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 >

第7部分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7部分

小说: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孟说:“您老是躺着读书,十几年如一日,真是练出硬功夫来了。”

    毛泽东说:“你说得对,硬功夫都需要去练,你也可以练出来嘛。”

    小孟说:“我可不愿躺着看书,听医生讲,这种姿势对眼睛不好。”

    毛泽东说:“医生的话就都那么对?你们这些人呐,动不动就是医生怎么说。”

    毛泽东不仅躺着看书,有时边吃饭边看书,60年代还听说他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拿着本书看。

    毛泽东躺着读书,常常是把书卷起来,用手托着转着看,看着看着,会顺手拿起铅笔在书上??些只有他自己懂的符号。他的床头小桌上总是放着削得很细的铅笔。他在书上??的符号有:△、?、○、×、√、□、~、一、二、三,这些符号,他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都有注解。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直接反映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赞成,深思与不解。

    毛泽东在书上??的问号尤其多,有的一页上多达4—5个,有的问号已被他用短斜线划去,这表示他后来已理解或肯定了书上的说法。毛泽东在书上还常常写些批语。??开他看过的书,常常看到书上很多地方,是圈点细密,杠??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框,字上叠字(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

    毛泽东的这些符号、批语,足以证明他读书多么认真仔细,多么刻苦精勤。

    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里,看到他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笑林广记》、《容斋随笔》、《全唐诗》、《智囊》????当然;她不可能全记住;因为毛泽东阅读书籍的范围太广了。

    80多岁的毛泽东;读书竟然使他有忘掉一切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向着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汲取着智慧的力量。他既不是像学生填知识以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未知的好奇。他是一位对知识的热情追求者。也许在他看来,他从书本中所获得的每一点新知识,所吸收的每一种新学说,所冒犯的每一个旧观念,都是一次胜利,一种喜悦。他发问、选择、排斥、否定、判断,把他所读到的一切都作深刻的分析。

    他是诚实的,他是勇敢的,他能冷静地思考,他对真理有一种厚爱。他常常深入到书的头部,仔细地咀嚼,认真地品尝。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用它的力量来补养他,然后才告一段落。

    这是研究学问的人不可缺少的作风。80多岁的毛泽东,依旧显示出他那不屈不挠的气概。尽管他的身体已??很衰弱,生活上已??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他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通通认为是多余的,他都可以完全忘掉。

第二部分 16。读书成癖(2)

    小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看毛泽东已连续读了五个多小时的书,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读着,小孟怕他过分劳累,便走过去轻声提醒:

    “主席,您该休息会儿了。”

    但毛泽东仿佛一点也没有听见,依旧在那里读他的书。于是小孟便稍稍把声音提高了些,又说了一遍。毛泽东回过头来,大声一吼:“滚!”这吼声真把小孟吓了一跳,她只得悄悄走开。

    事后,毛泽东自感做得不对,又主动向小孟道歉,就像那次给小李道歉一样。

    当然,有些时候却与此相反。有时当小孟提醒他休息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在年轻的姑娘面前,变成了听话的孩童。她发觉,他并不异于他人,有时更像一个有着大人身体的孩童罢了。小孟的提醒,会使他乖乖地把书放在一边,眼睛微闭,静静地躺在那里,闭目养神,平心静气地休息。

    有时,小孟看毛泽东手里托着书,似乎在看,但走近一看,他的眼睛已??闭上了。于是小孟便轻轻地关上壁灯,床头灯,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床前,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床头灯,打开壁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

    毛泽东的卧室就是书房,因为他的读书活动,几乎都是在卧室里进行的。他有一张特制的带双床头的木制床,放在卧室的中间。床的一侧是两个又高又宽的大书柜,他??常看的书大部分放在这里。他还有一个藏有数万册书的图书室。他的床另一侧有一张小桌,小桌的外边又有一张大方桌,上面摆放着他阅过或待阅的各种文件。

    毛泽东除了自己读书之外,有时还让小孟念给他听。

    毛泽东喜欢唐诗,在他卧室里的那张桌子上,常常放着各种唐诗选本。仅《唐诗三百首》就有好几种版本,而且有一部《全唐诗》。他对唐代诗人中的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推崇。他常常被他们诗中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有时自己边看边读,自言自语地赞叹:写得好!写得好!

    有一次,毛泽东让小孟给他读唐诗,小孟大声朗读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孟刚刚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便一下子笑出声来,随即说:

    “你再读一遍最后那句我听听。”

    小孟不明白主席笑她什么,又大声读了一遍“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听完之后,坐起来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两个字:“茱萸”。让小孟过来,指着“萸”字说:

    “你去查查字典看,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第二部分 17。读书成癖(3)

    小孟抱着本大字典,??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这个字,一看字上的拼音,才知道自己读错了。她忙对主席说:

    “这个字应该读yú(鱼)。”

    毛泽东点点头,慢慢地说:

    “这茱萸是落叶乔木,还是一种药材呢,插上茱萸,可以避邪。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我就看见过插茱萸的。”

    毛泽东能一下子发现那个字音读错,可见他对这首唐诗有多么熟悉。

    毛泽东常常这样给小孟纠正着,有时读到很生僻的地方,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很快就会给她接上。有一次,小孟读杜甫《进艇》这首诗: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当小孟读到第五句“俱飞蛱蝶元相逐”时,不认识“蛱”字,在这里卡住了,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马上接下来,把后面四句一下子就念了出来。对于这样一首并不是很出名的唐诗,毛泽东竟然倒背如流,稔熟于心。小孟不得不佩服地说:

    “主席,您都这么熟,自己背诵算了,别让我给您念了。”

    毛泽东听了,并不介意地说:

    “听你念是一回事,我自己吟诵又是一回事嘛。”

    小孟是湖北人,说话快,而且声音高。每次读书念诗,毛泽东总要提醒她几次:

    “慢点嘛,声音也太高,简直像唱黑头的。”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提醒,便马上放低声音,放慢速度。但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又变快变高了。

    这时毛泽东会开玩笑地说:

    “孟夫子,我这个听的,比你这个读的还要累,你是不是在跟我吵嘴哟?”

