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裙钗记 >

第10部分

裙钗记-第10部分

小说: 裙钗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容得下这样的人在自己眼前放肆。再说近的,姑娘是不记得了,姑娘一两岁的时候住在和庆府,那时伺候姑娘的人,欺姑娘身边没有,年纪又小,做了些……怠慢姑娘的事,姑娘身边的那些人,也是太太发落打杀的,她们是忘了做奴才的规矩。所以,姑娘……太太要是回心转意了,将来愿意把姑娘接回府去,姑娘在太太面前可别错了规矩,一切依了太太的规矩行事,太太手指缝里漏出一点儿来,也够姑娘受益一辈子了。姑娘生来是上等人,要是按着血缘关系排……”
    刘三桩向天一拱手,到底天威赫赫,没把那两个字说出口:“……是姑娘的祖姑父呢!”
    夏语澹被刘三桩的举止逗笑了,学着也向天一拱手道:“皇家的子嗣那么多,……连有没有我这个人也不知道呢。”
    刘三桩又是一拱手,笑道:“……子嗣不多哩,养下的不过一子二女,太子殿下又先去了,只留下一女一子,嫡亲的孙孙就一个,比姑娘小两个月。不过姑娘说的也是,皇家的一圈亲戚的孩子们算上,姑娘……到了姑娘这里是没什么了,这样想着也好。”

