,但这种纠结、和纠结带来的痛苦一直都在,直到2008年春天。
2008年春,律所同仁去风景优美的三清山。每年律所会选风景优美的地方做团队建设,为大家充电。同仁们用这段时间在山水之间放松自己,然后重回十丈红尘继续“战斗”。而这一次,曲栋把自己完整地交给了心中的那些纠扯,空对满眼美景,把自己坐成了一个“思想者”。他面前摆了两样东西,一样是NGO的事业,是理想,或者称之为生活的意义;一样是律所的工作,赚钱,享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这些年来,让他身心俱已疲惫不堪的是一直想两者兼顾,如果必须做一个选择,必须放弃一样的话,放弃哪个?放弃律所的工作吧?赚到的钱要比现在少很多,曲栋觉得有点儿不舒服,那就放弃NGO的事情吧。
从最初接触公益组织到现在马上就是十年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包括这些年来承受那些纠结就是为了能够做这样的事情,如今,当逼迫自己做出一个唯一选择的时候,没有想到会让自己面临这样的境地。曲栋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一想到这一节,心里居然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放弃NGO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做律师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甚至,我还活着干什么?”曲栋决定把所有选择的烦恼都留在三清山,不再继续纠扯这个问题:全职去做NGO,过一种内心愿望与现实存在高度统一的生活。
在众多的邀请中,曲栋选择了ICS,负责机构日常事务和公民教育及NGO发展工作,即使是在NGO这个行当里,也不是待遇条件最好的,但这里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方式能够最贴近自己的愿望:“我的生命存在就是为了和更多的青年人一起,通过更多的公益服务,一起实现中国的公民社会”。
        
在现实世界里陪伴理想(1)
如果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讲和,不与自己的理想讲和,一个人不可能找寻到心灵的宁静。看上去是在两种并不严格互斥的可能性中做出的取舍,其实,对于曲栋这样的人来说,是别无选择,他只是在寻找能让自己心灵宁静的活法,不如此,就会觉得生活不爽、不舒服、不完整。在ICS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许更多更琐碎,但曲栋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心很安静,在繁忙的工作节奏里过上了一种平静的生活。“尽管我的工作中、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困难与艰苦,但我的脚可以踏踏实实地走在土地上,我的心可以平等、真诚地和身边的人交流,我的生活可以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不管是在绿根还是ICS,曲栋的工作主要是对NGO提供支持,接触各式各样的年轻人,与他们一起面对如自己当年一样的无穷无尽的困惑。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理想与现实的纠扯,与自己当年不一样的,已经进入到NGO里的年轻人更多提到的是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曲栋被称为“老曲”已经很多年了,面对年轻人的困惑,“老曲”常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没有困难”、“这些生活的困难是NGO的工作带来的吗”?
其实,就算是“老曲”,也在面对接近的问题。来到广州工作要先找地方住,他掂量自己眼下的收入,在中介提供的单子里选了两个月租一千多块的小单元。年久的老楼房、黑乎乎的楼道、窄小的房间和脏污的墙壁,曲栋脱口问人家:“这能住吗?”在看第二家之前,他先让自己想想清楚,如果顶不住这些现实的压力,就只能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去,于是说服自己换一种眼光,接受老旧的小窗户,接受水压不够无法使用的热水器。“老曲”会跟年轻人坦然分享自己当时的感受,要先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人生选择,想清楚哪些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必须承受的代价。“因为只有这样的接受,才能让我们去面对而不逃避,让我们将我们的专注回归到自己该如何去回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更多地在抱怨,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无力和焦虑之中。而这样的人是无法有积极的行动的,也没有耐心和平静去思考,当然也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两年之后,曲栋说服家人,举家迁来广州。提到自己全职从事NGO工作的感觉,曲栋一再用到了“幸福”这个词,真正过上理想与现实高度一致的生活,每天心里想的,全都是工作的事情,用上了所有的聪明才智,焕发了人生的创造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智都放在ICS的运行、转型与提升。
