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13部分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13部分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祖就是从他的父亲开始,将他的祖宗一个一个地列出来,逐一追封。一人做了皇帝,祖上全都追尊为皇帝;并建庙,建立祭祀制度。

    崇母:

    崇母就是尊他的母亲杜氏为皇太后。扶掖至御殿,接受做皇帝的儿子的跪拜之礼。文武大臣也要朝拜皇太后,这也是一个要履行的工作程序。

    赵匡胤兵变之时,就派楚昭辅先赶回点检府,防止有人乘机谋害赵匡胤的家人。楚昭辅赶到点检府后,向杜老夫人报告了众将士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的事情,当时,杜氏曾惊喜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有大志,今天果然成功了。但登朝受拜之后,杜老夫人脸上却并无喜色,反而还带有淡淡的忧愁。

    群臣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赵普因与杜太后比较熟,凑上前轻声问道:“微臣常听说,母以子贵。今太后之子已贵为天子,这是天大的喜事,太后为何怫然不乐呢?”

    杜太后并未回答,只是看了一眼赵匡胤,吓得赵匡胤慌忙跪拜道:“母后有什么话尽管说,臣儿定当遵从,请母后不要为臣儿担心。”

    杜氏道:“古之圣贤有言:‘为君难’,天子位在万民之上,如统御有方,治国有道,能造福百姓,便可博得万民拥戴,做这样的皇帝,自然是尊贵无比;如是稍有不慎,不能够治理好国家,将难以驾驭天下,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是富贵至尊,就是想回头做个普通的庶民也难了,我之忧虑,就在于此。”

    赵匡胤再拜道:“臣儿谨遵母后教训,一定要做一个好皇帝,为天下百姓造福,母后可宽心了吧!”

    皇太后不再多言,起身退殿。

    封后:

    赵匡胤的元配贺氏,生有一子二女,子名德昭。显德五年,贺氏病逝。后来续娶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女儿为继室。周世宗曾赐予凤冠霞帔,封琅琊郡夫人。赵匡胤做了皇帝,册立王氏为皇后。

    赵匡胤本有两个妹妹,一个早年夭折,另一个曾嫁给米福德,不幸丈夫早已归天,这个妹妹也就成了寡妇。赵匡胤封这个寡居的妹妹为燕国长公主,赐居宫中。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31节:怨女再嫁

    2。怨女再嫁

    燕国长公主生得兰心蕙质,明眸皓齿,算得上是一位美貌佳人。只是命运不济,正在青春年华、享受人生快乐的时候,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寂寞兰闺,时有伤感,面对那春花秋月,常常独自一人暗自落泪。哥哥做了皇帝,尊母、册后,隆重的仪式一个接着一个,好不热闹,后宫也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从宫女到太监,人人都是欢天喜地,喜笑颜开,唯独燕国长公主高兴不起来,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一脸的不高兴。

    燕国长公主为什么不高兴呢?一看就明白,思春。

    杜太后知道女儿的心情,但也爱莫能助。

    赵匡胤同他妹妹的感情很好,看到妹妹成天郁郁寡欢,心里也不好受。他在暗暗留意,等待机会,替妹妹再物色一个老公,为自己寻找一个妹夫。

    殿前副点检高怀德死了老婆,因悼念亡妻,每天上朝总是哭丧着脸,叫人看了好不同情。

    高怀德是真定人,父名行周,周朝时曾任天平节度使。高怀德出身将门,自小膂力过人,生得一副好身材,虎背熊腰,豹头燕颔,算得上是一个伟男子、大丈夫。中年丧妻,是人生之大不幸,但就他这个年纪死了老婆,肯定还是要再找一个,凭他的条件,只要他开口,这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罢了。

    高怀德死了老婆,赵匡胤看到了机会,他觉得高怀德的人品、条件都不错,如果能将寡居在家的妹妹嫁给高怀德,使这一对孤男怨女重新组成一个家庭,一定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赵匡胤找母亲商量,欲将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杜太后虽然很心疼女儿,但这件事情涉及到礼数,她还是很犹豫。因为在古代,只有男子重婚之事,没有女子再嫁之说,女子嫁人后就要从一而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赵匡胤虽然做了皇帝,但并不墨守成规,他说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有些事情还是可以从权。妹妹青春年少,刚过及笄之年,叫她就此独守空房,岂不是毁了一生的幸福。并说现在自己是万民之主,就是黎民百姓有忧患之事,也要想办法替他们解决,使他们得到欢乐,自己的妹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怎么能漠不关心呢?

