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

第14部分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第14部分

小说: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机会,劝告父亲不要重用酷吏,应该施行德政。他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种劝阻的危害。首先,他让父亲施行德政,这违背了汉武帝的本性;其次,他让汉武帝不要重用酷吏,这是让那些酷吏失业。如果有人总在你老板面前劝老板把你开除,你该怎么办? 
卫子夫倒还懂得宫廷斗争的艺术,她很为儿子担心,告诫他少过问朝政,以免引起父皇的反感,影响到储位,还怕酷吏们报复,给太子构陷罪名。 
但刘據依旧我行我素,每当军队出征时,他就向汉武帝提出劝阻,让他不要征讨四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汉武帝想发火又发不出来,只好说:“你真是不识好歹,现在由我来承担艰苦,将来由你来享福,难道不好吗?” 
刘據危机的加剧,是在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和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后,他母亲卫子夫和他彻底地失去了两根支柱。最初,政府官员中宽厚仁慈的人都依附太子刘據。而那些用法严苛的酷吏,则对刘據百般诋毁。宽厚仁慈的官员们畏惧权势,怕自身难保,因此不敢抛头露面,而严苛的酷吏们却结成一党。于是刘據在舆论上是毁多誉少。等到卫青一死,那些酷吏们不再顾虑皇亲的报复,遂光明正大地开始共同对付太子刘據了。 
晚年的汉武帝宠爱上了一位叫“钩弋夫人”的赵婕妤,这位夫人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刘弗陵。武帝很喜欢这个儿子,说:“当初帝尧也是他母亲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如今赵婕妤的儿子也是这样。”于是他将钩弋宫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 
这个愚蠢的举动给了许多想要刘據滚蛋的酷吏们一个大好机会。绣衣使者江充、宦官苏文(后来被实行火刑的那位)就想,既然汉武帝将弗陵比作帝尧,又将钩弋夫人比作帝尧的母亲,这个糊涂老头很可能是想传位给这个儿子。于是,刘據的厄运来了。 
有一天,太子刘據进宫探望母亲卫皇后。母子二人谈得高兴,不觉已到日暮。太子一看时辰不早,忙匆匆起身告辞,这事却让黄门苏文看在眼里。 
第二天,黄门苏文就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昨天在皇后宫里很久才出来,可能与宫女们有奸情。” 
汉武帝觉得太子很可能是女人不够用,就下令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二百人。刘據对父亲这样的安排总觉得不对劲,便四处打听,这才知道是苏文进谗所致。从此,他开始了与太监苏文的明争暗斗。自己办事更加谨小慎微。苏文和小黄门常融、王弼等人都是汉武帝的贴身宦官,他们一直侦察太子刘據的过失,时不时地向汉武帝告密。 
卫子夫知道这件事之后,切齿痛恨,屡次劝太子刘據向汉武帝说明冤枉,请将这些谗言小人处死。太子刘據生性谦和,他唯恐汉武帝烦扰,不想追究这些事了。他对母后说:“只要儿无过错,何惧苏文进谗,父皇睿智,不会轻信谗言的,母后不必担心。” 
谁知苏文等人仍不知悔改,他们又想加害太子。有一次,汉武帝得了病,在宫中卧床休养,他派常融去召唤太子刘據过来。常融领命出宫,去太子宫中召太子速去拜见。 
常融先行回来,他按苏文的指示编了个谎言对汉武帝说:“太子听了陛下害病的消息,面有喜色。”汉武帝气得直喘粗气。 
不一会,太子刘據到宫中给父皇请安。汉武帝看到太子的脸上泪痕未干,心里也就明白了几分。太子刘據为了让父皇高兴,却假装有说有笑。汉武帝心中全明白了,他详细盘问太子和常融,让他们对质,探听出真情,立即令人诛杀了常融。 
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些小事,但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據的储位已经危如累卵了。他后来的所谓“造反”无非就是父亲和父亲身边的小人所逼出来的,如果历史可以翻案,我觉得真应该为刘據平反:他的确反了,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 
刘據之死,说明了父亲太仁慈不是好事,但父亲太过于英武,也不是好事。况且,晚年的汉武帝正是在英武与昏庸之间徘徊呢。     
朱慈烺:末代太子的悲哀   
朱慈烺:末代太子的悲哀   
仁者可急中生智,奸诈之流也有临危之小聪明。多尔衮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太子杀掉。 
恐怕没有一个末代太子比朱慈烺更惨的了。首先,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由于他父亲崇祯风风火火地想把国家治理妥当,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国破家亡后,他的下落又成为千古之谜。一朝堂堂太子,竟无人知其生平下落,和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让人在感伤之余也对崇祯有所愤恨。当初,诸多大臣希望太子南下至南京监国,如果崇祯帝答应了,历史肯定将会改写。   
