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医圣传奇 >

第7部分

医圣传奇-第7部分

小说: 医圣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回家里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将“滑稽”与“可笑”高高贴在墙上,而“神圣”与“自豪”,却只好暂时屈身床底了。
十一
林自傲名声越来越大,大的城里人也立刻想起他来。好家伙!“仁和堂”林先生隐匿多年,不想却躲在这地方!
于是,就有不少城里人坐车骑马跑到柳条沟来找他。
见看病的实在太多,林自傲便去找杨支书,提出要办个诊所。
“你办你办。”杨支书马上同意,“屋子有现成的,修修就行。我再派两人给你当助手。只是咱村里穷,拿不出什么钱来资助你买药置家什。”
“不用不用。咱山上有的是药材,不用什么钱的。有地方有人就全有了。”
柳条沟没钱,人却有的是。木泥瓦匠样样不缺。杨支书下令,众人动手,诊所很快就绪。
内外都圆满了,杨支书就说这诊所也该有个名字。林自傲想都没想就脱口答道:“仁和堂!”
当然是“仁和堂”。
林自傲亲笔题匾,恭恭敬敬大书“仁和堂”三字,恭恭敬敬悬于门顶。门两边,又手书一副对联——
从医莫务钻营道,技不惊人死不休!
正式开业这天,杨支书下令全村公休一天,全体社员都到“仁和堂”参加开业庆典。当然都不是空手来,你家拿张红纸,我家送块红布,搬桌子的,拿椅子的,人来人往比过节赶会还要红火热闹。
林自傲仰望高高悬于门顶的大匾,止不住热泪涔涔。
“仁和堂”挂牌二百年,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谁能想到还会有重新挂起的一天?而且,又是在这个大山环抱中的小村,由自己亲手挂起?
历史,总是像转圈。但却远非原地转圈。再转也不会转回到原来的地方。就象一个人的年龄,绝没有永远的十八岁,但却更不会倒回到十七岁。
总有一天,“仁和堂”金字招牌会在奉阳城中重现。
林自傲坚信。
但是,他错了。
历史当然不会错,而人却是会错的。
林自傲错就错在他不该忘记他还有一位师兄——余鲁。
现在的余鲁,已经是奉阳市卫生局局长,管理一方医药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仁和堂”招牌再现,林自傲再次走红扬名的消息一次次撞痛他的耳膜时,余鲁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余鲁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错了。
他错就错在过早地把“仁和堂”三字从心里轻轻抹去,错就错在太轻看了自己的师弟林自傲。
林自傲遣散柳条沟安家落户当农民,不再做医生行医,余鲁心头一块巨石算是搬掉了。“仁和堂”牌子被他亲手摘下,又当上“人民药店”主任,他的另一件心事也如愿以偿。这时候他就犯了错误。没有认真想想,自己由主任而院长而局长,一路顺风扬帆,全是因为没有了“仁和堂”,没有了林自傲的缘故。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是不能再错的了。
好在,他有着绝对的条件和权力。
余鲁眼珠子只转了一圈,就立刻派两名工作人员到柳条沟去调查了解。
一调查一了解,林自傲竟然只是遣散下乡的农民,并非国家正式医务工作者。既无大中专文凭和专业技术职称,又无政府批准颁发的的“行医证”,属非法行医。至于搞什么私人诊所“仁和堂”,更是资本主义萌芽。
工作人员一汇报,余鲁自然秉公执法,一纸公文下达柳条沟:取缔!
这回,杨支书再想袒护林自傲也是干瞪眼没办法。这可不同于公社卫生院女院长,这是政府文件!谁再大胆,也不敢跟党和政府抗膀子,拿党籍开玩笑!
“仁和堂”牌子再次被摘了下来,弃履般丢到一旁。
林自傲病了。
十二
一场大病,林自傲一下老了十几岁。
行医不允许,田里活儿又干不动,就在家里吃闲饭。除了偶尔养养花,品品茶,主要还是于书籍中寻求消遣。医生当不成,医书自然不看,看别的书。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小说野史,捞到什么看什么。
书看得多了,杂了,兴趣广泛起来,各方面知识也确实增加不少,对人间世事的看法也就愈加开朗豁达。
有一次看野史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是东晋时谢安曾在东山隐居,四十多岁出仕。这日,同参军郝隆一起,在大司马桓温家里作客,正好有人送草药来。桓温取一草药问谢安:
“这味药,名远志,又叫小草。同为一物,为何却有两个名字呢?”
谢安低头没有说话。郝隆在旁却忍不住道:
“这没什么奇怪的。隐居时称‘远志’,出山为仕则为‘小草’了。”
不知当时谢安作何感想,林自傲看了倒觉惭愧不已。想想自己一生追名逐利,不是舍“远志”而求“小草”么?想当年在鸿宾楼,曾以仲景先生《伤寒论》自序中警世之语对柴司令百般挖苦训导,岂不知自家更是“蒙蒙昧昧,蠢若游魂”!政府不准你行医,自然有政府的道理。岂不闻“默计人生之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十之八九”这话?假若人人都无证非法行医起来,岂不大大乱套?岂不比疾病本身更加祸患十倍,百倍!
