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只有香如故 >

第22部分

只有香如故-第22部分

小说: 只有香如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绍兴知府贵福和浙江巡抚张曾剔杀害秋瑾后,派密探四处捕杀革命党人,清政府就是要让革命者死无葬身之地。徐自华压下*夭折之悲痛,冒着危险又去沪上找到吴芝瑛(吴当时正在病中,闻此大恸),二人密商再三,由徐氏姊妹在西湖西泠桥一带购地、建墓,吴芝瑛出二百银元助葬。徐离沪后,吴在信中又提醒道:秋柩“能密运不使官场知之否?”务要“事前防泄”。
翌年二月,徐自华悄悄打通几个关节,请出秋瑾之胞兄秋誉章协力。徐蕴华赶赴绍兴,扮成送葬的亲人,在大通学堂工友的帮助下,昏夜秉烛入文种山,偷出灵柩;运往江边时,忽遇夜巡之清警,蕴华哭诉说是亲姐之棺木,方才平安将灵柩送到船上。日止夜行,船离鉴湖后再渡钱塘江,几经波折,才到杭州江干上岸,下葬于西泠桥畔,距苏小小墓地不远。
徐自华撰写《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吴芝瑛亲笔写了“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的墓碑及墓志铭。门首是张辛甫写的对联:“六月六日(秋瑾就义日),秋风秋雨。”清末三才女,就这样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秋瑾下葬不到两年,被清廷巡查御史常徽发觉,上奏平墓。秋誉章获悉,即刻雇人将秋瑾灵柩取出,运往湖南湘潭,在秋瑾夫家墓地暂放。徐自华避居上海租界。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徐自华力主将秋瑾灵柩“还葬西湖”,以实现秋瑾遗愿。于是,由“秋社”发起,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复将秋瑾灵柩从湖南运回西泠桥畔,在孤山重新建墓。“秋社”也正式公开成立,孙中山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徐自华任社长。1935年徐自华病故,葬之于秋瑾孤山墓侧。
历史进入20世纪,秋瑾这样的女性之花不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簇一簇的。中国女性之美,与哺育她们的大地原本就是统一的。西湖名山秀水驰誉天下,它是以古代一个美女西施来命名的。艺术不能超越自然。而秋瑾32个春秋的生命被女伴们以近似于精卫填海的精神祭献于她生前所挚爱的自然山水,会使这名山秀水从气质上更为充实,更为完美,也更为瑰丽。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英雄最难一知己:小凤仙(1)
蔡锷,中国*革命家、军事家,湖南邵阳人。1916年在日本箱崎病殁,享年34岁,可谓英年早逝。11月8日,人们在北京为之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上,孙中山先生的挽联是: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堂里堂外浩如烟海的挽联里,有一幅落款为“未亡人”的挽联:
万里蓝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位未亡人正是跪在祭台前的、一身缟素衣妆的筱凤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锷在云南率兵起义,因他多谋善断,胆识过人,被众人推举为云南都督,但他又未参加过国民党,却在西南一带享有很高的威望,袁世凯觉得这个人非笼络不可。1913年10月,袁将蔡调到北京,连他的母亲和妻子潘蕙英也骗到了北京,明示笼络,实为监视。原因很简单,袁世凯已经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蔡锷如果返回云南,无异于放虎归山,纵龙下海,他的皇帝美梦非破裂不可。
蔡锷在京,很快察知了袁世凯的用意,但已身入牢笼,情知上当,却也无可奈何。一个秋日,他从中南海出来,一路无聊,便信步走到北海公园之内,正在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忽听远远传来悦耳动听的琵琶声,静耳细听,他发觉弹的是感情沉湛的《春江花月夜》。踏上小路,绕过树林,只见一座古朴的凉亭中坐着一位年轻女子,上身是月白色细羊毛外衣,下着黑色长裙,很像是一个富有教养的女大学生。
那女子不提防旁边有人,回首一看,竟是一个英俊的青年,出于本能,她一时心慌得手足无措。蔡锷略含歉意地说:“小姐,很对不起,我是被你美妙的乐声吸引过来的游客。”
女子欠身还礼:“弹得不好。我不过是聊遣余闷。”
“哪里!小姐技法娴熟,感情实在真挚。”
“先生过奖了,请多指教。”
