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趣读史记 >

第20部分

趣读史记-第20部分

小说: 趣读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点不同:优孟的歌声是讽刺,讽刺的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今天歌唱家和艺术家们的歌声是取悦,取悦的是竖起耳朵的大众和掌管钱柜钥匙的洋鬼子。

张汤:小时候给老鼠判刑,长大就成了酷吏

张汤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出门回来,发现老鼠偷吃了肉,就迁怒于张汤,把他打了一顿。于是张汤挖开老鼠的巢穴,活捉了老鼠,把老鼠当作犯人一样严加审讯拷打,并记录下审讯过程,最后把老鼠和老鼠吃剩的肉都当堂呈供,作为证据,宣判老鼠应当受磔刑,然后亲自把老鼠分尸。
张汤的父亲看到这份审讯记录,大吃一惊,因为这份判决书简直就像一个资深法官的作品,于是让张汤学习断案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当上了长安的官员。
张汤工于心计。他的好朋友赵禹担任少府,廉洁傲慢,公卿去拜访他,他却从来不回访,甚至和知心朋友都断绝了来往,一心一意秉公办理公事。张汤觉得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广泛结交官员,哪怕自己讨厌的人也装作亲热的样子。
张汤后来做到了九卿的大官,他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喜好,每次有疑难案件,都先向汉武帝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汉武帝认为对的,张汤就记下来,作为以后判决的法规。如果办案没有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受到谴责之后,张汤就把别的同事抬出来,说:“哎呀!他们早就向我提过跟皇上您一模一样的意见,我这人太笨了,竟然没有采纳。”既恭维了汉武帝又推卸了责任,汉武帝也就既往不咎了。他还善于笼络人心,汉武帝对他办的事很满意的时候,张汤就说是谁谁谁出的主意。凡是他办的案子,揣摩是汉武帝想要治罪的,就交给执法严酷的官吏去办;揣摩是汉武帝想宽大的,就交给执法公正的官吏去办。所以张汤办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
当然,该邀功的时候,该表示铁面无私的时候,张汤也会表演得像一个坚持原则的法官。他办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汉武帝本想宽恕同案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却说:“伍被是策划者,严助是出入禁宫受您宠信的人,他们俩竟然和诸侯私交同谋,如果不杀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番替汉武帝设想的大道理,让汉武帝没了办法,只好杀了二人。
当时汉朝和匈奴连年征战,这一年匈奴提议和亲,博士狄山上奏说和亲有利。汉武帝就问他为什么有利。狄山回答:“刀兵乃凶器,不能轻举妄动。汉高祖刘邦伐匈奴,结果被困在了平城,答应和亲后才被放回来。孝惠和高后时期,没有和匈奴打仗,结果天下太平。到了孝文帝时期,想征伐匈奴,结果天下不得安宁。孝景帝遇到了七国之乱,打来打去,民不聊生,平定七国之乱后,孝景帝终生不再提打仗之事,因此天下富足。现在皇上您如果攻打匈奴,一定会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困,所以还是和亲的好。”张汤一听,当场就反驳说:“这是腐儒之见。”狄山面子下不来了,干脆和张汤听上了:“你说我是愚忠,我看你是诈忠。你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案子的时候,深文周纳,诬陷诸侯,离间皇上和诸侯骨肉之亲,诸侯的大臣们也寝食不安,这不是诈忠是什么!”这句话一下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他马上变了脸色,问狄山:“你丫牛逼哄哄的,我让你去管一个郡,你能挡住匈奴吗?”狄山回答:“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个县呢?”狄山仍然回答说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座要塞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说不能,皇上肯定会把我治罪,于是只好说能。这一下不打紧,汉武帝真的派狄山去守要塞了,一个多月以后,手无缚鸡之力的狄山就被匈奴砍去了脑袋。于是群臣大惊,再也不敢和张汤公开辩论了。
张汤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后来失势了。这时,被他整治过的人开始对他实施报复。
河东人李文曾经同张汤有矛盾,做了御史中丞后,开始整张汤的黑材料。张汤有个手下叫鲁谒居,为了讨好张汤,就向汉武帝造谣告发李文。这件事正好落到张汤手中,张汤就把李文给杀了。汉武帝问他:“那个匿名告发李文的人是谁啊?”张汤故作惊讶:“啊?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干的吧。”事后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去探望,居然替鲁谒居按摩双脚,以报答鲁谒居。这件隐私被赵王侦知,上书说:“张汤是朝中大臣,鲁谒居是他的手下,张汤竟然替他按摩双脚,他肯定指使鲁谒居干了什么大坏事。”
这件事交给了廷尉处理。鲁谒居一病呜呼,他弟弟也被牵连了进来,下狱。恰好张汤去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就想私下里开脱他,当面却装作不认识。没想到鲁谒居的弟弟会错了意,还以为张汤故意不理他呢,一怒之下就告发张汤和鲁谒居是共谋。正好丞相庄青翟和他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于是联手陷害张汤。汉武帝终于认清了张汤的真面目,派了八批使者,像张汤小时候审讯老鼠一样审讯张汤。张汤不服,汉武帝于是派张汤的好朋友、铁面无私的赵禹审讯。赵禹责备张汤以前办案子的时候杀了多少人,现在你的案子有根有据,皇上很难处理,就想让你自己自杀算了,你还想多方对质干吗呀?
张汤一听原来是汉武帝的意思,没办法,只好自杀了。
张汤死后,抄家时发现,他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全是皇上赏赐给他的,没有别的任何产业。亲戚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是被诬告而死,干吗要厚葬?”于是葬得非常寒酸。汉武帝听说后,感慨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哪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于是下令穷究此案,杀了那三位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像张汤一样自杀了。张汤即使死了也报了仇。
【个性点评】
张汤是一个典型的清官,可是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厌之人厌之的酷吏。看来,一个人缘很好,能为手下人谋福利的贪官更受官场的欢迎。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之一吧。

