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 >

第126部分

凋落的红颜-第126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睥睨天下之后,并终身如此。 


夙世情仇——明成祖朱棣徐皇后

一、 初入皇家

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谥“孝慈”,她也确实是一位出众的皇后,并且得到了众多儿女的一致敬爱。而《明史》中更明确地写道,她与自己的一位儿媳妇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

史书所说的这位儿媳妇,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据说她自幼文静好读书,声名远播,朱元璋因此亲自召见徐达,当面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亲:“朕与爱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契儿女结姻。听说爱卿有个好女儿,爱卿肯不肯将她嫁与朕的儿子朱棣?”

徐达一听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顿时心花怒放,当即“顿首谢”,应允了这桩婚事。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岁的徐氏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着青质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礼之后正式成为十七岁的燕王朱棣嫡妃。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静的一生。

做为一位皇帝的结发妻子,史书对徐皇后的描述尽管不算少,但多是官样文章。不过点滴间也仍然能让我们看出她与朱棣伉俪情深,与婆母马皇后情同母女。

帝王家族虽然少见真情,但也史不绝书。夫妻情长婆媳谊重都不足不奇。只是当我们遍检书史,却不得不叹息,生在乱世长于富贵的徐皇后与丈夫朱棣的情谊,实在是来之不易,洪武九年那位小小亲王妃向丈夫盈盈四拜的场景,连起了几个家族横亘数十年的恩怨情仇。

二、 未来皇后的姨母一家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马皇后善良慈祥,然而马皇后的善良并没有得到所有受惠者的回报。这其中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或者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另一类代表人物)

朱守谦对马皇后的恩将仇报说来话长。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又与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有极深渊源,我们必须详细叙说。

朱守谦的父亲,就是朱元璋唯一的亲侄儿朱文正,即朱元璋死于瘟疫的大哥朱兴隆之子。朱元璋当初奉郭子兴之命第一次前往家乡招兵之际,就特意去找到了自己当年带着儿女回娘家的寡嫂王氏,以及同样守寡的堂嫂田氏,将她们母子都带回濠州城和自己一起生活。两位守寡多年的嫂嫂操行很好,朱元璋对她们非常敬重,后来不但封王氏为南昌王妃,田氏为蒙城王妃,还破格封侄子侄孙为亲王,侄女们为公主(王氏之女封福成公主,嫁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田氏之女封庆阳公主,嫁淮安卫指挥使黄琛),直到朱元璋去世后,其孙建文帝才把这一破格的册封降为郡王及郡主。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与马氏对朱文正一直爱抚有加。朱文正来到朱元璋身边的时候,朱元璋夫妇还没能生下儿女(长子朱标生于两年后即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455),对于朱文正这么个朱家长房长孙独苗苗格外看重,朱文正当时已有十余岁,俨然已可做叔父的助手,而在随后的战争年月里,朱文正也确实表现得格外出众,逐渐成为叔父最为得力信任的亲信之一。在朱元璋征“汉国皇帝”陈友谅的战役中,他率部在南昌城下拖住了陈友谅八十多天,立下了决定性的大功。因此,初立吴国时的朱元璋以军功封朱文正为从一品大都督,镇守江西,府治洪都(今南昌市)。

然而朱文正虽然统兵有方,性格却极其暴虐荒淫。镇守江西时他派心腹卫可达(一作卫达可)四处抢掠民女淫乐,又因害怕走漏风声触怒叔父叔母,将这些无辜女子一一杀死灭口。

江西按察使李饮冰闻讯大怒,誓要为治下小民讨个公道,遂想方设法搜集朱文正更多的罪证。

李饮冰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原来,早在建立吴国分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曾经问过朱文正,想要做什么官,想得到怎样的爵位?

朱文正自认军功盖世又是朱家长房长孙,不用开口也肯定能得到第一等封赏,何必多说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呢?他做假做谦让以讨叔父欢心,答道:“虽然我功劳很大,可您如果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的话,只怕会使外姓属下有甚么不满,不利于您继续成就大业。先不要着急,等到一统天下,我这个亲侄儿还怕没有富贵吗?”