    杜太后本来很疼爱自己的女儿,由于怕碍了礼数才说了这番话,听赵匡胤说了一大堆的话,也就不再坚持,立即传召燕国长公主,征求她的意见。

    公主自从死了丈夫,一直是郁郁寡欢,心里想再嫁,受礼数的约束,开不了口。现在,明达事理的皇兄不拘礼数,允许她再嫁,她高兴都来不及,哪还能不同意呢?当听说男方是高怀德时,更是喜上眉梢,为什么呢?因为她见过高怀德,知道高怀德生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是那种女人见了就心动的伟男子,暗地里羡慕得不得了,梦中不知同他相会过多少次。今天听到母后讲,欲将她嫁给高怀德,心里的高兴简直就没法形容。只是女儿家脸皮薄,不好意思说出口罢了。

    杜太后见女儿低着头没有表态,轻声说道:“做母亲的也不便教你变节再嫁,只是你哥哥见你一个人独守空房,郁郁寡欢,实在是放心不下,故此有这个想法,肯与不肯,你自己拿主意,为娘也不强迫你。”

    公主红着脸,慌忙说道:“哥哥贵为天子,家国大事都是他说了算,做妹妹的也不例外,怎能违抗皇上的旨意呢?”

    好一个会说话的公主,明明是她春心已动,急着想嫁人,却要说成不敢违抗兄长、皇上之命。不过,当她说完之后,到底还是觉得不好意思,起身告辞了皇太后,跑进里间去了。

    赵匡胤见妹妹答应了,连忙召见赵普、窦仪,请他们两个人作伐玉成此事。两人当然是满口答应。

    高怀德死了老婆,一直是郁郁寡欢,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赵普、窦仪这两个皇上的近臣竟然亲自上门来替他做媒,而女方竟是燕国长公主。燕国长公主他是见过的,貌美如花、秀色可餐,是男人见了就想同她厮守的那种女人。更为难得的是,娶了燕国长公主,不但娶得一位娇妻,而且还成了当朝驸马爷,正宗的皇亲国戚,如此好事,他能不答应吗?

    赵普、窦仪见这个媒一说就成,也是非常高兴,即刻入朝复旨。

    赵匡胤令太史择定吉日,为燕国长公主举行婚礼,并将兴宁坊的一座宅院赐给高怀德。

    吉期一到,高怀德准备了全副仪仗,拥着大轿,乘着高头大马迎亲。到了宫门口,下马入内,由司礼官将他引到别馆,当时就有诏书颁下:拜高怀德为驸马都尉。

    高怀德面北谢恩,司仪引高怀德出馆,鞠躬西向,迎候燕国长公主。

    燕国长公主在宫女们的簇拥下,从宫内走出来,但见她相貌娇媚,装束非凡,犹如天仙下凡一般。在宫女的搀扶下,上了花轿。高怀德再拜谢恩,司仪将花轿引出宫门,看着高怀德上马,这才退去。

    高怀德先回宅第,站在门口恭候,待花轿到来,上前一揖,迎公主下轿,然后三揖,将公主引进宅第,升阶登堂。公主东向,怀德西向,行相见之礼。彼此再换位,行交拜之礼。然后引入寝室,洞房合卺。

    高怀德娶亲,文武百官免不了前来祝贺,高怀德将公主迎入洞房之后,出来陪客。娶亲喜宴,宾客满堂,鼓乐喧天,菜肴丰盛,说不尽的荣华,描不尽的热闹。待到宾客走尽,撤了酒席之后,高怀德才回到洞房。

    公主已经改了淡妆,笑容满面地迎接高怀德进入洞房,二人在灯下,彼此对看,一个是面含羞涩,倍增艳容;一个是广颐方额,绰有丰神。都是过来人,少了一些羞态,二人立即携手,进入帏帐之内,同圆好梦。

    这一夜的枕席风光,比那第一次婚嫁,少了一些匆忙,多了一些温柔,彼此间的快感,更是添了几倍。干柴遇到烈火,尽情地燃烧。

    自此以后,燕国长公主重逢如意郎君,忧愁顿消,高怀德喜得娇妻,燕居有偶。可说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了。夫妻二人,守在一起,过着甜美的日子。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32节:有人不服(1)

    正当两人甜甜蜜密享受新婚快乐的时候,一件突发的事情将高怀德拖出了温柔乡。

    什么事如此急迫呢?潞州节度使李筠反了,皇上下了圣旨,命驸马爷率兵平乱。

    3。有人不服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面对新的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心俯首听命于赵匡胤的人,特别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周世宗去世后,想做皇帝的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罢了,但并没有打消这些人想做皇帝的念头,他们也在做皇帝梦。

    驻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是这样一个人,赵匡胤做了皇帝,他就很不服气,他做了出头鸟,率先发难。

    李筠是太原人,勇健有力,善于骑射。历任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将校,后周立国,屡立战功,被郭威视为创业功臣之一,官授昭义节度使。

    他以昭义节度使驻守潞州,领泽、潞、邢、洛、卫等数州,跨河东、河北两个重要财赋之区,是藩镇中势力最强大的一镇。

    李筠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既飞扬跋扈,又有些优柔寡断,谁都不放在眼里,如果搞烦了,就是朝廷派去的监军他也敢关起来。在辖区内恃勇专恣,常任意截留本应上缴朝廷的赋税,周世宗在世的时候也要让他三分。

    如此一个专横跋扈的赳赳武夫,他怎么甘心俯首听命于赵匡胤呢?

