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11部分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11部分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牌到底从哪里来?柴荣没有查,也不想查,因为公文是经驿站传递,时间长,路途远,牵涉的人员太多,即使查,也很难查出结果。

    难是一回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要闹得满城风雨。

    柴荣是一代英主,他在龙舟中发现木牌,秘而不宣。回来后就快刀斩乱麻,免去张永德的都点检职务,防患于未然。

    柴荣皇帝的宝座坐得暖和得很,容不得有半点威胁,谁威胁到皇位,他就要将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哪怕是又有蛛丝马迹,也不会放过。

    张永德就是这样,被撤销了一切军职,还觉得莫名其妙。他敢问吗?当然不敢,即使问了,柴荣也不会说。

    都点检这个职务很重要,不能空缺,柴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些人似乎统一了口径,一致推荐赵匡胤。

    赵匡胤渔人得利,柴荣撤了张永德的都点检职务,接着又改用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

    柴荣不相信他自己亲戚,反而信任赵匡胤,可见,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地位确实很高,至于这中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就很难说清楚了。

    难道这是天意?前一个殿前都点检,其实并无做天子之念,后一个殿前都点检,才是一个深藏不露、最危险的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点检作天子”的正选人物。

    有人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赵普在中间搞鬼,从那个神秘的木牌到新都点检上任,都是他暗中操纵的。说归说,谁也拿不出证据,隔了一千多年,这是个无头案。

    赵匡胤的官越做越大,威望越来越高,似乎成为了周世宗柴荣驾下的第一宠臣。

    7。巨星陨落

    柴荣北伐回京后,病情时好时坏,到后来日渐沉重。宰相范质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担忧,建议册立太子。太子,就是储君,当皇帝一旦不测,太子可以随时顶上去。这就是正国本。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颁诏,立儿子宗训为太子,加封梁王。

    柴宗训此时年仅七岁,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事也不懂,只是挂个名而已。这一年,皇后符氏去世。办完了皇后的丧事,柴荣册封符皇后的亲妹妹继任皇后,继皇后也只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

    柴荣的病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召宰相范质等大臣到病榻前,命他们善待储君,并对他们说,翰林学士王薄是他的故人,如果他辞世了,可召此人入朝为相。还一再叮嘱他们不要忘记了。

    柴荣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知道此人可用,何必要借他人之手呢?此刻就下一道圣旨,事情不就解决了?如此做法,真的有些使人费解。

    范质见皇上发了话,当面答应了,出宫以后,他对大家说:“王著整天醉生梦死,是一个酒徒,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宰相呢?想必是皇上病糊涂了,说的是昏话。我们不必遵循皇上的口谕,大家也要保密,不要将这件事泄露出去了。”

    众人会意地点点头,并不多说。

    显德六年六月十八日夜,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三十八岁。

    柴荣在位共五年零六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功业显著,政绩辉煌。他初登大宝之时,曾请王朴为他算命,王朴预言他执掌国柄至少三十年。后人根据他执政五年六个月的事实,便说五六是三十之数,正合王朴的预测。此说虽然牵强,但也属巧合。

    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在五代史上,乃至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都堪称卓著。可惜他统一中原的大业没有完成,便英年早逝,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范质是宰相,柴荣去世后,他主持大典,祭祀太庙,立梁王柴宗训为君,在历史上,宗训称为恭帝,尊符皇后为皇太后。

    柴荣去了,后周的日子也到了尽头。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26节:我的天下我做主

    第二篇大宋开国

    赵匡胤的大军返回汴梁城,把守城门的石守信、王审琦立即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先头部队的首领王彦升,带领铁骑,一马当先冲进城,在大街上正好与韩通相遇,大叫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

    一我的天下我做主

    1。赵匡胤的心事

    恭帝登基之后,按照周世宗的遗诏,赵匡胤与宰相范质、王溥同为顾命大臣,成为朝廷最高决策机构的核心人物。

    赵匡胤改任归德节度使,仍担任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他虽然不是首席顾命大臣,但他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执掌全国禁军的最高指挥权,比那些文人宰辅们更具实力,真正是位极人臣、说一不二的人物。可以说,周朝的国柄,大半已攥在他的手里。

