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从战场归来 -唐师曾 >

第13部分

我从战场归来 -唐师曾-第13部分

小说: 我从战场归来 -唐师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出现。传说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生于耶路撒冷南郊 的小镇伯利恒,长大后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地区传播上帝“福音”,后为犹太教当局拘送给 罗马总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受难后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35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时,在耶稣受难处及墓地建造圣墓教 堂,因而这里也是基督教的圣地。
    公元七世纪时,传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他52岁时的一个夜晚,随天使由麦 加来到耶路撒冷,踩着一块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启,黎明赶回麦加。这次神奇的“夜 行与登霄”,记载在《古兰经》的夜行篇中。这样,耶路撒冷又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 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
    耶路撒冷城有三个安息日,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分别是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基督教 徒的安息日。市内街道路标和商业橱窗里至少标以三种文字——犹太人用的希伯来文、阿拉 伯文和英文。
    耶路撒冷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宗教圣迹。《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提到 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几乎都有相应的痕迹可寻。在西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有大 卫王之墓和“晚餐室”,后者据说是耶稣被钉死前夜和12个门徒举行“最后的晚餐”的处 所。老城区的圣迹更多,东部有块伊斯兰圣地,雄踞于摩利斯山,占地26万平方米,略呈 长方形,四周围的院墙有10座敞开的大门和四座关闭的大门。圣地内南侧是宏伟的阿克萨 清真寺,中央是绚丽的萨赫莱清真寺(即岩石或圣石清真寺)以及四座耸入云雷的宣礼塔、 一座图书馆和一座伊斯兰博物馆等。而城东的橄榄山,则是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又一圣地,不 同宗教信仰的墓地遍布整座橄榄山。
    从Queen Helenny大街拐出来就到了耶路撒冷老城。我想进著名的大马士革门,可奥丽 特坚决不干,因为那里聚居着阿拉伯人,她说她从小就不去大马士革门,那里的已勒斯但人 会用石块砸她,犹太人只走犹太人的加法门。我只好跟在她身后亦步亦趋。
    耶路撒冷老城由四个城区组成,其中东南区最大,在这里居住的全是阿拉伯人,狭窄的 街道上便是著名的阿拉伯市场。到处在卖新鲜水果、蔬菜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阿拉伯小吃。 菜花、橙子、香蕉都是两个谢克(合一美元)一公斤。金光闪闪的首饰店四处都是。
    举世闻名的黑顶阿克萨清真寺与金碧辉煌的圣石清真寺并肩矗立在这里。阿克萨清真寺 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和麦地那的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圣寺。“阿克萨”在阿拉伯文里是 “极远”的意思,这个名称来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那次神奇的登霄夜游七重天的传 说。该寺始建于公元709年马利克哈里发时代,公元780年毁于地震,后几经翻建,现保存 的大部分建筑是公元11世纪扎希尔哈里发时代留下来的。这座清真寺主体建筑高88米,宽 35米,内耸立53根大理石圆柱和49根方柱。圆顶和北门为11世纪增建。1099年十字军占 领耶路撒冷时,把清真寺的一部分改为教堂,另一部分当做神庙骑士团的营房和武库。1187 年,埃及苏丹萨拉丁从十字军占领下收复耶路撒冷,下令修复这座清真寺,重建神龛,用彩 石镶嵌的图案修饰圆顶,井在寺内安置木制讲台。
    清真寺里还有一座长方形的大礼拜寺——欧默尔礼拜寺(欧默尔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 默德死后的第二位哈里发)。清真寺的北门有一座高大的门廊,系阿尤王朝的苏丹伊萨于 1217年所建,由7个独立的拱门组成,每一座拱门又与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门遥遥相对。清 真寺前有“卡斯”水池,人们常常聚集在池边作礼拜前的小净(小净为阿文Wudu的意译, 原意为“洁美”。按伊斯兰教义规定,教徒在呕吐、流血、睡眠之后,作礼拜时须先洗手、 洗脸、洗肘、漱口、洗鼻孔,用湿手抹头、冲洗双足等;如人厕还须洗下身,俗称“净 下”。以上统称小净)。
    以色列军警在这座清真寺门口检查进入寺内的阿拉伯人,年轻的阿拉伯男子必须把身份 证抵押给军警换得一张白色卡片后才许进入。奥丽特不敢靠近,一个劲儿催我快走,仿佛这 里就是地狱的入口。
    紧贴着阿克萨清真寺的西墙,有一条长约50米的隧道,持加里尔步枪、身穿防弹背心 的以色列士兵正在入口处检查一位阿拉伯女人的菜筐,其态度怎么也难以“和善”两字形 容。可姑娘却默默含情凝视着张着血盆大口的枪口。一位士兵粗粗翻看了一下我的摄影包, 就放我和奥丽特过去。穿过隧道,就是著名的犹太教圣迹——WailingWall(哭墙,又称西 墙)。