赵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

“英雄真本色,名士自风流”,但很多时候,“英雄”和“名士”却分列两个阵营。青史之上,英雄和名士“伙矣”,但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此即“六卿专晋政”。赵襄子出身于其中的赵氏家族,其曾祖父乃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然而,赵襄子的生母地位却异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因此,即使在被父亲赵简子确立为“太子”之后,赵襄子依然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在伐郑途中,赵襄子就领教了有生以来最大的蔑视:贵为赵氏家族的太子,却有人强迫他喝酒,他稍有不从,就被那个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真是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样欺负人的,无论对谁,这都算是奇耻大辱。
这侮辱来自智伯,智伯当时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亦是此次伐郑的统帅。在突如其来的侮辱面前,赵襄子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他面无愠色,以自己的低调,将可能的两败俱伤瞬间化解。赵襄子的退让却使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大患,归国之后的智伯成了名副其实的“倒襄”派,他不厌其烦地动员赵简子废除赵襄子的名分,以消除自己家族的隐患。这个智伯是不是做得有些过分?好在赵简子耳根并不太软,任凭智伯说得天花乱坠,他依然打定主意,要让赵襄子接班。
赵襄子的英雄气概在若干年之后才得以大露峥嵘—一家独大的智伯后来终于纠集韩魏两家向赵家发起进攻,襄子退守晋阳。智氏引汾水灌晋阳,一时间城内“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赵襄子一边婴城自守,一边大施反间计,有效地瓦解了“倒赵联盟”,并且成功说服韩魏两家阵前倒戈。智伯由“倒赵联盟”的总盟主瞬间成了过街老鼠,智氏在晋国的势力很快灰飞烟灭。赵襄子以其大智大勇,灭智氏,报大仇。
灭了智伯之后,赵襄子作出了最有创意的举动:智伯的头颅被他改造成了夜壶。他将这只人头夜壶置于自己卧室一隅,先在昔日仇人头颅骨前表演春宫,完事后再在它上面浇上一泡热尿。赵襄子对仇敌的报复行为如此另类,如此个性,他的冷幽默在他的名士风度中表露无疑。
然而,赵襄子的冷幽默却彻底激怒了豫让,此人是智伯的门人。
豫让是个偏执狂,他每天嘟囔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痴如醉,若癫若狂,拙劣的剑术也阻挡不了他刺杀赵襄子的步伐。然而,作为一个刺客,豫让却是不成功的,无数次机会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他曾有独自一人面对赵襄子白花花的屁股却行刺不成的脸红纪录。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会这样与豫让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门似乎已对豫让关闭。
但是,豫让依然贼心不死,并和下乡视察的赵襄子在一座石桥上狭路相逢。二度相见,彼此之间已没有了拘谨。应豫让的请求,赵襄子慷慨脱下自己的名牌外套,顺手抛去,他看见自己的衣服如同一片树叶静静地躺在地上。他同时也看到,消去了紧张感的豫让是如此潇洒—他拔剑四顾,神情肃穆,然后高高跃起,轻轻落下。他动作飘逸,剑法娴熟,招招皆中要害,只用了一会工夫,就将外套刺成蜂窝。豫让以自己臻于完美的举动彰显了一个事实:自己的幽默指数并不逊于对方。最后,他在清浅的微笑中饮剑自刎,一个刺客的生命在模糊的血色中定格。
只是围观者和后人只顾得了唏嘘,却忘记了这是赵襄子和豫让联合献演的街头剧,更没人愿意认真体会其中的冷幽默。
【个性点评】
赵襄子智勇双全,有个性,有魄力,能屈能伸,可柔可刚,是春秋赵国时期少见的人物。赵襄子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其具有强烈冷幽默效果的处事风格上,把敌人的脑壳改造成尿壶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得出的点子;应要求脱下外衣,听任刺客带着意淫的快感狂刺猛刺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接受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赵襄子的背影里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幽默,一种强烈的冷幽默。这种冷幽默来自于强烈的自信,来自于对敌人强烈的蔑视,这是一种出于天性的幽默。
赵襄子之后,世界上多了浅薄的搞笑,多了自虐般的伪幽默,却少了那种大气磅礴的幽默,更少了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郅都:司马迁,你弄得我比窦娥还冤

