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53部分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53部分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镐思索一下,试探地说:“难道是夏枢密从中捣鬼?”

    事情正如明镐所料,原来,夏竦忌妒明镐,担心他在贝州平叛党立功,遇有明镐的奏折,便百般阻挠,使之很难传到赵祯的御案前。文彦博对此事颇有不平,所以在出使河北时对明镐提起了这件事。

    文彦博见明镐一猜即中,不由哈哈大笑,并说今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他出京时,已经奏闻皇上,有专奏权,今后不会受到夏竦的掣肘了。所谓专奏权,就是直接向皇上上本,不需经枢密院、中书省转呈。

    旬日后,地道掘成,明镐率军从地道攻进贝州,一举破城,活捉王则、知州张德一。

    捷报传到京师,夏竦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朝廷下令,将拘拿的人犯押送进京。

    文彦博亲自将王则押送进京,交由两府审讯核实后,推到菜市口斩首示众。王则从起事到斩首示众,前后只有六十六天时间。

    一场闹剧结束了,有旨赏功晋爵。授文彦博同平章事,明镐为端明殿学士。贾昌朝也受封安国公。

    侍读学士杨偕上书说,贼人就是贾昌朝的部下,他没出兵讨伐,不追究他的责任已经是很轻的了,怎么能无功受奖呢?

    赵祯并没有理会杨偕的意见。但文彦博推荐明镐,说此人可大用被采纳了,诏命明镐为参知政事。

    这个多事之秋,前庭冒烟刚刚平息,后院又起火了。

    3。后院起火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五夜,两度元宵,赵祯再欲在京城举行一个元宵灯会,被曹皇后以要耗费大量的资财为由,极力劝止。三天之后的晚上,赵祯夜宿中宫,夜半的时候,赵祯和皇后突然被一阵喧哗之声惊醒,曹皇后立即翻身起床,连声说不好,一定是有人打进宫里来了。赵祯慌忙披衣起来。

    这时,檐瓦溜坠地的破碎声、什物倒地的砸碎声、撬门撞击声、扯帘揭幕声、呼喊声、脚步声杂然纷起,自远而近,一齐向皇后的寝宫逼近。

    赵祯一脸惊慌之色,欲出宫去察看情况。曹皇后一把扯住赵祯,说外面危险,不可贸然涉险。并奏请赵祯火速传旨,召侍卫王守忠立即领兵进宫护驾。

    赵祯立即传旨,命内监宣召王守忠速进宫护驾。曹皇后又命太监传召宫中侍卫速来中宫护驾。

    不一会儿,宫中侍卫、太监、宫女都来了。曹皇后命这些人站成两排,手拿一把剪刀,把众人的头发各剪去一绺,对这些人说:“今日情况紧急,你们每个人都要奋勇向前,拼死护驾,不得退后,平定叛乱之后,明天凭剪发的记号加赏。”

    接着命令左边一排的人去紧守殿门,不奉谕旨,不许开门;命右边一排去拿水桶、水壶、面盆等盛水器物,统统装满水,放在殿门备用。众人领命,分头准备去了。

    曹皇后安排妥当后,拉着赵祯的手说:“走,臣妾伴陛下前去督战。”

    赵祯见皇后如此冷静,似乎得到了一股安慰,随同皇后一起来到殿门。

    刚来到殿门口,一阵阵刀剑声、惨号声便从殿外传进来。赵祯吓得浑身发抖,众人也觉各自心慌,唯曹皇后镇静自若,大声喊叫众人不要惊慌,救兵马上就到,并指挥大家找来木杠、杂件抵住殿门,防止有人破门而入。

    突然,轰的一声响,殿门一阵颤动,有人在撞击殿门。曹皇后站在大家中间,喝叫大家顶住,众人见皇后就在身边,没有不拼命的。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8节:张美人

    外面的人见殿门撞不开,不知谁喊了一声:“用火攻。”

    随之便有贼徒举起火把,点燃了四周的门帘。曹皇后一见起火,立即叫众人端水灭火。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皇后叫准备水的用意。

    众人立即端起早已准备好了的水,你一盆,我一桶,一齐浇向刚刚燃起的火头,顷刻间便把火扑灭了。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王守忠领兵赶到了,一拥而上,把贼徒全数擒住。王守忠擒拿了作乱的贼众后,立即在殿门外叩请圣安,奏报作乱的贼众已全部擒拿。

    曹皇后在门内大声问道:“贼首是谁,总共有多少人?”

    王守忠奏答,说贼首是卫士颜秀,总共有数十人。

    曹皇后传旨,叫将所有擒住的贼徒一并押交刑部,立即正法!

