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只有香如故 >

第13部分

只有香如故-第13部分

小说: 只有香如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颜薄命实堪悲,况是秋风瑟瑟时。
深夜孤灯怀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谁?
又过去两年,金陵在冬季里发生了一场乱军哗变,杜秋娘正患重疾,于一个风雪之夜,冻死在玄武湖边。三天之后,人们才发现了这位一代佳丽、亘古才女僵硬的尸体。
杜秋娘在15岁写下的“花开堪折直须折”的诗句,深寓哲理,雅俗共赏,千秋流传,脍炙众口。后世有些聪慧美丽的女子,公开宣称自己美好的生命不宜超过40岁,她们甘愿在40岁以前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正是以杜秋娘有所鉴戒才形成的悟道之言吧。我们的《辞海》里已对“杜秋娘”词条这样写道:“旧时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杜秋娘叹惋的红颜薄命,仿佛是历史和岁月注定了的格局。
                  精卫鸟乃女儿魂(1)
陇西人李公佐,大历间在庐州,贞元末自吴入洛阳,元和中历任江淮从事、江西从事。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李公佐从洪州判官的位置上解任,扁舟东泛,停泊于建业(南京),便去瓦官寺闲游。寺僧齐公一向与之相厚,陪着他登阁眺远,谈古说今。二人说热了,齐公忽然说道:“檀越博闻闳览、聪敏过人,今有一谜语,请檀越一猜。”
公佐笑道:“吾师好学,怎么忽然搞起儿童游戏来了?”
齐公说:“我这并非游戏。此间有个年轻孀妇,示我十二字谜语,说是中间藏伏着仇人名姓。常来寺中求解。老僧不能辨,遍示游客,无人能解。已经好几年了,今日相会,我只好向你求教。”
公佐道:“哪十二个字?且写出来,我试着猜一猜看。”齐公取笔把12个字写了出来,公佐念了又念,把头点了又点,靠在窗槛上,手指在空中画了几下,凝思片刻,忽而拍手道:“我猜到了,且万无一失。”齐公正要请教,公佐止住他:“我且未可说破。快召那个孀妇来,我给她分解。”齐公即让行童从妙果寺里找了孀妇过来,拜见公佐。小孀妇破衣旧衫,却收拾得齐整可体,公佐见她骨骼清奇,像貌不俗,便说道:“齐公说你叫谢小娥。你先告诉我这十二字谜的根由,如何?”小娥哽哽咽咽哭了好一会儿,才渐渐说出话来。
“我父姓谢,旧居豫章(南昌),家有巨产,隐名商贾间,往来经商。历阳侠士段居贞,交游豪俊,也在江湖上做大贾。我父慕其声名,将我许配于他。谢段两姓合为一家,兄弟、子侄、僮仆共数十人,同舟载货,辎重充盈,往来经济于吴楚之间。八年前,舟行至鄱阳湖中,遇着几只江洋大盗的船,为首的二人先跳将过来,一刀一个,先结果了我父与我夫的性命,众盗蜂拥而上,对船上老小排头杀去,我趁他们胡剁乱砍之际,撺在舵上,一失脚跌到湖里去了。在水中浮沉漂流,眼见众盗将舟中财宝金帛席卷一空,将死尸尽抛入湖中,弃船而去……我昏迷中漂到一只破旧的小渔船边,渔人夫妻搭救了我。原来谢段之舟疏财仗义,名闻江湖,这渔人夫妇也曾受过些小惠,他们同情我的遭遇,让我调理了几日,送我上岸,由我自行谋生。我流落到建业(南京),在妙果寺里暂且安身,日间在外乞化,晨昏稽首佛前,心里只是默祷祈求为父、夫报仇。一个夜里,梦见父亲告诉我:‘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丈夫说道:‘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我怎么也分解不出,我的师父说这里的齐公极有学问,是个高师,让我将这12字求他辨析。历年已久,不识仇家姓名,我是报冤无门,衔恨无穷。”说罢又哭了起来。
公佐苦笑道:“小娥诚动金石,我这里已将仇家姓名审详在此了。”小娥忙忙揩泪,止住哭声。
                  精卫鸟乃女儿魂(2)
“杀汝父者是申蘭:车字上下各去一画,是‘申’字,申属猴;草下有门,门中怀东,乃‘蘭’字也。杀汝夫者申春:禾中走乃穿田而过,田出两头,也是个“申”字;夫上加‘一’,下临一‘日’,当是春字无疑。”
齐公在旁听罢,抚手称快:“李公鉴聪盖世,我等数年之疑,今日豁然。”小娥就向齐公借了笔,把“申兰、申春”四字写在内襟一条带上,拆开里面,翻转缝妥,深深地向公佐拜谢之后,向齐公道:“愿问此位尊官姓氏,以识不忘。”齐公道:“此人是江西洪州判官李公佐也。”小娥顶礼念诵,流涕而去。望着她的背影,公佐闭目摇头。自言自语:“如此报仇,谈何容易。”齐公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妇坚忍之性,数年之内,老僧颇识之。她是不肯作*的。”
捻指间五年去了,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公佐在南京家里被召,将上长安,道经泗州,顺便去拜访多曾会过的善义寺尼师大德,大德师将公佐接入客座,只见数十弟子威仪雍容地侍列于师之左右。内中一尼,仔细看了公佐片刻,问大德师:“此官人莫非是洪州判官李公佐么?”师点头道:“正是。你怎么认得?”此尼当即泪如泉涌,走到李公佐前稽首伏拜。公佐忙忙离坐答拜:“素非相识,为何谢我?”
