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

第42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42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认为,诙谐可笑的举止只是东方朔掩饰自己内心本质的一种手段。其实东方朔根本没有做到大隐。在他内心的深处还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就东方朔那个人来说,他与中国其他读书人一样,有着济世安邦的政治抱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花了不少笔墨也记载了不少东方朔治国安民的事迹。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历史只记住了一个另类奇才东方朔?为什么东方朔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放荡不羁的形象呢?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东方朔的真面目和一般读书人没有区别,就是辅佐明君治平天下。这和一般读书人没有区别,大家记不住。大家记住的都是每个人最具有个性色彩的一面。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能记住他最有个性的一面。东方朔治国安民这一套没有个性色彩。东方朔最具有个性色彩的是他的滑稽,是他的恶搞。这是一个他最有个性的,所以被人们记住了。所以一个历史人物,他最后流传下来的真相,未必就是他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通过东方朔可以悟出来一个道理,集体思维的惯性是足以在历史背后重新塑造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以解读历史人物非常困难的一点,就是我们记住的历史未必是真实的历史。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小说影响。上一集我们所讲的东方朔的故事都出自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正史记载。有史可查是真正的历史记载下来的。凡是野史记载的,比如像《东方朔别传》,还有小说中间记载的我们一律没有讲。但是东方朔这个人,由于他的个性色彩,非常另类。所以东方朔在世的时候,就流传了很多和他无关的事情。到了东方朔的身后,他死了以后,出现了很多小故事,都是说是东方朔的。我们举两个小故事来说一说。有一个小故事叫做《怪哉》。说一天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看见路上有一个紫红色的小虫子。这个小虫子长得非常奇特。它像人一样,有头也有五官,谁都不认识。然后就召东方朔来看,问东方朔这是什么动物?东方朔说这个小昆虫的名字叫做怪哉。为什么叫做怪哉呢?因为在秦朝的时候,法律非常严酷,把很多无辜的老百姓打到监狱里去。老百姓在监狱里面,就对天感叹:“怪哉怪哉”,感动了上天,上天就造出来这个小虫子叫怪哉。他说我估计,这个地方一定是当年秦朝监狱的所在地。汉武帝派人一查地图,果然是当年一个监狱所在地。汉武帝就问这个虫子怎么消呢?他说我只知道借酒浇愁,既然他是仇怨化成的,把他放到酒里,就一定能够消灭。汉武帝就拿了一个酒杯,然后把小虫子往酒里一放,果然化了。这个是传说中间的东方朔的故事,这是野史,不是正史。但是这类故事流传得非常广,还有一个故事叫《仙酒》,传说,这也是野史。传说君山出产一种仙酒。这酒喝了以后,人可以成仙。所以汉武帝非常希望成仙。所以汉武帝就派人去找这个仙酒,果然找到了一瓶仙酒。汉武帝还不敢喝。洗沐,把身上洗干净,斋戒了七天然后准备去喝。等他去喝他发现那个酒被人偷喝了。一查谁偷喝了,东方朔。汉武帝这个气啊,他好不容易找来一瓶仙酒,等了七天,我来喝了你给喝走了。汉武帝下令马上把东方朔给杀了。东方朔说别忙,这个酒如果真喝了能够成仙的话,你杀不死我,我已经成仙了。你怎么能杀死我呢?假如这个酒不是成仙的仙酒,真是假冒伪劣,那么你杀了我也没有用。他本来就是假的,我喝的是假酒,你没有必要杀我。这画一讲,汉武帝一听是这个理。是仙酒你杀不死他,是假酒你没有必要杀他。就这东方朔是白喝了一瓶仙酒,也没有受到惩罚。诸如这类的故事太多,我不讲了,这都是野史,小说中的记载。恰恰是野史、小说中的记载,把这种东西渲染得太多了。我们记住了另类奇才东方朔,忘记真正的治国奇才东方朔。所以这就是历史上东方朔的真正两面。如果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东方朔。所以我们讲到这里边,实际上我们可以体察到,其实东方朔是很痛苦的,他有抱负有正义感。但他的抱负不能实现,他整天装疯卖傻。他要不那样搞笑,不那样恶搞就无法生存。他的正儿八经的建议,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汉武帝始终把东方朔划到另类去了。入了另册,弄臣。所以东方朔一开始就搭错车了,他一搭错车,弄得他一生都很被动,搞得他一生都很痛苦。汉武帝需要弄臣,但是更需要重臣。汉武帝一生的事业就是和匈奴的作战。而在作战中间,卫青和霍去病是他最倚重的重臣。那么在今后的对匈作战中卫青如何表现呢?他的一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看下集,《一代将星》。


第30讲一代将星

