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兵家大争 >

第121部分

兵家大争-第121部分

小说: 兵家大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艟锊呶鞫桓芄堋!

“王诏,令武都侯苻坚、武威侯各遣精锐万人赶赴蒙骜大营。归将军蒙骜节制,违令可斩。”

一连五道王诏在秦国秘密传递,各地官员开始调集物资,为将要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同时还有一道密诏传到正在修筑长安城的奴隶大营,一个个拥有天兵身份,或者传承者身份的奴隶被集中起来,发放武器,在秦军锐士的带领下,进行操练。

等到公孙策拿到属于自己那份王诏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二十三,朝阳坡杏花正灿烂的时候。

“四月之前,秦晋之间的军事冲突必然爆发!”随手将诏书撇到地上,公孙策对身旁的女人说道。

五个女人还有身旁随行的张彩霞都陷入了沉默,她们都知道这场战争是自己面前这个男人一手挑起的,更理解他此时精神为什么会如此低落。

“战争会死人,会死很多人。就像这杏花一样,纷纷落落,一夜之间不知会凋落多少!”

“这场我挑起的战争,也该由我来终结。”

“这段时间里,你们安心待在朝阳坡,这里最安全。”

公孙策说一句,就亲吻一下自己的夫人,一人一下。

最后又抱着刘雅蝉对所有人说:“等我回来,到时候小家伙也快出生了!”

说罢,他抬头看了一眼粉白色的杏花,虽然芬芳,可他眼中尽是白骨。

拍了拍刘雅蝉的小腹,转身下山而去,头也不回一下。

小杏子双眼垂泪,正要呼喊,被安梦一把堵住嘴:“听他的话,安心等待。让他安心去打仗,别让他分心。”

“他会回来的,没有人能阻挡他的脚步。”李青玄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说完就转身离开。

第七十章 晋国太子——李恪!

三月二十五夜,蒙武后续大军渡河时被晋军斥候发现,晋国上下大骂秦国无耻。但秦国并没有发起进攻,只是在自己领土内调兵遣将,所以晋国也没有在国际上发表谴责声明,只能加紧战备。

此时的平阳郡平民尽数后撤,都安置在耿县,平阳郡内前后秦军加上五万西凉军将近十万,还有三万左右的后勤民夫,往来于平阳与河东之间,将一车车粮草还有药品运往平阳。

秦国蒙武大军偷渡计划虽然被晋军发现,秦国依旧不紧不慢,按着计划做着战争准备。同时上郡蒙骜率三万大军在定水下游,伐木造船,制作各种组装使用的攻城器械。

定水就是无定河现在的名字,她是大河在北秦州的支流。这条河两岸孕育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可以追溯到三万五千年以前。

历史上的河套,在秦汉时期这里是水草丰茂,树木成荫的牧马地。定水那时候是一片清澈,也没有改名叫无定河。

无定河,顾名思义,这条河的河身必定很不稳定,经常改变位置动来动去,所以人们才这样叫它。

生活在湿润地方的人们不明白,一条河流得好好的,怎么可能变来变去呢?这就是干燥地区多沙性河流的一个特点。

在干燥地区,特别是在沙漠里面和沙漠边缘植被稀少的地方,流经的地面都是疏松的沙地,很容易冲刷,也很容易向下渗透,所以河水里的含沙量很高。

加上这里气候干燥,蒸发非常强烈,一些河流流着流着,河水就被蒸发减少,或者渗透进地下,变成涓涓细流,甚至完全变干没有了。

河水慢慢减少了,动能也降低了。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河水再也不能搬运泥沙,泥沙就会慢慢堆积下来,渐渐堵塞了河床。河床堵塞了,河水不能沿着原来的河道继续往前流,就会使河流不得不改道。

这样一次次堵塞改道,河身当然就不断在沙地上摆来摆去,形成了一条没有固定流向的河流,于是这条历史上曾经的清澈河流就改名无定河。

为什么一片绿色的河套会成为荒漠?两个字,人为!

历代连绵不断的战乱,屯军开垦,毁灭森林,破坏植被,到了唐代,无定河就再也不是“清流”了。

无定河这个名称就是到了唐代中叶才始见于记载。它浊流滚滚,泥沙沉淀于河床,使河身也难以稳定,故称“无定”。

两岸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很大变迁,逐渐形成了风沙滩地、河塬涧地、黄土丘陵沟壑三种类型,呈现出一派荒凉。

不过现在的河套地区散发着无穷生机,黄土被一层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青草覆盖,加上雨水按量泼洒,这里再次成了历史上的水草丰茂的河套!

于是无定河改名为定水,定水流量颇大,足以载舟。就连大河,也清澈如溪,各地荒漠也在这个春夏相交之际披上了绿衣。

蒙骜在定水造船的事情很快被晋国探知,这下晋国也没办法安稳备战。一旦蒙骜船只造好,到时候与平阳郡的秦军夹击河西郡,李靖八万大军难保!

没了河西郡在侧翼牵制,平阳郡的秦军就能挥军东进,直赴太原郡。河西郡对于晋国的重要性相当于前朝之东北三州。

于是晋国准备先下手为强,将平阳郡夺回来!

