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景山的晚风 >

第26部分

景山的晚风-第26部分

小说: 景山的晚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阳。他临撤之前,再次遗书明朝廷,表达了议和的意向,把事情做得有条有理。不久,他又派遣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率5000兵马前去换防,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至五月初,孙承宗先后收复4城,把后金兵赶出长城,局势才稍稍平息。阿敏在撤退时,下令对永平、迁安进行了残酷的屠城,给明朝只留下了空城。    
    


第四章 后金的挑战活剐袁崇焕

    与皇太极相比,崇祯帝的表现要差多了。    
    各路兵马的败报频繁传来,令崇祯帝又急又恨,而更多的是无奈。他一度竟躺倒不干了。他不理朝政,不见群臣,急得大臣们直跺脚,顺天府尹刘宗周上疏劝说道:    
    “国势强弱,视人心安危。乞陛下出御皇极门,延见百僚,明言宗庙山陵在此,固守外无他计。”    
    刘宗周说得很对。在这种时候,你做皇帝的一举一动,对人心士气影响很大,只能鼓气,绝不能泄气。这位刘宗周,也是犟脾气,他从清晨把奏疏呈上去后,就跪在宫门外,等候崇祯帝的答复,一直跪到太阳落山,崇祯答应召见群臣后才站起来。    
    战局的每况愈下,又令朝中的党争激烈起来。    
    袁崇焕被逮捕后,便有人跳出来挖他的后台。有两位御史,一姓高,一姓史,率先跳了出来,攻击阁臣钱龙锡。这两位御史,本是阉党,在被起用时,钱龙锡曾竭力反对。因此他们便用袁崇焕之事来攻击钱龙锡,说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诸事,都是钱龙锡幕后指使,要求皇帝治其罪。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钱龙锡称病辞职。    
    由于钱龙锡辞职,崇祯帝便命礼部右侍郎周延儒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不久再命何如宠、钱象坤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两人开始不干,崇祯帝严令立即入阁办事。周延儒从此得势。    
    到崇祯三年(1630)正月,有一位靠捐资升官的中书舍人加尚宝司卿的原抱奇,跳出来攻击首辅韩鑛,说韩鑛属无能之辈,又是袁崇焕的座主,请求皇帝罢免他。韩鑛的门生、左庶子丁进和、工部主事李逢申也反戈一击,攻击韩鑛。韩鑛感到心寒,再三要求辞职,崇祯帝最终同意。    
    韩鑛素以稳重老成、办事干练著称。由他任首辅,文官系统尚能维持。而崇祯帝放他一走,朝政便急剧恶化,正人君子一个个不安其位了。    
    二月,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被迫辞职。    
    三月,首辅李标即任不到两个月,也辞职归里。    
    与此同时,周延儒逐步把持朝政。此年六月,温体仁与吴宗达一起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温体仁因诬陷钱谦益,引起不少人的厌恶,朝臣纷纷上书揭发他的丑事。然而,攻击越多,崇祯帝反而觉得温体仁没有结党营私,值得信任,再加上周延儒帮他敲边鼓,最终得于入阁。温体仁一入阁,事情就更糟糕了。袁崇焕当然也就在劫难逃了。    
    当后金外患渐渐平息时,陕西的内乱已十分猖獗了。焦头烂额的崇祯帝穷于应付,登基时的那个中兴梦想已完全破灭。这个责任到底要由谁来负?他自己当然不会去承担这个责任。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失误之处,局面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还不全是那些大臣的错。他又想到了袁崇焕!一个现成的替罪羊。    
    攻击袁崇焕、钱龙锡的官员,仍不乏其人。那位首先对钱龙锡发难的史御史,此时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上疏说袁崇焕与钱龙锡之间还有更可怕的阴谋。除重弹钱龙锡是袁崇焕的幕后主使这一老调外,他还列举出新的罪证,说钱龙锡辞职离京前,曾把袁崇焕赠送给他的数万贿赂,转寄姻家,巧为斡旋等等。据说温体仁、王永光等人,甚至还想借袁崇焕之事,做一个逆案,把钱龙锡等异己一网打尽。只不过因兵部尚书梁廷栋胆小,不敢出头而罢。    
