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

第10部分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10部分

小说: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我认为却是错误的。
5〃三藩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康熙皇帝错误的〃撤藩〃决定因为,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些十分正确的措施,对于吴三桂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吴三桂这个方面来分析:吴三桂这个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
一、他的最大特点他是个投机者(换句话说,他是个赌徒):正因为他是个投机者、是个赌徒,他才可以先背叛大明,再背叛大顺,当然,他还可以背叛大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于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背水一战,如果不倾其全力的话,自己必将灭亡。
也就是说,从吴三桂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出现他动手的情况,或者他有必胜的把握,或者将给对手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他这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他已经无所谓了,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的问题了。我们说,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毕竟他辛辛苦苦为了大清王朝耗费了近30年的心血人的全部生命的一半时间啊。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此撤藩,对他来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如果,你没有什么这样的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
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可不想激流勇退。他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
我们说,康熙皇帝的错误做法把吴三桂逼上了绝路。被逼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
不仅如此,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皇帝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这些王朝面对强藩,主要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武力撤藩:一般来讲,会引起对手的反抗。反抗的结果,无外乎成功和失败两种:成功者如明朝的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失败者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但是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二,和平撤藩:典型者如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是最好的抉择。
如果康熙皇帝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不可假设。〃三藩之乱〃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的另外一位汉人亲王尚可喜的撤藩申请加剧了双方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的发生。而正是这〃三藩之乱〃,促使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
                  第31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1)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康熙皇帝决意撤藩的举动,最终导致〃三藩之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正是这〃三藩之乱〃,促使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
问题在于,〃三藩之乱〃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张英在平定这场叛乱的过程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为什么恰恰是他而不是别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呢?话要从〃三藩之乱〃的发生谈起。
1〃三藩之乱〃的导火线:平南王尚可喜急流引退
1673年4月28日,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引退,回辽东养老!求之不得的康熙皇帝马上表示同意。尚可喜的做法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出了个难题。同年8月14日,吴三桂怀着试探的心情,给康熙皇帝上了自请撤藩的奏疏;8月20日,耿精忠也怀着同样的心情,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疏。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2五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面对三藩同时要求撤藩,康熙皇帝征求了包括张英在内的所有大臣们的想法。当时,在众多大臣们心目中,主要的方案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恪守皇太极以来多次许下的诺言,要三藩永远镇守南疆,〃屏藩王室〃,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当然,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办到的。
第二种:将吴、耿、尚三王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收回。此法颇类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问题,逐除藩镇之祸,君臣相安无事。诚然,历史不能照搬,但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足以作为借鉴。我推崇这第二种办法。
第三种:等待老一辈去世,留至第二代掌权时,再行撤藩。
第四种: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
第五种: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这种主张,是以大学士明珠为首的、包括张英在内的极少数满汉大臣的想法。
以索额图为首的绝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应该对三藩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应该说,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确是出于诚意,吴、耿要求撤藩实非己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冷静、慎重地制定一项稳妥的政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先撤尚,暂缓撤吴、耿;二是撤吴、耿,不撤尚。都可以达到分散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
只有兵部尚书明珠与包括张英在内的极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
康熙皇帝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于是康熙皇帝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我们要注意,这是张英日后受到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32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2)
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康熙皇帝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
3〃三藩之乱〃的开始:1673年12月28日
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1673年12月28日,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
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30年后,再度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他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檄》)。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天,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初一),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
就在吴三桂云南起兵造反的同时,与云南相隔几千里的京师城内也居然有人遥相呼应。这个与吴三桂遥相呼应的人就是号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
4北京城内的反响:真假难辨的朱三太子案件
崇祯皇帝生前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个早死,只有三个死在他的后面:太子(长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崇祯皇帝自杀后,太子朱慈烺藏匿于民间,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随同他们的姐姐长平公主一道藏匿于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很快,周奎把长平公主留在府里而将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太子朱慈烺据说也被搜出。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杀掉这三个孩子,而是随身带在军中!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这三个孩子下落不明。
在朱三太子案件之前,先后有两个太子案件出现。
首先是1644年冬天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皇太子,这个皇太子辗转来投靠周奎,结果这个皇太子在见到了他的亲姐姐长平公主后不久又被周奎轰出家门。结果,被清军逮捕后经过原来明朝宫内的太监和锦衣卫确认的确是真的之后由多尔衮下令处决!《明史》中没有记载的这件事被记载在《甲申传信录》中。著名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认为这个太子是真的。
在1645年春,在苏杭地区流落的另外一个自称为太子的人被南明的弘光政权接到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也是让曾经服侍过太子的太监辨认,结果也确认是真的。不久,南京被多铎的清军占领,这个太子也在被捕获之后押往北京处死。
皇太子已经死了,那自然,三太子就应该合理合法地成为南明王朝的正统了。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真的朱三太子实际上应该是三子定王朱慈炯。这个人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实际上就不知所终了。后来的这些假冒的朱三太子都称自己的名字为朱慈焕,也就是崇祯皇帝的五子。
崇祯皇帝的五子朱慈焕5岁即病死。据《明史》记载,朱慈焕死前曾经对崇祯皇帝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将让他的儿子都死掉。'〃朱慈焕口中的九莲菩萨,实际上是指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崇祯皇帝当时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便封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所以,朱三太子案件中的众多假冒者,主要是看中了朱慈焕〃玄机慈应真君〃的身份,而与真正的他是否是皇子没有什么关系。在所有的假冒的朱三太子当中,以杨起隆声势最为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33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3)
时机抓得好:他充分利用了吴三桂的〃三藩之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吴三桂已在云南发动叛乱,留在北京的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也正在行动,杨起隆就是借此动乱之机部署行动的。他乘云南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机,在北京组织人民和八旗贵族的家奴举起义旗。他以明朝朱三太子为号召,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建元〃广德〃。他们相约用白布裹头、红布披身为标记,在北京的内外城放火为号,同时起义。
地点抓得好:他率领的人是在京城起事的。在京城起事,他的影响那就大多了。当时,杨起隆经常在鼓楼西斜街明朝的降将周全斌家中秘密聚会,计划在1674年1月18日五更举火起义。结果因为消息泄露,1月16日提前起义。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一起起义的数百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虽然杨起隆在北京的起义失败了,但他还是给了远在云南的吴三桂以很大的支持。从而有利于1676年〃三藩之乱〃高潮的到来。
5〃三藩之乱〃的转折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在贵州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1674年起,吴三桂建国号〃周〃,自己改称周王。
这时有人劝他用大明年号,立明崇祯皇帝的后裔,如此可以号召一切反清复明的人都参加这场兵变。吴三桂没有听从,这在后来看来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复明人士的支持,这显而易见是不明智的。
1674年4月,吴三桂的军队又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全境。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声势震动全国。
与此同时,1674年4月20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1675年1月,吴三桂的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稍后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1676年4月3日在广东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到这个时候,叛乱的三藩已经占领了云、贵、川、陕、甘、湘、粤、桂、闽、浙、赣南方和西南方十一省的地盘!
这个时候,清朝政府内部有些人已经被吓得惊惶失措。大学士索额图等人主张处死率先倡议撤藩的明珠、米思翰、莫洛和张英等人,康熙皇帝以〃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断然拒绝。明珠和张英等人得到康熙皇帝的肯定后,更加效忠于康熙皇帝。于是,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活动。
而此时的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此时的吴三桂如果迅速挥师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与此同时,与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相反,康熙皇帝迅速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1675年5月,康熙帝组织了10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20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