    赵匡胤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他并没有飘飘然,时刻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在与范质、王溥一起谨慎地辅佐幼主处理军国大事的过程中,不露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

    半年来,禁军中高级将领的人事安排,悄悄地发生了变动。

    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慕容延钊更是他儿时洛阳的旧友,可算是莫逆之交,现在又同殿为臣,过往更是密切,二人常常在一起密谈,至于谈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但有一条似乎可以肯定,绝不会是商议如何效忠后周王朝,否则,此后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

    在文臣方面,除了有足智多谋的赵普外,幕僚中还有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等一批智囊人物。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似乎是一个不甘居于人下之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残年将至,过了岁末,将要迎来一个新年。

    显德六年腊月二十七日夜,天空浓云密布,朔风呼啸,鹅毛大雪不停地下,汴梁的大街小巷上积雪有半尺来厚,屋顶上、墙头上、树杈上,到处都是一片银装。大冷的天,人们都躲在屋里,围着火炉拉家常,或早早地钻进被窝里,做起了黄粱美梦。大街上几乎没有看见行人。

    这时候,从保康门的小巷子里匆匆忙忙地走出两个人,当他们走近点检府邸大门口时,守门的卫兵正要上前拦阻,一看二人,连忙谦恭地道:“二位大人请进,点检在书房里相候。”

    二人也不客气,迈步进了点检府,无需人带领,轻车熟路地走过七弯八拐的回廊,穿过后院,直接向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书房走去。

    书房里炉火熊熊,火旁烫了一壶老酒,桌子上放着的几碟小菜还在冒着热气,赵匡胤坐在火炉旁,用火筷轻轻地拨弄着火炉中的木炭,看情形,他是在等人,也在想心事。

    忽然,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赵普,一个是赵匡胤的弟弟匡义。赵匡胤向二人招招手,示意他们坐下,二人先脱去外套挂在衣架上,双双坐在小桌旁,赵匡胤提起火炉旁的酒壶,斟满了三杯酒,一人一杯,边喝酒边聊了起来。一直到天将拂晓,二人才离去,至于他们商量了一些什么,不得而知,但此后京城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汴梁沉浸于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全城的官民都在尽情地庆祝这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张贴对联,爆竹声此起彼落,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27节:出征

    大道上,两骑奔马风驰电掣驰向汴梁城。路人见两骑跑得如此急促,眼里露出惊异之色,暗自思忖,这个年恐怕又过不安宁了。马上的骑士,顾不得路人的惊恐神情,仍然是快马加鞭,从城北的新桥门入了汴梁,直向宫城驰去。

    刚继位的恭帝宗训还是一个孩子,值此新春佳节,他也和同龄孩子一样,在一群太监、宫女的陪伴下,在后宫尽情地玩闹嬉戏。符太后坐在绣榻上,看着他们玩乐,十分惬意。

    就在这个时候,宰相范质和王溥慌慌张张地跑进宫,向小皇上和皇后奏报重大军情,镇州、定州飞骑传书,北汉刘钧勾结辽兵,兴兵南侵,声势甚大,请朝廷发兵增援。

    恭帝宗训,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只晓得嘻嘻哈哈地玩耍,哪知道什么军国大事,符太后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封皇后才一个多月便成了寡妇,哪里见过如此阵式?一时间,小皇上和皇太后都吓呆了。

    范质是个文弱书生,不知道带兵打仗。他只晓得先皇在的时候,每逢打仗,都是叫赵匡胤带兵,而且赵匡胤打仗百战百胜,叫人放心。他急忙向符太后建议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智勇双全,勇冠三军,可命令他为统兵大元帅;副点检慕容延钊骁勇善战,是一员悍将,可以命令他为先锋;再命令各镇将军会合,一同北征。全国军队,统一归赵匡胤一人调遣。这样,定能打败来犯之敌。”

    符太后什么都不懂,根本就发表不了意见,当然只能同意范质的意见。她立即代恭帝颁旨:

    赵匡胤做统兵大元帅,慕容延钊为先锋,调度全国各镇兵马,会师北征。凡出征将士,统一归赵匡胤节制指挥。

    2。出征

    赵匡胤领圣旨,立即对人员和部队进行周密部署。赵普、高怀德、张令铎、郑恩、陶三春、张光翰,赵彦徽等随大军出征。石守信、王审琦留守汴梁。命先锋慕容延钊率领前军先行,正月初二离开汴梁,开拔前线。他自己率领大军,初三随后出发。

