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励志]包容的智慧 >

第5部分

[励志]包容的智慧-第5部分

小说: [励志]包容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星云大师: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比如,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天刚亮就兴致勃勃地骑着刚买来的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顶礼后他匆忙地跨上车,风驰电掣,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块石礅,躲闪不及,当场毙命了。青年的父亲悲愤交集,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我的儿子虔诚地祭拜你,你却使他命丧黄泉,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庙祝忙上前劝阻:“老先生,请不要愤慨,王爷感动于令郎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骑着‘野狼125’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骑白马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呀!”
你看,这位年轻人不是不认真,很早就出门了,怕在路上耽误时间,车也骑得很快。但是他的方法不对。为什么?因为他满脑袋都是发财的念头,心思浮躁,结果发生了车祸。因此,不明白因果,不仅容易徒劳无功,而且即便一时有所得,也会留下严重的祸患。
长乐先生:是啊。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先有后,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才能有个究竟。佛法中也有这一条:“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星云大师: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了知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星云大师:
有人问我,创建佛教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利用每一天的零碎时间,用心思考。 “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阴是最无情的,你稍不留意,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常常会有人称赞那些有钱人:“哎,你好有福报啊!”其实,福报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即使数量再多,如果只取不存,也终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人人都应努力勤奋,否则懒惰懈怠,即使财神爷把宝物送来,也会因为懒得开门,而错失得到财富的机会。
在佛经上,有一个譬喻:一个男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很多的家产,结果他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就连吃饭也要太太来喂。有一天太太有急事回娘家,临走前做了一个大饼套在他的脖子上,告诉他:饿的时候,张口吃就可以了。等太太回来,发现丈夫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吃掉了嘴边的饼,其余需要费点力气转动才能吃到的,却一点也没动。
还有一个有关富翁的故事。这个富翁养了几个好吃懒做的儿子。他临死前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说:“我在屋后的田里埋了几瓮银子,你们可以挖出来用了。”富翁一咽气,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去田地里寻找银瓮。从早到晚,几十顷的田地都挖透了,却没挖到银子。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获。几个人垂头丧气,恨声不绝。看着播种季节已到,他们无可奈何地往地里撒上了粮籽。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欠收,唯独富翁家田里的禾粮长得又高又壮。原来,田地翻了多次,利于秧苗生长。这时候他们才知道,父亲并没有骗他们,土地本身即是金银,财富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更加富裕了。
长乐先生:这两种结局说明了,懒惰懈怠是财富的天敌,如果能够改换心性,勤勉持家,财富终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星云大师:还有一个也是牵涉财富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信徒向一休禅师告辞:“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我经商失败,无法应付债主们逼债,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就没有别的路了吗?”
“没有了!我已经山穷水尽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幼小的女儿。”
禅师说:“我有办法帮你解决,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啊!”
禅师挥挥手说:“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你的女婿。”
这位信徒素来虔信一休禅师,只好照办。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家里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准备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写起书法,一会儿功夫就摆了一桌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钱堆成小山一样高。
禅师问这位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
一休禅师轻拂长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也不做女婿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长乐先生: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吧。
星云大师:所以,我常常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有佛法就有办法,只要肯静下心来,定下神来,倾听自己的心,懂得因缘际会的妙用,一切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长乐先生:
儒家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以看出, “定”是有前提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恐怕也是很多现代人产生迷惑的原因。
到哪里为止呢?是不是一看到别人设围墙,我们就失望离去呢?是不是一看到拒绝的面孔,我们就避之不及呢?是不是永远要用别人的标准来丈量自己?是不是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也无能为力呢?怎样而止,我们才不会自缚手足,或者无法无天?怎样而止,我们才能既保持快速发展,又保持社会公平、人心趋安?可见,如何知止,是个大命题。
说回我们媒体自己。是不是看见人家关上大门,我们的记者就要掉头回撤呢?是不是人家端来两碗热茶、塞上一个红包,我们就把挖掘黑幕的事情抛到脑后呢?是不是一封锁现场,我们就只好坐壁上观呢?对于当今中国新闻媒体,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要见“止”就“止”的话,可能永远无法看到真相,那要我们媒体何用?
迷惑时怎么判断下一步呢?儒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止于至善。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下,你在做的这件事究竟有什么意义,目的是不是纯善,方法是不是合乎人道。如果你以善良的心做事,就一定能判断出这些行为的后果:你要做的是对公众有帮助的事情,还是利用工作之便,利用手中的“武器”,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别人的生活和健康。
星云大师: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能够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就会有所觉悟,有了觉悟就会有受用,此即“迷中不执着,悟中有受用。”
 
                  
三、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
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本来是写顿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得到功名、财富的人,一夜之间的转变。的确,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十年寒窗一夜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让普通人看来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财富,在大师您看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星云大师:事实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即使中奖了,发财梦实现了,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我们希求财富,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现在的社会流行“乐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迹似的中了“乐透”,一夕致富。其实,“乐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种彩券的发行,并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是“少数欢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奖了,也难免会担心税金多缴,害怕邻居觊觎,唯恐“不乐透”的人来找麻烦。所以“乐透生悲”是必然的结果。
话说有一个乞丐,省吃俭用后买来一张奖券,结果居然幸运地中了特奖。他欣喜之余把奖券塞在平时片刻不离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过一条大江,想到一旦领了奖金,就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再也用不着这根拐棍了,于是随手把拐棍往江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奖券还在拐棍上,一场发财梦正好应验了“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谚语。所以,想要收获,先要播种,想要发财,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佛陀终其一生,就是要对我们讲清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
一个人如果内心成天装满了阴谋、贪欲和愚痴,那即使他满身名牌,坐拥万顷,重权在握,又能得到谁的真心爱戴和尊重呢。一个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这样的美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所以,我们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还可以护佑我们脱离困厄,转危为安。
长乐先生:吃饭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喝汤可以调养我们的气脉,睡觉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运动使我们的肌肉更健壮。但是,现实中常常会为了吃饭追求口味而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为了达到什么标准而练习过度损伤身体;高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又会有人把高科技产品当做满足自己非法欲望的暗器装备。
星云大师: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务本,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长乐先生:从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财富,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师: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师: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我在避暑乘凉啊!”
长乐先生: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看来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净之地,只要我们的心灵具足“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力。
星云大师:对。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些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深门闭,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他望着夜空满天星斗,兴之所至,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气魄。虽是席地而卧,大志者胸中有的是“十方法界在我心”的旷达;而一个心量狭小又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称意。
所以,做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
长乐先生:不过,生活在现世的人们,似乎总是不大容易找到这种舒畅旷达的心境。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环境太差,办事效率太低,挣钱太难,不受重视,总之总是得不到自己最满意的东西。
星云大师: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权力、名位的欲望不满足时,就会生起烦恼。不过,欲望也不全然是恶俗的,也有善法欲,例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领袖欲等等。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欲海里没顶。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长乐先生:那么,为什么人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为什么有人会为这个世界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有时候又视天下为异己,甚至不惜荼毒生灵呢?这种巨大的反差来自哪里呢?
星云大师:这世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