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智典-腾迅读书 >

第1部分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智典-腾迅读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智典…腾迅读书
第1节:有容乃大(1)
第一章 有容乃大
□ 向谁发泄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教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故事解读:
人总是有受别人气的时候,这种不满情绪堆积在心中是有害的,反击回去或发泄给别人都不是上策,林肯的主意最好。应用之道:
人有七情六欲,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绪。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愤怒、发火的时候,凡事都不惹你发脾气,恐怕是不可能的。问题是脾气太暴躁,太容易愤怒、发火,是相当不好的,因为那样不仅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人际交往。
发怒很容易坏事。古代兵书中就有激将法,设法让对方发怒。暴跳如雷的怒者,很容易丧失理智而干出蠢事。《三国演义》上的张飞、关羽、周瑜几乎都是死在一个“怒”字上。当然,现实生活中因怒而坏事的例子,也并非少见。
人之所以会脾气暴躁,这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从生理学上讲,人体内含有微量化学物质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甲肾上腺素含量相对过低的人,脾气就较急躁,也容易发火。反之,就较温顺,随和,不容易发脾气。所以,人的性格,脾气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父亲脾气不好,儿子也往往有这种脾气。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烦恼、不顺之中,经常和易发脾气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脾气暴躁,容易发起火来。
脾气暴躁不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消除它呢?
一、制怒。所谓制怒就是用理智克制、控制愤怒的情绪。自我暗示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和及时转移,避过短暂、强烈的气头是制怒的两个好方案。
二、泄怒。所谓“泄怒”就是及时疏导,排泄怒气。在怒气还未上升到极盛的时候就找个好方法把它清除掉,比如找好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等等。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是理智应当控制感情,尽可能大怒化小怒,小怒不发怒。
□ “仇恨袋”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则“仇恨袋”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力士名叫赫格利斯,从来都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因此,他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唯一的遗憾就是找不到对手。有一天,他行走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突然,一个趔趄,他险些被绊倒。他定睛一瞧,原来脚下躺着一只袋囊。他猛踢一脚,那只袋囊非但纹丝不动,反而气鼓鼓地膨胀起来。赫格利斯恼怒了,挥起拳头又朝它狠狠地一击,但它依然如故,仍迅速地胀大着;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拾取一根木棒朝它砸个不停,但袋囊却越胀越大,最后将整个山道都堵得严严实实。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之下,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气喘吁吁。不一会儿,一位智者走来,见此情景,困惑不解。赫格利斯懊丧地说:“这个东西真可恶,存心跟我过不去,把我的路都给堵死了。”智者淡淡一笑,平静地说:“朋友,它叫‘仇恨袋’。当初,如果你不理会它,或者干脆绕开它,它就不会跟你过不去,也不至于把你的路堵死了。”故事解读:
人际间的摩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如果肩上扛着“仇恨袋”,心中装着“仇恨袋”,生活只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最后,只会堵死自己的路。应用之道:
纷繁复杂的人生牵涉到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随便哪一方面哪一时刻的有意无意之间,都可能造成与人之间的误会。
                  第2节:有容乃大(2)
你不喜欢某人或许是缘于某次误会。
误会是本可以做到和谐或本来是和谐的关系,只因理解和认识的误会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中的遗憾。所以说,它比直接不良的人际关系更多一层痛苦。它是对原来美好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主观的、有意识的、故意的,而只是因为互相的隔膜、意识不可通性和感情的客观障碍所致。
误会大多始于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句笑话,一个脸色,一篇文章,一封书信,一道传闻,一件用具什么的,或长期相互隔绝,互不交往,这些都可能成为产生误会的原因,引起误会。
不论遭到别人误解或者误解别人,只要是一种负面意义的误解——把美好误为丑恶,把善意误为恶意,把真诚误为虚伪,把正确误为错误,把鲜花误为毒草……都可以成为人生中的一层阴影,一重难堪,一种痛苦。
有些误解初时不深,若未及时消除,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裂痕愈益增大,误会愈益加深。有的因误会加深而成为仇敌。
误解既已形成,不论是你遭到了误解或你可能正在误解别人,惟有互相疏通才能达到理解,使误会消除。
首先难处在于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你的人际关系中误解的存在。
通常,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误会的是这样一些人:交谈交往极少者,互不了解个性者,性格内向者,个性特别者,自视清高者,狂妄傲慢者,神经过敏者,常信口开河者,爱挑剔小节者等。
与上述这些人交往,不论是初次的或多次的,你都要注意你的言行是否容易产生歧意,是否可能遭到误解。或者你是否对他存有偏见和误会。
如果你已经自觉意识到遭到了误解,最简便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与误解你的人解释交流,推心置腹,真诚相见。不要搁在胸中,不要犹豫顾忌。你可以借一次家宴、一次舞会或一次公关活动,或一次约会、一个电话互剖衷肠,以你心换他心,以他心换你心。疙瘩解开,冰消雪融,重归旧好。
