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

第4部分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4部分

小说: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擒充戮窦四海清(2)

现在,夏政权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洛阳对峙中,唐和王世充方面都派人去和窦建德联络。对唐,窦建德表示愿和唐军联合。但是当唐军兵逼洛阳、王世充派人求救时,窦建德犹豫了。这时候,窦建德的中书侍郎刘彬劝说道:“天下大乱,唐得关西,郑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势。今唐举兵临郑,自秋涉冬,唐兵日增,郑地日蹙,唐强郑弱,势必不支。郑亡,则夏不能独存。不如解仇除忿,发兵救郑,夏击其外,郑攻其内,必能破唐。唐师既退,徐观其变,若郑可取则取之。并二国之兵,乘唐师之老,天下可取。”
这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象是又一场赤壁之战。窦建德接受了他的建议,即时派遣使者告知王世充,答应赴援。
窦建德没看清楚,在唐、郑对峙的阵势中,他有可能为王世充陪葬。可是若与唐朝方面联合,那么郑被消灭后,唐朝又绝不会与自己共存。窦建德若趁唐、郑对抗之机独立扩充自己的力量,会不会是更明智的选择?历史却没有如此发展。
武德四年(621)二月,李世民、王世充皆亲自出马,洛阳城外一场激战。叫喊声、砍杀声,震天动地,难解难分,从早上一直战至中午。王世充渐渐不支。李世民纵兵向前,直乘其后。王世充大败。被俘斩七八千人。
王世充退回洛阳城内。洛阳外围据点大多被唐军控制。
对阵战变成了攻坚战。
洛阳城守御甚严。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秦王率军四面攻之,夜以继日,竟是十多天不能攻克。
天亮出兵,日暮收兵,日复一日,只见伤亡,不见城破。秦王左右将士不免疲惫思归。
又一次夜幕降临,依然是攻而不破。撤围,秦王返回大营。
春临人间风犹冷,吹动帐外的树叶、旗帜,噗噗啪啪地响。
一向意气风发的秦王也不免面露忧容。自从起事以来,秦王打过多少胜仗,往往取之以奇,以少胜多。但是以前,都是可以等待时机,以奇取胜。唯有这一次,唐军是以进攻性兵力,外线作战,由不得他迁延等待,不得不进行这样硬对硬的攻坚战。
秦王在营帐里踱步。
卫士来报:“总管刘弘基求见。”
刘弘基进来,这位跟随李世民多年的勇将很明显流露出疲惫之色,真让秦王忧心。
“秦王,”只听得刘弘基说,“如今将近半个月不能攻下,伤亡已经是日甚一日,恐怕再攻下去也终是无益,我们还是先班师回朝,以后再图进取吧。”
秦王沉默不语。的确,刘弘基说的是实情。唐军的伤亡,与日俱增。
“秦王……”刘弘基再向前一步。
秦王摆摆手,示意他打住。“容我想想。”秦王说。
“秦王,外面还有众将领求见。”卫兵又报,声音惶惧。
“都进来!”秦王突然烦躁。
营帐一下子显得拥挤、沉闷。
“你们是不是都来请求班师?”秦王面无表情地问道,可是掩饰不住内心的不平静。
众将沉默。秦王转过身去,背对众人。
这些,都是旧日里英勇善战的骁将,可是现在,他们都像刘弘基一样,显得疲惫。秦王不愿意看见他们疲惫的神情。
一阵沉默,漫长,难耐!
秦王突然回头:“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怎能弃之而去!”秦王一双眼睛像利剑一样射向他的爱将们。
众将士一时惊住。
“传令下去!”秦王以一种不容商量的坚定和霸道,下令军中,“洛阳未破,必不还师,敢言班师者斩!”
众人屏息,不敢再言。看来秦王是铁了心要打下这一场攻坚战。
其实,秦王何尝不知道继续围攻的代价。可是他比别人多想到的是,现在若撤围,以后再来兴兵的代价是更难以想象的。总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才更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见识和主意,显示他敢干大事的决心和毅力。

擒充戮窦四海清(4)

