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景山的晚风 >

第31部分

景山的晚风-第31部分

小说: 景山的晚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鹤抚秦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不一致甚至是不团结。在朝廷中,本就存在主剿和主抚两派,难以统一。甚至连崇祯帝本人,也是摇摆不定。在晋陕前线,同样也存在主剿主抚两派,具体操作不能一致,严重影响了整体局势。    
    如与陕西相临的山西当局,在对待农民军的手段上,就与主持陕西的杨鹤有很大不同,更多的是采取讨伐政策。    
    山西与陕西有1000多里的相邻地带,中间仅有一线黄河相隔。两省的许多情况都很相似。陕西的动乱,很快也影响到了山西。山西北部的大同,属“九边”之一,驻扎着部队。因长期缺饷,这些部队就成了不安分的饥兵。崇祯二年(1629),山西巡抚耿如杞率山西兵马赶赴京师勤王,因粮饷不足,驻地频换,部队发生哗变,纷纷逃回山西。这批溃卒后来成为山西动乱的主要成分之一。    
    但真正把山西搅乱的还是从陕西来的农民军。崇祯三年(1630)春天,陕西的农民军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此年的三、四月间,老回回马守应、八金刚、王子顺、上天猴等部渡过黄河,分兵两路进入山西西北部。十月,攻占了山西省西北部的重镇河曲,控制了黄河渡口。除此以外,陕西农民暴动的另外几支主力如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亦先后率部进入山西。他们与山西的义军会合一处,声势浩大。当时就有人说:    
    “开始时为寇山西的,多为陕西人。现在作乱山西的,则一半是山西人了。乱起之初的二、三月间,响应的山西人不过十之一,六、七月间,从贼之人十之二三,至今冬,从贼而起者十之五六矣。”    
    对于山西之乱,地方当局主张以武力压服。当陕西之众杀入山西时,山西巡抚仙克谨立即移镇汾州,指挥阻击。刚从陕西宽松抚局中逸出来的王子顺等,对强硬的仙克谨恨之入骨,并用重贿买通山西人氏,刺杀仙克谨,仙克谨身受重伤。此后接任的巡抚,也都力主剿杀,并与陕西主战派合作除掉了王嘉胤。    
    不仅山西的做法与杨鹤在陕西的抚局不一致,即使是杨鹤的手下,也有不执行杨鹤政策而暗中主杀的。如杨鹤起用的前宁夏总兵杜文焕,曾在宁夏以凶悍好斗而闻名,心狠手辣,因此他在剿抚问题上,与杨鹤就有很大分歧。他接手后,力主武力解决。他曾以提督身份率兵猛攻河曲的王嘉胤,试图一举歼灭。没想到另一支农民军神一元攻陷宁塞,杀掉了杜文焕一家多口,以报复杜文焕。杜文焕这才解河曲之围,率兵匆匆赶往宁塞。    
    杨鹤的另一位手下大将洪承畴,也在剿抚问题上与杨鹤也不一致。这位原为参政的洪承畴,几次杀降,毒辣之至。崇祯四年(1631)四月,巡抚洪承畴令守备贺人龙等设酒宴犒劳降卒,等降卒入室时伏兵四起,杀掉了300余人。这种举措,洪承畴后来还重复了几次。    
    当然,当时杀降的并不是洪承畴一人,还有不少其他的将领也做过这种丑恶之事。如崇祯三年(1630),巡按御史李应期在绥德杀掉了已经投降的义军领袖苗美、左挂子(即王左挂)。崇祯四年(1631),还是这位李应期,又在榆林杀害了已经接受招抚的义军首领王子顺等。    
    作为朝廷的命官武将,竟干出杀俘这样背信弃义的缺德事,使朝廷的信誉一落千丈。吃了苦头的农民军,生怕再上朝廷的当,不再肯接受招抚了。对于这种做法,不少人曾提出过不同看法。如费密就说过:    
    “诸路叛贼虽是奸人思乱,但开始时也是为饥荒所迫,势急思逞。其中希望朝廷招抚返乡的也占十之八九。后陕西总督某(指洪承畴)招抚数千人,某日遣降卒樵采,去其弓矢,发兵数千人围杀。降卒见状,纷纷拔木举石,奋起反抗,突围而出。从此以后,民军绝了投降之心。”    
    费密之言,很有道理,只是把杀降的责任归在洪承畴一人身上了。    
    顺便讲一句,最终导致杨鹤下台的神一魁的降而复叛,也是因为杀降。神一魁投降后,杨鹤等令神一魁于耀州诱杀另一支义军首领、当时已降的茹成名,从而引起了神一魁部下的猜疑,最终挟持神一魁重新反叛。    
    由于上述各种各样的因素,杨鹤的主抚政策最终失败。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下场。朝廷上下几乎没有人为他辩解开脱。倒是他的老部下洪承畴,还不忘旧情,替他上了一疏,说当时主抚,也是“时势不得不然”,要皇帝抬手放他一马。不过崇祯帝此时根本听不进了。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山西征剿(1)

    既然杨鹤的招抚政策已彻底失败,那么崇祯帝便依照其一贯作风,在拿杨鹤作了替罪羊之后,另找出路了。    
