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就是奋斗 >

第5部分

人生就是奋斗-第5部分

小说: 人生就是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讲清廉俭朴的风尚与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俭立 
名,以侈自败”——这是以俭朴与奢侈为界,预示了人们两种不同的发展前景,“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将复何及!”——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贪图物质享受,对 
事业成就带来的危害。“乐不可极,极乐生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这话无疑包含有物极必反 
的辩证思想,提醒人们不可纵欲无度,孜孜以求物质享受,以免走向反面,毁掉自己。“且夫出舆 
入辇,命日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日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日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日腐肠 
之药”——枚乘的著名的《七发》,则进而把放纵耳目的嗜欲,贪图肢体的安逸,看作是消磨意志、 
腐蚀灵魂的媒介诱饵,万万不可陷于其中。 
    如果说连封建时代的古人都懂得,一个人只有不断抗拒物质的诱惑,才能始终使自己保持良好 
的美德和完成事业所需要的旺盛斗志,那末,生活在二十世纪今天的青年,就理应比古人更深刻地 
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也理应比古人做得更高明。 
    人们之所以不能耽溺于物质享受之中,还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从发展来看,时间是 
无限的,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它又是极“吝啬”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对谁都一样,并不因人 
而异有所差别。俗话说:“一分精神,一分事业。”在吃喝玩乐上消耗太多,在工作、学习、事业上 
就必然用心少了。如果把个人的全部精力、思想、乐趣都集中在衣着打扮和小家庭的生活上,迷恋 
于此,留连往返,那就很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政治上和生活上都很有害的情绪,甚至会使人逐渐丧失 
斗志而走向空虚、颓废、堕落。民间有“笨人贪吃”的说法,实际应是贪吃使人变笨,因为一个时刻 
以求吃喝的人,是不可能专心致志以求学习、工作的。爱迪生有一次风趣地说过:“我国国民大多 
吃饭过量。因此血液都跑到胃里,头脑不管用。”据他说,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数美国人饭吃得过 
多,活却千得很少。胃过于疲劳,大脑功能就会减弱,所以贪吃会使人变笨。这就从人体生理的角 
度揭示了胃与脑之间的内在联系。 
    记得恩格斯这样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破坏,自然界几乎都一一给予报复。在物质生活领 
域中也一样。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如果过多地占有物质,物质也就给以“报复”——占有了 
你,使你受它的制约。正如一首诗写的那样: 


当你占有了一件东西, 
它同时也就占有了你。 
你占有了房子,房子也。占有了你, 
安于在封闭的墙壁内幻想或生气。 
你制造电视机,它也塑造了你, 
每晚的视野被规定了模式。 


                                            13 

。d18。                                                        人生就是奋斗 


你给道路以方向,它也给你方向, 
满足于在规定的轨道上迈进或彷徨。 
你猎取知识,知识也猎取了你, 
要按照它的资料进行分析。 
你捕捉形象,形象也捕捉了你, 
幻想就被圈进了一个天地。 
你分享娱乐,娱乐也分享你, 
它消耗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你占有现在,沉湎于现在, 
常常会忘记着眼于将来。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确实,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占有某种 
资财,同时也被占有,被揉成各种形态。聪明的人,有作为的人,是那种懂得精心选择占有的人, 
他们虽然也占有物质生活,但那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去占有知识。 
    彼埃尔居里说得好:“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惰、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 
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在作着这些事的时候,我们仍须保持我们一心 
从事的一些反自然的思想,使它们仍居优越地位,使它们在我们的可怜头脑中继续冷静地进行。”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内心独自,也是一切伟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正确态度。 