追兵惧而止步,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次追者即将逼近,秦王都会回头射箭,必有倒毙于箭下者。颇像被狼尾随而一路扔骨头的农夫。秦王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在玩什么花招?追兵疑惑间,竟不敢再追。秦王却又放慢速度以诱之,如是到了秦王设下的埋伏之内。只听得呼喊声起,路边跃出数员大将,直向窦氏追兵冲杀过来。
原来如此!追兵哪里料得,转瞬间便乱作一团,被斩首三百余级,其中骁将殷秋、石瓒皆被擒获。
秦王于是书信告知窦建德,如此云云,谴责窦建德在唐和郑之间反复无常,劝窦建德还兵。
可是窦建德又岂是如此容易听劝?
次日一早,窦建德穷其全力发动进攻,北踞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绵亘二十里(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至黄河沿汜水一带),鼓行而进。两军在汜水两岸列阵对峙。秦王下令军中:“只管休息,等待命令。”
至午时,报:“窦建德士卒饥渴,正争相饮水,阵容不整。”
秦王下令三军:“全力出击!”
秦王轻骑当先,三军排山倒海!窦军措手不及,大败。窦建德中槊受伤,退至牛口渚(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东北),被唐军所俘。
王世充所属偃师(今河南偃师)、巩县(今河南巩县)等地相继来降。大势已去,王世充随即也投降。中原、河北一带遂平。
封德彝入贺,李世民笑曰:“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七月甲子,长安城的大街上,百姓夹道欢呼。街中铁骑万匹,前后鼓吹。为首一匹骏马,马上披黄金甲者,正是凯旋归来的秦王李世民!只见他意气风发,频频向众人拱手致谢。紧随其后的齐王元吉、李世等二十五位将领,也跟着频频致意。
这一天,秦王享尽了胜利的荣耀。
九月,高祖述秦王功劳,特置天策上将府,位在王公之上。十月,以秦王为天策上将,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
这天策上将府,设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军咨祭酒、典签、主簿、诸曹参军事等官。诸曹还配有令史、书令史等吏,俨然一个职能齐全的庞大军事指挥机构。天策上将府是秦王府之外的独立机构,掌管国家征讨之事。这是在朝廷之外另立朝廷,高祖无可奈何地把李世民抬高到了这一步,且不知下一步将如何收场?
秦王又在府中开置文学馆,招纳四方文学之士,以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号十八学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秦王的谋臣策士。秦王经常到文学馆中,与他们讨论古今典籍,有时谈到夜深才罢。
此时的秦王,有着政治家的志向高远、胸襟宽阔,礼贤下士、善驭群下;有着军事家的谙熟兵法、足智多谋,横戈跃马、师出必捷。俨然是唐初政界、军界一颗最夺目的明星。
武德四年(621)年底,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出战河北,对付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后的强敌之一刘黑闼。李世民用军事手段暂时把刘黑闼的力量镇压下去,不久再反。在魏徵的建议下,太子建成请缨出战,于武德六年(623)正月平定了刘黑闼,困扰唐朝多年的河北地区,至此得以基本平定。
在此前后,唐朝于武德五年(622),收降了岭南的冯盎,以其地置八州。同年,据有虔州(今江西赣州)的林士弘死,唐朝的统治范围把江南和岭南连接起来。武德七年(624),在丹阳(今属江苏)称宋帝的辅公被执杀,江南彻底平定。
至此,唐朝统一大业完成。

秦王破阵乐(1)

