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12部分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12部分

小说: 刘备:"常败"的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得了小沛,立即挥军东下,围困下邳。下邳守将关羽麾下仅有两三千人,无力出击,只得闭城死守。曹操也不攻城,而是下令把刘备的妻室儿女推到阵前,要挟关羽献城出降,否则便一一处决人质。在城楼之上眺望的关羽,见嫂嫂和侄儿女共数十人,头发散乱,衣衫不整,在凛冽的寒风中,哭叫二叔救命,心中有如刀绞一般。他思前想后,觉得反正是孤城难以久守,不如献城救这数十条无辜生命。于是,铮铮硬汉大丈夫把牙一咬,下令打出白幡,举手投降。

曹操兵出一旬,即连克二城,清定东方。在此期间,尽管有人向袁绍献计,要他偷袭许县,袁绍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如愿以偿的曹操,带着大批战利品打道回府。而刘备此际,却正如曹操《短歌行》诗句所描写的“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乌鹊,在孔子的家乡鲁县(在今山东曲阜市)徘徊。这正是:

寄人篱下难长久,有志男儿当自强。

要知道再次遭受重大挫折的刘备,又如何到袁绍手下去躲风避雨的,请看下文分解。

一一 败投袁绍

刘备一行数十人,逃出小沛,向北狂奔,一直跑到二百里开外的鲁国鲁县境内,完全甩掉追兵之后,才把速度放慢下来。这鲁县即是孔夫子的故乡。想当初,既贫且贱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远千里,周游列国,求售于诸侯,结果却是四处碰壁。史籍说他“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甚至被郑国人讥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狗”。此时此刻刘备的处境和遭遇,与当年的大成至圣先师相比,恐怕是不相上下。好在刘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屡受挫折,依然不气馁,不丧志。这天傍晚,刘备与众人在洙、泗二水的交汇处解鞍露营。他饮马江滨,注视着在夕阳余晖映照下的一江春水,心中却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明日向何处去?

左思右想,他还是觉得以投奔袁绍为佳。这倒不仅因为现今自己距袁绍所在的青州和冀州最近,更主要原因,还在于当今割据群雄中,只有袁绍的势力比曹操大。自己既已和曹操结下深仇大恨,那就要找一个降得住仇人的靠山,这个道理大概毛头少年也懂。此外,袁绍和自己关系一直不错,此去必定不会吃闭门羹。

想到这里,刘备忽然又回忆起一件往事。这使他投奔袁绍的决心更加坚定不说,而且还看到了投奔袁绍的最佳途径。

原来,刘备五年前任豫州牧时,曾经荐举袁绍的长子为茂才。用当时的话来说,刘备乃是袁谭的“举将”或者“举主”。东汉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承袭西汉旧法,以“察举”为正途大道。其中“察”是针对“孝廉”一科而言,系由郡国守相按每二十万人口岁举一人的比例推荐,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有所交代,无须再说。至于“举”,则是针对“秀才”一科而言。顾名思义,“孝廉”重在人的品德,“秀才”重在人的才能。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为避天子名讳,“秀才”又改名“茂才”。具体执行“举茂才”使命者,除某些中央官员外,主要是各州的州牧或者刺史。无论州之人口多少,一律每州岁举一人。东汉全国十三州,每州人口随便也在百万以上。百万人中争魁夺冠,自然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史称东吴的陆逊协助吕蒙袭杀关羽夺得荆州后,吴主孙权为了使他得到特别的荣耀,尽管陆逊其时已经拜将封侯,仍然命扬州牧补举陆逊为当年扬州的茂才。这正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事,可见当时人是多么重视“茂才”这块金字招牌。袁绍是汝南郡汝阳县人氏,隶属豫州,所以其子袁谭应由刘备举荐。古语云:“才过百人曰豪,千人曰杰。”袁谭居百万人中第一,其才能不是比豪杰还豪杰么?其实,他不过是仅具中等偏上的才能而已。东汉中期以后,选举之风渐滥,多重门第而忽实才,以致有“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讽刺民谣流传市井。袁谭得举茂才,他那“四世三公”的高贵门阀起了主要的作用,可见我们的刘玄德临民为政,有时亦未能免俗。

俗不俗暂且休提,倒是与袁家这层关系,大有利用之价值。令刘备高兴不已的是,他从北来的行人口中得知:袁谭现今正在青州做刺史,其驻节之地就在刘备曾经任官的平原国平原县,距此不过三百余里。于是,刘备立即决定派孙乾和糜竺两位幕僚打前阵,先去平原联络袁谭。如袁谭出面在其父袁绍前美言一番,事情就好办了。

孙、糜二人领命,立即上路先行。孙乾已经去袁绍处当过一回说客,熟门熟路,四天后就抵达平原,而且见到袁谭本人。

袁谭虽然年岁不大,却非常记念旧情。他一听说自己的举主落难无归,当即慨然言道:“刘左将军天下英雄,信义著于四海,今为曹贼所逼,路人亦欲救之,谭昔蒙举拔,更不得辞!”

