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励志]包容的智慧 >

第3部分

[励志]包容的智慧-第3部分

小说: [励志]包容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大师讲的“空”,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
星云大师:“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无”。说“有”也未曾有——“有”了就无常变化;说“无”也不是没有。院子里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开。你说它“无”吗?它“有”了。坐在家里,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载歌载舞,这是“无”,还是“有”?
所以,空即是色。“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空”包含“无”,也包含“有”。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
星云大师:对,“无”也必大于“有”。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20年。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呢?”他说了一个字:“无。”“无”怎么能赢啊?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我当然能胜过他。要把“有”和“无”真正地调和起来,则是用“空”来调和。
虚空包容万有,因为“空”,大地任我们游走、空气给我们呼吸,万物供我们取用,假如没有“空”,人类就不知将安住于何处了。所以,我们应该歌颂空的伟大,空的包容。“空”中才能生妙有。
长乐先生:我看过您给我的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说佛》,这本书里还有大师的一个批注。在讲到关于“空”和“不空”的时候,弘一法师说,“空”与“不空”兼说,此意乃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事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虚空包容万有(2)
星云大师:
“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长乐先生:在禅宗的学说中间,特别强调时间的问题。我们知道六祖提出“顿悟”的概念,顿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大师的“人间佛教”角度来理解,“坐禅”这样一种顿悟的哲学,是不是也能从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星云大师:不过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比如说吃饭,吃到第五碗饱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这样吗?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顿悟,前面也必须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证悟,就像黑暗中电灯一开,刹那间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执着,不开窍,哪天忽然在一个机缘下,念头一转,豁然开通,整个人生都将因此起了变化。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星云大师:
佛光山原本只是一座荒山,当年由一对越南华侨夫妇借钱买下,想建一所海事专科学校,计划却因合伙人意见不和而夭折。这块山坡土地贫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们到处兜售都无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来,他们托人辗转找到了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能援手买下,并说如果还不了债,他们只有自杀一途。此前,我们看中了大贝湖的一块地,筹款准备签约了。我的一个弟子说:“大贝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那里建寺庙,一定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来参观、礼佛。”这一句话提醒我了,本来我建道场是要吸引中外人士“专程”来拜佛的,旅游顺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场的目的。而且,在大陆,佛教的名刹古寺,包括峨嵋、五台、普陀、九华等四大菩萨道场都建在山上,为什么我们不在台湾接续传统,也在山上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呢?于是,我当下就改变了主意,放弃那块“观光胜地”,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佛光山。
40年过去了,在众因缘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八方聚集朝圣的殿堂。目前佛光山于海内外共有二百余所分院,开山至今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动,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理念,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欢喜融和的人间净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时,不要只看外在的建设,还要看佛光山的内涵、精神和制度。
长乐先生:对于佛光山,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别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众跨入山门的那一刻,都会被这里饱满的气场和气势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师在日常的语言和做事中也浸润着现代的禅意。请多给我们一些开示。
星云大师:我在禅宗门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禅心面对一些义理人情。例如:佛光山开山初期,经济拮据,一些徒弟想要补牙,送来报账单。一些执事为了省钱,都主张要节俭,但是我说:“尽管不能说一口好话,拥有一口好牙还是需要的。”
多年前我在医院准备做心脏手术,开刀前医生问我:“你怕死吗?”我说:“死不怕,怕痛。”事后一位教授问我:“大师,您在手术的时候看到谁?”我说:“看到大众。”
平时有一些游客到佛光山参观,在看过大佛城后,常以不屑的口气说:“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说:“我们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长乐先生: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佛法充盈的心中,世界万物是没有净秽,没有差别,完全平等的。但是,我们也经常听说一些禅师修炼神通的事,在唐宋佛教兴盛之际,这样的事似乎尤为多见。这是否是佛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结合交融的产物呢?
星云大师:不是的。佛教所说的“神通”,是指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大可分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事实上,神通也不限于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神通。例如: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当我们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会突然感到心旷神怡,感到莫名的欢喜愉悦,这不就是神通吗?当我们对别人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会笑逐颜开;而当你出言不逊,横加指责时,则会招来对方的冷视。同样都是言语,变换口气,效果完全不同,这不也很神奇吗?我们把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上清晰地出现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这不是天眼通吗?电话通讯穿越重重叠叠的关山,这不是天耳通吗?飞机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这不是神足通吗?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以说是神通。乃至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走势,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专家,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一种神通。
长乐先生:这么说来,“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人类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当人类智能结晶成科学文明以后,我们自行创造的神通就更多了。过去,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神秘、凄美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登攀;但是今天,借着宇宙飞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再比如,现代人的皮肤、器官坏了,可以移植变好;眼睛出了毛病,换个水晶体,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克隆技术的发明,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神异现象。
星云大师:佛教认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再者,神通也不敌业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释迦族人,也是没有办法敌过宿业。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无,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
 
                  
二、伏惑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
长乐先生: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或者社会伦理学可以辅导人们,但是,我觉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华严经》就特别提倡佛教圆融的精神,而且强调“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云大师:“包容必均”很难,社会中矛盾是难免的。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如父子也会有矛盾;夫妻那么相爱,彼此也会有摩擦。尤其中国社会的婆媳关系,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这个很可惜。本来是因情爱结成一家的人,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没有共识,没有沟通,彼此没有爱心,彼此是用成见来看对方的。
我举一个例子,端午节那天,一个婆婆叫媳妇包粽子。现在年轻的媳妇哪里会包粽子,不过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强去做。媳妇从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终于快要煮熟了,总算对婆婆有交代,却听到婆婆打电话给小姑:“女儿啊,你赶快来,我叫媳妇包了粽子,你快回来吃。”媳妇一听,岂有此理,我辛苦了一天,才刚煮好,你就打电话叫你女儿回来吃。她一气之下丢开围裙,回了娘家。刚到门口,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女儿啊,今天我让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赶快回来吃吧。”这时候,她不禁泪流满面。
你看,原来天下的母亲对女儿就是对女儿,对媳妇就是对媳妇。自己本身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就不会有意外的纠纷。那么,婆媳关系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这就要学习跳“探戈”了。你进两步的时候,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的时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进能退,就能和谐了。其实,不论友情、爱情或是亲情,人际间的相处要多包容,少排斥,给对方留一半的空间,自然会减少冲突摩擦的发生。
长乐先生:和谐,其实是两方或多方相互体谅宽容的结果。
星云大师:是啊,两方相斗,会造成两败俱伤;若是两人相让,则两人都有所得。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可以到人间投胎去做人了,现在我手里有两个名额,一个呢,一生都要忙着给别人东西;一个呢,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你们愿意做哪一个啊?”
小鬼甲抢先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那儿拿东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让步,选择了一生都要给予的那一个。
阎罗王也不啰嗦,抚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到处向别人要东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长乐先生: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论来解释,贫穷通常与悭吝贪得、不肯施舍、不能与人结缘有关。我们反观现实,只想获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每次都为了最大利益机关算尽,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的人,最终可能导致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星云大师:为一点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合作。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个水源都污染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长乐先生:儒家就讲,德是本,财是末,德是发财的基础;“外本内末”则会“争民施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没有与民同乐的德养,即使有了巨大的财富,有谁愿意为你维护基业常青呢?如果人家都愿意跟着你,真心实意地为你出力,又何愁事业做不大做不强呢?这些道理,其实我们儒家的《大学》里讲得一清二楚,谁说我们的中国哲学里面没有经济韬略?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云大师: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1)
星云大师:
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陀教导我们知苦、离苦,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长乐先生:在当今嘈杂的社会环境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