进入国家典礼的丰功伟绩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此曲随着李世民征讨四方,逐渐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徵等制歌词,发展成为宫廷典礼及各种重大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贞观七年(633),唐太宗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皆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此舞以其浓厚的战阵气息和强大的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后称《神功破阵乐》,高宗时,修入雅乐,名曰《七德》。此后一直是唐朝国家庆典中的主要乐舞。元和时,白居易有《七德舞》诗,纪太宗盛德之事。诗曰: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此乐舞还流传到海外,甚至引起了印度的关注。隋唐之际,天竺与中国没有交往。贞观初年,玄奘至天竺,其国王尸罗逸多谓玄奘曰:“闻说中国出了个圣王,作了一首《秦王破阵乐》。请为我说说秦王之为人。”玄奘把太宗的圣德好好地数给他听。天竺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说:“果真如此,我一定去亲自朝见。”贞观十五年(641),他自称摩伽佗王,遣使朝贡。太宗于是派遣云骑尉梁怀往通其国。天竺也因此遣使随怀来朝。
唐朝开国战争中的李世民,为自己创造了常胜将军的神话,也为其后来成长为一代圣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心理基础。他因此有了超常的自信。还在贞观七年(633)他亲自编制好这首乐舞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自信和气度。
当时,太常卿萧奏言:“今《破阵乐》,天下之所共传,然赞美盛德之形容,尚有所未尽。前后之所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臣愿图其形状,以写战胜攻取之容。”
太宗曰:“朕当四方未定,因为天下救焚拯溺,故不获已,乃行战伐之事,所以人间遂有此舞,国家因兹亦制其曲。然雅乐之容,止得陈其梗概,若委曲写之,则其状易识。朕以现在将相,多有曾经受彼驱使者,既经为一日君臣,今若重见其被擒获之势,必当有所不忍,我为此等,所以不为也。”
萧谢曰:“此事非臣思虑所及。”
只有自信者才能真正作到谦虚,也只有胜利者才能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多留一些情面。如今的唐太宗,在国家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其当年的赫赫战功。他在和萧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十余年前的戎马生涯和已经远逝的硝烟,犹如昨日才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如在眼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参与策划太原起兵;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六月,李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隋恭帝义宁元年七月,参与攻取霍邑之战;八月,李世民等克宋老生;隋恭帝义宁元年九月,威胁河东;十一月,攻克长安;隋恭帝义宁元年十二月,李世民破薛举父子于扶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初,败屈突通,屈突通投降;唐高祖武德元年九月至十一月,李世民败薛仁果;唐高祖武德二(619)年,平河西,执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李世民败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三(620)年七月至四年(621)七月,平王世充、窦建德;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至十一月,李靖等平萧铣。长江中游和岭南一带统一;

秦王破阵乐(2)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十二月至六年(623)正月,平刘黑闼。同时平徐圆朗;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平杜伏威、辅公,长江下游和东南一带统一;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突厥寇边,太宗与遇于豳州,从百骑与其可汗语,乃盟而去。
在这些战争中,除了平屈突通、平河西、平萧铣、平杜伏威和辅公,李世民或者参与其中并起了重要作用,或者直接领导。特别是打薛举、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是唐朝统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几场战争,也是打得最艰难的几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李世民显示了对兵法的熟谙。在每一次战争之后,李世民所做的另一件事:安抚降众,收罗人才,对他的成长意义尤其重大。同时,正是在这长期的南征北战中,李世民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将领。当他被誉为“常胜将军”时,他无愧于这个称号。
可是四处征战出色的李世民,他的赫赫战功,是给了他常胜将军的骄傲光环?还是给了太子有形无形的压力?是给了他功劳过大、为兄弟所不容的尴尬?还是膨胀了他的野心?且留待后论。


贰 瓦岗英雄殊途同归

半生英雄,身首异处(1)

武德元年(618),李密败于王世充。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原来李密的许多部下都投降了王世充,剩下的跟着他逃到了王伯当据守的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晚上众人坐在一起,个个垂头丧气,气氛一片惨淡。李密先开了口:“咱们这几天休整一下,然后再去打王世充那个狗贼。我们南临黄河,北靠太行,东面再联络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的徐世,不愁大事不成。”但座中诸将纷纷说:“我们才刚刚吃了败仗,大家现在都人心惶惶,如果还继续这样,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叛逃。而且将士们都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啊。”李密听了心中一沉。众将中本来就有和自己不一心的,现在更不能强逼他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今之计唯有如此这般。
李密长叹口气,幽幽说道:“我李密之所以有今天,都是靠着大家,将士们不愿意,也是人之常情啊。都是我一意孤行,才连累各位到今天这地步,我真是百死也不能赎罪呀。”说罢,举剑就要自刎。王伯当一个箭步,上去夺下宝剑,抱着李密落下泪来,李密也掩面而泣。众人看到李密如此自责,也都又感动又伤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密这时又说:“若蒙大家不弃,那就随我李密一起归唐如何?虽然说功业不成,但富贵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