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发现另一个中国 >

第8部分

发现另一个中国-第8部分

小说: 发现另一个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股文也就成为应用最多最久的一种文体。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写八股出身的官与不懂八股的捐纳官、文化不高的“吏”作一比较,便可以看出后者与前者的区别(现在一些历史学者在研究封建官吏的腐败时,往往注重了官,而忽视干坏事更少障碍、并更具有干坏事能量的“吏”)。这一点在封建社会中是尽人皆知的。清代道光皇帝说,对于捐班(指捐钱而得做官的人),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这个道理皇帝也知道。
有人说这种“代圣贤立言”的文章没有给读者以新的信息,而说话作文的目的在于传达信息,那么没有信息可传达的八股文只能是不折不扣的废话。这种责备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这种可以说是废话连篇的文章也传达了一个最大的信息,那就是作者对于朝廷、对于儒家学说的忠诚和他们学做圣贤所达到的程度(当然这种空言并不完全可信,但长期说这类话、长期沉浸在这种思想氛围中,也会对其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类“废话”。“文革”中的大量的学用文章、致敬电、效忠信、表态文章,也属于不传达任何新信息的,文中的内容也都在题目上,谁也不敢作离题的发挥,不敢自己独立造词造句,甚至不敢擅自颠倒语序。例如有位领导干部把“灭资兴无”改为“兴无灭资”(这样更顺口一些),就因此而遭到批判斗争。这类不传达信息的文章是远离文学的,其中以八股为最。言志缘情、形象思维都与它不相干,最重要的是不能表达属于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否则怎么“代圣贤立言”呢?),而个人性、独特性是文学的灵魂。蒲松龄写得那么漂亮的文章而中不了举,就是因为他不能远离文学。他的童子试题目为《蚤起》,其“起讲”为“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于朝,小人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者,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所视者,非放达之高士,则深闺之女子耳”!这与宗臣的《报刘一丈书》如出一辙。如果当时山东学政不是大诗人施闰章(他是爱重文学的),这样充满感慨与讥刺的八股文是不会中式的。蒲松龄的科考上得意仅此一次而已。
因为八股能给读书人带来富贵,许多缺少社会关怀、意在猎取富贵的人们,是除了几本儒家经典和时文墨卷(即八股文)之外什么书也不读的。而八股题目又在“四书”里转,特别是在童生考秀才的时候,多出小题(即字数极少的题),童生水平又较低,所以常常出些笑话。如有个童生应试作文引《尚书·秦誓》“昧昧我思之”,误为“妹妹我思之”。试官也有趣,在文旁批曰:“哥哥,你错了。”有文题“事父母”,八股的第二股“承题”都要就第一股“破题”之义而阐明之,于是有应试者写道:“夫父母,何物也?”阅者评曰:“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有些小题就一个字,如有以“鸡”为题者。像这样的题能发挥什么经义、代什么圣贤立言?但应试者也要做。有的“中股”就有这样可笑的句子:“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批阅者调侃曰:“芦花鸡”。其后股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批者曰:“阉鸡”。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没话找话”(启功先生对八股的评语),是八股中最下乘者。


附:八股文释(1)


附:八股文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ND065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提比)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ND071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解析】
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其题目都出自《四书》原文。这个题目就出自《四书》中《论语·述而》。题目字数可多可少,多可选用其中的一段话,甚至用几段话合成一个题目;短的可选用一两个字,甚至一个圈点。一两字的题目叫做“小题”,只有考秀才、或秀才“岁考”(秀才每年都要考)中用,乡试、会试这样重要的考试不会出这样的题。另外还有“截搭题”,是上句的下面的文字与下句上面的文字连在一起出的题目。比如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来的“说乎有朋”就是截搭题。不过许多小题、截搭题属于怪题。在当时也受到舆论的批评。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的特征:“没话找话”。
韩ND065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用”就是被统治者所用,出仕做官就是“行”;“舍”就是不被统治者任用,回乡隐居就是“藏”。孔子奉行中庸之道,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在众弟子中他认为只有颜回(字子渊)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所以他对颜回说,人家用你就出来好好做官(孔子心目中的做官有实行自己社会理想之意),不用就安心地回家隐居(有坚持理想之意)。这只有我们两个人才做得到啊。
八股文的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此题只能讨论“用舍行藏”、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字数。关于程式的名称在文中已一一注明。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题面重复。如果重复那叫“骂题”。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破题好,一开篇就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特别是参加考试(八股是做官的敲门砖,只有考试用,平时无用),考官一天要看上百份的卷子,开头不好,马上就扔在一边了。开头好马上就抓住人了。例如有人作“子曰”这个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代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苏轼《韩愈庙碑》的两句。上句切“孔子”,本是平头百姓(匹夫),却成为百代师表;下句切“曰”,本是普通的一句话,却成为后世的行为准则。
这篇文章的破题也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锤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附:八股文释(2)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所谓“圣贤”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谆谆善诱的情态。他说:人的一生中,可以任人自取的机遇不过一两次而已,追逐无穷际遇而得手者并不多。我自信在如何对待人生际遇的道理上还有些体会,只是个人心得无人与我分享,只能寄之于歌吟排遣,幸而现在遇到你(指颜回),可以一谈了。起讲表面上只分析“惟我与尔”,没有讲“用舍行藏”,但它包含在“独得”、“独处”这些话语中。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惟我与尔”,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孔子说,颜回,许多人终生努力追求的道理,终不能明,等待着他人的启发;专心静观内省也许心得很少,不知道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体会很深了。是因为人生在世就需要朋友切磋,还是由于神明的交感,学问之道不容私密呢!这组对句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提、虚、中、后”各两股,凑为八股。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虚比”遗意。
这组对句分析“行藏”,兼及“用舍”。因为行藏在自己,用舍由形势。孔子说急(汲)于行会跌到,迟迟(需)于行则会停滞不前。这与不“行”一样。为藏而藏(一于藏),行动迟缓;坚决深藏而不出的是懒人。他们都是无所谓藏不藏的。孔子拎出的这四种人都不是他所认同的。因为他们的“行藏”是没有思想性的,他们既不是“功名中人”(建立功业),也非“泉石间人”(抱道归隐)。而孔子的行藏观是后来孟子所概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就是被任用;“穷”就是被舍弃。因此孔子说的行藏都是有理想道德支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藏。这组对句从反面拎出一般的行藏作对照。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孔子的“用舍行藏”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他说自己在诗书流连中,通过“穷理观化”和亲身到“用舍之交”的实践中体会,这样才有所心得,故可以自处自慰;孔子说不仅要身自实践,还要传播这些观念,自己在周游列国与日常周旋中给弟子稍作指点和为他们做表率,但都没有引起关注,没有同学者,只能自思自叹。现在颜回与我彼此会心,相对忘言,还能有所质疑,互相启发。真是足以相互慰勉啊。“中比”主要讲“行用舍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端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束比”是结语。“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的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提比”、“出题”中的“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彩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的。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1)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1915年袁世凯要做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画的是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这是有个典故的,湖北著名报人刘禺生的《洪宪纪事诗》中,就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
有一次筹安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聚会。胡瑛在会上说: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说: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