这就是秦军的打算,以逸待劳,逼晋军先动手。这样在国际上也说的过去,起码不是秦军主动开战,虽然秦军有挑衅行为。

这个时候,各国都在生息。秦国无后顾之忧,已经被列国眼红不已。如果主动开战,必然会引起公愤。到时候列国联手,秦国可就危险了。

这也是春秋时期各国只争霸,很少灭人国的原因。因为那时候打仗讲究的是道义,道义占不上制高点,会被其他诸侯联手打压。这是那个时候的潜在规则,也是现在的规则。

驻扎在汾阳城的晋军也云集剧增到十万人,军营相连几十里,运输物资的民夫往来不停。幸好前朝的公路尚在,以板车运输,不是很幸苦。

晋军统率是太子李恪,军中大将都是李世民生前的天策府出身的旧将。这些旧将对李氏忠心耿耿,能力又极为出众,必能保护好太子李恪的性命,也能把握战局,即使不胜,也不至于大败。

至于晋王李世民,现今在北边雁门郡,率其他归附将领与草原民族对峙。也在防备朱棣从北边的袭击,任务不轻。所以南边的战事,只能交给他最成器的儿子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李世民第三子,太宗爱子也。其血统之高贵世间罕有,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外曾祖父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曾祖父亦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暋

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可谓天下第一。

李恪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前朝太祖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

各种史料可见,李恪与日理万机的父亲经常见面,父子相爱,关系融洽;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

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

国家如此之大,国务如此繁复,然而,不论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还是责罚纠正李恪过错,常见太宗亲历亲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书通信,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圣义贤理,申之以国法严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足见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后来齐王李祐谋反,将太子李承乾咬出,于是李承乾被废。李世民打算立李泰为太子,李泰这个家伙有才华,但心思狠毒。李承乾虽然被废,为了以后安稳度日,面见李世民说李泰继位,李世民诸子鲜有能存活的!

知子莫如父,李世民也知道,还是很犹豫。虽然李泰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但为了其他外甥的安全,长孙无忌以大舅子的身份劝谏李世民,于是李泰不仅没当成太子,反被幽禁。

李世民想册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妹妹是皇后,自然振振有词的说不立嫡,会给后世带来无穷祸患!主张立长孙无垢的另一个儿子李治,李治是嫡子,而且还孝顺,虽然性子懦弱。不过这样,他长孙无忌这个当皇帝舅舅的丞相,日子就会更滋润不是?

李恪的血统之高贵,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死穴。隋唐两代皇帝都是独孤信的外孙,是亲戚。两朝的体制,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统治力量,都是关陇军功贵族。

所以很多李唐元老害怕李恪这个身兼隋唐两代皇室血统的皇子即位后,隋朝一系的势力会死灰复燃。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帮人会和他们抢位置。在这种大势下,李恪这个很类似李世民的英武皇子落选。

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不过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矛盾的起点。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与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很久以前有个电视剧《薛仁贵》,里面那个某张扮演的哭哭啼啼,残疾还企图谋反王爷就是李道宗。这是污蔑,李道宗是李世民同辈宗室里,最能打仗的人,没有之一!

至此,长孙无忌炙手可热的权势达到顶点——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政局的平衡被打破,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洗牌。

为了对付这个强势的舅舅,李治将强势的武媚娘推出来。武媚娘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将长孙无忌集团玩弄于手掌,尽数干掉。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

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以罪赐死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后时期封王加爵,亲王一人、嗣吴王一人,郡王两人,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子孙四代、五服之内,名臣辈出!

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其他儿子,都是身死王爵除。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恪很善于教导儿子,更说明,李恪基因确实优秀!

李恪之孙李讳被封为信安王“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美名,三子恒、峄、岘皆至达官”,尤以李岘相肃宗“独守正”而成为一代名相!

《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对人才辈出、名臣如云的大唐人物以苛刻到变态的眼光挑选写传,居然为李恪的三位曾孙李恒、李峄、李岘分别立传。这为史书所罕见!

可以说,李恪是大唐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

附带前朝太祖点评:“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也许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但是,这里可以!

李恪与李世民带领下的晋国,夹在北方侵掠成性的游牧民族、东边强燕、西边霸秦和南边死仇武周之间,中间还有一个世之虓虎公孙策,究竟能不能发展起来,并强盛起来?

而随李恪一起复活的嫡长子李仁,是被武则天赞叹为“李氏千里马”而改名为李千里的牛人,祖孙三人英明无比,前赴后继,大晋真的会被强国摧毁么?

PS:看《贞观长歌》,曾为李恪流泪。

第七十一章 公主

汾阳城外,晋军中军大帐,李恪高坐帅椅,身后站着两名金甲武将,各戴面具,只留两个眼孔,幽深难辨,仿佛迷雾,就像这两名突然出现的神将一样,除了李恪父子,无人知其来源。

“父王有命,令我等半月内击破秦军。你们都是军中宿将,说说有什么稳妥的法子!”李恪声音清朗,有威严。

他虽在帅帐中,腰间挎刀,头戴赤翎金盔,毫不松懈。头盔露出来的面容,宛若白玉凝脂,剑眉下一对黑亮眸子很是有神。

比之龙阳君卫劫和郭亮,论帅气,李恪多有不如。但论英武,十个郭亮绑在一起,也比不上李恪一半。至于龙阳君卫劫,比英武他直接完败。

“太子殿下,秦军聚集在平阳,北依汾水而建营,错落有致,布局精妙。以同等的兵力,非急切之间所能攻下!”

起身说话的是太原留守军团总管李世绩,总管相当于军团级别大将,此时的李靖也只是河西军团的总管而已。只是太原留守军团有太子李恪坐镇,李世绩只能屈居第二。

作为仅次于李恪的大将,他不说话,是不会有人发言的。

李世绩,原名徐士绩,字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让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他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

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

他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却守口如瓶。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灭高丽后次年病逝,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受后人景仰。

李世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他是文武双全的将军,而不是单一的谋士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