    王守忠领旨,押着作乱的贼徒去了。

    曹皇后这才吩咐众内监宫人打开殿门,将内外打扫干净,收拾整齐,然后各自去歇息,明天论功行赏。

    众人听了这样温暖的话,早将刚才的惊慌和辛苦忘得一干二净,忙着收拾停当,各自回去休息。

    赵祯看到曹皇后指挥若定,高兴地说:“不经这番变乱,朕哪知道卿有这等大才呢?朕于此事,见得卿有四难:临变不惊,一难;处变有方,二难;发付明决,三难;收拾敏捷,四难。如果生为男子,可是一个将相才啊!”

    曹皇后谦虚地说:“这都是托陛下的洪福,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

    赵祯听后,龙颜大悦。

    4。张美人

    正在赵祯与皇后说话之际,众嫔妃陆续来了,为首的是张美人。张美人进来之后,娇滴滴地叫一声:“皇上、娘娘受惊了!”

    “怎么?”赵祯见是张美人,调侃地说,“是来护驾的吗?”

    张美人忙跪下奏道:“臣妾护驾来迟,死罪!死罪!”

    众嫔妃也跟在张美人后面跪下,向皇上、皇后请安。

    赵祯边揽起张美人,边叫大家都起来,并说乱贼都已拘拿归案,事情过去了,只不过虚惊一场而已。

    原来这张美人巧慧多智,素来善于逢迎,是后宫第一宠妃。在赵祯跟前,她比谁都有面子,不要说是三宫六院的众嫔妃,就是先前的郭皇后,现在的曹皇后,尚要逊她三分。赵祯的本意,原是要立她为皇后的,当初因为庄献明肃太后不肯,后来因为她自知德薄辞谢,所以还处在美人之列。在名位上她虽是卑小不足道,在实际上又尊贵无比,故她来请安,赵祯就格外地礼遇。

    众人见皇上、皇后无恙,乱事已经平息,说了几句套话,依次退出,各自回宫去了。

    第二天,赵祯果然给昨晚护驾有功的侍卫、太监、宫女,每人都封了一个大红包,以示奖赏。然后下诏,彻查昨晚宫中作乱的事实真相。

    有人认为,副都知杨怀敏嫌疑最大。参知政事丁度以为宫中侍卫生变,事关社稷,请将杨怀敏交由刑部讯问。

    枢密使夏竦与杨怀敏素有结连,想庇护杨怀敏,如果交由刑部讯审,将会按律惩处,没有回旋的余地。便奏称说这事关系宫中的隐秘,不宜公开审理,交由御使与宦官在宫中讯问即可。

    丁度指摘夏竦这是目无王法,两人当着赵祯的面争吵起来。

    赵祯息事宁人,说这件事没有必要争吵,内外讯问是一样的,只要秉公判断就行。并命御使与宦官在宫内讯问。显然,他还是偏向于夏竦。

    丁度见皇上发了话,也就不好再争了。

    夏竦立即左右打点,一切替杨怀敏安排妥当,审问的时候,得不到任何不利于杨怀敏的逆证,只把杨怀敏降职,仍然充当内使。这样一桩惊天大案,草草收场了。

    夏竦庇护了杨怀敏,再去讨好张美人,以图巴结宫闱。奏请赵祯,说张美人有护驾的功劳,应进荣封。

    赵祯闻奏,正中下怀,立即册立张美人为贵妃。

    夏竦心下自忖,这个本章奏上去就准了,可见皇上对张贵妃的偏爱,如果能借这事件把曹皇后挤倒,扶张贵妃正位,自己在宫中的内援就更大了。

    夏竦是一个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立即授意知谏院王贽,教他如此奏闻。

    王贽是夏竦的走狗,向来是看夏竦的眼色行事,夏竦叫他往东,他绝不敢去西。他根据夏竦的授意,连夜修个本章,说这次宿卫的变乱,起于皇后阁前,难保不别有情弊,请圣上彻底根究,以清乱萌。

    王贽的话似乎说得合情合理,但极险极恶,实际上是含沙射影,说曹皇后与这件事有关联,脱离不了干系。

    赵祯虽然贵为天子,却毫无主张,连自己那天晚上亲眼所见的事情也不相信,竟然相信了王贽的言辞,怀疑起曹皇后来,以为曹皇后勾结宿卫图谋不轨。越想越疑,即召御使何剡进宫,命他参详这件事。

    何剡奏答道:“这是匪人妄生奸谋,诱惑圣聪的,陛下不可不察!皇后仁智,素来昭著内外,前日事变,皇后又亲自守阁御贼,哪里还会与贼同谋呢?陛下于此事,原属亲临亲见,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赵祯听后,立即大悟,又认为何剡的话有道理,便把这事搁置不问了。但对于张贵妃的宠爱,更胜于前。

    尽管赵祯对张贵妃宠爱有加,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皇帝的决定,有时也要受到朝臣的约束。如张贵妃欲替她的伯父张尧佐谋一个宣徽使的虚职,却因遭到了台谏官的猛烈攻击而作罢。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9节:狄青请战

    一天,赵祯正准备上朝,张贵妃送赵祯至殿门,拉着赵祯说:“官家今天不要忘了宣徽使!”