    崇祯帝在崇祯四年(1631)十月正式任命洪承畴为陕西三边总督,以武力剿灭义军。此时,崇祯帝对陕晋的义军已是恨之入骨,希望洪承畴把他们迅速赶尽杀绝,以使朝廷全力对付后金的威胁。洪承畴忠实地执行了崇祯帝的策略。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万历丙辰科(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他23岁就督学浙江,后被提拔为陕西参政,是一位年少老成、有谋有略的能干之才。    
    洪承畴在陕西出名是在崇祯三年(1630)。当时,王左挂、苗美等率兵分列五营,南下进攻韩城,总督杨鹤手下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尚是参政的洪承畴率兵进援,斩杀叛兵300余人,解了韩城之围,洪承畴一下子出了大名。从此以后,他开始率兵打仗。由于他有谋有略,而且长期在陕西为官,熟悉陕西情形,所以他的部队在陕西打得不错,并赢得了不少声名。    
    就在此年的六月前后,因原延绥巡抚张梦鲸被义军的凶猛之势惊吓而死,洪承畴一跃而升任延绥巡抚,成为地方大员。从此以后,洪承畴更是卖力,而且心狠手辣,胆大心细,做事利索。到了崇祯四年(1631)十月,已深得崇祯帝信任的洪承畴,在杨鹤被捕以后,便顺理成章地代替杨鹤,升为陕西三边总督。    
    升任总督后的洪承畴,忠实地执行崇祯帝的政策,加紧了对陕西义军的残酷围剿,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势,几乎是连战皆捷。陕西的形势开始好转。崇祯帝开始尝到剿的甜头,全力支持洪承畴。    
    崇祯五年(1632)春,洪承畴留饷20万,遣甘肃总兵杨嘉谟、固原总兵杨麟、临洮总兵曹文诏、延绥总兵王承恩、宁夏总兵贺虎臣等,各率其部,大举进剿陕西义军。洪承畴首选的攻击目标是“宁塞遗贼”。他们本都是神一魁的部众,是当时陕西境内最大的一股义军,首领是红军友、李都司、杜三等。他们与环庆的民变首领郝临庵、刘六合兵,屯驻在镇原(今甘肃镇原),兵势很盛。    
    在官兵的强大压力下,镇原的义军顶不下去了,便退守东西川、铁角城、芦堡垒等地,利用险要地势拼死抵抗,并威胁庆阳,寻机突围,试图杀入平凉府,借道突入凤翔府。    
    陕西巡抚练国事,急令固原(今甘肃固原)兵备王镇奇守住各隘口,令平府守备徐如翰守住泾州(今甘肃泾州)各关口,防止义军外逸。    
    同时,总督洪承畴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赴庆阳,指挥会战。当时,曹文诏率临洮兵,贺虎臣率宁夏兵也赶赴增援。双方在镇原之北的西澳展开激战,前后数十次。义军吃了大亏,首领杜三、杨老柴被斩杀,兵卒被杀数千人。战役以官军全胜而结束,朝廷称之为“西澳大捷”。    
    西澳大捷后,洪承畴等率兵乘胜进击。不久,洪承畴设伏斩杀不沾泥。曹文诏则设反间计除掉红军友,后于环庆击败可天飞、李都司,于耀州击败郝临庵等。    
    在洪承畴的强大攻势下,“宁塞之众”基本上被打下去了。至崇祯六年(1633),延绥巡抚陈奇瑜继续分遣诸将,搜剿余众,至此年底,陕西的局势基本上被稳住了。    
    但陕西局势的好转,并没有让崇祯帝及其朝廷松一口气,因为山西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了。    
    山西的动乱,虽有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陕西的影响。崇祯三年(1630)春,陕西的义军如老回回马守应、八金刚、王子顺、上天猴等部,分兵两路杀入山西北部。其后,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也纷纷渡河,进入山西。同时,入援京师的陕西五镇兵马,临阵哗变,纷纷逃回山西等地从乱入伙。山西的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了。    
    当时山西境内的义军,主要分成两路。一路以西南部的平阳(今山西临汾)为中心,一路以府谷(今府谷,在陕晋交界处)为中心。尤其是王嘉胤部,以府谷、河曲为据点,分兵转战各地,西南攻至延安、庆阳,并杀入山西焚掠,声势浩大。这股义军人数增至3万余人,将领百人,并设有左丞、右丞等官职,下辖自号闯王的高迎祥等一大批干将。    
    山西当局对于这些“乱民”的态度很坚决,就是武力剿灭。至崇祯四年(1631)四月,当时尚是副总兵的朝廷悍将曹文诏等,利用杨鹤大肆招降各路义军的有利时机,率重兵围攻驻守在河曲一带的王嘉胤部。    
    曹文诏用重兵围困河曲,断绝其粮饷供应之道。王嘉胤缺粮之下,突围而出,向南冲杀。曹文诏一路紧追,再败之于阳城(今阳城)。此年六月,王嘉胤被部将王国忠所杀。    
