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智典-腾迅读书 >

第26部分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智典-腾迅读书-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新娘家,迎亲的人将新娘子搀上马车。一行人告别新媳妇的娘家人之后,就赶着马车往回走。
不料,坐在车上的新娘指着走在两边拉车的马问赶车的仆人说:“边上的两匹马是谁家的?”驾车人回答说:“是向别人家借来的。”
新娘又指着中间的马问:“这中间的马呢?”驾车人回答说:“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着便说:“你若嫌车走得慢,要打就打两边的马,不要打中间的马。”
驾车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这位新媳妇。
迎亲的马车继续前进,终于到了新郎家。伴娘赶紧上前将新娘扶下了车。
新媳妇却对还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说:“你平时在家做饭时,要记住,一做完饭就要把灶膛里的火熄掉,不然的话会失火的。”那位伴娘虽然碍着面子点了点头,心里却有点不高兴这个新媳妇的多嘴。
新媳妇进得家门,看到一个石臼放在堂前,于是立即吩咐旁边的人说:“快把这个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户下面去,放在这里妨碍别人走路。”婆家的人听了这个新娘子没有分寸又讲得不是时候的话,都不免在心里暗暗发笑,认为新娘子未免太爱讲话又太不会见机讲话了。
其实,这新媳妇所说的三件事,对婆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她刚踏进婆家门就俨然以主妇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却引起了旁人的反感。故事解读:
一个人说话、办事,要有理有利有节,讲究场合和方式。如果不顾时机、不看对象,即使是好话,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应用之道:
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
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憋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没错的,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
之所以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修理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自己都不知道。
                  第82节:说话之道(7)
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家人呢?能不能说?
不可随便说出来,假如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就是这样的人,那无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偶尔也要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有些话可以公开谈,有些却只能私下说;有些话在这里能说,在那里就不能说;有些话这时候能说,那时候不能说;当着那些人能说,当着这些人就不能说。
□ 不要过分热情
有位先生,与太太的感情一直不错。但毕竟结婚的时间很长了,所以平时夫妻间的感情较为平淡。只有当他与朋友聚会或有其他事情需要向太太“请假”时,才会表现出热情如火的态度来。
这种举动,使他的太太很快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只要丈夫对自己表现得很好时,就一定是“有求”于自己了。
一天晚餐时,这位先生突然对太太说:“亲爱的!你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但烹调技术越来越好了,而且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我的确很幸运,娶了一位既美丽又能干的好太太!”
听了他的话,太太却毫无反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别说得那么好听了!你是不是明天又有什么事,又要晚回家了?那就赶快对我直说好了!”
这位先生感到很奇怪,说:“我最近什么事情都没有啊!你怎么会那样想呢?我是真心实意地认为你好,所以才会从心底里对你表示赞赏啊!”
“我才不信你的花言巧语呢!”太太还是一脸不屑的表情,“以前只有当你‘有求’于我的时候,才会对我说几句言不由衷的漂亮话。”
此时,这位先生才明白,原来是自己以前的表现使太太产生了误解。他赶忙解释说,自己因为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爱情和婚姻的书,看到上面说夫妻间只有相互尊重、欣赏,才会生活得更幸福,正是这句话提醒了他,所以才会对太太表示赞赏。故事解读: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应用之道:
一般说来,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一旦别人对我们表现得过分热情,超过了一定程度,那么我们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的交往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当你走入一家商店时,如果售货员对你冷若冰霜,你就一定会不高兴;但是,如果售货员对你热情万分,嘘寒问暖,不停地与你搭讪,推荐、介绍各种商品,那么你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结果,你不但不愿意购买任何商品,而且很快就拂袖而去。
过分热情的售货员,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他一定是想多赚我的钱,或者是这里的商品不好卖,所以才会如此热情地向我介绍、推销的。”所以那些懂得销售技巧的人,都是十分善于把握分寸的人——既不冷漠淡然,也不过分热情。否则的话,就一定会遭到顾客的拒绝。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分热情。这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
在与人交往中,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容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的程度深浅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如在公开场合中,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要旁若无人地高声纵情说笑,过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合适了。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的缘故。虽然说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温度超过了正常值,也会导致焚毁人际关系的悲剧发生。
                  第83节:说话之道(8)
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怕受人冷落,更想急于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就对人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好像与人已经认识了很久似的,无话不谈,没话找话。
这种人通常被人称为“自来熟”,而他们的这种表现,换来的常常是与自己所想要的完全相反的结果。付出和所得的不对等,经常使他们陷入痛苦之中。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总想多多和别人交往。一进入单位,无论碰到谁他都拿出一副热情的态度,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他也总是寻找机会和人拉关系。
凡是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有事想找他办,他也从未拒绝过,总是笑眯眯地说:“好的,让我想想办法。”
开始时,大家都以为这个年轻人肯帮助别人,十分慷慨好义,但时间一长,人们却发现他所答应的事情没有一件办成的。
这个人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自己根本帮不上忙,但为了和人拉关系,显得感情好,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别人的话“照单全收”。久而久之,人们便送给他一个绰号“老沙皇”,即“老撒谎”的谐音。
然而,这位大学生本人却在心里经常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的“人缘不错”,“熟人很多”。殊不知,他只是和别人“混个脸熟”罢了,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真心和他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久而弥笃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一定的“火候”,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不可能变深厚。
与人交往,不可刚一见面就表现得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说话口无遮拦,太过随意。这种人际交往上的“揠苗助长”倾向,常常会导致彼此的关系早早夭折,迅速“死亡”。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人们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深厚。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无论对爱情和友情来说,所谓“一见钟情”往往都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尤其对于一般人来说,“自来熟”都会给人一种轻率、轻浮、不可信的坏印象。
□ 善意的“谎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故事解读: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应用之道:
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
                  第84节:说话之道(9)
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怎样理解真话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
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
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甲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
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 不要戳人痛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故事解读: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应用之道: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