“我听你弹的是《春江花月夜》,为何那样的悲凄呀!这对你身体。”
那女子似答似叹地说:“国家现在四分五裂,老百姓颠沛流离,这曲子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呀!”
蔡锷不语,认真地看了看这个明眸皓齿、秀发如云的女子,声调低沉地规劝道:“现在气候不佳,天气不好,年轻人说话做事,还是小心留神为上。”
那女子深情地说:“多谢先生好意。不过,我看先生不像是坏人,这才大胆地吐了出来。”
“是啊!时下这般气候,凡是有正义感的人,心里都会憋得难受。”
“既然难受,你也弹奏一曲抒抒胸怀吧,如何?”那女子说着便双手递上琵琶。
蔡锷也不推辞:“好!那我就献献丑、练练指力吧。”他将弦一拨,只听琴声铮铮。听这开头,那女子便知道他弹的是《十面埋伏》,她当然领会这曲中的含义……二人分手之际,脉脉含情,彼此交流了几度目光,却终于没有开口,默默地转身走了。
                  英雄最难一知己:小凤仙(2)
过了几天的一个傍晚,北洋军阀中的一员大将姜桂题找到了蔡锷,邀他去逛八大胡同。蔡锷知道八大胡同是什么地方,连连摇手。姜是老粗,又是有名的花花太岁,大声说道:“他妈的,人活世上图个啥!不就是吃喝玩乐嘛。可世上最好玩的还是漂亮女人。我今天带你去云杏班,看看那个筱凤仙,开开眼界。”
蔡锷是正派军人,是有威望的爱国将领,怎么能跟人去逛妓院呢?可姜桂题不由分说,将他扯上马车,一阵飞奔,不一会儿已停在八大胡同云杏班的挂着大红灯笼的门口。
姜是云杏班的常客,这里称他“姜大帅”,他将蔡锷交给老鸨儿,叮嘱一定要筱凤仙接待这位老爷,自己就和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子鬼混去了。蔡锷被鸨儿领上二楼,走进筱凤仙的房间,房间陈设素雅干净,书桌前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这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他数日前在北海公园里逢见的那位弹琵琶的女子。四目相接,二人都惊异地叫出了声:“原来是你呀!”鸨儿双手一拍:“呵!你们原来认识。好好好,我就不奉陪了。”
蔡锷走近桌边,见桌上的花笺上写了十几个字:树影横江,鱼跃枝头花踏浪。
筱凤仙说:“我很无聊,信手写出了上联,正愁下联呢,想不到你来了。”
蔡锷幼年读书用功,10岁时即受到先生和亲友的称赞。他这时忽然有了灵感,顺手挥笔泼墨,写出了下联:
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筱凤仙拍手叫绝,蔡锷见她着实秀丽,兴之所至,在其笺上又题了一副楹联: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此联勾动起筱凤仙的不幸身世,往日情怀,一时又禁不住泪水盈盈,对蔡锷深深地一鞠躬,说道:“请先生留字落款。”蔡锷又题下“香艳盖世、风骨绝伦”八个字,上款书“凤仙女士雅正”,下款题“松坡”二字及年月日。见到“松坡”二字,筱凤仙几乎惊讶得叫出声来:“想不到您就是云南都督蔡将!”
……这个晚上,蔡锷与筱凤仙是怎么样密谋的,外人难于得知。嗣后,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蔡锷在云杏班筱凤仙处大请宾客,赴宴的有袁世凯的大公子、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参政杨度、内务部长朱启钤、国会议员阮忠枢、步兵统领江朗宗,当然少不了姜桂题大帅……酒到中巡,蔡母带着潘蕙英忽然闯进来大哭大闹,骂蔡锷是仗着袁大总统的势纳妓为妾。姜桂题出面解围,报告袁世凯后,派人硬是将暗为“人质”的蔡母与蔡妻送回了湖南老家,让蔡与筱凤仙安宁度日。
出乎袁世凯意想的是,他于1915年5月承认日本提出的21条,蔡锷于11月在筱凤仙及梁启超的巧妙掩护下潜出了北京,迅速回到了云南。袁于12月宣布次年为洪宪元年,当月25日,蔡锷在云南即发动了护国战争,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先后响应。翌年3月,“袁皇帝”滚下了金銮宝殿,6月6日羞愤忧惧而死。
蔡锷潜出北京之后,筱凤仙被袁世凯投进了监牢。出狱后,她只参加了一次蔡锷先生的追悼大会,便埋名隐姓,藏身他乡。一直到50年代,梅兰芳赴沈阳演出时,忽然接到筱凤仙的一封信,愿与梅先生见见面。当时,筱凤仙已年逾50,在沈阳嫁给了一位勤杂工,生活困难,希望梅先生能代她请求人民政府为她安排个适当的工作。
当年在京,筱凤仙与梅先生有过接触,她喜爱京剧,能登台演出,青衣和闺门花旦演唱得很好,梅先生极为赏识。在沈阳,梅先生与她谈了很久,称赞她为中国的*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后来,梅先生通过周恩来总理向辽宁省交际处打了招呼,为筱凤仙安排了一个保育员的工作。('EXC')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