    这些新的罪证,对崇祯帝无异于火上加油。他下令以最严酷的方式来处死袁崇焕。此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帝来到暖阁,召见阁臣成基命等人。然后再到平台,召见文武大臣。崇祯帝对大臣们说:    
    “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纵敌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今法案罪案云何?”    
    这种事情,哪个肯乱说话,文武大臣只是顿首唯命。其实,崇祯帝也用不着大臣们发言,他早已成竹在胸。于是他接着说:    
    “依律磔之。家属岁十六以上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    
    崇祯帝似乎觉得自己很宽容,只磔袁崇焕一人,充军其妻子兄弟,而没有像《大明律》规定的那样,满门抄斩。群臣们一听,连忙叩头感谢皇帝的宽大仁慈。崇祯帝又问诸臣:    
    “更何言?”    
    大臣们一听,连忙说:    
    “其罪不宥。”    
    意思是说皇帝实在是宽容得不能再宽容了,袁崇焕罪大恶极,绝无饶恕之余地。于是,崇祯帝下达了正式的圣谕,公布袁崇焕之滔天罪行:    
    “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    
    于是,刑部侍郎涂国鼎被任命为监决官,在西市设刑场磔袁崇焕。    
    这磔刑是最惨酷的死刑,俗称“杀千刀”、“活剐”。就是用锋利的刀刃一刀一刀把活人身上的皮肉削下来,多达数千刀,受刑之人要承受长时间的煎熬,才慢慢死去。    
    袁崇焕就这样被一刀一刀地活剐。当时的京师城内,对袁崇焕已是恨之入骨。试想,当百姓在得知身为辽东最高统帅的袁崇焕,竟是通敌的叛徒后,是何等的心情!因此,在袁崇焕行刑时,城中百姓蜂拥而至,都要亲眼看看这令人解恨的场面。于是,一块块手指大小的血淋淋的皮肉,从袁崇焕身上刚被刽子手削下,转眼就以一文钱一块的价钱,卖到了百姓手中。买到肉的百姓,看着袁崇焕血淋淋的身躯,听着袁崇焕痛苦万分的呻吟、嘶叫,在用最恶毒的言辞诅咒完袁崇焕以后,再吞下那块血淋淋的皮肉。这场面真是大快人心!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吗?未必!试想当初袁崇焕赴任辽东时,京师的百姓是何等感激!感激袁崇焕受命于危难之中,保家卫国。然而在短短的两年之后,他们又以能生吞袁崇焕一块皮肉为快事。两年之隔,竟是天壤之别!    
    至此,辽东前线最能干的两位统帅,即熊廷弼和袁崇焕,一个被枭首,另一个则被活剐,皮被剥,肉被啖,血被饮。两人的家族,也跟着受罪。熊廷弼为官清廉,却背上个纳贿贪污的恶名,让本不富裕的家族在他死后还要为他退赔那莫须有的赃款,吃足了苦头。袁崇焕的家族更是不幸。在袁崇焕被磔之后,其妻、子、兄、弟都跟着倒霉,被流放3000里之外,却还要感谢崇祯帝的格外开恩。细想起来,在明末这个奇怪的时代,凡是有所作为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袁崇焕死后,崇祯帝也没有放过钱龙锡。当时廷臣根据那位史御史提供的罪证,定钱龙锡“大辟,决不待时”,意思就是斩立决,并设厂于西市以待。不过崇祯帝思前想后,总觉得钱龙锡没有逆谋的迹象,所以,最终还是手下留情,没有立斩。正巧有一位名叫黄道周的官员,觉得钱龙锡实在冤枉,便上疏申救。当时没有人敢为袁崇焕喊冤,因为谁帮他说话,谁就有同谋之嫌。而钱龙锡的问题却是可大可小的。所以黄道周上疏之后,尽管崇祯帝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但心里还是很受感动,觉得在这种时候黄道周仍敢站出来为钱讲话,不容易!或许正是黄道周一疏,打动了崇祯帝。崇祯帝不久便改变了主意,免钱龙锡死罪,戍定海卫。    
    钱龙锡能从崇祯帝手中捡回一条命,实在难得!    
    崇祯帝登基以后的几年中,辽东的局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弄越糟。这原本是一场局部边疆战争,至此战火竟烧到了京师城下。朝廷原先对付的,只不过是一个藩属,而正是这个原先低声下气、称臣纳贡的藩属,竟强大到把一向居高临下的天朝打得落花流水。    
    天朝的颜面何在!小小的后金何以能不把堂堂天朝放在眼里?    
    这是当时不少人共同思考的问题。崇祯帝自然也思考过这一问题。他把罪责都推到了袁崇焕身上,说是袁崇焕误国,把事情搞糟了,于是,袁崇焕寸磔而死便是不可避免了。    
    不过,袁崇焕被处死之后,辽东的局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一步步恶化下去。    
    