太子之下落(1)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外城,崇祯帝登上万岁山,举目四望,遍地皆是大顺军旗帜,北京城已非大明之土。崇祯知大势已去,慌忙回到乾清宫,招来周皇后所生之太子朱慈烺,其年不过十六岁。崇祯拉着太子之手,悲痛欲绝。随后,他让两个儿子永、定二王和太子一同逃出京城去,以希他日“报父母仇”。 
朱慈烺泪流满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变故,他还没有马上明白形势的严重性。与父依依不舍之情,使得永、定二位弟弟只好将其强行拉走。 
历史,确切地说应该是正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于朱慈烺身上永远地定格了。随着他的身影消失在乾清宫,有关他的正史记载也一并消失。似乎这个人的经历只不过就是从出生始到和父亲诀别的那一刻终了。 
但后人却不甘心,仍想从断简残篇里寻找出这位亡国太子的下落来。于是,这位太子的从前已不重要,这位太子的才能素质、十六岁前的所经所历也不重要。诸多人都把他的下落的寻找与猜测当成了研究这位太子的重头戏。 
关于朱慈烺太子去向的记载共有六种说法:一说被李自成杀死,或是杀于永平或是杀于北京;二说被李自成挟持出北京西行;三说被明太监高起潜收留;四说被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处死;五说出家于广东阴那山灵光寺;六说“不知所踪”。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编修明史,写到“崇祯太子时”,带了点苦恼地说道:“今太子无踪,史臣执笔,其何所适从?” 
但从当时北京城形势分析可知,太子是不可能轻易逃出城去的。崇祯上吊于煤山前,李自成便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人无一人可出入,即使是攻进北京城后,李自成也并未放弃对明朝廷官员们的围捕。况且,崇祯太子身边已无人可用,无兵可使。只靠他一人之力和两位柔弱的弟弟以及几位忠心的太监是难以成事的。于是,其被李自成活捉便可作理所当然之事。 
据《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记载:(李攻进城后)内臣献太子,自成留之西宫,封为宋王,太子不为屈。 
《石匮书后集·太子本纪》谈到: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太子被俘获。见到李自成,李命其下跪,太子怒道:“我怎么可以向乱贼下跪?”李自成问道:“你朱家何以丧天下?”太子愤恨道:“不该用周延儒等奸臣。”李自成道:“你还算明白。” 
太子凛然问李自成:“如何不杀我?”李自成道:“你无罪,我不妄杀。”太子道:“既然如此,你依我三件事。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李自成答应了。 
该年该月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战败逃出北京城,在路上,太子趁乱摆脱了李自成的魔爪。从大顺军中逃出后,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他回到了已经掌握在满族人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周家。并和自己的姐姐,那个被崇祯帝砍掉一只胳膊的长平公主重逢。姐弟俩抱头痛哭,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意中惊动了邻里和巡捕,小人周奎便把自己的外孙子交给了当时的清摄政王多尔衮。 
这消息一传出,“百姓闻先帝太子尚在,馈送牲牢礼币者甚众”。多尔衮有些坐不住了。对于他来讲,一位困于牢房的朱慈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架着一“太子”称号的朱慈烺。 
对于他来讲,现在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作为外来入侵者,他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礼葬崇祯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种态度的矛盾之中,若是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地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可如果杀了他,清廷精心炮制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幌子就会不攻自破。 
仁者可急中生智,奸诈之流也有临危之小聪明。多尔衮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太子杀掉。 
于是,一场“认证真伪太子”的闹剧上演了。首先是亲人指认,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上级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再说话。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的。于是,太子是假便成立了。发到刑部后,主事钱凤览力争太子是真,立即被关讯问。不久,太子被杀,罪名是“冒充前朝太子罪”。也就是说,他死后连个太子之名都没有得到。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下令搜索太子,太监粟宗周将太子献出,李自成把太子囚于刘宗敏家里。后来卫士将太子放出,到了南明小朝廷——南京。清兵攻入南京后,太子又被献出而遇害。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承认了太子的下落——在清廷刽子手的刀下做了亡命鬼。而过于悲情的说法却是,他死时并不是以前朝太子身份死掉的,只是以一个假扮太子的“平民”身份而被清廷斩于街市。   