    赵祯笑着说:“放心!放心!”

    朝堂上,赵祯正准备下达任命张尧佐的诏书,包拯站出来上言,陈述不应给予张尧佐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赵祯的脸上了。赵祯不得不收回成命。

    回宫之后,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替她的伯父美言几句,赵祯有些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朕的脸上了,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转眼到了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赵祯再拜张尧佐宣徽使,知河阳。

    唐介对同官说道:“这是圣上要给他宣徽使做,不过借河阳为名罢了。我辈身居言路,不可不谏。”

    同官畏畏缩缩,不敢出头,唐介遂独自上章抗奏,极言外戚不可预政。

    赵祯知道唐介忠耿,无法拒谏,只得召见,当面对他说,这个拟本出自中书,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决定。

    这时是文彦博任首相,唐介奏劾文彦博,说他进献蜀锦,交通宫掖,才取得宰相之位,奏请罢免文彦博,改用富弼。

    赵祯大怒,把唐介的奏章掷到地上,威胁说,再固执,朕将你贬到远州去。

    唐介竟毫无怯意,拾起奏章诵读一遍,读完再奏道:“臣所以切谏陛下,是激于忠愤,就是将臣下油锅,臣也不会逃避,何惮乎远谪呢?”

    赵祯见他仍然要谏,召谕执政官说:“唐介身为谏官,论事是他的本职,却妄说文彦博是由嫔妃致宰相,这是什么话呢?至于谁做宰相,更不是他的职权所能干预,他竟引荐富弼,不是越权了吗?”

    当时文彦博正立在赵祯旁边,唐介指着文彦博问道:“文彦博!你应该自省!要有此事,不可隐瞒!”

    文彦博立即跪下奏道:“臣实不称职,愿退避,让给贤能。”

    赵祯更是大怒,喝令唐介滚出殿。

    修起居注蔡襄立即站出来解救,说唐介实是狂直,但纳谏是人主的美德,请求对唐介宽大处理。赵祯不听,贬唐介为春州别驾。

    中丞王举正立即起奏,说唐介纵然得罪陛下,还求陛下从轻发落,不应给如此重罚。

    赵祯似有所悟,改唐介徙英州。

    时过不久,赵祯访知张贵妃父张尧封曾做过文彦博父文洎门中客,张贵妃未入选时,曾拜认文彦博为伯父,张贵妃入宫专宠后,文彦博在益州任上,曾将蜀中有名的灯笼锦献入宫中,甚得张贵妃欢心。前唐介奏劾文彦博,确系事实,并非妄言。赵祯自悔冤屈了唐介,便罢免了文彦博相位,出知许州。

    后来,有人作诗咏事,有“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之句。究竟是真是假,无人考察,或许,织锦是由文夫人馈送,文彦博事先根本就不知道也说不定。

    文彦博罢相之后,枢密使夏竦这时候也死了,赵祯命庞籍为同平章事,高若讷为枢密使,梁适为参知政事,狄青为枢密副使。

    十终于出了个狠人

    1。狄青请战

    狄青是赵祯非常欣赏和信任的一员战将。后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决宋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人们视为救宋朝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为农,宝元年间,元昊叛宋,他应召入伍,投入到抗击西夏的战斗中。当时宋军屡打败仗,士兵中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情绪,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都是身先士卒,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手持利刃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对西夏的四年战争中,历经二十五战,身中八处伤。因作战勇敢,经略判官尹洙认为狄青是个人才,把他推荐给当时主持西北战事的韩琦和范仲淹。

    韩琦、范仲淹非常赏识狄青,认为他是个将才,只是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范仲淹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对他说,作将帅的人,要是不能晓畅古今,纵有谋勇,只能算是匹夫之勇,不足称道。他劝狄青多读一些书。

    从此以后,狄青发奋读书,研习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自身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渐积战功,官至马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是士兵出身,当时脸上仍然留着从军时的刺字。赵祯召见他时,命他敷药把脸上的刺字去掉,留着不雅观。狄青奏答道:“陛下以功提拔臣,不是为臣的门第;臣所以有今天,是因为脸上有这个印记,留着它可以劝勉军中士卒,所以不敢奉诏。”

    赵祯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这名爱将。宋、夏议和后,立即将狄青升为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后又授以枢密副使。

    俗小说中说狄青貌赛潘安,致有单单国公主临阵招亲之事。其实,那都是小说家们杜撰出来的,当时并无单单国,更没有什么单单国公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