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36部分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36部分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恒派李继隆往契丹军正式签订和约,契丹也派丁振来缴和约,姚东之来献御衣食物。赵恒御行营南楼大宴群臣和契丹来使。

    宋与契丹签订为兄弟之国,两下罢兵。契丹军全部撤退出塞,宋军也班师返京,并将契丹和约颁告两河诸州。

    这个和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而澶州的西边有个名叫澶渊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渊郡,因此,这个盟约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澶渊之盟”。

    在军事上,契丹军已经处于劣势,虽说不大会被全歼,但前后夹击,消灭大部分有生力量还是有可能的,等到那个时候再谈判,和约的内容大概就会改写了。就算真的像赵恒担心的那样,辽军绕过澶州,逼近京城,看辽军在澶州城下的战绩,估计也很难有上乘的表现。如果再进兵汴梁城下,要想安然撤回,恐怕要比在澶州撤军困难得多,萧太后真的敢冒这个险吗?多年来,契丹军侵犯宋境,都是充当一个抢劫犯的角色,抢到了粮食、财物就走人,有几次似乎向内地深入过,但那只是偶尔为之。这就是说,契丹军并不敢深入宋境太远,他们也担心,进去了出不来。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6节:契丹要和谈(3)

    当时,河北近南州县的百姓,大多住进了城寨,辽军抢掠所得不多,围攻岢岚军时就是因粮草不继被击溃,就在和约已成、相约退军的时候,契丹军才向宋廷说了自己的忧虑,我们深入宋境,再回北方去,也怕你们边境的抄了我们的后路啊!

    契丹军的处境如此险恶,竟能依靠恫吓敲诈出这么一笔油水,与其说是萧太后的胆略计谋过人,倒不如说大宋的皇帝和大臣目光短浅、胆小如鼠更准确。

    皇帝赵恒就不必再说了,看看另一位宰臣毕士安,赵恒亲征的时候,他托病留在了京城,听到和议成了的时候,高兴得啥病都没了,还教训那些不满以三十万“买”和议的人:“不给那么多,就打动不了契丹人的心,恐怕议和也和不了多久。”看来如果他去谈判,或许真的就能拍出一百万来。

    宰相寇准确实非等闲之辈,他对形势认识很清楚,不但反对和谈,而且还要同契丹人一决雌雄,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皇帝未完成的遗愿。可惜,在君王要和谈、奸佞耍手段的情况下,独木是难撑的。

    敌人强大还不是最可怕的,自己要不争气,那就算彻底没戏了。

    契丹军到大宋边境走了一趟,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敲锣打鼓地走了。

    赵恒以为送走了一只饿狼,大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顿时神气起来,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赋契丹出境》诗一首: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明明是把钱财交给了来抢劫的强盗,强盗大摇大摆地走了,居然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群凶窜北荒”,当真是“妙笔生花”。

    那位王继忠,也在和议中捞到了巨大的好处,宋、辽两国都把他看成大功臣,每年宋朝派遣使者去辽国的时候,皇帝都会让使者给他带去大批的花红礼物。辽国也没亏待他,赐他国姓,官职一路高升,最后居然坐到枢密使,被封楚王。

    “澶渊之盟”以后,契丹贵族每年都会不劳而获得一大笔钱财,个个心满意足,萧太后巩固统治的目的达到了,五年之后,萧太后离开了人世。

    辽圣宗也信守和约,还真把宋朝皇帝赵恒当大哥对待,宋辽一直和平相处。乾兴元年(1022年,辽太平二年),宋真宗去世,辽圣宗还为此大病一场,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天圣九年(1031年,辽太平十一年),辽圣宗病逝,在临死时还嘱咐“不得失宋朝之信誓”。

    此后,一百二十多年间,双方未发生大的战争,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澶渊之盟”影响深远,历来也是评价不一,从经济发展上看,宋辽可谓“双赢”,连续数十年的流血征战不再,百年和平降临,边境开通榷场,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但对宋朝来说,经济上的成功不能掩盖政治上的失败,无论如何“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因为宋朝是在占优势的情况下与人结城下之盟,更为恶劣的是开了妥协、不抵抗的先例,成为解决和西夏、金国争端的范本,为此后靖康年间迷信和谈,坐失良机,最终覆国和南宋高宗在与金人交战有利的情况下,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乃至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等等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祖宗之法。

