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生逢1966 >

第26部分

生逢1966-第26部分

小说: 生逢196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婆冷笑起来:“有什么稀奇的,晓得要分手,做了再说,免得以后后悔。分开之后就要晓得忘记掉,一刀两断。你们连古代的人都不如,古代还有一个西厢记,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叫莺莺,还晓得自己去相女婿。你们两个人眉来眼去,我老太婆老早就看在眼里了。” 
蓓蓓看看陈瑞平,陈瑞平尴尬地笑了笑。她不是自己的外婆。他很羡慕蓓蓓有这样的外婆。在外婆的面前,他们像是全身透明。那对混浊的眼珠,简直就像魔法师手中的水晶球。他想起上次和外婆见面还是笑声连连。现在说什么全是很沉重的。 
外婆喘了口气,她是农妇,说话直白:“一只母牛,套在地里耕田的时候,见到公牛走过,还要哞哞的喊两声,何况人呢?人又怎样呢?你们活到外婆这样的年纪,看人就和看牛没有什么区别了。这都是天生的事情。上海房子小眼睛多不方便,石库门又是那样没出息的地方。外婆不是外人,又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太婆。你们将门关了,只当外婆困着了。你们就……” 
蓓蓓和瑞平惊惶得很,即使他们有胆做,也没有胆说出口。外婆咳嗽起来,咳得隔壁小娘舅连忙拿了咳嗽药水和大麦茶进来了。 
“我苦命的外孙囡啊!又要出远门了……”外婆就哭起来了,便哭边咳着。然后她让小娘舅去拿那个白色的土布包。里面有着八个闪闪发亮的康熙罗汉钱。“蓓蓓你拿去,外婆以后用不着了。自己外孙囡的命这样苦,算命作什么?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生逢1966 19(3)   
“外婆,我不能拿的,外婆,你说过的,这是清朝庙里佛像上的铜做的,里面有黄金的,能避避邪气。你年纪大了,还是陪伴你吧!” 
外婆用手在空中一挥,很像是要和谁相打。她喘着说:“你留着吧,你要避邪,瑞平要避邪。外婆已经活够了,外婆还要避什么邪?记得,平、球、王、元、斗、非、半、米,金子佛像保佑你们一辈子。” 
外婆最后突然瞪大眼睛看着陈瑞平。过了一歇,让小娘舅拿来老花眼镜,罩在眼睛上,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看了一回陈瑞平的脸。长叹一气,没有话说。这样一看,让陈瑞平慌了起来。他不知道外婆看到了什么,便很紧张地问了两句。外婆说没有看出什么来。问得紧了,外婆才说:“你要记住,什么事全会过去的。不要往死里去想。倒是现在要想一想你还活着,一根汗毛也没有少,你还那样年轻。没有毛病,没有少了手脚。”陈瑞平和蓓蓓听得害怕。外婆叫瑞平过去,用一双苍老的手在他的背上抚摸了很久,老泪纵横。过了一会,才说:“人要活得长久一点,人要活得比事情长,活得长久,就可以把路走完了。晓得了?” 
陈瑞平说已经记得了,他走了一条漫漫长路,一直没有转过弯,现在知道路上写着的全是悲剧,他根本不知道何时会结尾。瑞平没有料到外婆会说出这样轰轰烈烈一番话,病病弱弱的一个老太婆,好像这世界全部看通透了似的,什么都奈何不了她。连死亡也是,文化革命也是。外婆笑了笑,老年人的表情本来就不丰富。这一笑是带着苦味的,就很叫人惊惧。外婆就背过身子睡下了,好像把所有的事情全部交代完了。 
他们是在外婆家吃了午饭才回家的。外婆一家吃饭全部还是岗尖象丘陵一样,连生病的外婆也用开水泡了,吃了大半碗。蓓蓓和陈瑞平吃得很少。小娘舅摇着船送他们,小娘舅说:“知道你要走,外婆哭了不知多少次,你虽然是她抱来的,总比亲生还要亲生。” 
蓓蓓说:“我夜里做梦,从来没有梦见我的爸爸妈妈,一做梦就是外婆和好婆。” 
“人强不过命啊!”小娘舅叹惜道。然后对瑞平说:“你以后也可以来走动走动,黄渡终归还有一点风景。夏秋光景,瓜果总是有一点的。” 
摇到千秋桥,小娘舅对瑞平说:“外婆年纪大了,你就当她瞎七搭八。外婆其实从来没有给人算过命。算命是迷信。”瑞平就点点头,不再说了。 
很久很久以后,那刻骨铭心的日子总会在毫无预感的时候进入陈瑞平的梦中。陈瑞平几乎记得每一个细节。那些日子是自由的,但是又极大的不自由。他们正像是在两个笼子中的鸟,互相叫着,对望着,就是不能飞出来。甚至除了关到一只笼子中,没有别的办法。每时每刻又总是有着秒表的声音在催着人,其中有一只鸟笼子很快就要被人提走了。两间小小的屋子是笼子,屋子外面也是笼子,不过是大一些罢了,石库门和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精神体系交叉着,无形迹地笼罩在空中。   
生逢1966 19(4)   
第三天是很忙碌的一天。汪蓓蓓将所有的时间全用来接待客人。客人也送了一些东西来。无非是一些土产,例如笋干,赤豆,西米,大白兔糖。这时的上海人有一点夜郎自大,还以为香港是一个小地方,其实上海当时能自豪的东西在香港全部都有,要票的东西在香港全都不要票。这些东西名义上全部是送给好婆的,所以蓓蓓还必须一样一样都收到旅行袋中,原来的五十公分旅行袋显得太小了,下午蓓蓓又到淮海路第二百货买了一只六十公分的帆布大号旅行袋。太重了,她不能将两只旅行袋左右手各一只提着,就用毛巾系着,一前一后,像跑单帮一样。 
