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1042 >

第47部分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1042-第47部分

小说: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104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枫望了望他那直视前方凝然不动的神态,才发现他是自言自语,就回过头对聂荣臻说:“总参谋长这人真有意思,又在自言自语呢。”
“他说什么了?”聂荣臻在马上问。
“他说,只要有船我就有办法。”
聂荣臻微微一笑:“昨天半夜,我就听见他这样说。我以为他要同我讨论什么,一看他睡得呼呼的,才晓 得他是做梦。”
薛枫笑了。聂荣臻又说:“其实,我也做了一个梦,一下子得了五条大船。”
说过,竟笑出声音来了。
正说话间,走在前面的红一团吹起急促的防空号声,部队在路边停下来了。这是长征路 上的家常便饭,部队早就应付裕如。战士们更乐于有机会休息一下。刘伯承和聂荣臻都下了 马,饲养员随便在路边折了些树枝把马匹伪装起来。
接着,天空中出现了三架敌机。
“瞧,这龟儿子要丢蛋了!”一个人喊。
“不,不,是屁股冒烟呢!”又一个人说。
大家定睛细看,既不是丢蛋,也不是屁股冒烟,而是在撒传单。转一圈就撒下一大溜, 瞬刻间,那纷纷扬扬的红绿传单,随风飘得满天都是,正在轻缓地飘落下来。
警卫员从近处的山坡上捡了一张回来,递给了聂荣臻。聂荣臻一看,这张巴掌大的新闻 纸上,印着粗大的黑体铅字:中共士兵们:前有大渡河天险,后有几十万追兵,你们现已陷入绝境,即将全军覆没。朱毛匪酋也将 成为石达开第二。何去何从,望速抉择!猛省!猛省!猛省!
聂荣臻轻蔑地笑了一笑,将传单递给了刘伯承。刘伯承看了看,将传单轻轻撕掉丢在一 旁,然后仰起头来,望着那些仍旧漫天飞扬的传单笑道:“真是丁丁猫想吃红樱桃,连眼睛都望绿了!”
年轻的作战局长薛枫,一直盯着那三架盘旋的敌机,这时插话说:“前几天缴获的报纸说,蒋介石亲自坐飞机视察过大渡河前线,现在不知道他是不是又 来了。”
“不一定吧,”刘伯承笑笑说,“现在他已经基本上布置好了。”
其实,谁也没有料到,说这话的时候,蒋介石真地就在他们的上空。据多年后的材料透 露,蒋介石确曾两度从昆明飞临大渡河前线上空视察。
这位统帅军装笔挺地坐在软椅上,从舷窗里贪馋地望着那条夹在深谷里的激流。他面含 笑意,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条激流上了。
坐在他旁边的是矮小精干的陈诚,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不时地应付着他的上司的问询。
“安顺场究竟在哪里?”蒋介石问。
“委座,您瞧,就在那个河湾湾里稍为突出的地方。”陈诚欠起身子来指点着。
“是在那个圆包包山旁边吗?”
“是的。”
“那村子很小嘛!”
“是的,很小,不过百把户人家。石达开的队伍就困守在那个圆包包山上,几乎有一多 半人死在那里。”
蒋介石瞪大眼睛,瞅着那个圆包包山,仿佛要从那里想象出太平军覆灭的情景,兴致勃 勃地问:“以后呢?”
“以后,石达开就率领残部向下游突围。”陈诚指了指大渡河一段较宽的地方,“那地 方就是老鸦漩。石达开的又一大部分被驱赶到河里去了,他的三个王娘也是在这里跳了水 的。”
蒋介石听得入神,就好象谈的不是七十多年前的事,而正是他日夜追剿的红军。他的脸 上笑微微的,连光头上都似乎冒出陶醉的红光。
“薛岳不是已经赶到德昌了吗?”
“是的。”陈诚恭敬地回答。
“告诉他们,还要再快一点,这次一定要一举成功!”
“是!”
飞机沿着南岸缓缓飞行,沿岸有不少村庄燃烧着,卷起一股一股的浓烟。蒋介石指着下 面说:“那是在扫清射界吗?”
“是的。”
“很好。”蒋介石点了点头,“不过最重要的是船,一只船也不能留在南岸。”
“这个,我们已经三令五申过了,遵照委座指示,连个竹片片都不许留。”
飞机又沿着北岸徐徐飞行。
“汉源在哪里?”蒋介石问。
“就要到了。”陈诚对照了一下地图。
“杨森和刘文辉到了汉源吗?”
“按电报说是到了。”
“那就把我的亲笔信投下去!”
“好。”
接着,通讯袋投向了距大渡河不远的一座小城。这是蒋介石作战指挥中的惯常作法,表 示统帅与将领同甘共苦。这些信多半都是称兄道弟,使那些名利心很重的将领们感激涕零。
“据我得到的消息,”陈诚微笑着说,“上次委座勖勉杨森的电报,作用不小。”
“我说什么了?”
“你不是要他当骆秉章么?”
