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

第17部分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第17部分

小说: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他的命令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因为在他的“帮助”下,孙霸的势力已经和孙和旗鼓相当了。两个人的斗争逐渐明显化,朝中大臣们自然也分成了两派。从而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大阵营,相互倾轧。孙权这个老人寿命非常之长,孙和与孙霸斗了八年,他居然还不死,但是,朝臣们的互相倾轧已经让他感觉到了朝堂危机。一次,他对亲信说:“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两派,事情不太好,万一发展到当初袁氏那样,就不好收拾了。” 
他首先对朝臣们下手,先是对支持太子孙和的朝臣进行谴责、流放甚至诛杀,接着就对付孙霸集团中的大臣们。在经过了血腥屠戮后,两党斗争才算告一段落。最后,在250年,他废黜了孙和,又赐孙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要知道,当时他剩下的几个儿子里还有五子孙奋和六子孙休没死呢,但他却立了最小的孙亮。两年后,孙权终于归西,继位后的孙亮才十岁,愚蠢与否不得而知,但因为年幼而无知却是肯定的了。这样一个 
小皇帝最终把孙吴政权拖进了万丈深渊。   
孙登死后(2)   
我们现在看那段历史,觉得很奇怪,孙权的七个儿子,其中两个是病死的,两个是被他杀的。这四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而最优秀的孙登之死对整个事件的影响是最大的。试想,如果他不死,以后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孙登在太子之位上长达二十一年,从未做出任何让孙权怀疑的事情来。这就足以说明,无论孙权以后会做出多么愚蠢的举动,也绝对不会废黜孙登。况且,孙登曾让过太子位,这就更加强了在孙权心里的好印象。 
孙登死后,围绕着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嗣所展开的斗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危害之重,在历史上实在找不出第二例来。孙权虽然暂时以断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遗患已成。 
我们在惋惜孙登早逝的同时,也该责难他:为什么不好好注意身体,而引起了后来孙吴政权那么大的风波来!   
遗嘱中的奥秘(1)   
孙登留给孙权的遗嘱,如果只看字里行间,大概无非是想要孙权注意身体,并妥善安置好曾经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但如果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这份遗嘱实在是当时对孙权的种种举措的不认可与对时政的精彩剖析。 
早在几年前,吴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吕壹事件”。吕壹靠溜须拍马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任命其为“校事”,又给了他“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的权力,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令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可谓权势熏天。大臣与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权矛盾的曲折体现。当吕壹因污陷朱据被抓住罪证后,孙权即“亦觉悟,遂杀吕壹”以安慰大臣。但这件事情虽然结束了,却在诸多大臣心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孙登在遗嘱中劝孙权修黄老之术,意思是想让这位父亲以无为来治理国家,很含蓄地表示了他对父亲因猜疑而乱杀功臣的不满与担忧。 
在遗嘱中,他从弟弟孙和开始,列举了过去与他共事过的东宫属官,希望父亲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才干,分别予以重用,继续信任他们,并特别恳请孙权凡事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如果真能如此,那么十年之内,就会收到“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孙登还在遗嘱中对于当时吴国的刑法严酷,徭役纷繁,建议孙权宽刑轻赋,以顺民意。 
从上可以看出,孙登素来是关心时政并了解民情的,他临终时对父亲所上之言,可谓中规中矩,语重心长。孙权当时看了很是感动,并且也很认可。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孙登的遗嘱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实际上,孙登的遗嘱正是对孙吴政权所以存在的最好写照。我们可以来看,孙吴政权几番经营而拥有江东,与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势。这里面固然有孙策和孙权二人的雄才大略,但将那段历史仔细读之,发现,两个人的雄才大略固然是一个因素,可有许多英雄豪杰的帮助才是他们得以成为东吴王者的最主要因素。 
第一个就是周瑜,这个被崇拜诸葛亮的人称为心胸狭窄的人其实并非如此。孙权刚刚执掌东吴大权时,鲁肃打算返回北方。周瑜就劝他留下,并把他推荐给孙权说:“此人的才能适宜辅佐您图成大业,应当广泛搜求像他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 
在临终时,周瑜又给孙权写信说:“鲁肃忠贞刚烈,遇事精心认真。如果让他来代替我,我就是死也放心了。”这样,鲁肃在周瑜死后就接替了他的职位,掌握兵权。 
后来任寻阳令的吕蒙本是一个武将,学识浅薄,后经孙权劝告,发奋读书,长进很快。文韬武略无所不知。鲁肃见到他说:“现在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阿蒙’了。我将拜见您的母亲,并且要和你结为金兰。”这意思很明显,等鲁肃离开后,吕蒙就代替他执掌吴国的军事。 
后来,吕蒙率军屯驻陆口,声称有疾病返回了京城,孙权问他:“谁可以代替您肩负重任呢?” 