蓓蓓在镜子里见到了自己的滑稽相,特地跌跌撞撞走到窗前,让陈瑞平看。瑞平大吃一惊,连忙摇晃双手,要她放下来。蓓蓓就是不放,在那里左一下右一下扭了起来。两只沉重的旅行袋就晃了起来。瑞平的脸惊惶得变了色。这样的脸色大概让蓓蓓很开心,她就将旅行袋放下。咯咯笑了起来,她笑得很灿烂。瑞平却虎起了脸,随便抓过一张纸,潦草地写:“当心!当心!!当心!!!这些全部由我来扛。” 
蓓蓓这才收去了笑容,换了一张脸,很认真的点了点头。 
这天的下午,瑞平特意到照相馆去了一次。照片清洗出来了,但是照相馆的人说,第四张,第一一张到第一五张照片情调很有点不对。例如第四张手在理头发,有小资情调。第一一张双手放在胸前,像是正在祈祷。还一再追问,照片上的人是谁,和拍照的人是什么关系,警惕性是很高的。有问题的底片片已经被剪掉扔进了废纸篓,还给陈瑞平的底片全部是剪得一截一截的。所有放到四寸的,都是瑞平认为最差的。他藏起了一张,那张特写面部占去了三分之一,动作上没有什么“越轨”,但是眼睛特别迷离,有一种别样的妩媚。 
回到弄堂就遇到了小妹,小妹正在弄堂口做手工,她正在拆纱头。小妹是用一个啤酒瓶盖子来拆的,她有本事能在一块纱头中找到一根关键的线,于是很快就能片刻将一块纱头变成了一团柔软的回丝。如今的小妹和当年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红卫兵不是同一个人了,小妹很久没有打球,她的脸就由近乎黑色变得白净,丹凤眼在米白的脸上也就非常飘逸。她随随便便穿着一条家做的短裤,就和石库门里任何一个女孩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小妹令瑞平有一种亲近的幻想。继而他的心就像是被咬一样的疼痛。 
当瑞平走过的时候,小妹正好将一团回丝放到一个大口袋中,一抬头,她就见到瑞平,就说:“瑞平,我还欠你一点东西。”瑞平就说:“没有什么欠的了。”说着眼圈红了。   
生逢1966 19(5)   
小妹看了不忍心,将装纱头的饼干筒往边上一放,就对瑞平说:“跟我来吧。”小妹的家在亭子间里,大同坊的亭子间只有七个平方米,在瑞平家中,这样的亭子间是劳动大姐睡的。长脚阿蔡已经是长脚了,再加上小妹妈妈也不是一个矮人。小妹也有一米七四。七个平方如何居住三个人是很叫人奇怪的。瑞平以前一直没有到小妹的家去过。小妹的妈妈倒是经常要瑞平到前弄堂去玩,只是妈妈却不愿意,说是瑞平看见人家住这样差的房子,说不定会说些什么话扫人家的兴致。这天走上楼梯才知道,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阿蔡还搭上了一个小阁板。朝北的亭子间本来就很暗,搭上阁板之后,更显得暗了。阁板搭在长脚阿蔡夫妇的床上面,就像是集体宿舍的双层铺,上层稍稍狭了一点,房间里除了一只很陈旧的简易五斗橱,就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具了。瑞平这才知道小妹一家几乎所有的事情全在弄堂里做。他在墙角见到了一块圆的胶木板,这就是他们吃饭的饭桌。 
小妹的妈妈在楼下的厨房里烧饭,小妹就将门掩上了。她脱下鞋,修长的身躯一下就上了阁楼,开始瑞平只能见到小妹几乎坐在自己的双脚之上,小妹的脚趾头是圆圆的,和蓓蓓不一样。然后小妹很灵活地在上面转了个身,探出头来,将一个很沉重的东西扔了出来。这是一个旅行袋,蓝色的,正是瑞平家中被抄家带走的那个,硬硬的里面全是书。小妹从阁板上跳下来,将拉链拉开了。瑞平一眼就看到了书里面有一些就是自己家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他们拿走了很多。”小妹说,将拉链拉到了头。在旅行袋另外一角变出了另外一些书:雨果的《九三年》,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茅盾的《腐蚀》,陈登科的《风雷》,艾明之的《火种》,还有《红楼梦》和《官场现形记》、《古文观止》。有一本书,被抄走是瑞平万分心疼的,现在小妹也从旅行袋里拿出来了。那就是苏联别莱里曼的《趣味物理学》。最后掏出来的是一本《资本论》,解放初期出版的竖排本,纸张已经发黄。 
这些书全部放在长脚阿蔡的床上,像是一座小山。小妹很认真地对瑞平说:“你可点清楚了,这是我还你的。从那天抄家开始,我就将这个旅行袋留下了。你家的书少了很多,《家》、《春》、《秋》没有了,《基度山恩仇记》没有了,《红与黑》没有了,《飘》没有了。 
“现在这些书就全还你了。还有是我在成都路上的那个废品回收站,用练习本和那个阿胡子换来的。这里还有几本,是图书馆的封条被撕开之后,很多的书在红卫兵手中流传,传到我这里,最后也没有人问我要,就放在里面了。以前我不能还你,怕还有人到你们家寻找罪证,又将它们全部拿了去。现在你妈妈厂里的人不会再来了。我想你看看书可以解解厌气,也不要一个人瞎想,反正也没有人到你们家革命去了。”   
生逢1966 19(6)   
“书你全部看过了?” 