可能没有这种直接交流的机会,或者觉得直接解释交流的方式有些难为情,用书信的方式,详尽地阐明自己,也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对方对你误解太深,已经对你形成偏见,乃至把你视同仇敌。这时,你首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动用误解者亲近的信得过的人,让他在你们中间作桥梁,作媒介,把误解者的怨气和意见,把你的诚意你的本心都通过这位中间人在双方予以传达疏导。传达疏导到一定时机,你们就可以发展到直接解释交流了。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一切前导和基础就在于当你受到误解时候,能够宽容大度不予计较,反倒主动地想法去消除对方之误,此为君子度量。
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如果你对对方之误厌恶憎恨,压根儿不想去消除它,更不愿主动去做疏通工作,以为那样做是降低了身份,丢了自己的面子,损伤了人格,此为小人之心。
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际关系圈内也受不得丝毫委屈,那你就只好形孤影单了。
□ 化干戈为玉帛
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他率领着他的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当时,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有一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在关于选举的某一问题上,华盛顿与佩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华盛顿出言不逊,触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愤,部队马上开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司令官报仇。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一场一触即发的不愉快事件在华盛顿的劝说下被化解了。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送给佩恩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
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如约到来,他猜想华盛顿一定是怀恨在心,要和他进行一场决斗。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所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华盛顿端过来的酒杯。
                  第3节:有容乃大(3)
华盛顿看到佩恩到来,立即起身相迎,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佩恩先生,犯错误是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事。我相信昨天所发生的事情是我的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佩恩激动地伸过手来。从此以后,佩恩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故事解读:
做大事业的人,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要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用之道:
你爱吃鱼,我爱吃肉,但我们还是一桌共食;你有你的思维方法,我有我的思考方式,我们还是同席而坐。
你爱吃鱼,我爱吃肉,虽然嗜好各有不同,然而我们还是一桌共食。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尝到了自己喜爱的食物,大家都会感到舒舒服服。要是你说你讨厌吃鱼,别人也不会因此排斥你,不会命令你非吃不可。
若是我们能够体悟到各自互异的本质,那么便会对彼此的互异成趣,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稳定一个人的心。
“道”不同是正常现象,你信基督,我信马列,但既然上天安排我们在一起,我们又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道”不同又能怎么样呢?
不论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长处与缺点。若是我们能坦然地不断活用这些长处与缺点,即可提高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境界。不必去批评责难,也不必去排斥,更别说怀疑别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了。
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未来也是无限的。我们总是要寻求你我互相进步之道。
一个人如果自以为真诚,把别人都想像成为表面功夫的伪君子,他一定认为别人都对不起他。
要是一个人保持着严肃认真、不辜负他人的想法,而别人也抱着如此一本正经、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风格,默默地谨守自己的岗位,辛勤地工作。放眼所见,人人都从善如流、力求改进,人人都为恢复善良天性而谨慎自守。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成败胜负。
然而,要是一个自以为很真诚,却误以为他人都是作表面功夫的伪君子,那么他必定为“别人皆负我”的念头所锢,而变得更加无视他人,时时诋毁他人,于是乎真正变成心狭气窄的小人了。因此,即使人人从善如流,彼此却互不信任,那就会削减了彼此的善,而更减低了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了。
打仗的时候,有句话说,“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而许多武将也说过:“虽为敌人,其人表现却颇杰出,令人敬佩。”这句话可以说是昭示我们,对自己和敌人都要给予正确真实的评价。
我们要是能够体悟到“虽为敌,亦可师”这句话的真髓,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能做到这一点,实乃人间伟丈夫矣!
□ 杨布打狗
很久以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许多关于诗词书画方面的话题。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己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冈的雅兴哩!走着走着,不觉走到自家门口了,他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忽然,那狗又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第4节:有容乃大(4)
杨布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很有道理。狗这时也不汪汪地叫了。故事解读:
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面对他人的误解,要理智地去化解。应用之道:
大千世界,纷繁人生,谁都可能误会他人,谁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
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