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 >

第21部分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第21部分

小说: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得罗夫应该采取行动。他知道苏联的方针是一旦美国发动核攻击,苏联就应当立即以自己的核武器进行反击。但这肯定会触发美国的大规模报复。几分钟之内,东西两半球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死亡。
彼得罗夫与地面雷达核对,雷达却没有显示导弹来袭。但地面雷达是较老的设备,发现目标比电脑要慢几分钟,而彼得罗夫的电脑所监视的卫星系统是一年前刚启动的新式设备,很难说雷达比卫星更可靠。
3分钟过去了,仍无动静,那警报信号一定是失误。彼得罗夫想,美国人总不会只用一枚导弹发动进攻。可是警报又响了,电脑屏幕出现闪光,像是第二枚导弹升空。后来信号又出现第三次,第四次,直至第五次。这时彼得罗夫真害怕是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但是他知道只要他一报告,就会引起无法扭转的事件链。他的任务是将重要信息按照指挥系统上报,那信息会立即上报给苏共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无疑会发动反击。彼得罗夫没有上报,而是沉住气再看一看。
各个系统似乎都运转正常,但彼得罗夫总觉得是出了毛病。他向上级报告说出现了虚假警报。倘若他判断错了,那么15分钟左右俄国的主要城市就会一一毁于蘑菇云烟尘之下,而克里姆林宫未事先警觉的责任就全在他彼得罗夫身上了。他焦急万分地听着时钟秒针滴滴答答的声音。
4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导弹来袭的迹象。从莫斯科来了一个调查小组。彼得罗夫和他的几个同事被扣留了3天接受讯问。最后,调查小组终于发现那虚假警报的起因在于阳光在一个未曾预见到的角度被云层反射了过来——一个统计上的畸变造成了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假象。在冷战时代,和平是脆弱的,设备上的这么一个小失误就差一点引发了一场核浩劫。
3年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来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一座小型政府宾馆霍弗迪宫,再过7分钟,他就要在这里会晤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里根身穿一件所有的扣子都扣得紧紧的皮毛翻领大衣走了进来。观察家们注意到袖子太长——这是一件老式大衣,观察家们想,准是他从自己衣柜最底层翻出来的。一年前,在11月一个异常寒冷的上午,里根曾在日内瓦会见过新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那一次他只穿了一套西装,那是有意做戏:当时已74岁的里根要表现他顶得过比他小20岁的戈尔巴乔夫。当身穿大衣、围着围巾的戈尔巴乔夫及其随行人员哆哆嗦嗦走进来时,精神抖擞而又充满自信的里根迎上前去,形象压倒了戈尔巴乔夫。摄像机闪光了——俄国人知道了他们在第一次形象战中吃了大亏。这一次,里根穿上了大衣,大概是一种有礼貌的姿态吧。
戈尔巴乔夫比预定的会见时间提前一分钟到达霍弗迪宫,仍是身着大衣,围着围巾,戴着他一贯戴的浅顶呢帽。里根走出大门迎接他,说了一下时间,戈尔巴乔夫瞅瞅他的手表,耸耸肩膀。
双方都有意不让人们对雷克雅未克最高级会晤抱过高期望。这是一次非正式会晤,里根说这是一次“私人会晤”。可是雷克雅未克的人们却把这当做一次历史性事件。街道两边商店都在出售印有美苏两国领导人头像的毛衣,一头织有星条图案、另一头织有锤子镰刀图案的围巾,甚至还有纪念这一事件的金质烟灰盘。一座中学的体育馆被改装成一个可容纳两千名记者的新闻中心,里面有当地的一些美味食品,包括鲱鱼、熏羊肉和蜜香酸奶等等。对于雷克雅未克的人来说,这样的大事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世界上两个彼此竞争的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将在这中立的地方谈判我们星球的未来。