“你问这个干什么?《古文观止》还读了不止一遍。只是《资本论》看不懂。” 
“谢谢你,小妹。” 
小妹的眼睛便近距离地直直看着瑞平,看得瑞平把头低下了去,小妹便把自己的眼睛看往一边。 
“这里也有一本《军队的女儿》,不过不是你家的。是我自己的。我送一本《军队的女儿》给蓓蓓作纪念不好吗?”小妹从枕头底下拿书来,现在已经不能买到这样的书了。 
“应该的。”瑞平嗫嚅着,小妹和蓓蓓到底是不一样的。小妹骨子里是一个一直在坚持什么的人。 
“我还有什么没有交代清楚的?没有,好。”看到瑞平摇摇头,小妹将旅行袋拎出门外,轻轻放下。“我们两清了。”她用手比划了一下,好像门槛就是一根分界线。小妹说话一向很简洁。瑞平很久以来的一些幻想现在正式结束。沉甸甸的旅行袋和空落落的心一起回到了家里。 
他不由自主走进小间,蓓蓓正等在对面。 
“你怎么了?” 
“没有什么。” 
“你的魂到哪里去了?” 
“还在。” 
“我的照片呢?” 
“拿来了。” 
他们其实没有说话,是用眼睛和表情近乎哑语将这些意思表达出来的。瑞平背过身去,平静了一下自己。重新回身的时候,好像有了一点神采。他们并不希望这些天全是黑暗的,他失去了小妹,毕竟还有蓓蓓。 
他们年轻,血气方刚,当然少不更事。他们的胆子变得大了起来,傍晚西晒太阳收去了刺眼的光芒之后,他们决定开始延续自己的童年生活。小时候,他们是坐在一起玩,现在,他们不能坐在一起,就用四个眼睛来传递游戏。一张又一张,瑞平将照片给蓓蓓看。蓓蓓踮起脚,她有一点近视,便很着急,戴上了眼镜总算看得清楚一点了,于是伸出双手向他要。他点了点头。 
他们打牌。用两副牌来打。两面各人一副,陈瑞平很认真地发牌,对面汪蓓蓓也很认真地发另一副牌。为了表示公正,两个人全将牌高高举在手上,不时会出错牌,不时又会有赖皮,就像小时候一样。一方虎起了脸,另一方就掩着嘴吃吃的笑。在硬纸版上画上正字记录战绩。玩恹了,汪蓓蓓又拿出将在香港穿的衣服,穿给陈瑞平看。香港会有这样五颜六色的衣裳,很让他吃了一惊。怎么衣服可以有绿的红的还有这样“荤”的颜色?汪蓓蓓本来很会舞蹈,走的模样又很妖,是要让他笑一笑。箱子里的衣服,一次又一次地换,汪蓓蓓就不断变换姿势。四套衣服全穿完了。这哑剧受到了唯一的观众的热烈的无声的掌声。夜幕渐渐收去了夕阳的余晖。弄堂中想起了收音机的声音。他们开始讨论明天到什么地方去。因为明天其实是最后能自由支配的一天。硬板纸已经涂抹成了黑色,只好把练习簿上的纸撕下来用回型针夹在纸版上。江山已经红遍,上海其实没有多少地方是没有人的,已经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警觉的眼睛。这是一场智力测验,正如以前在课堂上他们在老师面前角逐最高分数。   
生逢1966 19(7)   
陈瑞平举起的纸上写着:“碉堡”。 
汪蓓蓓掩口,极力让自己不笑,回写:“大便。”国民党一九四九年在上海建设的很多碉堡当年还没有拆掉,确实是个 “掩体”。后来大多被农民和过路人当作便溺的地方,就不能用来谈情说爱了。两人前仰后合地笑着,几乎透不过来气。 
汪蓓蓓写:“川沙海边”。 
陈瑞平知道那里。他们初中下乡劳动就是在那里。那里的人虽然少了一些,总没有无人的地方。加上那里是前线,保卫很严,生人去了,反而会引人注意。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