    小孟也笑了,她抱歉地说:

    “我觉得我已??读得很慢了,怎么回事儿?老是太快。”

    “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忘了苏老先生的话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毛泽东依旧在读着他所喜爱的书。几天来,只要毛泽东自己看书,小孟便也拿本唐诗读起来。她怕毛泽东让她读时老读不好,她也像应试的学生一样,在认真地准备着。

第二部分 18。读书成癖(4)

    有一天,毛泽东听京剧唱片,刚听了没几分钟,就对小孟说:

    “别听了,还是请你再给我读几首唐诗吧。”

    小孟见毛泽东又要让她读唐诗,她倒挺高兴,她心里觉得有底。她把留声机关上,顺手从毛泽东床头的小桌子上拿起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边??边说:

    “我每次读诗都读得不好,还老让您纠正,这次我得选一首好读的,保证让您挑不出错来。”

    毛泽东听了笑着说:

    “读诗就是学习嘛,要知难而上,你这个孟夫子却是择易而读。可以嘛,你随便读一首我听听,读好读的。”

    小孟一??,正好??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她对这首诗读过好几遍,差不多都快背下来了。于是她便很有把握地放高声音,放慢速度,郑重其事地朗读起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毛泽东听了,连声称赞:

    “孟夫子选得好嘛,这首诗虽短,可内容是情深意长噢!孟夫子,这次你读得也好,看来你不用纠正三次嘛。”

    ??来,这首诗过去小孟也曾给毛泽东读过,总是把‘怆’字读错。毛泽东已??给她纠正过两次。

    小孟听了毛泽东对她的夸奖,也很高兴,并说:“就这么一个‘怆’字,我再记不住,那我也太笨了,我的记性还不至于那么差。”

    毛泽东听了小孟的话,便接着说:

    “我可不敢说孟夫子笨噢,孟夫子可是个聪明的姑娘。怎么样?再读一首听听。”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小孟便早有准备似地读起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小孟多次给毛泽东读过的。之所以是多次,因小孟觉得这首诗读得特别顺口。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而毛泽东也特别喜欢听这首诗,每次小孟读完之后,他自己还要再吟诵一遍。这样,小孟就在这本诗集里夹上一张小纸条,做个记号,一??就能找到。只要毛泽东让她读唐诗时,她便很快找到这首诗,顺畅地读起来。

第二部分 19。读书成癖(5)

    读完这首诗后,小孟自己也感到了满意,她又问毛泽东:

    “您还想听读哪首诗呢?”

    毛泽东稍稍沉思了一会儿,他没有马上回答。正当小孟准备把书放下,安排他休息时,毛泽东突然又发话了:

    “孟夫子,读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吧!”

    毛泽东的这句话中,把《长恨歌》说得特别重,语调里有一种惆怅,又有一种恳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小孟可从来没有给他读过这首诗,但她有一次倒是听毛泽东吟诵过其中的诗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当时听毛泽东吟诵这些诗句时,小孟便跟他开玩笑地说:

    “您会那么多诗,出口成章,老是文绉绉的,我可听不懂。您是个大主席,又是个大诗人,真了不起啊。”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呀,很有名嘛。”

    这次毛泽东让小孟读《长恨歌》,她倒回忆起毛泽东吟诵过这首诗。她开始??目录,但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长恨歌》,白居易????

    毛泽东看小孟找得怪着急的,便打趣地说:

    “孟夫子,还是让我来找,你是视而不见哟。”

    小孟还是不服气,便说:

    “您先别着急,我肯定能找到。”

    “如何查目录?孟夫子,这是有规律的嘛。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你应该从这个项目里去找才是。”

    小孟连“七言古诗”这项也找不到,越着急越找不到,她便不情愿地把书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拿过书,??了两下就找到了,马上递给小孟:

    “孟夫子,有眼不识泰山,这不是嘛!”

    小孟接过书来,开始朗读起来,她读得很慢,总觉得不太顺当,好不容易才读到最后几句: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小孟读完最后一句时,毛泽东已闭着眼睛,似乎是陷入了沉思。他是在感叹?还是在联想?

    后来,毛泽东又让小孟给他读过几次《长恨歌》,毛泽东从这首诗中,到底感受到了什么?他为什么多次听这首诗?他是赞赏诗中哀艳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是对诗中所提出的告诫表示慨叹?或许二者皆有,或许另有所见?

    毛泽东嗜好读书,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抢救,而又不断陷入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书。当时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讲要一本书,但他语言的含糊与声音的微弱,连最能听懂他话的秘书,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他着急了,示意给他纸笔,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个“三”字,又用手敲敲床头。还是秘书猜出了他的意思,当时三木正准备下台,当秘书找来介绍三木武夫的书拿给他看时,毛泽东点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神态。

第二部分 20。读书成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