    奥丽特告诉我说,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 国,定都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他用了七年时间,在 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即壮观华丽的所罗门圣殿。所罗门亲自主持 了圣殿的落成典礼,并代表全体臣民向神主祈祷,这一盛大节日延续了两星期。圣殿的建 成,不仅使所罗门威望大增,而且使那路撒冷成为以色列人崇拜的圣地。教徒们来此朝觐和 献祭者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政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 撒冷,将圣殿付之一炬。以后重建,可又被古罗马人烧毁。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盖了阿克萨 清真寺,所罗门圣殿仅剩这一堵残墙。可犹太人仍然珍惜之,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 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来,世世代代 的犹太人常从各地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这与中国古代《诗经》中所抒写的黍离之 悲相似,此墙因名“哭墙”。如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成千上万的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 进行祈祷,将写有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以求神助。奥丽特说她小时候就常常跑到这里 偷看犹太人许愿的纸团。应奥丽特之邀,我亦偷偷写了自己的心愿:“当个好记者、娶个好 姑娘、生个好儿子。”毕恭毕敬地塞进哭墙。
    “哭墙”有铁栅栏把前来的男女分开,几位身着黑衣、留小辫子、身后拖两条长绳的 “黑衣犹太”朝我大吼Shabbath(即安息日),一群只有六七岁的小孩指着我身上的相 机,颇认真他说“沙巴”。一帮“黑衣犹太”围着奥丽特大喊大叫并作怪样。我大惑不解, 问奥丽特怎么了,她脸红红的不肯说。在我再三追问下她说他们在骂她,极难听的骂人的 话,因为她在安息日拍照。“沙巴”希伯来文意即“休息”,犹太教每周一天的“圣日”。 据《出埃及记》所述,上帝训示摩西:以色列人应该劳作六日,第七天休息,作为与上帝所 立的盟约;凡亵读圣日者,应受死刑。犹太教规定该日停止工作,专事敬拜上帝。奥丽特 说,这些“黑衣犹太”自诩为最纯正的犹太,他们只讲希伯来语和Idish(意地绪语,一种 与德语接近的语言)。正宗的“黑衣犹太”除了念经和与老婆睡觉之外一无所长,而他们的 女人除生孩子做家务外,还外出工作挣钱。他们在安息日不工作,因此也不许我们拍照。
    在“哭墙”’以北的犹太人居民区辟有一处记录犹太人历史的遗迹陈列区。穿过该区是 著名的大卫王塔。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犹太王国国王(约公元前1000年~约公元前 960年),本为犹太部落首领,继承扫罗的事业,打败腓力士,合并以色列北方地区,建立 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在位期间,他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常备军,对约旦河以东各 部落作战,定都耶路撒冷,兴建华丽王官和耶和华神庙,力图统一宗教信仰。《圣经·旧 约》中把他描写成战胜腓力士人的英雄,统一以色列——犹太的贤君,并被誉为编制献神颂 歌的音乐家和诗人。
    再往前是犹太死难者纪念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万犹太死难 者。纪念馆旁边是著名的大卫王之墓。同样,由于是安息日,严禁拍照。
    走出大卫王之墓,我指着门框上的一条小木块问奥丽特这是什么。因为我发现在以色列 的所有门框上都有这样的小木条,甚至在现代化的希尔顿饭店也不例外。奥丽特告诉我这是 一种古老的神符。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 国,烧毁圣殿,俘大批犹太人而归,史称“巴比伦之囚”,从此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 国历史的最后一页。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的铁骑闯进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行野蛮统 治,幸存的犹太人绝大部分被驱赶或逃出巴勒斯坦,流向世界各地,从而结束了这个民族在 巴勒斯坦生存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大批犹太人流亡北非,受尽埃及人的欺侮。上帝为犹 太人的苦难所感动,决定惩罚埃及人,降以十大灾难。其中一条就是杀尽埃及人的长子。上 帝告诉犹太人的首领摩西,让他在所有犹太人的门框上贴上神符,以保他们的长子无恙。以 后,摩西率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神符的习俗传流至今。据《出埃及记》载,摩西率犹太人 出征埃及时,上帝命令宰杀羔羊,涂血于门楣之上,以便天使缉杀埃及人长子时,见有血之 家即越门而过,故亦称“逾越节”。
    在基督教居民区,奥丽特带我看了耶稣见母处、耶稣墓及耶稣墓所在地的圣墓教堂。圣 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耸立于东耶路撒冷老城的卡尔瓦里山上。耶稣的坟墓和坟墓的进口都 在此教堂之内。故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属教会,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
    在圣墓教堂,一位身着黑衣的神父问我信耶稣吗?我摇头。他又问信穆斯林吗?我又摇 头。“那你信什么?”他目光炯炯地逼视着我。我说我信科学,信历史,信人的价值。他掏 出十字架挂在我脖子上,接着问:“我的孩子,你有兄弟姐妹吗?”我说有一个弟弟、一个 妹妹。他又摸出两个十字架塞进我手里:“耶稣保佑你们。”接着伸手跟我要30谢克(15 美元)。我说;“我的钱全放在出租车里了。”他当即毫不犹豫地收回了刚以上帝名义给我 的三个十字架。
    圣墓教堂外的花岗石墙壁上涂满了标语,还有约旦、巴勒斯但、伊拉克的国旗,其中最 大的一面是苏联的镰刀斧头旗。奥丽特说这些全是巴勒斯坦人干的。我还拜谒了古色古香、 由花岗岩石砌成的大卫王饭店。40年前,搞复国运动的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在大卫王饭店曾 用炸弹刺杀了70名英国人。
    由于天降暴雨,时间不够,我们没能去亚美尼亚教的城区。春雨如酥,奥丽特小姐在雨 中美丽地狼狈着,迷离了我的眼。奥丽特把我领进一家基督教堂避雨。这里空无一人,静得 可以听见彼此的心跳声,我们坐在一排长椅上默默无言面对上帝,万籁俱寂,天地纯洁。我 双目紧闭,享受紧张工作中这短暂的宁静,仿佛自己变成了一股蒸气,上升,上升……耶路 撒冷这座几千年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孕育了这里神奇古怪的 民族。为了争夺这块土地,几千年血流成河……难怪《圣经·旧约》讲:“圣地是不卖 的。”
    出耶路撒冷老城加法门西去,可以看见一架古老的风车和一片红房子。奥丽特说这是最 早离城索居的犹太人的家。远古时代,所有犹太人都集体住在城里,只有极个别的勇士才敢 住到城外,为了缅怀他们的勇敢,这些建筑保留至今。现在那一带已辟为艺术家住宅区: “因为人一旦住在那里,便会有创作激情。”
    黄昏,我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腿走回住处。明天就要告别这里飞往塞浦路斯,之后辗转开 罗重返巴格达。我的行装里增加了一件奥丽特送我的画有萨达姆像的雪白的大背心,上书一 句黑体英文:“当海湾战争正酣之际,我在以色列。”