☆、第十五章 战事

谷仓里的粮食未及填满,刘三桩就全部卖掉了,几百石粮食,换成了一大筐铜钱。
    周围镇乡村,如典岭那边,有些人家是专司种桑养蚕的,又如湖里畈那头,有些人家没有一亩地,一家子一条船生活在湖里,靠水吃饭,那些人,一年到头的,总想吃几顿细粮吧,所以,刘家的院子在收租子的时候是人来人往,热闹了大半个月,刘三桩一边收着粮食,一边周围的村民就背着大背篓闻讯来买粮了,就几百石粮食,当季的新谷,和镇县上的米店一个价,你来的晚了,还买不上了。
    夏语澹坐在院中发呆,看见王铜锁的母亲王八婶儿挎着篮子走来,停在门外对自己一躬身,笑问道:“小东家,刘嫂子在家吗?”
    夏语澹点点头,边跑向屋里,边递话道:“婶儿,锁儿娘找你。”乡下女人的称呼,不是随了丈夫叫,就是随了儿子叫,庄子上有好几家姓王的佃户,因她男人是王初八,她就是王八婶儿,王八两字,夏语澹念出来总觉得怪怪的,透着一股子搞笑,实在说不出口,就称呼锁儿娘。
    刘婶儿正在厨房择菜,洗了手就着围裙擦手出来,招呼道:“哟,打哪儿回来呢?”
    王八婶儿嘴角微微翘起道:“今儿大早去了趟清溪村,瞧瞧小姑子去,她怀孕了,已经两个多月了。”
    刘婶儿也替他们家高兴道:“我早说过她是好生养的,才半年呢,就有两个月了,明年再生个大胖小子,日子就过起来了。她丈夫待她好?她婆婆待她好?”
    “好,都好!我那小姑干惯活儿的,一时歇下来还不习惯,要出去耙谷子,她婆婆拦着不让,说不让她再干重活了,外面的事给他男人,只叫她在家做些清闲的伙计。我今儿起个大早过去,看她正吃饭,一碗细面搁了猪油,又卧了一个鸡蛋。你知道,她虽是小姑子,只比我女儿大三岁,公公婆婆走的时候,她才多大儿,我真是拿她当女儿待的,她能找个好人家,婆家这么体贴,她哥总算放心了,我也放心了,对得住死去的公公婆婆……”王八婶儿一话匣子,就扯了老远,刘婶儿好涵养,听她说了一堆,王八婶儿自己回转过来,不好意思的笑笑:“瞧我这嘴儿,一高心就说个没完没了了,把正经事都忘了,清溪枣头陂下林撇子家的牛死了,是头黄牛,那边正在卖牛肉呢,我回来的时候,那边让我一路上给吆喝吆喝,他家卖得便宜,只要十五文。”
    现在的肉价,肥肉都比瘦肉贵,猪肉全肥的二十文一斤,瘦肉十五文,牛羊十五文上下波动,牛分水牛黄牛,水牛便宜点,黄牛贵点,吃羊分时候,春夏羊肉一股子草腥味便宜点,秋冬吃的人多了贵点。
    刘婶儿追问道:“镇上黄牛肉卖十七文了,他家牛怎么死的?死了多久了,怎么不拉到镇上去卖呢。”刘婶儿做事谨慎,不贸然的贪图一两文的便宜,要买就买好肉。
    “哎,那牛是昨天傍晚在枣头山上吃草摔下山死的,林撇子家找到天黑才低头看见死在那了,叫上四五个人费了半天的功夫才把它拖上来,连夜宰了,我也买了一块,你看看……”王八婶儿说着揭开篮子上的枯荷叶,把一条牛肉提出来道:“你看看,这挂着的血丝,还新鲜着呢,我买了两斤,送了一块骨头,这不得给他家吆喝吆喝。林撇子家,当家的男人去修城楼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拉去镇上卖还看不清戥子,算不清银子,没得麻烦,且林撇子家家中艰难,平时多得四邻接济,现在牛死了,宰了还情,还要谢昨晚帮忙的人,一头两百来斤的牛,这样一还前面欠了的就剩下半扇,再周围的人传一传,也能卖完了。”
    刘婶儿细看了那条牛肉,笑道:“你说的在理,我也去看看,家里忙活了大半个月,我正想做几顿好的,这么好的肉,我也去割几斤。”
    “是呢,我想着,咱庄上,要买牛肉的只有婶子家了。那我回了,家里还等着我说小姑子的信儿呢,也不知他们吃过了没有,趁着鲜肉添个菜……”王八婶儿嘴上叨登个没完,脚也迈得快的往家走。
    刘婶儿说买就买,拿了一串钱,骑着驴去的清溪,买了六斤牛肉和半个牛肚回来,一下午就忙牛肉了,两斤牛肉腌制成肉干配粥吃,两斤牛肉做成牛肉酱拌面吃,一斤牛肉封在坛子里放到水井下明天吃新鲜的,当晚做了一个牛肚炒大葱,双菇酱闷牛肉丝,清炒菜心,香菜萝卜汤,刘婶儿的厨艺再次点赞。
    家里五个人把四道菜吃个干净,夏语澹还要扫光双菇酱闷牛肉丝那个菜的盘底,最后的两勺肉汁拌米饭最好吃了。
    吃完饭刘三桩点了只烟杆说起县里的见闻,他刚刚去县里交完税回来。
    “哎呦,西北真打起来了,早年听说要打要打,过了几年也没有动静,以为能避一避的,还是打起来了。”普通老百姓谁想打战呀,刘婶儿听着就心慌了,道:“你们是没有赶上二十年前,当今天子刚刚登基的那会儿,朝廷和北面的辽国打了一场,几十万人出去呢,虽然算是胜利班师还朝,回来的只有一半人,多少人死在外头,就是咱们的老主人,也险些把命丢了,折进一条膀子。”
    夏语澹很是紧张的问道:“西北面的那个国家是宁国吗?它有辽国那么厉害吗?”
    夏语澹活到六岁,消息一直闭塞,直到今年才弄明白自己在的时空,上四百年和上辈子是重合的,残唐五代是有的,宋朝没有了,历史拐弯,大周统一天下三百年,接着又被现在的大梁朝取代,已经传至第四位皇帝,现在是元兴二十一年。北边的人打过来了,那很恐怖呀,原来的历史上,汉族在那两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下过的是什么日子呀。夏语澹现在是不太清楚两个国家是怎样的实力对比。
    刘三桩深抽一口烟道:“西北边那个国家原来和辽国是一起的,后来他们自杀自灭起来分了一半。你们想,一双拳头,去了一只,还能有原来那么厉害吗,不能够呀,天子还在皇宫里镇着呢,市面上的米价官府压着也没有涨。西宁立国才几年,好像是姑娘出生的那年才立起来的,才多久,能有多大本事。听县里的衙役说,九月那边就开打了,打到现在已经一两个月了,最近的消息传到我们这儿是十月的战况,朝廷守得牢牢的,一个城都没有被他们攻破,西北边朝廷几十万人守着呢,一时打不进来,只要再撑过一月,到了隆冬,西宁那边就够呛了,想打进来,难!”
    最后一个字,刘三桩说得很是自信。刘家早年跟着的淇国公府是武将之家,下人也有些许见识,而且现在市面上一点乱象也没有。
    夏语澹还是担忧的再问道:“就是西宁国打不进来,家里这么多人,万一点了谁上了战场……,外祖父都是国公爷了,上了战场也差点抬着下来。”夏语澹是真的关心夏家的前程,夏家每个人的命运,古代家族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夏家不好,自己只能更不好。
    刘三桩一丝苦笑的道:“老主人那边离开二十年了,我说不上。府上是外戚之家,大老爷承着高恩侯爵,按朝廷的规矩,领头的当家人是不能掌兵权的,二老爷是读书的,在工部当个堂官,和兵事不相干,三老爷只捐了个官,在家打理些庶务,下面的少爷们,太太所出的大少爷年十八,是最大的,下面二太太的二少爷十六,余下的更小,现在还不得用,说来大少爷还没有大少奶奶呢,老爷太太怎么舍得送到那刀枪不长眼的地方去,府上应该没有人上战场。若是有人上了战场,老三怎么没个信儿呢。”
    刘婶儿插话道:“是了,怎么上头还没有传来消息,大少爷十八岁了,就算没娶也该定下一个。”
    “大老爷先头是被老侯爷老夫人耽误了,虽然孙子只有九个月孝,还有老爷太太,老爷太太在孝期呢。”
    夏语澹嘟嘟嘴道:“锁儿姑夫家,她公公去年没了,她丈夫今年不是把她娶了。”
    “我们乡下人不讲究这些,上面的人讲究,读书人赶上了孝期科举不能考,当官的赶上了孝期还要辞官守孝呢,往上,越往上的就越讲究这些个。府上是皇后娘娘的娘家,要给大家做好榜样的。再往后……”刘三桩老神在在的看着刘婶儿道:“二十年前你也是经过的,一场仗打下来,多少人家没落了,多少人家崛起了,之后出了多少事,好几家没结成亲家反而成了仇家。反正京里面耽误的不是大少爷一个,大家都看着西北呢。”
    刘婶儿悟了过来道:“是了,我怎么忘了,我们太太就是战前和老爷匆匆定了亲,那一年里,太太日夜悬心,一边担忧着老主人,一边……”一边就不好说出口了,那时传了两个月的流言,说是皇上被辽国俘虏了,朝廷里有一派人以国赖长君为由,要弃了太子,拥立定王呢。那时乔家已经站在太子的船上了,是怎么惶恐着过来的。
    “明年咱们该有大少奶奶了!”刘三桩悠悠的道。
    举朝的目光都盯着西北,家生子的目光一直看着上面的主子呢。