朱元璋此时还仅仅是个“吴国”之帝,元王朝也没真正推翻,正是非常需要收买人心的时候,听朱文正这么一说,认为侄儿懂事之至,顿时心花怒放,立即将最顶级的空缺优先分配给了外姓功臣。

这一安排大出朱文正的预料,他没料到叔父竟将自己的话当了真,于是满腹怨气地来到江西上任。到任之后他越想越气:你不给我封王封爵,我自己来!于是他在自己的床榻用具上乃至夫妻俩的服饰上都统统弄上了龙凤图案,不但在府第里俨然王爷之尊,还违规占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李饮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了这些之后,马上狠狠地向上奏了一本,向朱元璋告发朱文正的这些罪状。朱元璋大怒,一面派人将朱文正狠狠斥责一顿,一面打算跟进惩罚。

朱文正异常恐慌,于是干脆孤注一掷,打算与叔父的另一死敌、在江南称“吴王”的张士诚联合(张士诚称吴王在公元1363年九月,为示区别,史书将张士诚称为“东吴”,朱元璋称“西吴”)。但是他没有想到,自从朱元璋对他起了疑心的那一刻起,他的身边就有了朱元璋的眼线。正当他做着各项准备的时候,朱元璋突然从天而降,带着大队人马抓了他一个现行,大骂道:“你小子到底想干什么?”

虽然是人赃并获,但看在死去兄长的面子上,朱元璋没有将朱文正当众杀掉,而是免官安置桐城。

然而到桐城没多久,朱文正就神秘地死去了。他是怎么死的,史书上的记载晦涩掩蔽。但是一个正当盛年,并且曾身经百战的男人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自然死去的。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元璋终于还是杀了这个作恶又背逆的侄子。

朱文正的嫡妻谢氏不久也死去了。也许是吓死的,也许是自尽的,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她和丈夫一起穿用了违制的龙凤锦衣,也被朱元璋处死了。

三、关于未来皇后的外祖父

朱文正夫妇死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小名铁柱的朱炜才刚刚四岁。朱元璋虽然杀了侄儿夫妇,却收养了他们的儿子。现在这个乳臭小儿是朱家长房唯一的传人了,朱元璋希望自己能把这个小男孩调教得乖巧懂事,不要断了苦命兄长的香火。因此他亲自为朱炜改了一个意义很深的名字:朱守谦。

朱文正夫妇是被处死的另一个佐证,是朱元璋收养朱守谦时的一席话。面对那个虽然年幼无知,却对自己万分畏惧的小小孩童,朱元璋很是伤感,遂抚着他的头安慰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父亲落得那般下场,是因为他屡教不改,令我太过失望。你只要做个好孩子,我绝不会把你父亲的罪过牵连到你身上的。”——“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

朱元璋果然说到做到。当朱守谦长大之后,大明王朝在洪武三年分封的第一批王爷中,除了朱元璋自己亲生的九个儿子(朱樉为秦王,朱㭎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橚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榑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杞为赵王,朱檀为鲁王)之外,另一位王爷就是朱守谦了,他被封为靖江王。

初封的时候,朱守谦做为侄孙,虽然被破格封为亲王,不过得到的待遇是“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不过朱元璋对他仍然寄予了厚望:“稽古帝王抚有方夏,必茂建亲支,所以惇族固本,其来尚矣。朕以布衣,遭时弗靖,躬历行伍,秉运开基,艰难有年,遂成丕(王)业。是皆天地眷佑、祖宗积德之由。今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於戏!尔其思予创业之难,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永为国家藩辅,尚慎戒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八月,朱元璋为十四岁的朱守谦选定了广西都指挥使徐成的女儿为嫡妃(这位靖江王妃的姓氏值得再次注意)。完婚后的朱守谦便算是成年,可以“就藩”去自己的封国了。

朱守谦将自己的封地和叔叔们的比较了一番之后,不禁嗒然若丧:诸王要去的是西安、长沙、太原……这些地方怎么说都比自己要去的那个桂林要繁华富饶得多了,叔祖父口口声声说要厚待自己,可这算是怎么回事。于是,朱守谦很不情愿,在南京城里拖拖拉拉不肯离开。

朱元璋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是隆重的封王典礼已经举行,何况桂林是边陲军事要地,一定得有王爷坐镇,他不打算改变主意。最终,在朱守谦的软磨硬泡下,马皇后为了安慰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孙儿,在丈夫的面前竭力打圆场,终于使朱元璋同意增加靖江王的待遇。于是,朱守谦本应为银质的靖江王册印改成了亲王规格的金印金册,俸禄也随之上涨。官属仪仗则达到了皇太子的规格。在所有就藩的王爷中,他的出发队伍是最浩荡神气的。(可以想象,马皇后花了多大的精神,才把自己的儿子们都一一说服)。朱守谦在叔祖母的百般宽慰下,总算是“勉为其难”地就藩去了。