    大队人马出城不久,京城突然谣言四起,百姓们沸沸扬扬地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谣言越传越广,似乎真的又要改朝换代了,闹得汴梁人心惶惶。

    皇宫里并不知宫外之事,仍然是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皇宫与外界,本来就有一道墙,如果有人故意要封锁消息的话,那可能就是与世隔绝了。此时的皇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谣言到底从何而来,谁在暗中捣鬼?不得而知。大凡散布谣言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想必散布这个谣言的人,也是别有所图吧!不久的将来,事情一定会水落石出。

    赵匡胤率领大队人马出城之后,一路向北进发。令人奇怪的是,部队出城之时,似乎是风风火火,出城之后,行军速度却明显放慢,似乎并不急着赶路,好像是在等什么,到下午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才走了四十多里路程,来到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

    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乡)坐落于汴梁东北方,紧傍黄河,位于陈桥与封丘之间,是汴梁通往北方的第一驿站。唐朝时始设驿站,称上源驿,后来又改称班荆馆,是对北方小国的使臣迎接赏赐的地方。多少年来,这里一直车水马龙,征尘飞扬。

    陈桥驿,即将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使得陈桥驿这个地名与中国古代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永载史册。

    赵匡胤率领大队人马经过一天奔波,虽然说速度并不快,但仍然是人困马乏,于是传令各营停止前进,就在陈桥驿安营扎寨,休息一晚,明日再行。

    赵匡胤身边的亲信楚昭辅走出营盘,正想到处溜达溜达,远远看见前军散指挥使苗训独自一人站在野外的山坡上,仰首望天,察看天气变化,他悄悄地走到苗训的身边,笑着问道:“苗先生,一个人在这里,看什么呀?”

    苗训回头一看,见是楚昭辅,手指西边的天空说:“你看,天上太阳的下面,还有一个太阳。”

    楚昭辅抬头一看,天上果然有两个太阳,两个太阳相隔不远,若隐若现,熔为一团黑光,过了一会儿,一个太阳消失了,天空仍然是一个太阳,而这太阳,比刚才两个太阳的光彩更加明媚,更是紫云环绕,绚丽多彩。

    天上同时出现两个太阳,是日晕的一种特殊形式,叫幻日,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

    在天空出现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它们偶尔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中。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时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当这许多的冰晶在朝阳或夕阳附近时,光线从冰柱的一个侧面射入,又从另外两个侧面射出,产生了反射和折射,就产生了两个太阳,甚至多个太阳的奇妙景观。它们实际上是太阳的虚像,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

    楚昭辅看到天现两日的现象,询问苗训,是吉祥之兆,还是不祥之兆。

    “这很难说。”苗训煞有介事地说,“说是吉祥之兆吗?固然是不错,但说是不祥之兆,也未尝不可。”

    楚昭辅哈哈大笑,说苗训胡说八道,一种事物,就是一个征兆,主吉就说主吉,主凶就说主凶,不可能模棱两可,既说主吉,又说主凶。

    苗训神秘地说:“这就是天命,你看见天空的两个太阳,先消失的那个太阳应验在幼帝身上;留下的那个太阳应验在点检身上。对于幼帝来说,这是不祥之兆,而对于点检,则就是吉祥之兆。这一个征兆,岂不是两种结果吗?”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28节:陈桥兵变

    楚昭辅问道:“什么时候应验?”

    苗训活灵活现地说:“天象已现,应验就在眼前。”

    两人一边说,一起走下山坡,各自归营。

    没过多长时间,天空出现两个太阳,一个阳光灿烂,一个即将坠落,灿烂的是都点检、坠落的是幼主的谣言,迅速在军营中传开。

    点检的中军帐里走出了两个人,一个是郭廷斌,他是赵匡胤的亲信,一个是赵普,他是赵匡胤的随军掌书记。

    郭廷斌出了中军帐,回自己营中打个转,然后骑上快马,向汴梁方向绝尘而去。

    赵普出了中军帐,四处转悠了半天,不时找人聊上几句,有时是神秘兮兮,有时是慷慨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