☆、第十六章 说书

和庆府是丝绸之府,大大小小的绸缎庄,手工作坊无数。
    温家的锦绣坊成名于五十年前,以一幅高经三点三丈,方经六点六丈,江南烟雨风光为背景的巨型绣屏轰动业界。那张绣屏所用的一丝一线,从养蚕,缫丝,纺线,织绸,染色,所以的工序都是坊里的工匠独立专研精进,且动用了八八六十四位尚是处女的绣娘,几班轮换,日夜不休,历时三年才得大成,集刺绣的四十余种针法为一身。此集工艺绣技精华为一身的绣屏一问世,锦绣坊就以后来居上的姿态,执业界之牛耳。
    绵延至今,锦绣坊温家不敢说是和庆府的首富,也是家资百万的巨豪之家,商贾大家。而温氏本身,就是和庆府的大族,百年来虽然没出一位出将入相的大才者,礼乐诗书,忠孝节义是不敢忘的。而今温家的老太君八十大寿,贺寿的筵席,从锦绣总坊所在的和庆府摆到本家所在的望宿县,这还不算,温家还请望宿县以下所有的乡民,吃寿包,听说书。就在望宿县以下的三乡九镇摆台,每个地方摆三天,摆满六六三十六天,每个人,只要遥祝一声‘老太君万福万安’,就能领到两个寿包,寿包就是一个二两重的白面馒头,正面用洋红粉敲了一个‘寿’字在馒头的正面上。
    白面呐,细粮呐,两个馒头能饱一顿呢,庄子里的孩子们都要去石溪镇领馒头,反正初冬时节,地里没活儿干,空闲的时间没处打发。
    夏语澹也要去石溪镇,倒不是为了两个馒头,她要去听说书。
    这么单调枯燥的生活,一点娱乐都没有,只能偶尔听听说书了。
    就像唐朝流行诗,周朝流行词,到了大梁就盛行话本了,大梁文风开放,你就是隐射本朝本代的事,也当不上多大的干系。所以呢,写话本的人很多,或是兴趣,或是生计,写出来了放到书局去,有人看就能得钱;看话本的人也很多,基本识字的,有几个钱的,没人不买几本的。当然,现在不识字的,比识字的人多,书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所以要有人,再用一种更加通俗的口头语言‘说’给人听,就有了‘说书’这项行当了,
    凡府上,县上有点规模的酒肆茶馆,都有说书艺人摆台,招揽食客茶客,边吃食边消遣,而乡间每次赶集的时候,不是每次,偶尔也有说书艺人当街说书,算是卖艺了,有人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乡亲们听得痛快,听得高兴,留下一文钱,一个蛋,一把米,一棵菜,都随意啦。
    夏语澹在闭塞的农庄生活,一半的信息,是从听说书里收集出来的,且说书本身很具有欣赏性,不比上辈子听的评书相声差,表演者声情并茂,一个人一张嘴就把一个话本故事,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听一出书,比买一话本要便宜,乡里人有了闲情也不无爱的。
    锦绣坊温家这样请全县人听说书,真是豪气!
    为了应祝寿的景儿,每天第一本书,都是母慈子孝的故事,讲一位母亲,是如何的相夫教子,持家有道,教养出来的孩子是如何的出息成材,或立下万贯的家业,或读了书,做了官,娶了贤惠的媳妇,生了子子孙孙,一家子孝顺老太太这样合家欢的故事。之后嘛,因为西北在打战,大家都爱听雄赳赳气昂昂破除鞑虏的故事,因此,以本朝皇帝登基之初,御驾亲征,大破辽国的真实史事为原型的一本《忠义群英会》就被搬上了台,这本书比较宏大,一天说不完,正好说他三天。
    《忠义群英会》说的是某朝某代,新皇登基伊始,强邻大军压境。在新皇的领导下,君臣相得,举国上下,皆整军备战;满朝文武,相将相宜,皆同仇敌忾,新皇亲自登台,军前誓师,挂帅出征,在众臣的辅佐下,收复了一座座被强邻侵占的城池,且转败为胜,一路凯歌奏到了领国的土地去,就在一片行事大好之际,因为战线拉的太长,收尾不能相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