幸福不在于肉体的快感 


    幸福,一个诱人的字眼,青年人尤其憧憬幸福。可是,你可曾认真地想过,幸福对于人生究竟 
意味着什么?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究幸福的本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论及幸福的诗句。在古希腊, 
关于幸福的论争曾经是个时髦的课题,不知耗费了奴隶主哲学家们多少宝贵的时光,在近代,费尔 
巴哈还专门撰写过《幸福论》,来探究幸福的含义。对幸福的本质的思索,也就是人类对世界和生 
命本质的探索的重要内容。今天,当我们在讨论物质生活领域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时候,就不能 
不对幸福的真正意义作出正确的回答。 
    人们探求幸福的目光,往往首先落在吃、穿、住、用这四个字上,有吃有穿,无忧无虑,就是 
幸福。但是,吃、穿、住、用这一切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华贵的衣料、高级的食品、崭新的家 
具、现代化的电器设备,都必须用足够的货币去换取,所以有人又主张,有钱就是幸福。不过金钱 
也不是万能的,无约束的绝对自由、无止境的寻欢作乐、无可名状的感官刺激,有时并不是花花绿 
绿的钞票可以买到的。据此,有人得出结论:随心所欲就是幸福。总之,在有的人看来,有了物 
质,有了享乐,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种幸福观是正当合理的吗? 
    诚然,一要生存,二要温饱,这是人们从生理需要开始的最原始的要求。讲幸福,离不开这两 
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人不能活下去就会丧失一切的话,那末,取得生存的权利就是幸福的起码 
条件。如果说在货币还发生作用的今天,没有金钱就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以满足温饱的话,那末, 
有钱也可说是幸福的一个标志。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第一,这种由生存和温饱所构成的享乐 
是不能离开艰苦的劳动的,必须先创造幸福,而后才能享受幸福。第二,这种享乐只是整个社会生 
活中的较小部分,离开了国家、集体和全体人民的幸福,个人所享受的一切就不能长久保持下去。 
所以,不能简单地在幸福与享乐之间划等号。 
    人活着决不是为了享乐。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动物只要求为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则要 
求超过这个。”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所以活着只是为了觅食,吃饱肚子。人却不同,人是“万物之 
灵”,是有思想,有生活目的的。为了生存必须吃饭、睡觉,可生存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吃和睡。古 