再说,你林自傲也大可不必一条道上走到黑是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除了做医生,别处就都不是“材”了?你从来没有当过农民,一当,不是也当得很好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除了医生,还有三百五十九行呢!政府不需要你做医生,难道也不需要你做别的了?人们又不是只需要医生!
这时候,就有聪明人看出来,这个林自傲多半怕是要动心思改行了。
但谁也没想到,林自傲居然会改行做了厨师!
堂堂医圣,竟然沦为伺候人的厨子!人人都替他悲哀,替他惋惜,替他难过。而林自傲自己,不仅不悲哀不惋惜不难过,反倒津津乐道兴致勃勃。至于说到什么“伺候人”之类,林自傲更是不以为然:
“当厨师是伺候人,难道做医生就是人伺候了?说句时兴话,这叫为人民服务!”
林自傲这一生,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做厨师,当然也是纯属偶然。
有过去一位病人,儿子结婚办喜事,三番五次来请,死活要他去吃杯喜酒。说当初要不是林先生圣手,自己的命都没了,又怎么会有什么儿子?又怎么会有儿子的今天?
治病救人乃医家本份,林自傲从来不愿人感恩戴德。更何况如今早已金盆洗手,就更加不愿旧事重提。这种喜宴本来是不会去的,却奈不住人家三番五次诚心来请,到后来竟磕头作揖地求告起来,于是就只好勉强去了。
去了,就是主人家天大脸面。
林自傲是贵客,自然是主人陪席敬酒,厨师亲自上菜。
上到炒三丝这道菜时,那厨师也是没话找话,随口说一句:
“林先生一生精研医道。医食相通,想必对烹饪之道也一定是精通的了?”
讲实话,当时的林自傲对厨师这一行也是很瞧不起的。一个做菜烧饭的,抬举你一个“师”字,就搞不清姓什么了!倒弄玄虚说什么“烹饪之道”!烹饪又有个什么“道”了!心下轻蔑,嘴里便随口敷衍道:
“精通不敢。也只是勉强吃过几样而已。”
不知那厨师是看出他轻视之意,还是在这乡间小宴忽然遇到个识货的,心里高兴,抓住话头就不舍得再放开。
“那么林先生可知道,这‘炒三丝’吃的是什么呢?”
林自傲一下火了。这不是明着欺我么?连炒三丝吃什么都不知道,我林自傲在奉阳也白呆那许多年了!当下便没好气说道:
“要说别的林某不敢乱吹,这炒三丝么,当年在奉阳也还吃过几年!炒肉丝、火腿丝、冬笋丝,对不对?”
“不对。”
“不对?”林自傲一怔,“这倒要请教了。”
“吃刀功。”那厨师说,“肉,火腿,冬笋,三丝要用三种完全不同的刀法切丝。这不是吃刀功么?”
那厨师说得兴头,当下叫人取来刀案食料,三种刀法一一表演示范。
林自傲看得目瞪口呆。
想不到这一个极普通的炒三丝,竟然会有如此讲究!这样说来,那“龙虎斗”、“狮子头”、“东坡肉”、“贵妃鸡”等等名菜,讲究更是不知多大了!是了,《素问》中不是有“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这句配膳至理么?再想想,唐人咎殷尚著有《食医心鉴录》,专述食品治病。这样看来,这位厨师所说的“医食共通”,倒是大有道理了!
不由就对烹饪一行兴趣大起。散了席也不回家,陪那厨师整整聊了一夜。从川、鲁、苏、粤四大菜系,谈到烹饪一道对美的追求,谈到色、香、味、形、器、质、养之融合,越谈越投机。末了,那厨师感慨道:
“烹饪之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意境无尽,就靠厨者与食者共同创造了!”
林自傲学医从医一生,没想到临了竟会与一位厨师交上了朋友。更没想到,烹饪一道居然还有如此高深的学问!从此,便迷上了烹饪。
学烹饪,又不忘“医食共通”,医道与食道融会贯通,居然还真的研究出不少的新名堂来。
十三
“仁和堂”招牌再亮,林自傲再次发迹走红,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改革开放,百业俱兴。乡下农民纷纷进城,经商,做工,搞建筑,搞贩运。就有不肯离乡的,也大都离开土地,搞铁业加工,搞木材经销,搞养殖场,大把大把挣钱。人人活得舒坦有趣。
乡下农民进城,林自傲自然也要进城。进了城什么都不搞,奉阳城里租块地方,开起餐馆来。
要说呢,如今这奉阳城里餐馆饭店可真是不算少了。最高级的有“美味居”、“六味斋”、“君再来”、“陶然亭”、“聚仙楼”等等,最大众化的小吃油条大碗面之类的小摊小棚,更是遍布每个角落。没有了旧社会团头地霸痞子王,各种生意做得红火热闹。大的挣大钱小的挣小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图的就是个痛快有趣。
有同行没同利,饭店再多也不怕。当年奉阳城里药店药铺还少了?“仁和堂”照样独领风骚!