    纵观两宋历史,在对外冲突中,大宋是打败了求和,打胜了也是求和,无论胜败都给对方钱的做法,赵恒是始作俑者。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7节: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六天书的闹剧

    1。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和平降临了,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没有了,大宋终于抛掉了压在心头数十年的包袱。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不光彩的味道,但和平终究还是可贵的。

    赵恒并不觉得有什么屈辱,还洋洋得意地觉得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心情格外地舒畅。

    既然北方战争威胁的警报解除了,那就不用再打仗了,不打仗,就不必要那么多的军队了,因为养兵是很耗钱的。为了节约军费开支,进而减少财政支出。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赵恒下令,合并防区,裁减军队,让大批的士兵回家种田,将那些因战争而荒废已久的土地重新开发出来,种上庄稼和经济作物,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在那个农耕的时代,农业绝对是立国之本,赵恒的这一决策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聪明决策。

    宰相毕士安、寇准还奏请通互市,号召流亡在外的百姓回归家园,广储蓄等,并举荐马知节守定州、杨延昭守保州、李允则守雄州、孙全照守镇州,并拟定了一揽子计划,报请赵恒审批。

    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国策,赵恒是求之不得,当然是全盘照批,且还将两位宰相鼓励一番,叫他们多出一些这样的好点子,将国家的经济恢复起来。

    通互市,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宋朝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买卖的,国内贸易不必多说,海外贸易远达阿拉伯各国。以前,宋朝辽邦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两国的边境相互封锁,没有什么来往,更谈不上边贸了。宋、辽休战之后,毕士安奏请通互市,搞双边贸易,这可是宋、辽两国互惠互利的一个英明决策。因为辽在北方,畜牧业发达,他们的战马是宋朝想得到的好东西,而大宋内地盛产粮食,茶叶等农产品都是辽国的紧缺物资。因此,发展宋、辽双边贸易以互通有无,确实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此后不久,宋朝先后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置榷场与辽国做生意。

    榷场就是交易市场。景德四年(1007年)又在宋夏边境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等地设置榷场,同西夏做起了买卖。

    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国内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的盛况。从商人数急剧增加,众多富商大贾云集京城,当时商业发展的程度可见一斑。商业繁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给朝廷带来滚滚财源,商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景德年间仅商税年收入就高达四百五十万贯。

    此时大宋王朝的繁荣,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同毕士安、寇准二位宰相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赵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宋廷虽然赔了一些财物,但换来了宋、辽两国边境的和平,在他看来是值得的。因此,他对当时力主亲征的寇准也心存感激,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对寇准是言听计从。

    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毕士安病逝,赵恒亲自到灵前哭祭,辍朝五日,赐谥文简。

    寇准性格刚直,很多事情都是毕士安从旁调停,工作才更有起色,澶州一役,政策虽多出自寇准,但也有毕士安相助之功,毕士安的去世,对宋朝是一个损失,对寇准,也少了一个在工作上能互补的好搭档。

    毕士安病逝后,寇准一人独居相位,一切政令多半独断独行。责任大了,做的事情就多了,难免要得罪人,其中就有劝赵恒南逃金陵的王钦若。

    君子可以坦荡相对,小人可是得罪不得,因为小人的花花肠子忒多,他不找你的麻烦就算是万幸,如果你得罪了他,他就会不择手段地缠着你,一直缠到你死为止。

    王钦若就是这种小人。寇准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不久,这个小人就给寇准带来霉运。

    2。小人的招数能通天

    王钦若身材瘦小,脖子上长个肉瘤,被人戏称为“瘿相”,这个人善于揣测赵恒的意图,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赵恒做太子的时候,他就曾鼎力帮助他渡过一次难关。

    那是至道二年(996年)的事。开封府所属十七县都因为遭灾而被免税。有人上报太宗皇帝,说开封府夸大了灾情,大面积免税意图收买人心。生性多疑的太宗皇帝对这件事很重视,派人去调查核实。赵恒当时兼任开封府尹一职,如果调查属实的话,朝廷一定会追究赵恒的责任,甚至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幸亏负责调查的官员回来报告,说灾情属实,其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还声称,有几个县的灾情比上报的还要严重,太宗这才放心。

    赵恒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很感激王钦若,若干年后提起这件事,对王钦若仍是大加赞赏。事实上,王钦若这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帮助赵恒打马虎眼。

    赵恒即位之后,王钦若第一个站出来请求减免五代以来积欠的赋税,并且在一个晚上就把该减免的数目理清造册,第二天便送呈御览。赵恒看后大惊地说:“五代以来,竟然有这么多的欠税,先帝怎么不知道呢?”