于是,袁谭当天即亲率两千人马,随孙乾与糜竺南下去恭迎刘备。数日之后,刘备终于在平原得到安身之处,袁谭对他自有一番热诚款待,这也无须细说。与此同时,袁谭又派出特使,驰赴平原西南四百里外的冀州魏郡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向驻在那里的袁绍报告一切。

此刻袁绍正在邺城指挥对曹操的决战。他的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刚刚向天下各州郡发出。这篇洋洋洒洒千余言的长檄,出自袁绍掌管文书的幕僚陈琳之手。陈琳是当时文坛健将,在“建安七子”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檄文历数曹操之罪状后,号召天下忠臣义士一起动手打倒曹操。袁绍本是一个喜好虚名的人,他既然以盟主的口气出来号召诸侯讨贼勤王,自然十分希望出现一呼百诺的效果。而今檄文刚一发布,即有身任朝廷高官显职而且社会知名度甚高的刘备来投奔自己,虽然其人已经近于光杆司令,但是此举的宣传价值和社会影响却绝对不可低估。心花怒放的袁绍,决定给予刘备特殊的礼遇,以收人心于天下。

不久,袁绍派出的专使到达平原,恭请刘备移驾邺城。刘备出发之后,袁绍又从邺城派出军队,沿途护送贵宾。在这戎马倥偬之际,作为十万兵马主帅的袁绍,竟然又亲自驰出二百里外,去迎接刘备。这一切,真令落难的刘玄德受宠若惊了。

刘备在袁绍这里落脚安身之后,袁绍送了他数百人马,他自己一些流散的旧部也纷纷来归。旬月之间,他又有了将近两千人的队伍。

这年二月,袁绍由邺城南下,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在这里设立对曹作战的前线指挥部。名为盟军实乃下属的刘备,亦随同南下助战。

黄河两岸战云密布。袁绍和曹操双方的智囊团都在绞尽脑汁,构思妙计良谋,将士们则刀剑出鞘,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袁绍自恃兵多将广,抢先动手。他令手下先锋颜良率军一万渡过黄河,直扑曹军的前哨据点白马县城(今河南滑县东)。至此,历史上著名的官渡大战便拉开了序幕。

黄河南岸的曹军主力四万人,集结在白马西南二百里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一带。白马吃紧的消息传来,曹操十分焦急,因为白马与官渡的大本营互为掎角,唇齿相依,一旦有失,官渡便成难鸣的孤掌。于是,他采用谋臣荀攸之计,自率主力部队,大造声势,佯装要在白马以西约一百里处的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强渡黄河,直捣袁绍的大后方。待黎阳的袁绍分兵西上阻截,从而力量分散之际,曹操却突然率领数千精兵向东驰援白马。曹军到达白马以西十余里时,正在起劲攻城的颜良才察觉,他慌忙放弃攻城,来战曹操。

当下两军对峙,鼓角齐鸣。只见曹操麾下杀出一彪轻骑,为首一员战将,把一柄长矛舞得飞转,胸前一绺美髯长须迎风飘舞,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披靡。颜良正在指挥部下行动,不料这员骁将已经冲到麾盖之下,手起矛落,颜良就被刺死落马在尘土之中。主将一死,颜良手下的人马顿时作鸟兽散,白马之围遂解。

这员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角色,不是别人,即是刘备的义弟关羽。关羽在下邳投降曹操之后,曹操爱其为人重情好义,武勇绝伦,故而对之优礼备至,希望感化他为自己长期效力。但是,关羽一心想与兄长相聚,不愿改换门庭。为了不负曹操厚爱,他一心想在脱离曹营前立一大功表示谢意。诛杀颜良,关羽这一心愿也就了矣。尽管曹操马上封了他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他也不改初衷。不久,关羽就离开曹营而去,这是后话。

关羽骑马时所使用的兵器,此处须得作一特别说明。后世所谓青龙偃月刀这种神奇兵器,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当时将领在马上所使用的长柄兵器,最具威力者是直刺型的长矛。《三国志·关羽传》对于他杀死颜良的具体记述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既然他的动作是直向的“刺”,那么他当时所使用的长柄兵器,也应当是长矛,而非用于横砍的大刀。

前锋颜良失利的消息传到黎阳,袁绍大为震怒。一万人马受损他都不甚心痛,唯有这颜良丧生令他惋惜不已,因为颜良是他麾下第一员骁将,须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呀!盛怒之下,袁绍不顾谋士沮授的劝阻,下令全军从黎阳渡河,追击曹操。

袁绍发怒之时,寄人篱下的刘备觉得十分尴尬。你在人家这里享受贵宾礼遇,你的义弟又把人家先锋官的脑袋搬了家,这不是有吃里爬外之嫌么?尽管袁绍没有对自己恶语相向,一直以笃于信义自许的刘备却很觉过意不去。为了有所弥补,刘备便自请为渡河袁军的前锋,与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一起追击曹操。