吕蒙回答:“年轻将领中陆逊深谋远虑,才能足以胜任重担。仔细地观察他谋划思虑,终究能够肩负大任,没有人可以超过他。” 
于是,陆逊接替了吕蒙。 
这四个人被《容斋随笔》的作者宋人洪迈称为孙吴四杰,他们在其任上都对孙吴政权做出了贡献,分别打败过曹操、刘备。 
孙登的遗嘱里让父亲善待自己所提到的那些人也正是这四个人将大任交给下一个杰出人物的翻版。从这一点上讲,孙吴政权的存在无非是靠人才济济。 
我们仔细读孙登的遗嘱,就会发现,他对整个国家的担忧是多么的沉重。他对父亲的种种举措是多么的担心,在他的遗嘱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臣子对国家的无限尽忠之情,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无限敬爱与温柔的告诫之意,是一个未来皇帝对自己不能承担大任的深深的忏悔。 
如果说,孙登的遗嘱里有什么奥秘的话,那也只能是说,他看到了自己国家的潜在危机,他看到了父亲处理一些事情的不正当方法。他想用自己最后的话来唤醒父亲,希望父亲能按照自己所布置的一切走下去。 
可惜,这一切并没有被孙权所采纳,在他死后,孙权的昏庸导致了孙吴政权的崩溃。我们不可以假设孙登若在,孙吴政权是否能永远地存在下去。因为孙登毕竟死了,他的死于生者来讲是大痛苦,于整个孙吴政权来讲是最大的不幸。     
昭明太子:一个不可多得的文人太子   
不可多得的文人太子   
提到昭明太子,自然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一部研究先秦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他的风雅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了,还是对当时世道浇漓的讽刺。有人称他为文人太子,有人赞其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人文气息的太子。这种赞赏只是以他的《昭明文选》为前提,他的仁厚、孝义、睿智只是做了个简单的铺陈。这位太子的死似乎对梁朝没有什么损失,可却对整个人类是一大损失。   
洁身而去(1)   
公元531年三月,梁武帝太子萧统在他所建的后池游园。他先是在岸上走了一会,接着就想下池去采摘荷花。陪他上船的人看他心不在焉,就有些担心。他们知道,最近宫里的诸多传言或多或少地对这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影响。雕着鲜艳花朵的船行驶到池子中央时,忽然船身一震,萧统因为正站起来摘一朵荷花,重心不稳,掉进了池子里。船上的人吓坏了,慌忙跳进水中救太子。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太子弄到了岸上,经过一阵摇晃叫喊,太子醒转过来了,忽然就很痛苦地叫了一声:腿。 
众人一看,太子的腿鲜血淋漓,可能是被池子里的植物刺破了,众人又把他扶回寝宫,有人就想去报告给皇帝,被太子拦住了。太子说,父亲已很忙碌,何必为这一点小伤去惊动他老人家呢。 
但许多天后,伤口仍不见好,腿又肿了起来。梁武帝见太子多日不露面,就派使者过来探问,太子只好以偶感风寒为借口打发了使者,并勉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自己是小病,不要为自己担心。 
可到了四月份,病情突然恶化。太子在床上几乎不能动,浑浑噩噩。侍从们不忍心看到太子这样,便找一个人偷偷地去告诉梁武帝。梁武帝闻讯后,立即赶过东宫来,是时,太子已永远地离去了,年仅三十一岁。 
梁武帝痛不欲生,老泪纵横。下诏书让用天子之礼殓葬太子,加谥号为昭明。五月,葬于安宁陵,下诏命司徒左长史写作哀册文。太子之死震动朝野,京城男女奔走宫门吊丧,人群塞满了道路,哭声震天。其他地方的人民知道了太子的死讯后都极为哀伤。531年四月的梁朝上至天子下及万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526年十一月,昭明太子的母亲丁贵妃去世。昭明太子派人买到了一块好墓地,正要准备修葺下葬母亲时,有一个卖地的人找到了梁武帝身边的太监俞三副。跟他讲,自己有一块地很想卖,如果能高价卖给太子,俞太监可得其中的三分之一。俞太监心动,便跟梁武帝说,太子现在要安葬母亲的那块地不是不好,但有一块地要比这块更好。 
梁武帝问道:“墓地有好坏之分吗?” 