林自傲开餐馆,别的地方不去,就挑最繁华最热闹的小东门开。也不叫什么楼什么庄,叫堂,“仁和堂”。
“仁和堂”,餐馆饭店哪有叫这种字号的?
饭店招牌稀奇古怪,门厅两边一副对联,更是同酒楼饭庄的经营内容差了十万八千里——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看看,这叫什么对联!
“仁和堂”挂牌开业,林自傲一副衣锦还乡的气派。鼓乐鞭炮自是不必说了,光请柬就送出去整整四百张!开张头一天,林自傲亲自下厨献艺,来客自然一律免费招待。
师兄余鲁当然是忘不了的。请柬提前好几天就送了去,到日子林自傲又亲自登门请了一回。可惜余鲁没口福,事到临头忽然患了牙疼,来不得了。
余鲁没来,倒来了一位林自傲做梦都没想到的远方贵客。
当这人被好多人簇拥着,出现在“仁和堂”大厅时,满座宾客一下子全呆了。
柴荣!当年的柴司令!
“这……这不是在做梦吧?”林自傲怔怔地盯住柴荣的脸,好半天不知说什么好。
“做梦。是做梦。”柴荣嗓子颤颤的,“多少年了,我做梦都在想着有朝一日重到奉阳,看看你,看看你的‘仁和堂’呀!”
“哈哈,好,好!当年你披红挂彩为我重建‘仁和堂’,今日‘仁和堂’再次挂牌开业,没想到你又能远道赶来相贺!好,好!”
林自傲乐哈哈笑着,倒笑出柴荣满眼的热泪来。
“可是,眼下这‘仁和堂’比之当年,却是名虽名,而实非实啊!跟我走吧林先生。柴某已在新加坡替你建好了一座‘仁和堂’,就等先生前去主持开业大典了!”
“热土难离呀!”林自傲轻轻摇头,“当年林某年轻,尚且舍不得奉阳这片热土,更何况如今?柴先生盛情,林某只有心领了!”
“可是,林先生一代名医,竟然改行当垆为厨,岂不令人大大可惜!”
“错了。人只道中医学乃我国宝,岂不知烹饪之道也是一门大学问哪!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嘛。林某改医学厨,说不定倒更为民之所需呢!哦哦,柴先生快请入席。各位请!”
柴荣入座,向林自傲介绍他的同伴:这个侨办主任,那个旅游局长,林自傲或点头或抱拳,一一答谢。
柴荣仍不死心,苦苦劝道:
“林先生弃医为厨,就算将自身名利荣辱摒弃一边,难道连‘仁和堂’几百年基业也不顾及了?还请林先生三思啊!”
“林某此举,正是为了祖宗基业哪!”林自傲满脸肃然,正色道:
“人生须臾而知无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轮到我们子孙辈,要么不学,学就要学精;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得到家!自古千行百业,又有哪个不是为人而设?林某有幸,前半生学医替人排难解忧,老来又得一门烹饪大学为人添乐。‘仁和堂’失而复得,却又今非昔比更添新意,林自傲心满意足。若能再活二十年,当誓为奉阳一代名厨!”
话毕,哈哈一笑:
“诸位稍待,这就请品尝林某烹饪手艺如何?”
赵秀林
山西省定襄县文联
邮政编码:035400
联系电话:(0350)6036243
手机:13097673930
电子邮箱:zkxqln@public。xz。sx。cn
第二章
    “仁和堂”砸招牌这一年,林自傲刚好二十岁。
这年,马生冰马先生刚刚决定,他的大弟子余鲁,二弟子林自傲正式随师学艺。就是说,即日起,两人不必再拉药斗,可以跟着师傅坐堂打下手,抄方,录病案了。
进药店学徒,跟学任何生意一样,初进门都得从小伙计学起。未入师门的小伙计,干得多是打水扫地之类的粗杂活儿,跟本行离了十万八千里。干活吃饭没工钱。干两三年,掌柜满意了,升一级,站柜台拉药斗,称小学徒。虽说还是吃饭没工钱,到底离本行近了不少,在店里地位也稍高了些。再熬五六年,熬到给师父抄方打下手这一步,才算正式踏入师门。师傅正式宣布收徒,弟子行磕头拜师大礼,店里店外都称“小先生”或“二先生”。
没想到,两个弟子头天刚行过拜师大礼,第二天就发生了天大变故!
这天,“仁和堂”刚刚开门。小伙计扫净店堂。小学徒整好柜台装满药斗。余鲁跟林自傲两位小先生伺候好桌椅笔墨,沏一壶上好的“碧螺春”,恭恭敬敬候着师傅出堂。
师傅没出堂,外头一班人倒呼啦啦涌进来。
先是两个短衣打扮的精壮大汉,一进门两边一立,打桩似地再也不动。随后进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