此时,曹操已把白马的一批军事物资运到延津,并且正准备转运回官渡。这批辎重车辆刚从延津出发,刘备和文丑的追兵便赶到了。

曹操见敌军的骑兵涌来五六千之多,而自己手下的骑兵却不满六百,不施智计势难转危为安。于是,他立刻命令押运辎重车辆的将士,把各自车上装载的金银布帛等诸般财物抛撒在道旁路边。待到后面的敌军追兵纷纷下马往自己的口袋中塞东西时,曹操突然杀一回马枪,六百铁骑如风驰电闪般向那乱哄哄捡便宜的队伍冲去。

刘备属下的三千骑兵,有一半是前两天渡河时才从袁绍麾下调拨来的。这些骄兵悍将,并没有把刘备这位寄寓者放在眼里,所以一看到道旁路边那些流光溢彩的财物时,带头不听禁令下马抢夺者,便是刘备手下这帮骑士。老子说得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亏得麾下的队伍先乱,使刘备最早看到失败的征兆,及时把张飞、赵云召到身边作好应变准备。三人刚刚靠拢,曹操那六百铁骑便冲杀过来,其势锐不可当。在张、赵二将的奋力护卫之下,刘备匆匆向东退走,得以侥幸逃生。而反应较迟的文丑,则死于曹军的乱箭之下。

曹操再战告捷,得意洋洋地还军官渡,准备与袁绍作最后的决战。连失两阵的袁绍倍加恼怒,他自恃元气未伤,挥兵径进,一直到达官渡以北三十里左右的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才停住马蹄。两军相持的局面,从夏四月延续到了秋七月。

这几个月刘备过得很苦。军旅生活的艰辛倒无所谓,“铠甲生虮虱”的日子他早已过惯了,最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抑郁不舒。首先,在这几个月间,他对袁绍其人及其营垒的内部状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发觉:袁绍的性格,表面看来十分弘雅大度,其实内里却容不得人。由于主帅“外宽内忌”,其内部便呈现忠正者见疏,而佞邪者受宠的局面。白马、延津两次前哨战失利,袁绍行军刚愎自用是一条最主要的原因。反观曹营,不仅上下同心,而且主帅从善如流,故而奇计迭出,连连获胜。从种种迹象来看,官渡决战,袁绍这方可能凶多吉少。而自己目前却托身于袁军之中,眼睁睁看着大难将至但又回天乏术,这怎么能不使人忧心忡忡?其次,白马、延津两战失利,多少与刘备有关涉。前一役是其义弟杀了颜良,后一战中文丑阵亡而他却安然逃生。袁绍虽然一点没有埋怨,但其部属中不免有人暗中议论。这些风言风语传到刘备耳中,其心中是何滋味不需形容便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刘备在痛苦中熬到了七月,终于得到一个摆脱上述精神痛苦的机会。

这年七月间,豫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县北)有黄巾军的余众举兵起事,反对曹操,声援袁绍。其头领姓刘名辟,活动的区域正在曹操的大本营许县以南二三百里间。消息传来,刘备立即去见袁绍,请求带领本部兵马到汝南,会同刘辟骚扰曹操后方,使之不能专力用兵官渡。

刘备的打算,一是想借此机会,独立行动以建功劳,上报袁绍,下弭流言。二是远离袁、曹决战的官渡,以免成为因城门失火而受殃的池鱼。袁绍听了他的请求,心想,你留在官渡也帮不了我什么忙,不如让你去袭击曹操的后背,或许还能助我一臂之力,当下痛快应允。三天之后,刘备即带领本部两千将士离开官渡,奔赴汝南。

刘备由官渡取道西南三百里,再折向东南行三百里后,即从许县的正北绕到了正南。他与刘辟一会合,就立刻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攻略城池,焚烧仓库,许县以南顿时局势动荡不安,不少地方相继打出反曹应袁的旗帜。(文*冇*人-冇…书-屋-W-Γ-S-H-U)刘备的军队,甚至占领了许县以南仅六十里的强县(今河南临颍县东),兵锋直逼临时首都许县的南郊。

曹操没有想到,手下败将竟然神不知鬼不觉跑到自己后院,放了一把烈火,气得咬牙切齿,怒发冲冠。他当即派出堂弟曹仁,率轻骑两千五百,星夜驰回许县消灭刘备。这曹仁字子孝,是曹操军中第一员勇将,连威震三军的张辽,比起他来也略逊一筹。曹仁不光有勇,而且有谋。他这两千五百铁甲骑兵,又是百里挑一的壮士。所以他的人马回转许县后,刘备的快乐时光就趋于尾声了。

刘备对曹仁连战皆败,只好往西南方向退却。他越过汝水,经定陵、昆阳两县(分别在今河南舞阳县、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