    

21 重返拉纳卡

        睡梦中的冒险和醒着的冒险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米兰·昆德拉
    2月21日,我好不容易订上了飞往塞浦路斯的机票,全以色列只有这一家私人飞机肯 飞,条件是如果遇特殊情况比如由于战事或其他原因,一切听天由命,飞机主人不作任何赔 偿。售票处拐角处,一对即将开往前线的恋人正在忘情地吻别,以至顾不上我的相机的存 在,使我这个就要飞离这块是非之地的匆匆过客一阵心酸。
    次日早5点起床,分两次把行李搬出房间。6点10分赶到本—古里安机场。见我到问 询处前探头探脑,一位干瘦的男人用更干瘦的英语问我是不是去拉纳卡,他让我跟他去那边 检查行李。一位自称是安检官员的女警官过来问我从何来,行李是谁打的,是否离开过,一 直住在哪儿,是否有人给我送礼品,到过什么地方,有无记者证。之后又来了一个比她丑得 多的穿长统皮靴的女人,左顾右盼就像一个轻挑的西部吧女,她又重问一遍上述问题。我问 是否要开包检查,她们说不必,这是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请我谅解,然后给我的行李贴上 了合格标签。
    辗转到二楼,还是只有我一个乘客。三个美国空军在免税店买宝石,这里有一个特大柜 台售“以色列钻石”,可我只有有数的美元,连条裤子都买不起。一周前我的老板在电话中 表示要用她自己的美元给我买裤子,感动得我真想哭。
    终于可以登机了。这次的飞机更小,只有七个座位。两个飞行员、两个安全警察和三个 乘客,只有我们七个人。我最后一个挤进机舱,飞行员是从我身上爬过去的,他帮我关上 门,说千万别碰门旁的机关,不然门一开我就掉下去了,“摔下去可是地中海”。
    小飞机摇摇晃晃颠簸着升了空,上下抖动,向地中海上空飞去,左转弯的时候,左翼朝 地,右翼向天,我整个身子全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