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郦波评点千古爱情:宋元明清那些爱-腾迅读书 >

第5部分

郦波评点千古爱情:宋元明清那些爱-腾迅读书-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吹去〃了。这种问答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已经睡了一夜、睡到日上三竿的李清照这时候还是带着几分酒意的。也就是说她昨晚上实在是喝得太多了。
在家里也喝这么多,为什么呢?其实和她早上和丫头对答的初衷一样,一定是在昨夜的风雨中慨叹着青春年华的易逝,慨叹着时光荏冉的蹉跎,才使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这说明:第一,她在家中也是常喝酒的;第二,她的喝酒是她情绪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这两首《如梦令》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成长的少女时代的健康与活泼,是酒体现了她独立自主的个性,体现了她丰富而敏锐的情感特性。
婚后的李清照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喝酒,幸好,她找了一个和她情投意合、和她一样爱喝酒的丈夫。
有一段时间,李清照作为元佑党人的后代被朝廷明令不准住在京城,她只得孤身回到老家山东明水。夫妻分居两地,她分外思念自己的丈夫,就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赵明诚一读之下,感觉写得真是太好了。老婆大人太有才了,而自己作为一个太学生,怎么也不能比老婆差啊。就起了好胜之心,关起门来〃闭门造诗〃,一口气写了五十多首诗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夹杂在其中拿给朋友陆德夫请他品鉴。
陆德夫跟赵明诚夫妇都是好朋友,细细品鉴之后,向赵明诚表示祝贺,说这一回你写的诗词绝对不比你老婆差,终于可以超过你们家那位大才女了。其中最好的三句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这话,爽歪歪了。为什么呢?一是彻底佩服了李清照的才学,二是为拥有这样有才气的老婆而庆幸。你看,作一个甘拜下风的丈夫,这也可以看出赵明诚这个男人的可爱之处的。
后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就成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中的经典。但我以为,这三句话固然经典,但若没有前两句的铺垫,境界也不会如此绝妙。为什么〃人比黄花瘦〃呢?是因为〃消魂〃;那为什么会〃消魂〃呢?是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又喝酒了!
这首词上片是写快到重阳的这一天,因为思念自己的丈夫,李清照昼夜难眠,而在重阳这一天,闷锁屋中的李清照终于到院子里来了,要按重阳的风俗把酒赏菊。可一直百无聊赖地坐到黄昏,那些淡淡地花香渗满了衣袖,酒意渐浓风渐起,思念便如一种病,足以让人销魂了。也就是说思念并不一定让人销魂,而当〃思念是一种病〃时候,那就足以销魂了。而让思念成为一种病的过程,正是〃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过程。
是酒,让李清照情志渐笃,用情弥深!
当国破家亡之后,当深爱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而欺骗过她的那个张汝舟也终于离开她之后,李清照的晚景陷入了孤独、清冷的氛围之中,这时候的李清照就更离不开酒了。不过在李清照,这时的饮酒倒未必是种借酒浇愁,这时候她饮酒倒不太多了。尤其是不太醉酒了,就像《声声慢》里说的那样,她饮的是〃三杯两盏淡酒〃,虽不敌〃晓来风急〃,但却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时候的唯一的精神伴侣。
                  第15节:一路青山携绿水,琴瑟款款两温柔(3)
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这个地方到底是〃晓来风急〃还是〃晚来风急〃?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晚来风急〃,你看后面写了〃到黄昏、点点滴滴〃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是〃晓来风急〃,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出李清照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情态。另外,宋人也有一个早晨卯时喝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而这也是符合李清照的饮酒习惯的。还有,只有是从早上开始喝酒的,看到天空中飞过旧时相识的大雁,才显得比较合理。至于后面为什么又写的〃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面酒的作用就比较关键了。
我们一般认为这里一首绝对哀婉断肠的婉约词,尤其是最后有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让后世很多人评价这是宋词人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首词。但正是因为其中的〃三杯两盏淡酒〃,让我读出了这首词中哀婉、凄切之外的味道。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年华逝去的女子独自坐在窗前,饮着〃三杯两盏淡酒〃,从早晨一直到黄昏,枯坐终日,独自得黑。这是一般女子能做到的吗?不论她多么伤心,多么哀婉,多么忧愁!换了是薛宝钗,那肯定是伤心一会儿,就坚定的抹去眼泪,展开笑颜面对明天的生活了!换了是林黛玉,那坐这一天下来,估计就要一命呜呼了,她那身子骨,只适合在哭哭啼啼中断断续续,怎么可能这么坚定地与一杯酒、与从早晨到黄昏的漫长时光坐在一起呢?能这么坐一天下来的女子,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啊!只有李清照,虽然她毫不掩饰地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可她在〃乍暖还寒〃的这一天里,与〃三杯两盏淡酒〃一起,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受冷冷清清的院落,甚至直面〃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虽然她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但她还是就这样〃守着窗儿,独自得黑〃了下去。我以为见证了这个漫长过程的〃三杯两盏淡酒〃,就特别能体现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曾经爱过、恨过、创作过、生活过的女子的人性之美。她的生命历程就如一杯沉酿,在人生的终点处尽显其醇厚之美!