                                          14 

。d18。                                                            人生就是奋斗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 
幸福的。”他讽刺那些只是追求物质享乐的人们说:“驴子宁愿要草料而不要黄金”,“猪在污泥中取 
乐”。爱因斯坦也指出:“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 
栏的理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目的归结为单纯满足物欲私念,那就把人生的意义降低到与动 
物为伍的地步了。这样的人,他们的幸福只是一种短暂的陶醉,不仅可怜渺小,而且会成为物质的 
奴隶,在永远无法满足的欲壑中爬不出来。德谟克里特早就说过:“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 
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 
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继续不断地向他们袭来,而当他们得到他们所要的东 
西时,他们所尝到的快乐很快就过去了: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 
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需要来满足。” 
    单纯的物质享受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人除了满足生存的本能需要之外,还要使自己在个性 
上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健全的智慧、才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 
操,广泛的兴趣、爱好,诚挚的爱情、友谊;要有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献身社会的崇高思想,等 
等。也就是说,除了物质上的享受以外,人还需要一定的精神生活。幸福是多方面的,有层次的。 
当我们在谈论幸福的时候,从来是讲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而不能舍弃其中的任何一方。高 
尚的情操和精神生活,是幸福境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现实的。可以捉摸的;物质生活只有伴 
随健全的精神生活,幸福才是充实的。一个身心健全的人,纵然住的庭台楼阁,吃的山珍海味,穿 
的绫罗绸缎,而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生活也将是无聊的,感情上将是痛苦的。易卜生笔下的娜拉, 
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就个人的物质生活来说都是上等的,但是豪饮、纵乐都无法填补她 
们空虚的灵魂,结果一个弃夫出走,一个郁郁而死。当林道静厮守在余永泽身边时,她生活上是安 
乐的,但她的真正的幸福却是随着卢嘉川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后才获得的。而许许多多主动放弃优 
裕丰厚的现代化生活,从国外回到祖国来的人们,他们不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能为祖国四化出力,乃 
是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东西吗? 
    真正的幸福总是同劳动创造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历史上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体会。当着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苦心焦虑地撰述他毕生的代表作《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一书时,朋友们都劝他出来千点体面而轻松的工作。他却不以为然,说:“研究工作历来是自 
己唯一的事业,自己将全力以赴地从事这项事业。唯一的娱乐是到海边去玩。目前我的情况是过去 
从来没有过的,是幸福的,并且使我感到满意。”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一生都沉浸在发明创造之 
中,他甚至担心家庭生活会分散他对工作的注意力而不愿结婚。他认为:“一个青年人应该把精力 
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不应该把宝贵的时光消磨在游牧式的生活之中。”科学研究就是他的幸福。 
更有趣的是法国大画家毕加索,当他作画时,他闭户不出,甚至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有人为他感到 
痛苦。他回答说:“疲劳是人体的感觉,而当我作画的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形骸则寄存于画室之 
外,就象穆斯林进寺院前先把鞋留在门外一样。”毫无疑问,在毕加索看来,离开了创作,即使最 
豪华的物质生活都是暗淡无光的,他的快乐和幸福只存在于作画之中。马克思在回答“您对幸福的 
理解”这个问题时,毫不含糊地写道:“斗争”。把人生的快乐、幸福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紧密联系 
起来,第一次真正揭示了幸福的本质,给幸福两字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把幸福同斗争割裂开来,这 
是一种旧的习惯势力,是剥削阶级的偏见。当着剥削阶级占据着统治宝座,劳动人民过着受剥削、 
受奴役的悲惨生活,艰苦的劳动当然谈不上什么幸福,而只能是痛苦。但是,当我们一旦成为一个 
自觉的革命者,把斗争同实现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成为我们打倒敌人、夺取胜利的一种手段,斗争 
同幸福就不可分割了。今天,我们为四化而艰苦奋斗,更是在为子孙万代建造共产主义大厦,多吃 
一点苦,就是为人民多造一点福,因此不管前程多么艰难困苦,条件多么低劣险恶,也应“甘之如 
饴”,坦然受之。我们青年人,以四化为己任,为此而奋斗终身,乃是我们的天职。一个人纵然吃 
尽千辛万苦,甚至牺牲生命,但却能在为共产主义战斗的岗位上,换来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那 
么,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快乐的事呢? 
    艰苦奋斗本身就孕育着幸福。艰苦奋斗决不象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只会使人唉声叹气,愁眉苦 
脸。恰恰相反,有志者的欢乐正来自同艰苦的搏斗中,因为艰苦的斗争,促人向上,使人振奋,给 


                                            15 

。d18。                                                          人生就是奋斗 


人以力量和愉快。高尔基说过,矫健勇敢的海燕,只有在同暴风雨的斗争中,才真正感受到了无比 
的快乐和幸福,那些贪图安乐、追求平静生活的企鹅,虽然伫立在悬崖峭壁下,躲避了暴风雨的侵 
袭,却永远得不到战斗的欢乐:革命老人谢觉哉也认为:“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苦与甜,是对立 
的又是统一的。结论是;‘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从苦中来的。而且不一定先苦后甜,在那苦时就能 
尝到甜味。”“和苦斗争,本身就是件甜事。”如果说生命是一团火,那末,停止了燃烧,生命也就 
没有了。如果说生命是长流水,那末,停止了奔流,生命也就窒息了。这并没有夸大一个整天路缩 
在小家庭里,孜孜以求安逸享受的人,固然吹不到风,淋不到雨,遇不到难,吃不到苦,似乎是再 
幸福没有了。但是,因为他脱离了四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离开了艰苦的创造和劳动,虚度年华于个 
人的小天地中,完全丧失了青春的活力,又怎么能领略到战斗的情趣和欢乐呢? 
    亚里斯多德说:“我们认为幸福总带有愉快之感”,而“对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和最愉快的”,“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请思索一下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吧。 




                                            16 

。d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