“噢,原来是这个。”蒋介石一笑,“其实,真正的骆秉章是我。”
说过,哈哈大笑起来。
空中乌云飞驰,天色渐渐阴下来了。时间不大,就飘下了零星的细雨。
红军在崎岖的山径上继续行进。刘伯承撑起了他那把弯弯把的雨伞,聂荣臻戴着他那顶 棕黑色的斗笠,一先一后在队伍中步行。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天色已近薄暮。由于山沟狭 窄,更显得晦暗。
“这是什么声音?”机灵的薛枫停住脚步。
大家凝神静听,果然远处传来一种嗡隆侣侣,嗡隆侣侣的声音。声音沉重而又经久不 停,就象是远处的风暴正要袭击过来似的。
“不会是飞机吧!”刘伯承说。
“不是,不是,飞机早就走了。”薛枫说。
“会不会是大渡河呵?”聂荣臻凝神听了一阵,说,“我小时候住在长江边上,有时就 听见这种声音。”
“可能,很可能,按时间说,也应该不远了。”
他们攀上一道马鞍型的山岭,果然看到远处有一道较为宽阔的山谷,在低垂的云雾下, 闪着一弯银带似的白光。那想必就是与他们生死攸关的大渡河了。刚才听到的激越而沉重的 隆侣声正是从那里传来。
此处山高风疾,把刘伯承的雨伞吹得东歪西倒,都有点拿不住了。聂荣臻的斗笠更戴不 住,只好推到背上。
“很可能那就是安顺场了!”刘伯承指了指南岸一个较大的居民点说。那里在暮色里已 经亮起了几点桔黄色的灯火。“我看,把任务布置下去吧。”聂荣臻说,“今天晚上是不能 休息的。”
刘伯承点点头,立刻命令薛枫:“快,把杨得志找来!”
不一时,一个短小精悍约有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军人跑了上来。他圆乎乎的脸上,生着一 双略略挑起的剑眉,隐藏着一股英气。他的皮带上挂着一把小手枪,背上斜插着一把大刀, 刀把上垂着一条长长的红绸子。他来到刘、聂面前,恭恭敬敬地打了一个敬礼。
刘伯承和聂荣臻都很熟悉他。他是湖南醴陵一个穷铁匠的儿子,从小跟父亲走乡串街地 打铁,十四岁就到安源煤矿给人挑煤炭。一个年轻孩子,肩上经常要挑一百六十斤重的东 西,还不断挨骂受气。这样,传说中的“穷党”就成了他朝思暮想的对象。南昌起义失败之 后,这个“穷党”终于来到他的身边,他就同二十几个修路工人一起,跑到朱德、陈毅的队 伍中来了。四个月后,这支队伍就在井冈山下同毛泽东的队伍会合。杨得志不象别人那样有 越级提拔的机会,他是从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硬是半级也 不拉地升上团长来的。他的文化程度不高,靠的是一贯的骁勇善战。因为勇敢、不怕死是这 支军队许许多多的同志们告诉他的道德标准,他是牢牢地接受了的。他背上斜插着的那把明 亮的大刀,不妨说是他精神的象征。按说,作为团级指挥员,已经无此必要了,但他仍然不 舍得丢,每到战斗严峻时刻,他就会从背上嗖地抽出来,“跟我来呀,同志们!”他的喊声 和那团耀眼的白光就会显示出无限的威严。他在学习上,也不愿后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他有一个心爱的小本子,经常带在身边,那上边,凡是他亲身参加的战斗,几乎每一次都有 经验教训的记述。虽然他没有上过什么军事学校,但实战经验之丰富,简直可以同一切优秀 的团指挥员相媲美了。
“杨得志,你们团够疲劳了吧?”刘伯承温和地说。“可不是,部队一停下来就睡着 了。”杨得志说,“有一个战士掉到水沟里,还睡得呼呼的哩!”
“这也难怪,走了一百四十里嘛!”刘伯承说着,指了指云雾中亮灯的地方,“不过, 今天夜里就得把安顺场拿到手,准备明天强渡。”
“好!”
杨得志答应得很爽快。他接着报告,安顺场只有敌人一个营,还是地方部队。对面安庆 坝,有敌二十四军一个团,团部驻在下游十五华里的苏家坪。说过,他谦虚地说:“首长看怎样打好?”
“我倒要先听听你的。”刘伯承说。
“我嘛,”杨得志笑了笑,“我跟我们政委黎林同志倒是研究了一下。准备由我带第一 营袭击安顺场;第二营由黎政委率领在敌人团部对岸佯动;第三营在后面作预备队,并且保 卫司令部。”
刘伯承听了,望了望聂荣臻,看他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就说:“就这么办。不过,杨得志呵,你要知道,要吃核桃就得有个锤锤,当前最重要的是 船。”
说过,又伸出一个指头在杨得志面前晃动着:“船!你明白吗?”
杨得志严肃地点了点头。刘伯承又说:“你告诉一营营长孙继先,第一,歼灭了安顺场的敌人,先要点一堆火;找到了船,再 点一堆火;要在黎明前完成渡河准备,点第三堆火。”
说完,转过脸,说:“看聂政委有什么指示!”