小尼道:“我叫谢小娥。当年在瓦官寺乞食的小妇人就是我。尊官为我解出了‘申兰、申春’二贼的名姓,还记得么?”
公佐沉思片刻,方才依稀记起,便问道:“后来找出这两个强盗了么?”
小娥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她女扮男装,重到鄱阳湖边,下水磨工夫从渔民口中终于探知了二位仇人;又经历一番艰苦经营,以仆人身份取得了申兰的高度信任,抓住了他们行凶劫财的重大证据;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手刃了醉卧中的申兰;申春并其余党也全部在小娥的告发下落网伏法。复仇既毕,于两个月之前剪发披褐,始受戒于善义寺。大德师细细听罢,最后对着公佐说道:“小娥今天在里又得遇恩人,岂非天意!”
公佐听到整个复仇过程天衣无缝,大为震惊,后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余字的《谢小娥传》。此传是典型的传记文学,相继被后人载入《新唐书·列女传》、《太平广记》、《唐人小说》、《拍案警奇》,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作了肯定。流传西北的秦腔传统剧目《庚娘杀仇》,我也疑心是以《谢小娥传》为蓝本改编的。正因为这个故事盛传不衰,李公佐在《辞海》里也有了辞条,他是以文学家的身份进入了中国文学史的。
《谢小娥传》文字不多,却题旨重大,揭示了东方女性躯体里不亚于母性的最强悍、最刚劲、最坚韧的一个熠熠闪光的方面。不揣浅陋,我便信手写下这样几句:
从来天地重赤忱, 
鄱阳湖里现女神。 
公佐一传千秋在——
精卫鸟乃女儿魂。 
                  花明月暗笼轻雾
南唐的第三代君主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其父皇李璟挑来选去,相中了开国*司徒周宗之女娥皇做儿媳妇。954年,李璟在都城金陵为爱子李煜操办了这场盛大辉煌的政治联婚。比新郎年长一岁的妻子容颜秀美,且通诗书、善歌舞、弹得一手宛如仙乐的好琵琶,新婚后的李煜写了不少柔媚婉丽的作品,其中一首《长相思》: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娥皇回家省亲,李煜一人留在寝宫,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就写下了这样的长夜相思之词。
二人成亲的第8个年头,李煜登上皇位,世称李后主,娥皇被立为皇后。天妒佳偶,造化弄人,964年,娥皇忽然病倒,躺了几个月,入了深秋,29岁的娥皇便离开了这个美好幸福的世界。
娥皇染病期间,她的妹妹(史书上未传其名,与大周后娥皇相对,后人称小周后)常来姐姐病榻旁陪伴。每当娥皇昏睡时,她便陪着守在床边的姐夫闲聊,李煜这才惊讶地发现,数年之间,妻妹竟然出落成清丽娇俏、与姐姐多有相似之处的绝代佳人……娥皇辞世之前,李煜与妻妹就已然情愫暗通了。娥皇去世后10个月,李煜之母钟太后也故去了,李煜需在守孝三年后方能再婚。皇帝就是皇帝,在守孝的三年里,妻妹便进入宫中陪伴李煜。因为没有正式举办婚礼,而一国之君又不宜公然破坏礼法,二人只好暗渡陈仓,偷偷的约会。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写下的这首《菩萨蛮》,揭示了歌德所说的“寓于女人的永恒,令我们欲罢不能”的人性长河中的真理,是千秋情爱幽会中的一曲绝唱,后来有画家以此为题,创作了著名的《小周后提鞋图》,引得嗣后的文人骚客,相继创作下一大批题画诗。这一切足可证实,李煜表相上是个帝王,而其骨子里是个艺术造诣颇深的性情中人。
三年守孝期满,李后主以隆重的、不亚于迎娶娥皇的仪式迎娶小周后,辉煌与热闹轰动了金陵城。975年,宋太祖指挥的战争风云从北方扑压了过来,也是这年的深秋,李煜与小周后作为俘虏,带着绵羊似的嫔妃大臣千把人,被宋军押上了北上的船只。宋太祖是豁达大度的,赐李煜为“违命侯”,给了个安身立命的闲散官职。第二年宋太祖病故,其弟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赵光义早就听说小周后是个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便命李煜与小周后一同入宫晋见,这一见他就“*”着迷,常常宣召小周后进宫伴驾,且让她陪宴陪寝,一住旬日,不放出宫。小周后怯怕自己不顺从会惹恼太宗而迁怒后主,只好强颜为欢,暗中以泪洗面,忍辱苟活。
在日本投降后的四五十天里,矫情镇物的周作人在古董铺买回一张《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春图,上画众宫女强按小周后的四肢,由宋太宗“强幸”之。此画倘有来头,小周后的“只好强颜为欢”也应一笔勾销。