//


第十一章零选择方案(2)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就一直未曾有过真正的和平。约瑟夫·斯大林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时结成的联盟一到战后就分道扬镳了,美苏展开了世界范围的较量。从1948年的柏林危机开始,双方较量的场所包括了匈牙利、意大利、中国、希腊、越南、古巴、安哥拉、格林纳达和阿富汗。两国争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优势,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力量。
核武器的存在加大了战后世界的安危筹码。双方都担心对方的第一次打击和反击的核能力,安排国防计划时考虑的死伤数字均以亿万计。双方都明白核战争一旦爆发,是不会有赢家的。
尽管如此,核武库仍在不断扩大,忧虑日益加深。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理查德·尼克松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经过谈判,开创了缓和时期,争取缓和紧张局势,加强合作,希望扩大贸易,控制军备和降低彼此之间的敌意。尽管慢慢有些成果,但人们期望的“大突破”并未实现,根本的紧张局势似乎不可改变。
到罗纳德·里根1980年大选获胜时,美苏之间的缓和仍无大进展。武器并未大量削减,苏联还在阿富汗、非洲和中美洲积极扩大其势力。缓和期间达成的美苏贸易协议被美国一些顾问形容为“粮食大盗窃”,因为廉价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被用于支撑俄国摇摇晃晃的经济。美苏之间的贸易让苏联人得以继续将大量的钱投入扩充核武器。
里根就任总统后,决心改弦更张。他不同于他的几位前任,他不想延长苏联帝国的生命,相反,他认为美国应当尽一切可能促使它崩溃。他说:“如果苏联无法一面继续生产它的武器一面又满足它的民众日常生活需要,那就会最清楚不过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要停止跟他们做生意。要让他们的制度垮台。”
这种强硬的言辞显然是脱离了美国已奉行多年的方针。过去几任总统都是设法通过核僵持来维持暂时的和平。里根却是想要把铁幕永远掀翻。他想要结束冷战,不是谋求暂时的和平,而是要按照他的条件谋求持久的和平。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他一贯反共已将近40年,尽管他以压倒性胜利入主白宫时,有人曾嘲笑他“不过是一个演员”。但有些人也说,最有资格致力于斗垮苏联的美国总统,就数他了。他反共,的确是起始于拍电影的场景。
1946年9月27日,罗纳德·里根还是一个英俊的35岁的乙级电影演员,到华纳兄弟制片厂参加拍摄一部新影片《夜复一夜》。在前往摄影棚的路上,他遇到上千人的罢工纠察线。制片厂工会头目、共产党人赫布·索雷尔发动了罢工,想让好莱坞变成为共党效劳。
华纳兄弟制片厂保安负责人建议演员们和工作人员通过下水道悄悄钻进摄影棚。但里根拒绝这种胆怯的行为,于是制片厂派了一辆大巴士车运送他们,要硬冲过罢工纠察线,但劝他们趴在车厢底板上,避免被石头和汽水瓶砸伤。日复一日,汽车都是早上冲进去晚上冲出来,大家都趴下,只有里根一个人坚持直直坐着,让外面的人瞅见他的头和肩膀。他无所畏惧。
罢工还在继续,一些共党分子开始威胁里根。在《夜复一夜》拍片现场,里根接到一个电话,说如果他继续反对罢工,就要往他脸上泼酸水,让他毁容。里根在这之前不大关心政治,他生长于一个自由派民主党家庭,全家人一向投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票。可是共党分子的做法燃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他成了一名强烈反共分子。1947年,他当选为电影演员工会主席,并以此身份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好莱坞的共党活动情况。
此后,到1962年为止,里根有10年之久充当通用电气公司的每周电视连续剧节目主持人。他的一部分任务是充当通用电气公司“大使”周游全国各地,向工人们发表演说。他的演说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气味,练出了一套反共辞令,用以打动听众的心弦。
在1964年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听过里根一次演讲,留下深刻印象。他请里根录制一个电视演讲节目,帮他用于全国各地的竞选。里根为此倾注了他强烈的反共激情。他在演讲中说:“你们和我面临着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么将人类这个最后的美好希望留给我们的孩子,要么就会判定他们踏出最后一步而陷入千年的黑暗。”
里根的演讲轰动了美国。戈德华特的竞选运动募得了800多万美元。《时代》周刊说里根的演说是“这一失败的竞选运动中的惟一亮点”;《华盛顿邮报》说它是“自从1896年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民主党代表大会发表其‘黄金十字架’演说威·詹·布赖恩(1860—1925),美国政治家、演说家,因1896年发表反对货币金本位的演说,36岁即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译注以来全国政治舞台上最成功的一次初次亮相”。从此,里根就不再只是演员了。

//


第十一章零选择方案(3)