【画外音】在汉武帝一生中,和匈奴作战的时间非常长。而卫青是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但是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错综复杂。卫青和汉武帝既是重臣和君主的关系,又有姻亲的关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后来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下,卫青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到底如何?从卑微骑奴到一代名将。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一代将星》。
我觉得卫青这个人,我们不能只看他在抗击匈奴中间的军事才能,他立的战功。这样来看,卫青的一生就是个流水帐,某年打什么?某年打什么?我觉得我们要了解卫青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看卫青这个人的人品。我觉得卫青的人品中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为人谦恭。这是卫青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卫青为人的谦恭和他早年的际遇关系非常密切。他早年是个私生子。这一个背景导致他在卫家还有在他的生父之家都不受重视。这一个境遇给他打了一个很深的烙印。所以卫青的性格就从童年时期培养起来的沉稳、谦恭。即使他后来贵为大将军,他的谦恭的性格没有变化。这个人的处事很低调。这是是他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卫青长期在官场上历练。官场历练给他带来的政治智慧也形成了他的这种沉稳、谦恭的性格。下面我们就从两件事情上来看一看卫青的谦恭的性格。第一件事,既关系到卫青本人也关系到卫青的三个儿子。这件事就是在元朔五年。这一年卫青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战斗,叫漠南之战,在大漠以南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这一仗打完以后,汉武帝就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这是很少见的。而卫青的三个儿子被封侯的时候,卫青的三个儿子在襁褓之中,非常小。结果汉武帝不但封了卫青,而且把他三个儿子封了侯。卫青听说自己儿子封侯以后,坚决要求辞封。卫青专门给汉武帝上了个奏章,说:我能够在军中供职,已经是天幸了,仰仗着陛下的神威和将士们的英勇,我打了胜仗,给了我这么多封赏,我已经感恩不尽啊。我的三个儿子,那么小,没有功劳,不应当受封。坚决推辞。结果这个时期,他是怎么辞也辞不掉,汉武帝坚持封他,也封他三个儿子为侯。同时卫青在给武帝的奏章中间还提出来,不要光封我,打仗立功的是我手下的将士,应当封我手下的将士。结果汉武帝说我知道你手下的将士立了很大的功。结果汉武帝就封了他手下七个将军为侯,三个将军为关内侯。我们看出来,在这件事情,在封侯这件事情上,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辞封,二是争封。辞自己三个儿子之封,为手下的将士争封。这一辞一争显示了卫青的人品。这为他带来了很大的官声,很清明的官声,也赢得了很高的人气,也凝聚了军队的战斗力。我们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卫青的人品很谦恭,他是个很低调的人。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当卫青做了大将军以后,汉武帝希望所有的人对卫青格外地尊重。当时朝中的百官见到卫青以后都行拜礼。只有一个人不拜,汲黯,我们前面讲过。汲黯不拜。有人就点拨汲黯,说你这小子别啦。连皇上都希望大臣拜大将军,你为什么执意不拜。汲黯说:大将军有我一个执意不拜的人,他的地位就下降了吗?并不会因为这就下降,所以我不拜。这件事情传到了卫青的耳朵里。卫青听过以后,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很有思想,对汲黯更敬重了。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件事情,我们不知道的是卫青出于真心还是出于作秀。这个我们不清楚。但是无论是真心还是作秀。能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外戚、作为一个大将军,都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卫青性格中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人谦恭。这是他一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得把握卫青这个人。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卫青是一个非常谦恭的人,即使在姐姐卫子夫最受宠爱、自己战功最为显赫之时,他也没有骄横跋扈。卫青从地位卑微的家奴摇身一变成为威震四海的大将军是因为汉武帝的赏识提拔和卫青的卓越战功。所以在卫青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就是和汉武帝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卫青本人以及卫氏家族的盛衰。而汉武帝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点,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我大致上划分为这么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蜜月期。两人关系非常好。这个时间是什么时间呢?卫子夫刚刚得宠,卫青刚刚入宫。