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

第19部分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19部分

小说: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曹操此人的厚黑心法,实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只可怜那倒霉的侍卫,不熟谙官场上的厚黑法则,冤乎枉哉地沦为了曹操的踏脚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易经》说:“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意思是说,最贴近掌权者的文职人员,近水楼台,容易获得称誉。最贴近掌权者的武将,易于立下战功。而远离掌权者视线之外的文臣,就会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远离掌权者视线之外的武将,多半会遭遇到不测之祸。这就是踏脚石法则在起作用的缘故。

亲近掌权者的人,最容易窥测到掌权者的心态,有了利益,就会锦上添花,获得称誉;有了危险,就会落井下石,将过错推到那些与掌权者疏离的人身上。这种现象已经不再是官场的规则了。疏不间亲,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法则,因应于人性的缺陷而产生,绝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能够左右的。

大明末年,崇祯皇帝将国家库府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藏到了自己的私人库府之中,动辄拖欠前线将士的军饷,因而被愤怒的将士称之为钱锈。意思是说,钱一旦落在崇祯手中,就会生锈锈死,再也甭想拿出来。饥饿难耐的将士于锦州城发动了哗乱。守将袁祟焕单骑走马,平息了哗乱,然后上书崇祯恳请以国家为重,发还朝廷拖欠将士们的军饷。

朝中群臣见到袁崇焕来信,情知边关危急,纷纷劝说崇祯将库府里生锈的军饷还给士兵。崇祯却阴沉着脸,始终不肯吭声。结果他的心理活动,立即被大臣周延儒捕捉到了,他知道崇祯舍不得掏钱,于是就力排众议,说道:“锦州将士的欠饷,一文也不能给。否则的话,各地的守军知道朝廷懦弱,就会纷纷闹将起来,到时候天下就危险了。”

崇祯皇帝闻言大喜,就问周延儒:“周爱卿,可是袁崇焕说锦州城中,将士骚动,此事该当如何处理呢?”

周延儒道:“大明的将士们,无一不是满腔忠君爱国之心,怎么可能无故骚动呢?这一定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乱,趁机邀功,陛下一定要明察。”

崇祯皇帝听了,顿觉心里一跳。周延儒的字字句句,都敲在他的心坎上。仅仅是因为这个贪财短见的皇帝舍不得银子,周延儒主观上就尽其可能地将边关的险局往轻描淡写方面想,既然边关原本无事,当然是袁崇焕这个人有问题。最终一代忠良贤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千刀万剐的酷刑处死。而后不久,大明江山就此崩塌。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官场上之所以会出现踏脚石现象,正是因为权力的暗恶,才导致了这一规律的出现。但如果你没有掌握权力的规律与社会博弈的法则,越是青春朝气的年轻人,就越是容易成为暗恶权力的牺牲品。所以,不唯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未来着想,同样也是为了净化官场上污浊的空气,学习厚黑法则,掌握厚黑要领,就成为了我们的重大人生责任。

第43章 官场上的机运

官场是怪事高发地带,有的人费尽了心机,却爬不上去,有的人心中无官,反倒是官运亨通;有的人辛苦多年,却不见丝毫起色,有的人初入官场,就平步青云。形形色色的怪异场景,不一而足。

西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的手下有一个侍从姓王,这个人生性嗜酒,见酒必饮,每饮必醉,从早到晚都是醉醺醺的,从来没有清醒的时候。可是龚遂从未斥责过侍从一句,始终把这个醉烂如泥的酒鬼带在身边,就这样过了好几年。

一次,汉宣帝召龚遂入京述职,姓王的侍从仍然跟在身边。到了京师,侍从仍然是天天沉醉于酒乡之中,若然不是酒家来找龚遂索要侍从欠下的酒债,别人都不知道龚遂身边还有这么一个人。就连龚遂自己,都见不到这个侍从的面。到了入宫面见皇帝的那一天,龚遂正要出门,门后突然伸过来一只脏兮兮的手,抓住了龚遂。龚遂低头一看,竟然是醉得不成样子的侍从。

即使是这种情况下,龚遂也没有发火,而是和颜悦色地问侍从什么事。就听侍从醉醺醺地道:“等见了皇上,皇上会问你是如何把渤海治理好的。你记住,你千万不可表功,不管付出多少辛苦,一个字也不要提。你只需要说:‘小臣脑子愚笨,别无所长,幸得圣上英明,德行教化所致……’听清楚了没有?”