当初“绿根力量”做得最有名的事情就是NGO能力建设,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满足“热爱家园”自己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大家都有接近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推动社会进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学习。怎么办?学习嘛,通常的办法是找老师来教,还有一种是同伴之间彼此学习共同成长。在当时中国的大环境下,NGO是个新鲜事物,根本没有现成的老师和培训课程,他们选择了后者,一群“最先吃螃蟹的人”扎堆取暖、互相学习。大家一起交流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学习交流项目管理经验,而且,会在更长一段时间里(三年或者更久)关注同伴的个人成长。作为主办方,曲栋对此的理解是,通过这样的项目创造了一个空间,让大家有机会彼此倾听,有共同学习,有彼此的支持也有价值观的影响,是人人互动以及个人自我内在的发现。他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觉得最为受益的人其实是自己,与在这里结识的许多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在现实世界里陪伴理想(2)
如今曲栋接触NGO已经十多年了,从青年到中年,经历了个人的困惑迷惘尝试摸索,也见证了NGO快速发展的过程,从当初“热爱家园”在上海“一百亩地一棵苗”到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涌现出来。2008年5·12地震后公益组织的抢眼表现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十多年来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公益理念广泛传播、影响公众的契机,带动了民间资金的涌入以及政策的宽松,曲栋南下广州适逢广东着力推动民间公益组织成长和公民社会建设,ICS多年前就是“绿根力量”的合作伙伴,更多面对的是更富公民社会特质的80、90一代人,他们活得更真实、更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更富创新精神且勇于实践,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对曲栋个人来说,在这个时候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转变适逢其时,因为他自己也在经历内心的蜕变,度过了个人成长的瓶颈期。作为一个带团队的人,首先要面对自己和团队的关系与问题,他有很美好的理想,思考很多问题,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与人辨论,总觉得自己有道理,以他的聪明敏捷、雄辩和能力,这样的曲栋是强势的,给人压力,团队氛围就会有问题。曲栋还必须面对与“自我”的关系,一方面有清晰的目标和极强的行动力,另一方面也有自己天性中悲观与消极,看起来充满力量,但是内在动力不足。在朋友的支持下,曲栋参加了一些商业心灵成长课程,自己受益之余也将这类培训中的内心探索引入“绿根力量”的课程,注重个人积极心态的建设和内在力量的寻找,不仅用脑袋思考,也用心来感受。曲栋坦言,如果自己不曾经历这样的个人成长,很难具备足够的能力推动ICS的提升。这种内心成长对人的影响,会延伸到个人对机构发展的推动,而机构的发展又会影响到公民社会的发育。当然不能仅仅理解为“只要曲栋成长了一切就会变好”,但显然需要无数个“曲栋们”的成长,NGO的领导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往往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是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在“不可能”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需要这个人内心强大、有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不断尝试,才有可能寻找到改变的可能性。曲栋希望通过ICS的工作,与大家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思考与收获,共同经历这样的成长。
随着NGO组织大量出现,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专门从事NGO组织能力建设,从最初的培训班发展到包括顾问咨询、交流访问、孵化器、领导力训练等多种形式,ICS怎么做?
最早ICS做的培训与“绿根力量”很接近,是针对起步阶段NGO领导人进行的能力建设,曲栋到来后改为支持不同省份的公益支持机构做类似工作,并重新定位了ICS的“公益领导力协力营项目”,致力于那些扎根社区的资深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领导力提升,为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具有5年以上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经验、长期开展社群或者社区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提供高端支持。他们已经坚定了投身公益领域的人生选择,并且具有长期的基层行动和服务的经验与能力,未来10年后他们将成长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成长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无论何种形式的能力建设,根本都是支持人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应该是思想、行动力、内心力量等全方位的提升,是一个在团队中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曲栋在自己在过去的十几年经历的基础上,设身处地考虑民间公益组织的年青领导人成长的需求,致力于支持他们成长为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和中国公益领域的中坚力量。这样的过程,不仅是释放和发挥这些人、这些机构的生命力、创造的力过程,也是释放和发挥我们身处的时代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