    赵匡胤也知道李筠是一个不好剃的头,受禅做了皇帝后,下旨加封李筠为中书令,这是一个副宰相的职位。

    李筠根本就不领赵匡胤的情,拒不接旨,将朝廷派去传圣旨的使臣晾在一边,钦差大臣进也不是,退也不行,幸亏身边的谋士极力劝说,李筠才勉强接了圣旨。

    晚上设宴招待钦差大臣,酒过三巡之后,李筠突然命人取来周世宗的画像悬挂在大堂上,手捧一杯酒,举过头顶默祝一会儿,然后将酒倾在地上,凝视画像良久,突然放声大哭地说:“先帝啊!你在世之日,是何等英勇神武,大周正在国力鼎盛之时,你却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受小人欺凌,凤巢反被雀儿占,臣不能保护幼主,完成你未竟的大业,臣对不起你呀!”

    酒筵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奉命陪酒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显得很尴尬。几个幕僚出来打圆场,说李公喝醉了,酒后失态,请饮差不要见怪。

    钦差回京后,如实地把李筠先是拒接圣旨,后是看着周世宗的画像痛哭流涕的经过,详细地向赵匡胤作了汇报。

    赵匡胤听后,只是淡淡地一笑,冷冷地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看来,李筠的态度,似乎在他的预料之中。

    潞州的筵席风波很快传到了北汉。此时,北汉皇帝刘崇已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刘钧。北汉对高平之战的耻辱一直牢记于心,刘钧即位后,总想向后周寻仇,无奈北汉是一个小国,兵力薄弱,不敢贸然兴兵。刘钧听说李筠对宋不满,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到潞州,给李筠送来一封蜡书,约李筠一同举兵攻打大宋。

    李筠接到刘钧的来信,当即便想举兵反宋。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认为潞州乃一隅之地,很难与大宋为敌,请父亲慎重考虑,不要轻举妄动。

    李筠怒喝道:“你知道什么?赵匡胤欺负先皇孤儿寡母,谎称辽、汉举兵南侵,骗得了统兵大元帅之职,出兵陈桥驿,买通一些人,拥立他做了皇帝,然后回京逼宫。废少主,幽禁太后,这是大逆不道,伤天害理。我能向这样的乱臣贼子俯首称臣吗?我要为周室讨个公道,死而无憾。”

    李守节哭着劝道:“父亲要伸张正义,也要有个万全之策,依孩儿之见,不如将北汉的来书送往汴梁,赵匡胤见我们如此忠心,当然不会起疑心,我们再暗中准备,伺机而动,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筠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派李守节亲自将北汉刘钧的书信送往汴梁。

    赵匡胤看信后,对李守节说:“你们父子忠诚,朕感到很欣慰,你就留在京师效力,你父亲那里,朕派人前去慰问。”

    李守节留在汴梁做了皇城使,赵匡胤亲自写了一封诏书,派人送往潞州。

    李守节留在汴梁,见京城的形势稳定,各镇都先后上表归诚,并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于是写信给父亲,劝他不要再生异心,归顺大宋。

    李筠一意孤行,不听儿子的劝告,竟然扣押了朝廷派去的钦差。

    赵匡胤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恼火,立即召见李守节,冷笑着说:“你父亲反情已现,你就留在汴梁抵罪吧!”

    李守节慌忙拜倒在地,颤声地说:“臣劝过父亲,叫他不要生异心,陛下若放臣回潞州,臣将会极力劝阻父亲弃邪归正,归顺朝廷。”

    “好!”赵匡胤不假思索地说,“朕知道你不像你父亲,现放你回去,告诉你父亲,朕没有做天子的时候,他可以自由行动,朕既然做了天子,他就得守臣节,不可轻举妄动,如不识时务,公然与朝廷为敌,必将是死路一条。”

    李守节回到潞州,发现这里早已是弓上弦、剑出鞘,大战在即的气氛弥漫着每一个角落。他急忙赶到父亲的官邸,苦苦地劝说父亲不要轻举妄动,免遭杀身之祸。

    李筠是个犟驴子脾气,铁了心要反宋,谁也阻挡不了,他不但不听儿子的劝告,反而将儿子臭骂一顿,说他是个没有骨气的孬种,不配做他的儿子。

第二篇 大宋开国 第33节:有人不服(2)

    李守节大哭而去。

    李筠采取行动了。他向天下发布檄文,历数赵匡胤的罪状,说他起兵反宋,并不是与赵匡胤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