龚遂细一想,这么说对啊,当着皇上的面,臣子有什么资格表功?当即连连点头。等进了宫,见到皇上之后,龚遂就照侍从的话回答了皇上。汉宣帝听了后,说:“依你的性格,说不出这么有水平的话来,快说,是谁教给你的?”龚遂不敢隐瞒,就说出了侍从的名字。汉宣帝听了后,叹息道:“这么有才干的士人,怎么可以不出来做官呢?这都是朝臣们的失职啊。”于是提拔龚遂为水衡都尉,任命醉鬼侍从为水衡丞,两人就此上任去了。

看这个龚遂,他之所以晋升,全凭了酒鬼的一句话。细究起来,这酒鬼也不见得有什么本事,无非是阿谀奉承而已。可是阿谀奉承之人比比皆是,许多人偏偏就是栽在这个奉承上,结果极是悲惨。

南宋高宗年间,权相秦桧专权,于是耗巨资修建格天阁。有个任职江南的官员,想要别出心裁,巴结秦桧,就重金贿赂建筑工人,知道了厅堂的尺寸后,专门制作了一张绒毯,献给秦桧。秦桧收到绒毯,发现尺寸大小恰到好处,顿时勃然大怒,将这名官员立即削职。因为秦桧认为此人在打探他的私隐,所以才会如此震怒。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清乾隆年间,淮扬道章攀桂善于逢迎,时值乾隆皇帝南巡,下旨命章攀桂负责行营建造及宫内陈设,章攀桂费尽心机,将行营修造得富丽堂皇。乾隆到来之后,非常满意。可是等乾隆皇帝入厕小解的时候,发现溺器是以银丝镂制的,突然暴怒起来,曰:“这都是民脂民膏,章攀桂此人居然如此奢侈,枉负了朕怜及苍生疾苦之念,这等人永远也不可重用。”

果然,章攀桂此后再也没有升过官。

有人不求官而得官,有人求官而得不到官,种种情形,已经够让人困惑不已的了。然而官场之上,还有更为离奇之事,有的明明不是官场之人,却稀里糊涂地戴上了乌纱帽。

南宋秦桧专权之时,有一个胆大妄为的读书人,伪造了秦桧的书信,跑到扬州去行骗,结果被扬州太守识破,当场拿下,然后把这个骗子送给秦桧处理。秦桧见了此人,立即吩咐给这个骗子安排一个合适的官做。人们惊问其故,秦桧解释说:“非常时期,非常处理,此人胆大妄为,多少是有点小本事的。而且他的罪过又不至死,杀他不合情理。可如果惩罚了他,只怕他会怀恨在心,逃到金国那边。若为金国所用,岂不是不利于我?”

秦桧此言一出,就连对他切齿痛恨的政敌都无话可说,不得不承认此人能够擅权,并能杀害民族英雄岳飞,就说明他当属绝世之奸雄,所思所虑,不是寻常人物所能考虑得到的。

人们甚至认为,比之于秦桧,连北宋名臣范仲淹都有所不及。范仲淹时代,正逢西夏英雄李元昊崛起,凌犯大宋。于是范仲淹经略边疆,与西夏作战。有一天,有两个人拖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张元李昊两个奇怪的名字,从范仲淹门前招摇而过。范仲淹虽然知道这两个人是用这种办法来求官,但疑心此二人未必有什么能为,就没有理会。结果此二人恼怒之下,径直拖着石碑去了西夏,李元昊却不敢怠慢此二人,立即授予官职,从此,此二人为西夏效力,不断进犯北宋,让范仲淹伤透了脑筋。

古人比较秦桧与范仲淹对类似事件的不同处置方式,都认为秦桧明显比范仲淹高明。可是高明归高明,秦桧这厮如此一个搞法,就会让官场上挤满了骗子,热闹倒是热闹了,可对于人们认识官场来说,平添了许多麻烦。

官场上不唯有骗子,有醉鬼,有赌鬼,甚至还有色鬼,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掺杂在一起,却为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开辟了一条晋升之路。

第44章 官场机运的法则规律

正因为官场上并非是一片圣土,尽多普通百姓所无法想象的奇怪之事,所以新入官场的年轻人,无不是面临着巨大的晋升机会。若然是年轻人能够把握住的话,则人生的仕途从此得以飞黄腾达,从来都不在话下。

然而,尽管年轻人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但如果他们不洞察世事人心,不熟悉官场上的博弈之道,不对年轻人的晋升法则有所掌握的话,往往会错失机会,沦为官场上的垫脚石,从此意气消沉,一蹶不振。

官场之上,存在着一个隐秘的新人晋升法则,简单表述如下:

法则一,只有新人才存在着晋升的可能。

法则二,获得晋升机会的官场新人,会直升到最高点。

法则三,如果新人时期没有获得晋升,那以后就永远不会获得。

这三条法则,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官场之上,唯有新人才会有可能升官,而且一旦晋升,就会势无可挡地升到最高一层。在古代的朝廷里,新人会一帆风顺地晋升到宰相或是大学士的级别,在现代社会,新人会晋升到仅次于最高权力者的位置。但如果在新人进入官场的前三年没有晋升,那就丧失了晋升到最高位置的可能,如果在前五年没有晋升,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升职了。

那么,这三条法则,是否有什么依据呢?