那么从酒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李清照:她有着高尚而健康的生活情趣;她有着丰富而独立的人格魅力;她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有着惊撼世人的才情;她有着举世浊浊我独清的品性,也有着洞穿世情、可以写炼达文章的思想力。所以她才叫李清照可以〃朗朗清辉照古今〃的一位奇女子!
说实话,这样一位出色的才女要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第一,这个丈夫要能与她有共同语言,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没有高尚的情趣与才学、品性,那是很难入李清照的法眼的。
第二,这个丈夫必须能欣赏并包容李清照的才华与气质。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整日面对一个比自己还有才华、比自己还强的妻子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在古代的夫权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何况这位女子还是古往今来少有的才女!
第三,这个丈夫还必须能体验并体谅这位敏感妻子的情绪变化,因为情感的共鸣往往来自于细节,只有共同的爱好却不能产生共振、共鸣,那这种有着共同爱好的夫妻不过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那一天。
第四,这个丈夫还得能理性地面对生活、面对官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甚至还要有理性面对人生的男性魅力,这样他才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那个芜杂的社会里为李清照这样一个独特的女子撑起一片安静的天空。
要找到这样的男人,我们不禁要像李太白那样慨叹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像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呢?上天一定特别眷顾李清照,她还真找到了,这个男人就是赵明诚。
说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幸福婚姻,前些年学术界还引发过一段轰动一时的争论。争论的缘起是有些学者根据解析李清照的词作发现,她和赵明诚的婚姻生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完美,甚至还出现过婚姻危机!
这就让我想起了五百年前的一场争论,那也是有关李清照的,明代中叶的时候,一群文人关于〃李清照有没有过再嫁〃发起过一场〃辨诬〃之争。可笑的是持肯定一说的文人,以李清照再嫁来否定李清照的人品和创作,而反对的一派竟然是就不承认李清照再嫁过,也以此来维护李清照的人品和创作。
                  第16节:一路青山携绿水,琴瑟款款两温柔(4)
我就纳闷了,你说这帮文人无聊不无聊,针对一个女作家,不是看人家的作品,而是盯着她有没有再嫁过大打口水仗。
但古人又说了:〃不做无聊之事,何以度有生之年?〃所以我们也跟着无聊一下,先从李清照的再嫁与离婚说起。
首先,李清照有没有再嫁过?这个问题基本上不用解释了,在大量的史料证明下,事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李清照肯定是再嫁过的。那么她为什么会再嫁呢?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感情很好,他们家那简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少有的〃五好家庭〃。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直都很怀念他。如果说二人感情好到这个地步,李清照又何必要再嫁一个人呢?而且她再嫁的时候已经将近五十岁了,到这个年龄,孔子都说〃知天命〃了,还有必要再折腾吗?到底是遇到什么人,让李清照做出了这么大胆的决定呢?
我们都知道,就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时代,程朱理学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有关女人的再嫁问题,理学家程颐说过一句极为恶心的名言,叫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也就是他认为女人没有了丈夫,没有了生活来源,哪怕饿死,也不能再嫁,因为一女不事二夫,再嫁就失节了,所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成了宋明理学没人性的一句典型的口号。后代有那么多的女子立贞节牌坊,耗尽青春和生命,都是从这儿受的毒害。要放在现代,我们会认为讨论女人离不离婚、再不再嫁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如果说〃妻子如衣服〃,男人可以脱了旧衣换新衣,那么我们知道,女人的衣服可往往比男人多多了,那女人换衣服的频率自然也比男人多。所以男人可以〃休妻换衣〃,女人凭什么就不能〃休夫换衣〃呢?可惜这个道理古人不懂,都让理学家们给洗了脑,于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有没有离过婚、改过嫁就成了上纲上线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她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再嫁了,而且再嫁了三个月后就又离婚了。
李清照再嫁的这个人叫张汝舟,当时任右承奉郎,不过是个七品的小官。而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是任过江宁知府的,相当于现在南京市市长,是四品大员。而且李清照自己的父亲李格非曾作吏部侍郎,也就是中组部副部长。而她的公公也就是赵明诚的父亲更是作过当朝宰相。也就是说李清照她们家的男人那几乎都是男人中的极品,至少也是官场中的极品,她怎么就看上这个七品芝麻官儿了呢?难道说李清照是瞎了眼、昏了头,一时冲动才看上了张汝舟的吗?