俞太监急忙道:“当然有,您的夫人的墓地或多或少地对您有一点关系啊。” 
梁武帝大惊,“好,你让太子换墓地。” 
就这样,昭明太子把母亲安葬到了俞太监买回来的墓地里。过了不久,有个江湖术士看了那块墓地后,跟太子说,“这块墓地折您的寿啊。” 
昭明太子也大惊,“我该如何是好?” 
术士道:“可设法延长寿命。” 
按照术士的交代,昭明太子将制成的蜡鹅和各种物件埋在了墓旁。本来,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埋在土里的东西,很难见到天日。况且,昭明太子只是为自己着想,并无谋害他人之意,说穿了,无非是为自己祈福罢了。可因为两个太监(又是太监!),这件事居然成了昭明临死时都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恨事。 
这两个太监的名字叫鲍邈之和魏雅,两个人都很受昭明太子的喜爱。但后来,太子疏远了鲍太监而更加对魏雅亲近。鲍太监就把自己在东宫听来的事情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心下怀疑,但还是派了几个人去墓地挖了一回。果然,挖出了东西来。梁武帝大怒,准备将此事一查到底,幸好有大臣觉得此事只是小人从中作梗,况且,昭明太子平时所为没有一点不孝的痕迹。如果这样地查下去,对太子很不利啊。 
梁武帝想到了太子平时的孝道,觉得也是,但此事不应该就这样不了了之,他将那个术士捉了起来,杀掉。太子因为此事,总觉得对不起父皇,在他临死时,还跟侍从说起此事。他以为自己只是在为自己祈福,想不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诅咒父亲了。 
这对昭明太子来讲,简直就是大不孝。他当初对母亲是何等孝顺,母亲死后,他从丧处徒步走回东宫,直到母亲入殓,滴水未进,每次一想到母亲,就会哭得昏天黑地。父亲给他带信说,哀伤不应毁伤天性,圣人说,如果一个人经受不住死去的人给自己带来的感情,那就等于不孝。我还在世,你却如此,你对母亲有孝心,难道对我就没有了吗? 
昭明太子这才忍住悲伤,开始努力加餐饭。丧礼过后,太子整整瘦了一圈,当太子以瘦弱之身入朝时,大臣们无不为之感动而落泪。可他却在墓地这件事上做出了对父亲不孝的举动,在他有生之年,如何肯原谅自己呢? 
每个了解他的人都明白,他的本意并非是诅咒父亲,但小人们的解释其实也不无道理:只为自己祈祷长寿,而不理会父亲,这就是不孝。 
在池子中落水,伤情即使有大碍,无非是身体上的。作为帝王之子的昭明太子养尊处优,又有御医服侍,即使不能安然好转,也不至于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死掉。或许,过多的还是那件墓地事件以后,昭明太子始终充满了自责。在心理上,他其实早已病倒了。 
在他死后,梁武帝其实并没有原谅他。昭明太子的儿子并没有按照礼制被封为皇太孙。这也说明,墓地事件的确成了梁武帝心中永远的痛,即使昭明太子已经死去,在其内心深处,他也永远不会原谅自己儿子的所为。 
太子之死归根结底于长满了荷花的池子,或许,上天对这位太子仅有的一点公平就体现在这里吧,是让他洁身而去的。   
维摩时时显聪慧   
昭明太子名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梁武帝在近不惑之年,维摩来到了人间。502年,梁武帝立其为太子,当时因为年纪幼小,所以就住在宫里。到了507年,太子出宫住进了东宫。萧统的聪明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三岁时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已读遍《五经》,并且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510年九月,他就能在寿安殿讲解《孝经》,讲起书中大义头头是道。引得大臣们称赞不已。太子十二岁时,在宫中看到狱官办理案件评议罪犯的事,便问左右官员,这些人是做什么的。有人回答他,这些人是司法的廷尉官员。太子道:你把他们的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翻了一遍后,他发现上面的罪犯都很可怜,就说,我能代表你们判决这些人吗?主管官员见到这个小太子很认真的样子,就说,当然可以。不过,殿下您要知道这些人所受刑罚可是很重的。 
维摩点头,就在文书上开始写起判决书来。主管官员拿到文书后,只见上面的所有罪犯都签判打五十杖。他不知该怎么办,就去问梁武帝。梁武帝大笑,说,既然你跟太子说了他可以判决这些人,那么,就按照他判决的去执行吧。 
从这以后,太子经常对案件进行审理,主管官员认为太子只是仁慈,所以,只把想要从宽发落的案犯的案子交给太子。但有一次,主管官员呈上了一份建康县令审判的一件诬告人诱骗人口的案子,案子翻过来后,县令认为太子之仁慈,若审理此案必会从轻发落,就只将诬告人打了四十下屁股。太子审理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