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老滑头"处世 >

第17部分

"老滑头"处世-第17部分

小说: "老滑头"处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
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
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
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
继续纠缠。
第 159 页
积极“守愚”,以退为进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
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
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
本质。
天赋聪明,肯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运用和表现聪
明 。
“ 聪 明 ”是 个 很 值 得 玩 味 的 词,它 既 有“ 脑 子 好 ”“、反 应
快 ”“、思 维 敏捷 ”的 含 义,也隐 含 着“不 稳重 ”“

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俗话
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
老 子说“:大 巧若 拙,大 辩若 讷。”意 思是 最有 智慧 的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
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
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
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
第 160 页
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有更高的才华,这种才
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
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
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
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
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
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 还告 诫世 人“:不自 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 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
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
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
反 地,老 子告 诫 世人“:企者 不立,跨者 不 行。自 见者 不明,自
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
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
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为恃才放荡,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
聪明才智。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才不可露尽。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
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
自己的。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
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
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
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
第 161 页
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
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
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
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事不要点破。
譬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
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
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
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俗话有一句
叫“:枪 打 出 头 鸟。”这 话 你 争 着 说,必 定 犯 着 时 忌,或 说 中 别
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确
实使后人清醒。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
由。所以,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 ?因此,为官的
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
制 。
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
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四处可见,但
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
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
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
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
第 162 页
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
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
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
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
焉 耳。”百 川 合流,而成 其 大;土 石并 砌,以实 其 坚,这 才是 大
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
愚”。孔子 的弟子颜回 会“守愚 ”,深得其师的 喜爱。他 表面上
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
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
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
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
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字
幅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
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
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
了,硬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
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
可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
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
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儿有我”,专拣
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
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
种糊涂真正是“渗”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
第 163 页
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
时,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宽容、简朴和知
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
足的最高理想。
这种处世态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
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
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后得来的,即使在
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有意显示更遭批评
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
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
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
财富一定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多。所以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
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会受到
前所未有的赞扬。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
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到的
品质“。机巧”,是损害纯洁之心的一种污染剂。要变得聪明并
非是一件多难的事,而变成一个远非聪明所能企及的“愚
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人的学历比以往的人的
学历都要高得多,所以无论是在聪明的程度上,还是在伶俐
的程度上,也都超过以前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未必比
以前的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幸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只要我们能够虚心,他人所做的各种错事,我们全能找
出可原谅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做各种错事的可能,所
以更有原谅他人的必要。真正的同情是能体谅别人的苦衰,
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不是仅仅容忍就算了。用这样的眼光去
第 164 页
观察世态,自然只有欣然的同情、真挚的怜悯、博大的宽容
了 。
只有自己先原谅别人,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古语说,“人
至察则无徒”,即过于精明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朋友的。所
以,只有能宽容别人,别人也才能宽容自己。许多人往往是当
别人要得到某种东西时,自己就会惟恐在这方面损失了什么
利益,而千方百计地去阻挠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却认为这才是
“精明”。实 际上,完全不 是这样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
的超凡的智慧与美德。
在另一方面“,守愚”也象征着踏实工作之精神,即不为讨
好谁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工作。
做事欲为人知,或想做得漂亮,只不过是利己主义或自我
私欲的表现,只是求其私心之满足而已。而我们所说的“守
愚”,就是将机巧、炫耀之心剿杀殆尽,把所欲所求的虚妄之
心,一概予以否决,才能变得无心,变成“愚”,暗中行事,不为
名利,这样才具有人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守愚是世间最为
高尚的美德,即自发地只为“做事”,使人生的道路充满真正耀
眼的光辉,而在人生的实践之中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
度 。
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
成白痴的吗 ?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
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 ?晏子认为应该是
“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不可骄傲自
第 165 页
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一个人的功
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
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
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
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
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守愚是以退为进,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
功,但求无过的人,是不会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第 166 页
善于“藏巧,,
保存你的能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
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
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
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
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
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
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
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
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
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
伏藏是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
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伏藏的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
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
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第 167 页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高祖正带兵
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
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
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
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
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
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
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
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
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
章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
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您进入关
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
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
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
的 。”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
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比起萧何来,
王翦更胜一筹。
第 168 页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
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
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