父亲崇祯(1)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末代君王如崇祯那样被后世几乎推崇成神仙,因为他是自杀的,因为在他短短的十几年统治时期,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尽力想改变明王朝的残局。 
表面的历史给我们的感觉是,崇祯具备了我们心中“君王”的特质。他的勤于朝政在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里是有名的。自明中期以后,皇帝怠政之风盛行,令天下臣民忧心。正德皇帝视国家政务为儿戏,今日出宫外,明天下苏杭,寻花问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万历帝都在位四十余年,他们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连数年不上朝理事”。天启帝爱木匠活,把国家政务尽委于大宦官魏忠贤。崇祯帝则一反过去诸帝的怠政之风,“日理平台”,像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忧勤不怠”。不仅如此,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急务,臣下进谏也按时举行。 
从这点来看,崇祯帝很合乎一个好皇帝的标准。这也正是人们所常称道之处。再加上他不好声色,所以不少人就认为他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 
另外,崇祯帝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一次在御座讲课时,崇祯帝里衣的袖口偶尔露到外面,“袖微损”,崇祯就悄悄地将破损的袖口往里边塞了塞。一个讲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 
最后,他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大太监,为百姓与官员除了一害,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这件事都是崇祯帝最可称道之处。 
在他死后,受到了士大夫、对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说他“君非甚暗”。历史往往是这样,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议之处,而自杀可以算得上是“悲壮”、“惨烈”的死,都足以博得同情和好感。因为历来在亡国之际,少有君主“死社稷”的,于是,他被称颂,甚至连清朝皇帝顺治也对其认可,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皇帝,他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用人不当。 
但我们似乎忘了一件事,崇祯杀了魏忠贤,却在后期依旧重用宦官。而他重用宦官的结果是,宦官临出宫时在柱子上写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如果崇祯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怎么会有如此混账的太监?他给了他们那么重的信任,换来的却是当了太监的孙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他确信大势已去,但又不肯就这样把大明江山交给已经逼近北京的农民军。他找来大臣李明睿,问对策。 
李明睿让他屏退左右,然后走到他面前,小声并郑重地说道:“如今之计,只有南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崇祯很颓唐,叹息一会道:“此事关系重大,怎可轻言。爱卿常读史书,难道忘了当初我祖先(英宗)被瓦剌劫持,又兵临京城,有人建议南下,结果被万人所唾骂。难道你想要我也被万民唾骂?” 
李明睿笑了笑,不语。崇祯又道:“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道:“天命是与皇上站在一起的,请皇上不要犹豫,尽快决断。” 
崇祯想了一想,轻声道:“其实我早就有南下之意,但朝中臣子无人附和,所以才到了这步田地。现在,你和我都有此意,但外边诸臣不从,该如何是好?此事重大,你要保守秘密,不可轻泄,否则,我诛你三族。” 
李明睿明白,崇祯帝是担心外臣反对,而影响自己的“明君”之名。但到了该年的二月份,农民军已经逼近京师,并向他下了“最后通牒”。崇祯诏天下诸镇兵入援勤王,又命大臣们对战守事宜献计献策。愚蠢的崇祯不明白,各镇正在防守清军,一旦回师京城,就等于是把北方完全让给了满洲人。宁远总兵吴三桂并没有回京师,其他诸王见吴三桂未回,也跟着效仿起来。 
大臣们各自献计献策,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计策都没有用,李明睿又向崇祯帝密陈南迁。都御史李邦华请崇祯下旨要太子先到南京,这样,南方就会以太子为天下之望,即使北京陷落,以太子在南京主事,必能卷土重来。 
崇祯依旧是犹豫着,谁也猜不出这个皇帝当时是怎么想的。打,又打不过农民军;南下,他又犹豫。而在东宫的太子朱慈烺却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就掌握在父亲的一张嘴上。有人说,崇祯这个好面子的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