    当时的形势似乎对朝廷很有利。在陕西方面,杨鹤招抚了神一魁;在山西方面,曹文诏等解决了王嘉胤,因此杨鹤曾很高兴地给朝廷上书,说神一魁、王嘉胤两人已除,其他的小首领不过尔尔,消灭他们指日可待。没想到陕西神一魁降而复叛,山西的义军也没有因王嘉胤之死而彻底垮掉。他们经一度低潮之后,又重新集结起来,大搅山西。    
    王嘉胤死后,其部众并未溃散,而是重新选举左丞紫金梁(王自用)为首领,重树旗帜。王自用与各路首领深感相互联络的重要性,于是各部众共推王自用为首领,会合闯王高迎祥、扫地王、邢红狼、八大王张献忠、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张守应、李晋王、党家、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摧山虎、冲天柱、油里滑、革里眼贺一龙等部,统称“三十六营”,约有20余万。在陕西之乱被平后,“三十六营”成了反叛朝廷的主力。    
    山西的战火越打越烈,范围也越来越大。高迎祥、罗汝才(曹操)、张献忠等分道四出,连陷大宁、泽州、寿阳诸州县,全晋震动。朝廷急命宣大总督张宗衡移镇平阳,巡抚许鼎臣驻汾州,分路守扼防御。并派李卑、贺人龙、艾万年等率关中兵赴山西入援。许鼎臣把此三将调至手下,但张宗衡又以总督的身份,传檄三将由他本人指挥,弄得三将无所适从。义军乘机占据临县之东的磨盘山(一名连枝山),并于崇祯五年(1632)九月前后分兵三路:一路据交城(今交城),窥太原,一路据吴城(今孝义境内),窥汾州,一路突入沁州(今沁县),陷武乡(今武乡稍东)、辽州(今左权)等,形势相当危急。    
    崇祯帝急忙采取应急措施,调兵遣将,对付山西的危局。    
    昌平镇左良玉被急调赴河南堵截。左良玉原系辽东名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打仗骁勇。此次因李自成等部从晋城之南突入河南,攻克修武,河南乡绅情急之下,联名上疏朝廷请救。朝廷便急调左良玉率兵2千余人赶赴怀庆堵截。李自成、八金刚、过天星等后来虽重新杀回山西武乡,不久攻克辽州,而左光斗却留在了河南,负责河南的防务。    
    崇祯六年(1633)春正月,曹文诏被赋予大权。这是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在此以前,山西的围剿,各自为政,总督、巡抚及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无重臣节制。至此,曹文诏出任山西方面的前线总指挥,负责节制山西、陕西诸路兵马。    
    曹文诏绝非等闲人物,他是当时陕、晋前线最能干的将领之一。他是山西大同人,年轻时从军辽东,曾在熊廷弼、孙承宗手下做过军士。后由袁崇焕提拔,在祖大寿手下任游击。袁崇焕被逮后,曹文诏也随祖大寿叛逃,后投总兵马世龙,升参将。辗转回山西围剿农民军后,因功升副总兵、总兵。他在镇压陕西义军的过程中,屡建奇功,所以当时有一民谣说:“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事实证明,他出镇山西后,山西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    
    崇祯帝还特谕山西各地,要求支持曹文诏等部。当得知山西有的地方官不与曹文诏合作时,他严旨责成御史弹劾纠察,重重处罚。此年五月,崇祯帝还命太监陈大全、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等出任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等四支劲旅的监军,其职掌是记功过、催粮饷。为此,崇祯帝还发内帑4万两,素红蟒缎4000匹,红素千匹,让这4位太监于军前给赏,以示支持。    
    曹文诏与部将马科、曹变蛟等人一道,率领“逐一挑选、屡经战阵”的马步兵3500人,由庆阳出发,经潼关渡黄河,前往山西蒲州、河津,再向山西腹地深入,参加围剿。    
    曹文诏部,是所有参加围剿的官军中打得最好的一支。    
    曹文诏在河津经短暂休整后,开赴霍州(今山西霍县)。在霍州与农民军万余人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曹文诏率领的陕西兵骁勇善战,击杀农民军首领钻天鹞、上天龙。农民军溃逸。    
    曹文诏旋即挥师北上,在太原之北展开攻击。先败农民军于盂县(今盂县),追击途中,在寿阳(今寿阳)之东北的方山,再次大败农民军,斩杀其首领混世王,其余部为游击猛如虎逐走。    
    至此,太原之北的五台(今五台)、定襄(今定襄)、寿阳等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