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只有香如故 >

第6部分

只有香如故-第6部分

小说: 只有香如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大美女”的行列。
貂蝉之誉满天下,究其最闪光的亮点,是因为她成功地实施了连环计。作为董卓侍婢,在司徒王允的导演下,她在董卓与其义子吕布之间巧相周旋。在吕布眼里,她对他情有独钟,可惜是董卓强行霸占着她;而在董卓目中,是吕布在放肆地调戏自己的爱婢,终于导致二人火并,董卓之专权土崩瓦解。
在《三国演义》及元杂剧《云锦堂美女连环计》中,施行连环计这一招是一致的,诸种戏曲里的《小宴》、《连环计》、《凤仪亭》,名目各异,演出的也都是这么回事。
至于貂蝉的结局,就很不一致了。有的谓其姓任,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原已与吕布成亲,汉灵帝选宫女时选入宫中,因执掌貂蝉冠而得名;不久,汉灵帝将其赐给丁建阳,丁将其转配义子吕布,小夫妻得以团圆;后来夫妻战场失散,貂蝉流入丞相府,成了王允的养女。有一天她偶见吕布骑马过街,遂暗中焚香祝祷,祈求重聚。王允偶见其焚香暗祝,这才引出巧施连环计的念头。有的人认为,白门楼吕布被杀之后,貂蝉落入乱世枭雄曹操手里,收进了铜雀台自为享用。也有人说是曹操为笼络关羽,终将貂蝉赐赠,貂蝉也真心爱着关羽,而关羽的最初想法又变了,变成了“美色祸英雄”之疑云,欲杀之而不忍,貂蝉最后削发为尼,远却红尘,青灯伴老。
不论怎么说,吕布、董卓、曹操、关羽都喜爱貂蝉,倒是应了张学良晚年在美国夏威夷说的一句话:“自古英雄皆好色,不好色者非英雄。”这是一个经历非凡的百岁老人在谢世前夕说的话,他似乎感觉出来了,伟人、英雄之好色,古今中外都属于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命题,“殆天意,非人力”,仿佛是造物主深谋远虑的一项安排。
陆游诗云:“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这里的貂蝉,指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饰物,被诗人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这位任姓女子入宫之后,因执掌貂蝉冠而得名,并由此而变成了武夫与权贵之间争权夺势而撕来扯去的一个牺牲品,权势之争注定了她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一朵艳丽的鲜花不幸被历史老人扔进了汹涌湍急的流水里,上下翻卷簸荡一通之后,终于被揉搓成碎瓣儿,纷乱而没。花有香氛,其香氛不散,化成了艺术素材。流传下来的有关的戏曲剧目,其所以盛演不衰,也因为貂蝉凭仗自己天赋的姿色与聪慧的性格所实施的连环计,在重大的政治角逐中利用了人性中最为隐秘的成分,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任谁也无从复制的一页。
有人声称:“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女人是走不开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风云里四雄逐貂蝉,致使战争这幕活剧反而上演得更为有声有色。倘若从另一角度去看,战争又是个其大无比的牢笼,处于那样(命运将其置于牢笼之中)的时代,谁也别想挣扎出来。
                  青梅趣话(1)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英雄好色,此言非虚,但其好色迥异于西门庆式的*狂徒,英雄真正喜好的是善解人意、志存高远、又勇于在风云里搏击的女性中的佼佼者。曹操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史载的妻妾就有10多位: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陈妾等,而曹操最钟爱的,是卞夫人。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年近20岁的卞氏继承祖传的卖艺职业,作为一个歌舞伎,随父母从瑯琊开阳(今之山东临沂)辗转飘零到谯县(安徽亳州)。曹操任顿丘令期间因从妹夫牵连而“从坐免官”,称病返回老家读书放猎,韬光养晦,他酷爱音律,见卞氏色艺俱佳,清丽过人,便将其纳为第三房小妾。嗣后,曹操任洛阳北都尉期间,卞氏又返回谯地待产,公元187年生下曹丕。
189年,任骁骑校尉的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微服东出避难”,有人赶到谯县传来曹操已死的凶讯,曹氏一家上下大乱,许多旧部都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曹家,另谋生路。这时,28岁的卞氏站出来说道:“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三国志·魏书》)众人听后哑口无言,遂决定留在曹府继续效力,听从卞氏的差遣。卞氏的沉着冷静,远见卓识,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为夫君在乱世中成功地保留了一支有生力量。