武人的妻子被上级占领,要么一笑了之,要么会去拼命(后者极少);而文人的妻子被上级占领,则往往只会写诗填词,发泄自己的情怀。李煜骨子里是个文人,便只能填词: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遥殿影,空照秦淮。
到了987年农历七月七日,逢李煜41岁生辰,这是他降宋后在汴京度过的第三年,小周后携其他入宋的宫娥为李煜贺寿,李煜回想金陵心如刀绞,借着酒意,提笔写下千古流传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宅外密探听到此词,飞报赵光义;赵光义听到后火冒三丈,当即命人将一壶御酒送到李煜府上作“寿礼”,李煜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与爱妻、嫔妃们痛哭之后,毅然饮下毒酒。传说酒里下的是一种叫做“牵机叶”的毒,中毒者剧烈抽搐,头与足极度痛苦的弯曲相抵,状如牵机而后亡。小周后痛不欲生,拿起酒壶将剩下的毒酒也一饮而尽,殉情而亡。二人死后,赵光义成全他们,将二人合葬于北邙山。
政治、爱情与艺术的关系,已经够复杂了,这里再加上战俘与帝王、文人之间的纠葛,就更是复杂得说不成了。单就李煜而言,爱情上至深的体味,艺术上极度的升华,生命里凄惨的收局,在他40年的升沉变化中分明是达到了“三最”的顶峰。
艺术与爱情及政治的神秘关系,自这里能为后人留下什么更深刻的启示么?我想,倘有启示,或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要独开一面,沉重许多。
                  襟怀云水的草原“细娘”(1)
萧绰小名燕燕,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其父萧思温爱读史书,格外喜欢这个小女儿。年龄增长,萧绰逐渐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以独特的气质在草原上赢得了“细娘”的美称。在她15岁那年,萧思温看上了英俊潇洒的27岁的韩德让。萧思温与德让之父韩匡嗣同殿称臣,情意笃厚,于是萧韩两家便缔结下儿女婚约。
969年春,二人正待成亲,忽然辽穆宗被属下杀害,萧思温、韩匡嗣他们拥戴耶律贤(史称辽景宗)即位。谁也没想到21岁的辽景宗对“细娘”垂涎已久,一登上皇位,立即宣萧绰入宫伴驾,立为贵妃。萧绰虽然对韩德让心仪已久,忽然一下子又被耶律贤搂入怀中,她那心情自然是相当复杂的。可这个聪明之极的女子,牢牢地记着父亲萧思温在她入宫前的叮嘱与教诲,伴君如伴虎,善解君主意,致使辽景宗耶律贤龙心大悦,时日不久,又册封萧绰为皇后。
宫廷斗争风雨无常,耶律贤早在四岁那年,就因宫廷政变而被“藏积薪中,因此婴疾”,即位后身体一直不大好,一切朝政大事,“皆后决之”,交由萧绰处置。由是萧绰名声很大,甚至连老百姓也说,他们只知道萧皇后,而不晓得什么耶律贤。
幽云十六州(即今北京、河北及山西北部)在936年被后晋的石敬瑭作为献礼送给了辽国,此地即成为辽国的粮仓和聚宝盆。而北宋建国后,一直想收回这个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便成了双方战争的导火索及主要战场。969年、976年,北宋两次出兵进攻,皆被萧绰发兵挫败。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后汉,乘着余威,转戈伐辽,包围辽之南京(即今之北京)。萧绰在援汉新败、易州刺史与涿州判官举城降宋、韩德让在南京死守待援的困境里,临危不乱,果断发兵,增援南京的同时,诱敌深入,然后集中突破与侧翼攻击相结合,在幽州西北部的高粱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身中流矢,“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就在辽国大胜后的第三年(982年),时年35岁的耶律贤因病而卒,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嗣位,为辽圣宗。景宗临终颁下遗诏:“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萧绰陪伴景宗14年,从此而临朝称制,更被推到了政治权力的顶峰。这一年,萧绰。
摆在萧绰面前的形势相当严峻。新帝年少,外敌觊觎,她便哭泣着向枢密副使耶律斜轸、南院枢密使韩德让他们讨教安国之策:“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