汉武帝这个时候十分宠爱卫子夫,爱屋及乌所以也宠卫青。这个时候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最简单。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姻亲关系,就是亲戚关系。这个时期关系最简单,也是两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第二个时期,微妙时期。就是卫青的才能,特别是军事才能逐渐被汉武帝发现,挖掘的时期。这个时候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我把它称作为“微妙期”,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个时期大致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元朔五年。这一年很关键,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漠南之战结束以后,汉武帝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我们讲过汉代的大将军,是最高军职,是轻易不授的。而这个时候,卫青被封为大将军。一方面汉武帝充分肯定了卫青的军事才能,肯定了卫青在抗击匈奴中间的贡献。同时汉武帝在跟卫青的关系在悄悄地变化。你想想这个卫青是个什么角色呢?第一是武帝朝第一位军事将领,最重要的军事将领,第一位大将军。这时他俩的关系有了君王和重臣的关系,他不是一般的臣子。我们前面讲过很多弄臣,像我们前面讲过的司马相如啊,像东方朔啊这些人无足轻重的。这些人在汉武帝的眼中是无所谓的。而卫青不一样,重臣。君王和重臣的关系是微妙的这是一层关系。再一个卫青是皇后的弟弟,这是第二层关系,得到皇后的支持。第三,卫青是太子的舅舅,他跟太子还有关系。这样三重关系重叠起来,汉武帝对卫青的感觉就变化了。汉武帝是一个极端独裁的人,也是非常精通帝王之术的人。当他发现了卫青,重用了卫青,重赏了卫青,封他为大将军之后,他其实对卫青有了戒备之心。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替代卫青。一方面重用他,但是一方面他已经有了防卫青之心。两人关系进入微妙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卫青已经被汉武帝惦记上了,这是第二个时期。
【画外音】在汉匈战争之中,卫青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军事统帅才能。但是正是因为卫青连续立功,卫氏家族的势力迅速膨胀,让汉武帝渐渐有了戒心。就在这个微妙时期,卫青官拜大将军不久,出现另一个耀眼的将星。他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比卫青更为尊崇的地位。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第三个时期,倦怠时期。就是卫青当了大将军的第二年,元朔六年这一年,汉武帝这一朝又出现了重大事件。什么重大事件呢?汉武帝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统帅,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私生子。但是霍去病的经历和卫青是截然不同。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霍去病从小嘴里边是含着一个银汤匙长大的。他是在富贵中间长大的。他没有卫青那一个骑奴的出身。他虽然也是私生子,但是他的待遇跟卫青的人生经历大不相同。而霍去病这个人又非常豪爽,所以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元朔六年的时候汉武帝发现了霍去病。而且这一年,他第一次派霍去病跟随卫青出征,交代卫青,一定要关照剽姚校尉就是霍去病。然后给了霍去病八百壮士,霍去病的打仗又是不按常规的打法,他是长驱直入,长途奔袭,寻找战机,伺机歼敌。他用了八百个骑兵,斩杀了匈奴二千零八十个人。立了大功。因为他杀敌的人数大大超过他自己的兵力。回来以后,汉武帝太高兴了,高兴得就当场封他为冠军侯。所谓冠军就是军锋之冠。当然一年封侯这是非常罕见的。我们要考虑这个时候汉武帝的高兴,其实是多重因素的。第一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将领,第二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抑制卫青的王牌。
【画外音】霍去病马上成为了最宠爱的臣子,在短短地三年内,霍去病四次受封,功封万户侯。就在霍去病迅速窜红的时候,卫青却沉寂了。最为明显的是元狩二年,霍去病一年之内三次出征攻打匈奴,履立奇功。但是卫青整整一年没有出征。汉武帝这样冷落卫青,难道仅仅是因为简单的喜新厌旧吗?在汉武帝迅速捧红霍去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我们知道将军的价值就在于战场,如果将军不上战场,将军的价值等于零。一个人的价值其实取决于他的使用价值,如果你的使用价值不存在了,那么你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霍去病,这一年三次被使用。卫青这一年是整整闲了一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对于卫青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一年,这一年很难受。虽然霍去病立功也是他们家里的人,但是毕竟是两个人啊。霍帅和卫帅到底不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