聂荣臻相当严肃,望着杨得志说:“今天,敌人的飞机撒了好多传单,说要我们成为石达开第二,你们看到了吗?”
“看到了。许多战士都看到了。”
“你回去告诉同志们: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可能 成为石达开!湘江、乌江、金沙江,我们都冲过来了,难道大渡河就过不去了?不,我们一 定要冲过大渡河,不能有任何地犹豫不决!”
“我们会不会成为石达开,全看你们的了!”刘伯承又接上说。
杨得志接受过许多严重任务,今天却似乎比以往都不同,觉得心里沉甸甸、火辣辣的。 他匆创打了个敬礼,赶到前面去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那多石的崎岖的山径,在夜色里已经难于辨认。刘伯承一只手举着弯 弯把的雨伞,因为眼睛不好,走得相当吃力。聂荣臻立刻意识到这一点,赶快从皮图囊里取 出一个不久前缴获的法国造手电筒,一面牵着战友的衣襟,一面替他照路。这时绵绵细雨一 阵大一阵小,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样子。那个手电筒是一种自动磨电的,随着轻微的嗞嗞声发 出一小片光亮。就是这样一小片光亮照着多雨的夜崎岖的路。由于夜静,大渡河的惊涛声越 发显得沉重激越,嗡隆侣侣,嗡隆侣侣,随着风声时高时低,仿佛故意向红军战士宣示他那 神秘的夺人心魄的威严。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四十七)
大渡河,这条使太平军饮恨千载的江水,它的上游大、小金川,不过是一般的小河罢 了。然而由于沿途众多雪山慷慨的赐予,就使它变成一条狂傲不羁的粗野的河流。再加上两 岸高山峡谷的严格管束,似乎使它满怀怨恨,不舍昼夜地以它震天的涛声咆哮着,冀图冲开 一切。
由于大渡河水深流急,无法架桥,红军不能不把希望寄托在寻觅渡船。
想当年,红军究竟是怎样夺取了第一条渡船的呢?这只渡船又为什么会留在南岸?相传 已久的说法是,守军有一个营长,岳家在南岸安顺场,这天晚上乘船回安顺场住,正在与其 娇妻酣睡之际,遭到突然来到的红军的袭击,那只船就这样被截获了。近年来经作者亲自查 访,原来事情还要曲折生动得多。
自从红军围攻会理,也就是五月十三日,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就开始沿大渡河布防。其中 的第五旅第七团团长余味儒遂率领全团布防于安顺场北岸至大冲之间。安顺场的对岸安庆坝 驻着一个营,营长名韩槐阶。此人是名山县百丈场哥老会的首领,这个营也就是他的袍哥队 伍。韩槐阶曾在安顺场一带浪迹多年,且嗜好赌博,因此与本地的豪绅恶霸混得很熟。他的 上司真是煞费苦心,这次有意把韩营布置到此处,正是借他的这点优势,把当地的地主武装 组织起来,以填补防御上的某些空隙。这一点韩槐阶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成得非常圆满。因 为当地的大恶霸又是彝务总指挥部的营长赖执中,比他还要积极得多。前文已有交代,这位 赖执中和富林一带的屯殖司令羊仁安,同为大渡河沿岸生杀予夺的最高主宰,红军的到来自 然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的威胁。自从韩槐阶来到以后,两人你来我往,吃吃喝喝,配合得相当 密切。但是两个人却在一件事情上出现了分歧。这就是是否立刻“烧街”的问题。按照韩槐 阶的主张,安顺场既是红军可能进攻的重点,自然应当象其他村庄一样立刻烧掉。这不仅因 为蒋介石总部三令五申,措辞严厉,而且红军一旦来到,确实不利。韩营长身担重任,自然 很想露上一手,以便能再升上一官半职。而赖执中却不这样看。因为他的家,他的几辈子财 产都在安顺场,安顺场街上的房子、店铺,有一大半都是他的,他怎么肯下这样的决心,让 自己积累的家财顷刻变为灰烬呢!
这样,两个营长由商谈而争辩,由争辩而争吵,终未能取得一致拢而红军则一天天地迫 近。韩槐阶身为袍哥首领,还是有些气魄的,他一看不能再拖,就当机立断,下了决心。这 天早晨,他由安庆坝乘船过来,亲自指挥他的士兵在安顺场街上堆集柴草,准备立刻引火焚 烧。这事自然有人向赖执中飞报过去。赖执中一听,就挎着手枪走了出来。他自己早已是一 跺脚四方乱颤的人物,哪里把一个小小的营长放在眼里。不过他还是先礼后兵,勉强装出笑 容说:“韩大哥,你这是做啥子?有事商量商量嘛!何必这样性急?”韩槐阶也勉强笑道: “赖营长,不是小弟性急,是上司的命令等不得了。”赖执中说:“上司的命令我不反对, 我赞成烧街,把我的家烧得光光的我也不会心疼,可是敌人没有来呀!”韩槐阶讥讽地笑着 说:“要来了不就晚啰!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赖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