第四章 后金的挑战长山、大凌河之败

    袁崇焕一死,崇祯帝只有依靠孙承宗来统辖辽东战事。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进士,高阳人。在天启年间,他曾被重用,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的身份,亲赴辽东,主持战局,一度稳住了辽东的局势。后因与朝中不和,辞职赋闲。一般认为,孙承宗具有东林色彩,魏忠贤曾拉拢过他,但被严拒。而魏忠贤大杀东林党人时,他在前线也没有多大的表示。因此在魏忠贤时代,他没有受到迫害。总的来说,孙承宗有才干,能做事,也深谙朝廷上下的利害关系,处世方式较温和中庸,但不失机敏。    
    孙承宗重新被召时,年龄已过60,属三朝元老。他在危难之际重挂帅印,尽心尽职,先后收复遵化等4城,为崇祯帝笼络住几乎要叛乱的大将祖大寿,并深得崇祯帝的赏识。    
    崇祯帝给了孙承宗很多荣誉,希望孙承宗能为他稳住局势。孙承宗在多次辞谢而崇祯帝不许的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的身份,督理山海关内外军务。    
    在后金兵退出长城防线后,孙承宗着手布置辽东的防务,加强边备。为了解前线情况,孙承宗不顾体衰年迈,出巡关外。    
    他从山海关出发,由前屯(广宁前屯卫)、宁远抵达松山、锦州;再由三道关历经石门、燕河、等地;最后由石塘路过平谷,途经盘山,进入蓟州而还京师。    
    巡察全线之后,孙承宗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主要有:先任封疆大臣,精择八部大帅,分别战守;蓟镇备守,辽镇备战;合蓟辽战守,防御插汉,收复城池等。崇祯帝极为赞赏,立即同意,就像袁崇焕当初上任时言听计从一样。    
    崇祯四年(1631)初,辽东巡抚丘禾嘉,要求收复广宁(今北镇)、义州(今义县)、右屯三城。孙承宗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命丘禾嘉先据右屯,修筑大凌河城。这样一来,锦州、大凌河(今锦县)、右屯就形成犄角之势,可以相互依托。守住这3个据点以后,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较远的广宁城。    
    总兵官祖大寿、副将何可刚率兵4000,驻守其地。另有班军1万余人,负责修建大凌城。但就在此时,朝廷内部的不同意见再次影响到前线的形势。由于原先支持筑城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下台,筑城之举引起朝廷的非议。朝廷不少官员认为,大凌河过于荒远,不应重新修筑,浪费人力物力,而应把重点放到蓟州一线来等等。朝廷的意见,明显与边臣不合,严重影响了前线的战略步骤。    
    到了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再次突然出兵,攻打朝廷的辽东防线,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皇太极在崇祯三年(1630)退兵之后,曾遣使入朝,要求与朝廷议和。当时朝廷上下没有一人敢提此事,因为袁崇焕的下场就摆在眼前。而崇祯帝也对此事讳莫如深。至此,皇太极得知祖大寿、何可刚率兵推进,重筑大凌河城,便以此为借口,重开战火。    
    皇太极是不会让朝廷的军队在此重新立足的。因为一旦明军建立起锦州、右屯、大凌河三角形防线,并以此向广宁推进的话,那么进可继续东进,向后金腹地纵深发展;退可扼制住后金军队进入蒙古地区,切断后金与蒙古的联系。因此皇太极此举,是想乘明军立足未稳时打个措手不及,纯粹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的。至于他出兵时声称的那些理由,如朝廷进兵辽东、破坏和议之类,只不过是借口罢了。皇太极此举,反过来也证明孙承宗收复大凌河之类的计划是正确的。可惜远在京师的朝廷中能理解的人不多!    
    此时的皇太极,实力绝对不可低估。后金军队擅长的突然、凶狠的骑兵战术,已令官军闻风丧胆。此时,他又经过千辛万苦,铸成欧式火炮。在崇祯四年(1631)初,首批40门欧式大炮铸成并投入使用,由佟养性指挥。这样一来,后金就将其固有的那种突然、凶猛的骑兵战术与持续、猛烈的炮兵技术结合起来,实力大增。    
    崇祯四年(1631)八月初四日,皇太极亲率满汉大军2万余人,在大凌河城下集结。鉴于大凌河城防守坚固,为减少伤亡,皇太极下令对该城进行围困,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挖出一条宽5尺、深7尺的壕沟,以切断城内外的联系。同时他派兵扼守住通往锦州的要道,阻击锦州方向出动的援兵。    
    当时守城的是辽东名将、总兵官祖大寿和副将何可刚。面对敌兵的包围,祖大寿几次派兵出击,企图撕开缺口,打通城内外通道,杀出一条血路,但都没有成功。皇太极随即下令用新式火炮轰击城外的台堡。在猛烈的轰击之下,大凌河城外围的台堡一一落入敌手,包围圈不断压缩。    
    当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督师孙承宗、巡抚丘禾嘉立即组织援军,急赴前线增援,以解大凌河之围。孙承宗、丘禾嘉亲自率军,与总兵官吴襄(祖大寿的妹夫)、宋伟合兵,约4万之众,由山海关向锦州进发。    
    当援军前锋近万名兵马赶到松山(广宁中屯所)附近时,被阿济格率领的千余名满蒙骑兵拦截击败,退回锦州城内。九月初,另一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