虽然我们这么说有点对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不敬,但事实上,她还就真是瞎了眼、昏了头才再嫁给了张汝舟,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反倒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不过算错一步而导致满盘皆输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分析李清照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
赵明诚死的时候,正当国难当头,金军渡江南下,南宋小朝廷开始四处逃窜。李清照也开始了逃亡生活,但是她的逃亡有两个很重要的背景,一是保存文物,二是洗刷冤屈。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几乎就可以算是宋代最伟大的文物收藏家了。他们俩节衣缩食,一辈子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当年他们住在青州的时候,所收集的文物放满了十几间大屋子,搁着现在,足够开个私人博物馆了。金兵南下的时候,李清照护送文物南下到江宁,但还是有很多文物没能免于战火,所以送到江宁的文物就只剩下一半不到。后来赵明诚临死的时候,其它的什么话都没留下,就是交待李清照要看管好这些文物,也就是说这是赵明诚唯一的临终遗言。
可当时金兵马上就要攻占南京,李清照情急之下,把大部分文物送往自己的妹夫处保管。她的妹夫当时任兵部待郎,也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本来也是有能力来保管这些文物的,当时这些文物就送往了她妹夫所在洪州。结果金兵分兵两路南下,一路就是经过洪州,她的妹夫逃命还来不及,哪还顾得了什么文物,结果这部分文物又焚于战火了。
                  第17节:一路青山携绿水,琴瑟款款两温柔(5)
经过两次战火的劫难,李清照夫妇收藏的文物已经损失大半,剩下的在李清照身边的已经不多了,但剩下的可都是精品。这时候,李清照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也是无奈的决定把这些剩下的文物中的极品全捐出去。
为什么要捐出去呢?你看连当国防部长的妹夫都保护不了,谁又能保护得了呢?所以你又捐给谁呢?
李清照思来想去,决定把这些珍贵的文物全捐给朝廷。一是南宋小朝廷这时候虽然也是个流亡政府,但毕竟是个政府,政府里有专门的部门管理文物,对这些文物来说,这应该是个比较安全的归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通过献宝来洗冤明志。
原来,赵明诚临死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曾经拿一个玉如意来找赵明诚夫妇鉴定,后来这个人把那个玉如意进献给了金人,但有传言就说是赵明诚向金人进献了一个玉如意。这个罪名还得了,那可是通敌卖国啊,李清照四外申冤,为了表明清白,决定把剩下的文物也都进献给朝廷,这样一来可以见其清白,二来也可以保全这些文物。
于是李清照这个失去了丈夫的女子,就带着这些珍贵的文物,随着宋高宗逃亡的路线逃亡。先从南京到镇江,又从镇江到嘉兴,赶水路入海到舟山群岛,又从舟山再渡海到温州,这一路逃亡,从陆路到水路,再从水路入山路,对李清照这样一个带着一堆文物的寡妇来说,那可以说是颠沛流离、艰辛备至了。结果好不容易追上了高宗的逃亡政府,把大部分珍贵文物献上去之后,哪知道又发生了兵变,看管文物的一个姓李的将军把这些文物席卷一空,逃得不知所终。这时候的李清照可真是欲哭无泪啊,不仅她和丈夫一生的心血丧失殆尽,而且这还是她心爱的丈夫的唯一的遗命啊,你说让李清照如何来面对九泉之下的赵明诚呢?
就在这时候,那个叫张汝舟的家伙出现了。
要说起来,李清照还是留了个心眼的,她在进献文物时把那些个重的、大的文物,什么青铜器啊、玉石文物啊都进献了上去,但还留了一部字画真迹没有交,因为这些毕竟又珍贵、又容易保存,所以还是放在自己身边比较放心。但在听说连进献上去的文物也遭了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