先来看第一条,只有新人才存在着晋升的可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举凡一个有限范围的官场,老员工、老臣子们为了争夺晋升的机会,明争暗斗,各逞机心,往往会搞到势同水火的程度。

官场仕途上的争斗,极尽诡奇,其方法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例如咸丰年间,大学士孙玉庭的孙子孙毓汶,才学过人,矢志夺得头名恩科状元,不做第二人之想。唯有同为大学士的翁心存的儿子翁同龢,是孙毓汶在考场上最为强劲的对手。谁都明白,此番科考之争,实际上是未来的大学士之争,谁夺得了头名状元,谁就夺得了未来的大学士之位。所以孙翁两家,都不敢掉以轻心。

孙玉庭与翁心存同为大学士,所以两人的府邸,也相距不远。临到科考的前一夜,孙玉庭忽然派人来请翁同龢,翁同龢是晚辈,不敢不去。去了后就见孙玉庭早已摆下小宴,与翁同龢把盏言欢,一直谈到下半夜,才让家人扶翁同龢去客房里休息,翁同龢的头刚刚挨到枕头上,就听门外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响了起来。爆竹响了一夜,翁同龢也被吵得一夜没睡。

等到第二天进了考场,翁同龢拿起笔时,只觉得困意上来,恨不得趴在书案上大睡一觉。直到这时候他才醒过神来,原来他上了孙玉庭的恶当,昨夜的欢宴爆竹,都是孙家精心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让翁同龢临场发挥失常,以便让自己的孙子孙毓汶夺得头名状元,进而夺得大学士之位。

虽然心中痛恨孙家入骨,可翁同龢已经中计失策,困倦已极,又能怎么办呢?急愤之中,他的手一摸兜,忽然摸到了家人放在兜里的两支人参,急忙将人参拿出来,含入口中,汁液流贯,顿时他神志奋发,挥毫疾书,一气呵成,竟然压倒孙毓汶,如愿以偿地夺得了头名状元。

从此以后,翁同龢就有了一个绰号:人参状元。而孙、翁两家,也因为这件事彻底撕破了脸皮,势同水火,攻讦不休。朝政也迅速地分化成孙、翁两党。咸丰若想重用孙党之人,翁党就会拼死阻拦。咸丰如果想任用翁党的人,孙党之人就会不惜头破血流,冒死进谏。

所有时候的官场,或明或暗,都存在着类似于孙、翁这样的党争,有的甚至非止两个派系。争权夺利的最后结果,是在权力执掌者的威势之下,最终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就标志着双方或多方的势力人马,就好比是笼子里的螃蟹,你揪住我我扯住你,相互纠缠在一起,谁也不允许对方爬上去。在这种博弈平衡的态势之下,纠斗的双方,已经不再考虑自己晋升的可能,所思所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让对方的人马升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获得晋升机会的,只有官场上的新人。

因为新人初入官场,没有介入到任何形式的派系纠争之中,身上背负的历史包袱少,与官场诸人没有丝毫的怨怼。事实上,古往今来的官场之上,让新人晋升,从来是解决官场派系之争的不二法门。

而且,如果新人洞察世道人心,熟谙官场博弈法则,就会知道自己何以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时候如果能够做到长袖善舞,居中调度,利用官场之上不同派系的争斗机会,指挥自若,运用自如,就会毫无阻碍地一飞冲天,直接迈到人生事业的最高点。

比如说北宋时代的才子苏东坡。他参加科举,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进士及第,遂被吏部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苏东坡却拒绝赴任。他的老师欧阳修就问他为什么,苏东坡就回答:“主簿这个职位,官职小,事务杂,难度高,麻烦多,是属于有过无功的差事。我如果干这个差事,仕途就彻底毁掉了,所以我宁肯放弃,也绝不赴任。”

欧阳修见苏东坡聪明绝顶,洞悉官场隐微,大喜,就力荐苏东坡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秘阁考试,也就是御试。苏东坡轻易地考到了第三等,这是有宋以来最高的等级,放眼整个北宋,只有苏东坡和宰相吴育获得过这个名次。

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大喜,就要任命苏东坡为翰林学士。如果这个任命通过的话,苏东坡的人生仕途,就彻底圆满了。但是没想到,皇帝的提名却被宰相韩琦否决了。韩琦的意见是,苏东坡这人有才是有才,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官场上的地位应该是干出来的,而不应该只凭了几首诗词就可得到。

宰相韩琦说得合情合理,更何况他又不是故意为难苏东坡,而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就连英宗皇帝都无法驳斥,只好退一步,任命苏东坡为自己的私人秘书。但是韩琦仍不同意,韩琦建议就让苏东坡留在皇帝身边,至于官职吗,等到苏东坡日后有了优秀的表现,还愁缺了他的官做吗?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苏东坡因为洞悉官场博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