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领导人说服了里根竞选该州公职,1966年,他以100万张选票的优势当选为加州州长。在又连任一届州长以后,他在1976年宣布要争取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因为他认为美国已在俄国人面前步步退却。
他告诉他的儿子迈克尔说,他想当总统的最大理由就是他要跟俄国人谈判。他说:“苏联人已经很久没有听见一位美国总统对他们说个‘不’字了。”
那次他没有赢得总统候选人提名,输给了在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而福特在大选中又败给了吉米·卡特。在卡特总统对苏联奉行和解政策4年以后,里根知道他该再试一次了。1980年,他轻松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接着又在大选中击败了卡特。在卡特任期内,美国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急剧上升,美国一些人在伊朗被扣为人质,税率超过了历史高峰。但里根总统的当务之急是要结束苏联的威胁。这个毕生反共的斗士进了白宫,事情终于有可能起变化了。
里根就任总统,提出了他的计划,就是“以实力求和平”。经济预测表明,苏联帝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可能再把大量资金投入军备竞赛而同时还让它的民众吃饱肚子。里根要利用俄国的经济弱势,办法是把军备竞赛加剧到极限,直到逼得苏联无法招架而只好让步。里根说:“资本主义的伟大活力,成功地使我们在反共战斗中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这就是钱。俄国人决不可能赢得军备竞赛的胜利;我们可以在花钱方面永远超过他们。”
里根开始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和平时期军备扩充,希望以此迫使俄国人做出不愉快的选择:要么跟上来而让民众饿肚子,要么最终认输。这是大胆的战略,马上受到了批评。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说:“我决不承认这种荒谬的理论,说什么只要我们今天造更多的核炸弹,明天就可以减少核炸弹。”甚至里根的一些顾问也认为这战略行不通。但里根总统坚信不疑。
按照他的计划,五角大楼的预算将要猛增,按照通货膨胀率加以调整后的美元币值计算,从1980年到1985年要升高51%,达到330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政策上一大改变,因为前几届政府都是消极看待苏联扩充军备而无抗议。里根后来曾请他的听众欣赏一幅漫画,画中的一位俄国将军说:“当只有我们在进行军备竞赛时,我更加喜欢这一竞赛了。”
在扩充军备的同时,里根又在世界各地大力传播自由福音,希望在东欧激起人们对苏联的反抗,并防止新的国家落入共党手中。美国资助了波兰和东欧其他各地以及中美洲的地下反抗运动。当过体育运动播音员的里根也重视广播。他把“美国之音”和“自由电台”的节目扩大到覆盖全欧洲。
广播攻势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到里根总统第一个任期末,已有将近1/5的苏联成年人每周至少一次听美国的广播。同样的人在东欧更多:在波兰达68%,在罗马尼亚达64%,在匈牙利达58%。1983年5月调查600名波兰人认为谁是“波兰的最后希望”时,罗纳德·里根名列第三,仅次于教皇和圣母马利亚,而领先于团结工会的瓦文萨。
里根又采取了一个引起争议的步骤。1983年,美国把中远程核导弹部署到西欧,它们从西欧能打到苏联的腹地。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让俄国看到美国的威胁是当真的,但北约盟国对此举意见分歧,出现两级分化,同时欧洲各地都有大批人上街举行抗议游行。它也使里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做是战争贩子。里根的女儿帕蒂也公开反对在西欧部署导弹,因此而加入了反核运动。俄国领导人则感到忧心忡忡。
里根还强化了他的反共言论,把苏联说成是“现今世界的邪恶焦点”,说共产主义属于“历史垃圾堆”。他根本拒绝与苏联人谈判,指望俄国人会首先承认失败。然而美苏之间日益缺乏沟通,这也开始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韩国客机被击落而导致269人丧生,此事也许引起了人们严重的不安,而本文开头谈到的彼得罗夫1983年秋季遇到的情况更是一度使美苏两国濒于核战争边缘。1983年9月28日,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说在里根离开白宫之前苏联将不再做出外交努力,使形势变得更严峻了。
里根总统心情矛盾。一方面,他的战略起作用了。中央情报局1983年秋季在一份备忘录中报告说,苏联正在走向它的“最后阶段”;要想扭转局面就需要进行激进民主的经济改革,而那样一来它的共产主义制度就不复存在了。但另一方面,里根及其顾问们担心韩国客机事件会是未来事态的一个预演;如果苏联垮台,它不会静悄悄地垮下去。里根担心求生存的斗争有可能最后导致孤注一掷而引起核灾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人对美国也产生同样的想法。他们担心里根的言论日益强硬可能表明他真的在策划先发制人的第一次打击。如果结束共产主义的代价是世界毁灭,那就太不值得了。里根后来在回顾1983年秋季的形势时写道:“我开始认识到,许多苏联官员害怕我们,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他们的对手,而且还是有可能先下手向他们扔核武器的潜在侵略者。”里根觉得苏联人对美国有这种想法,是叫人难以置信的,然而他拒绝会晤苏联领导人,叫苏联人很难不这么想。

//


第十一章零选择方案(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