曹操的发妻丁氏不能生育,复娶刘氏,刘氏生下曹昂,不久身亡,丁氏即尽心抚养曹昂,曹昂随曹操攻张绣时,不幸阵亡,丁氏以泪洗面,痛不欲生,曹操一时恼怒,送丁氏回娘家将息。此时还是侍妾的卞氏劝解曹操一定要亲自去接丁氏回府,曹操也顾念旧情,专程到了丁氏娘家,丁氏正失魂落魄地坐在织布机前,曹操抚着她的背问道:“愿意跟我一同乘车回家吗?”丁氏不理不睬,曹操非常难堪。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219年,立卞夫人为王后。丁氏是一位固执骄傲的女人,早年常对卞氏恶言讥讽,欺辱卞氏母子,而卞氏扶正后,却不念旧恶,常命人给丁氏馈赠东西,有时趁丈夫不在,把丁氏接回府来,“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耶!’”作为女性,襟度如海,卞夫人这样做是太难得了。
有一次,曹操得到几副精美耳环,带回王府,让卞夫人首先挑选,卞氏看了一会儿,只取了一副中档次的,曹操问其故,卞氏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宫廷斗争是极为剧烈的,在曹丕与曹植争为太子的博弈中,卞氏不闻不问,委诸天命。当曹丕最终成为太子时,有人很快向卞夫人道喜,她淡然而答:“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乎!”曹操听到卞氏这样的话,叹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青梅趣话(2)
卞氏进入许昌后,每逢暮春,常常想起家乡的青梅,兵荒马乱之年,哪有机会品尝故乡的青梅呢?曹操见其长嘘短叹,忙派人从乡下移来许多梅树,种在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梅子成熟的季节,满园香气弥漫,卞夫人高兴得眉开眼笑……曹操在梅林里建造一亭,全用梅木雕刻,且亲书匾额“青梅亭”,用以作为接待宾朋最高礼遇之所。对卞夫人而言,曹操也真算得上是一位闺中知己了。
《三国演义》第21回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让许褚、张辽等人将正在后园浇菜的刘备请到梅林小亭中,曹操说道:“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这是《三国演义》中相当精彩的回目,也是罗贯中先生的得意之笔。
曹操迁刘协都许昌,自任司空,是公元196年的事情;率兵攻击张绣,是197年之事;而“煮酒论英雄”,应是198年的事了。那么,为卞夫人而植的梅林,应当更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枝头梅子青青”,短短三五年内;恐怕是难以形成这等清雅境界的。
曹操220年病故,卞夫人是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病故的,“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这样的爱情,长期*中默相契合,戎马倥偬里情意殷殷,颇能够耐人寻味。
遥想当年,让一代英雄曹操一见倾心的弹唱女子,随着夫君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历经磨难,终于渐渐地褪却罗衣,放射出高贵瑰丽的内在光芒,且能留下一片碧绿的梅林证之于史传之中,也属时代风云中难能可贵的一页。
青梅煮酒论英雄,
英雄襟袍古来同。
霹雳一声杯落地,
仰视凤凰舞长风。
小乔卸甲晚妆红
一个伟大的男人身后必有一个优秀的女人。
三国时,吴之周瑜24岁即任中郎将,少年得志,名贯天下。刘备叹息他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曹操83万大军被周瑜挫败于赤壁,曹操只好这样来掩饰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败笔:“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对朋友直、谅,东吴第一老将程普对人讲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连那位在周瑜帐中上了大当的蒋干也认为:“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间。”从各方面的评价可以推知,名重当时的周瑜,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青年将领。
赤壁鏖兵之前,周瑜在九江市的“甘棠湖”操练水军,准备迎击魏国的大军,因为忙于军务,整整七天没能回府。他的夫人小乔念夫心切,命婢女翠娟把府中的古琴特意抱到湖边去弹奏。此琴是周瑜家中的宝物,称“焦尾琴”,据传有人烧桐木煮饭,著名文学家蔡邕听到火焰烧裂木头之声,判断出那是一根罕见的良木,急忙从灶里抽出,用水浇灭,并请名匠将此木制成一把琴,音质果然清脆悦耳,有水火天成的最佳音质,遂取名曰“焦尾琴”,赠予爱女蔡文姬。后来,这件宝物传到了周氏府中。