郅都之扬名事出偶然。
郅都本来是汉文帝的普通侍从武官,汉景帝时,他的官职一仍其旧。虽官不高位不显,但郅都有郅都的原则,那就是,他认为真理的力量无敌。因此,他敢不时犯颜直谏,至于当面指斥朝臣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郅都的机会来了。
某日,汉景帝和众嫔妃畅游上林苑,上林乃皇家游猎场,一天下来,自是人困马乏。一泡屎作祟,汉景帝爱妃贾姬终于顾不得体面,急匆匆奔往厕所,事有凑巧,一只野猪也急匆匆奔往贾姬所在的厕所。可以想像贾姬该是如何花容失色。贾姬可不是无名之辈,她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之母。惊慌失措的汉景帝急令郅都救急,谁知作为侍从武官随驾的郅都却置若罔闻,拒施援手。孤立无援的汉景帝只好披挂上阵,准备挺身救美。而郅都此时却变本加厉,扑通一声跪在汉景帝脚下,力阻汉景帝搭救,并且随时准备拦住皇帝的去路。面对盛怒的皇帝,郅都不卑不亢地公布了自己的原则:天下美女无数,而皇帝只有一人,皇帝无权把自己看轻。皇帝的莽撞行事,是对社稷、宗庙和太后的最大犯罪。因此,作为侍从武官,我必须确保皇帝的安全。看着正义凛然的随从武官,汉景帝只好让步。尽管那只野猪最后放过了贾姬,但汉景帝的郁闷和懊恼可想而知。
作为皇帝游猎途中最刺激的新闻,此事迅速传遍皇宫。有人笑郅都呆,有人说郅都莽,只有窦太后独具慧眼,明白无误地体察到了郅都的忠。她独挡滔滔众议,决定以黄金百斤奖励郅都。从此,郅都走进了太后的政治视野,走上了政治康庄大道。先任济南太守,后任专司首都治安的中尉。升迁之后的郅都,原则更加分明,莫说接受贿赂,就是连私人请托的来信他也从不拆看。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出来做官,照顾父母已无可能,只有为国鞠躬尽瘁。弄得同级别的官员对待郅都如同对待上级领导。
郅都威名大震,在济南的时候,当地的坏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噩梦连连。他治理济南才过了一年,当地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有的坏人都跑到外地去了。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郅都的名声远播,甚至达到了匈奴的地盘。当他任雁门太守时,匈奴干脆领兵离开了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一直没敢靠近雁门。据说,匈奴内部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样的木偶人,让骑兵们奔跑射击,以培养士兵的心理素质。可是,连续几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射中木偶。匈奴士兵看到那个木偶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哪还有心再练射术。也许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匈奴害怕郅都却是真的。
很显然,郅都的发迹全赖窦太后赏识,但他并不因此就对窦太后方面的人网开一面。汉景帝的儿子、窦太后的孙子临江王刘荣因被人指责建造房屋时占用了宗庙土地而被召回京师接受讯问。依据汉律,京城和各诸侯国、各郡都建有开国皇帝刘邦和太祖文帝的庙,宗庙享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其尊严不容侵犯,谁动了宗庙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刘荣被控占用宗庙土地就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不论控告是否属实,刘荣都必须接受讯问。临来的时候,刘荣的车轴突然折断更让他心里充满了不祥的预感,虽然他似乎并没有侵吞宗庙土地。
刘荣是栗姬的儿子,曾被汉景帝立为太子。当他身为太子之时,他的母亲栗姬曾经大义凛然地拒绝过长公主刘嫖的求婚,长公主的女儿阿娇终没做成他的未婚妻。因此,长公主对于栗姬和刘荣心存不满,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和刘荣。最后,栗姬自杀,刘荣被废,让皇帝给赶到了临江。刘荣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