    王钦若巧妙地回答说:“先帝英明得很,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只是他故意不办,将这份人情留下来给陛下去做,让陛下借此收买民心。”

    太宗皇帝是不是这样想的,谁也不知道,但这句话很符合赵恒的胃口。从此以后,王钦若便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职。

    王钦若虽不是忠诚善良之人,但也颇有才干,能干一些实事,可惜心术不正。当契丹兵打过来的时候,他劝说赵恒南巡金陵,被寇准臭骂了一顿,随后还被驱赶出京,知天雄军去了。从此,他和寇准的梁子就结上了,心里把寇准恨上了。

    辽、宋澶渊会盟之后,南北通好,在裁减军队的过程中,知天雄军王钦若奉诏还京,恢复原职,仍为参知政事。

    王钦若与寇准结有梁子,两人合不来,王钦若干脆自己请求解除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任资政殿学士这个清职。

    寇准确定王钦若上朝站班,位列翰林学士之下。当时文武大臣上朝,是按官阶等级站班的,官大的站前面,官小的站后面。王钦若认为不应该将他排在翰林学士之下,因为他原来就是副宰相。于是,去找赵恒申诉。

    其实,寇准也不错,他是按规定办事,按规定,资政殿学士确实应排在翰林学士之下。

    赵恒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特地在王钦若资政殿学士前面加了一个“大”字,王钦若的官职便成了资政殿大学士。这样,王钦若站班就可以位列翰林学士之前了。寇准见皇上有意抬高王钦若,也无话可说。赵恒巧妙地解决了寇、王两人之间的矛盾。

    赵恒派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主持《册府元龟》一书的编撰工作。

    赵恒很重视这部书,经常亲自审稿。王钦若善于揣摩圣意,凡是赵恒喜欢的部分,他都要设法让赵恒知道是自己写的,凡是赵恒不喜欢的部分,他都要想法让赵恒知道,这是杨亿等人干的,与他无关。其实,就文才而言,王钦若无论如何不能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杨亿相提并论的,但是,王钦若会耍花招,通过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钦若逐渐成为赵恒最为赏识的大臣之一。

    编书,对于悠闲风雅的文人学士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对于有着强烈政治欲望的王钦若来讲,无异于是在服刑。王钦若认为,这都是拜寇准所赐,他恨死了寇准。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8节:王钦若的歪点子

    王钦若是小人,谁得罪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像一只饿狼,眼睛放着绿光,睁得大大的,时刻注视着身边的一切,他要寻找机会,狠咬寇准一口,以泄心头之恨。

    一天散朝后,赵恒很恭敬地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对赵恒说:“陛下这么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

    赵恒点点头,表示赞同。

    王钦若却说:“澶州一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是寇准的功劳,臣实在是想不通。”

    赵恒愕然,忙问王钦若为什么这样说。

    王钦若解释道:“城下之盟,春秋时期的小国都感到耻辱。陛下是大国天子,反而与外夷议和,这不是很可耻的事吗?”

    赵恒听后,不禁脸色大变,心里极不是滋味。

    王钦若见赵恒心有所动,故意不看赵恒的脸色,进一步说道:“澶州之役,有一个极恰当的比喻,犹如赌博,赌徒的钱快要输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钱全押上,作最后一搏,这叫做‘孤注一掷’,寇准请陛下至澶渊,就是把陛下当做他的孤注啊!用陛下的生命作最后一搏,这是多危险的事啊!”

    赵恒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脸色大变,原来寇准竟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

    这原本就是王钦若挑拨离间,故意陷害寇准,但赵恒居然信以为真,于是,他渐渐疏远寇准了。

    寇准是个性情中人,凡事率性而为,就是在选任官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