周瑜深谙琴曲,当时吴地就有“曲有误,周郎顾”的传闻。有的美女窃慕周瑜,很想让周瑜注意一下自己,“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足见雄姿英发的周瑜在少女们心目中的位置。
正在甘棠湖里忙于军务的周瑜听到悦耳动人的琴声,循声而至,见翠娟弹得入神,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罢之后,问道:“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弹琴?”翠娟答道:“都督数日未归,夫人怕你过度劳累,损坏身子,便命我到这儿弹奏,好让你消乏解累。”周瑜微笑颔首,领会了夫人的意思,迅即交代了各项事宜,与翠娟一同回府。“小乔卸甲晚妆红”的情景,正应当发生在这样的富有诗意的夜晚。元代王实甫写的《西厢记》里,张君瑞在月地里弹琴,勾引崔莺莺,显然就逊色于甘棠湖畔小夫妻体贴关爱的这一幕情景。不似戏曲,却胜于戏曲。生活本身的美学含量比艺术创作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
大乔嫁于孙策,小乔嫁于周瑜,二英联辔驰骋,双美并峙吴中。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虚拟典故,婉喻二乔之美。刚柔互济兮相摩相荡,曲伸感应兮互利互生,造化如此安排,简直将绵柔温馨的女性美化成了英雄豪杰的大“后方”……
英雄与美女的结合,也有高下文野之分。周瑜与小乔,是和谐而高雅的一例。
                  洛神的美丽与哀愁
如果要在美女群落中找出一个最是语焉不详的女人,人们很可能会选中甄妃。曹操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三人俱是如雷贯耳式的人物。父子三人同追甄妃,足见甄妃在那个*时世里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了。
《世说新语》中载:太祖(曹操)下邺,文帝(曹丕)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使人揽发,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见纳。
从曹丕在袁尚府内“使人揽发,以巾拭面”的一连串行动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就是直奔着觅取甄妃而杀过来的,找到了甄妃,目的既达,他也就不再胡乱杀人了。据传,就在甄妃被曹丕带走之后,随后赶到袁尚府第的曹操叹息了一声:“我就是为这个女人才打这场仗的啊!”他的这句话令后人揣摸不透,文韬武略的曹操,究竟是为了讨个儿媳还是为给自己纳一宠妾,这才大动干戈的呢?甄妃小曹操29岁,可比曹丕还大3岁哩,做父亲的爱此小妾,为子的又不嫌其长,可见这个女人是极具魅力的。好在曹操是非等闲辈,他襟怀云水,没有像董卓与义子吕布那样,为夺一个女人而彼此翻脸,掷戟相拼。再者,吕布只是个临时认下的政治干儿,曹丕可是个真米实粬的亲儿子。
甄妃之美丽,连小曹丕5岁的弟弟曹植也亟欲染指。对于到手的*,曹丕可没有其父那么大度。他又很清楚,兄弟之间,谁能将父亲的王位最后弄到手里,甄妃最后就是谁的(曹操有一度曾想立曹植为太子)。兄弟二人斗法斗智,最后是曹丕夺得了继承人的地位。王位到了兄长手里,弟弟还敢觊觎这个“嫂嫂”么?“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英·济慈语),爱情的力量(包括单相思),可使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曹植其人,更是如此。
帝王们都是暴殄天物的高手。在皇室内,他们能将女性之腰玩细,谓之柳腰,将其双足玩小,称曰金莲;宫内从无“离婚”一说,却又常见一个“废”字,不高兴了就将其报废,幽囚、赐死,仅是不同的报废方式。曹丕将甄妃用了数年之后,“遣使赐死”(《三国志》),“赐死”的因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美是灼目而短暂的,越是美丽的女人,越易于招致残忍、悲惨的收局。在这个女人香消玉殒之后,曹丕却别出心裁,将其用过的枕奁赐予了悒郁终日的曹植。那个生时为曹丕所拥有的女人,曹丕竟用她死亡之后留于枕上的余温、奁间的香泽去“慰藉”曹植那颗破碎、落寞的灵魂,这不是恩赐,而是残酷地向一个尚在流血的伤口上撒盐。由此可以推知,曹植对甄妃的日日夜夜的希冀与追慕,曹丕是了然于胸的(甄妃之死,也可能从这里埋下了伏线)。香魂已灭而赠去枕奁,从精神领地上,等于是赠去了一杯用甄妃血泪拌和着的毒酒,这远不限于是一种无情而剧烈的精神侮弄……
甄妃,这曹植美学冥想之惟一对象。绝望地向往着、思念着甄妃的曹植是太痛苦了,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那拥有她的人的眼里,会闪动更其动人的光芒。曹植很可能是面对着斯枕斯奁,才写下了一篇《洛神赋》,此赋流传一千七百余年,在中国文坛上属于久传不衰的名篇。赋中的洛神是神还是人?若是人,会是甄妃其人吗?后世之人论说纷纭。
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