可惜的是,到任以后的朱守谦并没有遵守自己对马皇后许下的承诺,才不过三年的功夫,他就惹得两广地方的官员百姓们一片嗟叹怨恨声。朱元璋遂先将其召回南京管教,又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皇城。七年后他觉得侄孙儿态度有所改变,便重新恢复他的王爵,派他去云南当王,给予他的待遇也维持了自己当初应允妻子而给予的那些。谁知道朱守谦很快就故态复萌。最过分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当太子朱标早逝之后,他不但不悲伤叔叔的早逝,反而自鸣得意地宣称:“如今国中没有太子; 皇太孙朱允炆是个无知小儿; 又身有残疾。而我是朱家长房长孙; 既年长; 又享有太子的一切待遇; 如今我就是太子了。”

这番话的后果当然可想而知。朱元璋听说侄孙竟如此歪曲亡妻的好意,对亡妻子孙如此没有家人情谊,当即勃然大怒。于是朱文正的历史再次重演:就在这一年,朱守谦被“锢之京师”,随后便“卒”了。而他的长子朱赞仪则被朱元璋给收养了。

这一回朱元璋吸取了教训,对朱赞仪的管教非常严格。洪武三十年,刚刚十五岁的朱赞仪便随着十三位叔祖父(朱元璋之子: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王)一起长途游历(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还自山东),不但在路途中增进彼此家人情谊,更广览山川,饱经劳苦。于是,朱赞仪在史书上留下了“恭慎好学”的美名。只是等到他恢复父亲爵封的时候,桂林靖江王府的待遇被降到了“旁支郡王”的水平。

朱守谦父子的人生因果,就这样结束,看起来是很寻常的皇族恩怨。然而他们却与成祖朱棣夫妇有着一层非比寻常的关系——朱文正的嫡妻谢氏,即朱守谦的生母,她与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后之母是亲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将领谢再兴的女儿。

算一算年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朱守谦生于至正二十一年,而徐皇后则生于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间先后出生的三人中,朱守谦与徐皇后是表兄妹,却得管表妹夫朱棣叫叔父。徐氏在做女孩儿的时候,若不是跟规矩称朱棣为燕王,就是跟着表兄一起管他叫叔叔,而如今她与朱棣却成了夫妻。

四、亲王妃的平静岁月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负众望,非但才貌出众更兼品德贤能,在一大群子侄辈的媳妇里,她得到了马皇后的格外喜爱,与婆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马皇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当众称赞过年青的燕王妃。

不过徐氏并没有在公婆身边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岁的徐氏跟着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于朱棣并不是一位坐享富贵的亲王,做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担子。

朱元璋不但对儿子们的管教非常严,还对他们寄予了“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厚望。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们虽然贵为皇子,却自幼就接受兵事训练,朱元璋还时常在凤阳家乡等地针对皇子们“讲武”“练兵”,给他们上军事课。当时的明王朝并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顺帝北逃之后,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因此明初皇子们多数封往边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开封、大同、宁夏、平凉、桂林、云南、大宁……遍布在明王朝的整个边防线上(亏煞老朱儿子多)。亲王们在各自的封国中屯田筑城练兵,被称为“塞王”。(如十七子宁王朱权藩大宁,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军事重镇,六百余年后还是抗日“大刀队”发生地。朱权在此重镇治藩属护卫兵,竟达甲士八万、兵车六千)。亲王们既有了这样的实力,当然就要在国家发生战事时,亲带各自的兵将奔赴战场,渐有取代开国元勋之势。

在一系列的战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三年,他应命与晋王朱棡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开国元勋傅友德冯胜也要受他们的节制。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晋王朱棡畏惧元兵掌握的天时地利,不敢追击,只有朱棣不惮劳苦,冒雪行军,出奇制胜地堵住了乃儿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儿不花投降后,朱棣对其非常优待,乃儿不花被朱棣打动,主动去劝降咬住。最终,朱棣满载而归,成功地取得了这次重大战事的胜利。

三十岁的朱棣在这次战役中不但辉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军伍锻炼。对于儿子智勇双全的表现,朱元璋大喜,颇有“此儿象我”之感,此后朱棣越发受到重用,和晋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禀报军事要务的权力。

频繁的军备战事并没有妨碍燕王夫妇之间的情谊。虽然做丈夫的频频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连续生下了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