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 >

第74部分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74部分

小说: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日后崇祯召坤宁宫的宫婢问周皇后的起居,宫婢回答说:“皇后三天水米不沾。”崇祯为之恻然,立刻命中使持貂P赐给皇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周皇后才起来吃了一点东西,不过崇祯对田妃依旧十分宠幸。 
崇祯非常信任首辅周延儒,清兵入境时周延儒带兵抵御,到了前线他只是终日饮酒自娱,根本不敢出战。明清时代妇女流行裹小脚,并以三寸金莲为贵。所谓“猩红软鞋三寸整”、“廉前三寸弓鞋露”、“凤嘴弓鞋三寸”,都是小脚的最佳标准。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崇祯之所以最宠爱田妃,其次袁妃、再其次才轮到周皇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田妃的脚最小,袁妃比田妃大一些,而周皇后双足相比较最大。宫中的嫔妃里田妃的莲钩纤细瘦削,崇祯时常加以把玩。这天他看见田妃的绣鞋刺绣得精美无比,他仔细端详了半天,极口称赞。忽然看见绣鞋上用金线绣成的一行字“周延儒恭进”。崇祯的脸色立刻沉下来说:“你身为嫔妃,怎么敢无故交通外臣?!”田妃急忙叩头谢罪,崇祯不理她抽身而走。 
接着崇祯连续三个月没有召幸田妃,并下旨谴责她对周皇后无礼,让她移居到启祥宫。周皇后因为自己在这一场争风吃醋的斗争中大获全胜,便想找机会做个人情,以显得她是多么贤惠。 
不久后,崇祯又一次在永和门与嫔妃赏花,只是没有了田妃。周皇后请崇祯传召田妃过来,崇祯不答应。周皇后便令中宫传懿旨召田妃过来,不一会田妃珊珊而来。这时的她面容憔悴,与以前神情飞扬判若两人。崇祯看着也心酸,周皇后心里总算彻底平衡了,她和颜悦色地接待田妃。酒宴散后周皇后劝崇祯与田妃重修旧好,崇祯正等着周皇后这个台阶,不由得心花怒放,不过外表还得做出不苟言笑的冷漠。当天夜里二人和好如初。 
但田妃心里早刻上了伤痕,从此郁郁寡欢。不久自己所生的几个儿子都先后夭折,她悲痛交集,渐渐形销骨立,在崇祯十五年七月憾恨病逝。崇祯不禁心里大恸,将她葬在昌平天的思陵,丧礼置办得极其隆重。 
田妃有个妹妹名叫田淑英,她眉目如画,姿容与姐姐不相上下。田妃在时曾召田淑英入宫,崇祯看见了,摘了一朵花插在她的发鬓上,并在当天临幸了田淑英。之后崇祯因国事忧心如焚,临幸田淑英的事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田淑英只好在无数个风雨之夜独自伤怀,因为被崇祯临幸过又不能再出宫嫁人,嫔妃也没有得到册封,弄成了上不来又下不去的窘境。只好偶尔与姐姐田妃在深宫僻处诉一诉衷肠,因为崇祯的心境日坏,田妃也不敢去提醒崇祯,只好在临死的时候将妹妹托付给了他。崇祯这才想起来田淑英,打算册封田淑英,但是国事凌乱实在没有精力顾及到她,便赐了些珠帘算了事。明朝灭亡后田淑英避难到天津,成为人妾。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陷北京的时候,大臣都逃亡不知踪影,太监曹化淳开门迎降。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曹化淳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崇祯见大势已去,召来周皇后、袁贵妃及太子朱慈、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入宫。朱慈与朱慈炯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照是田妃所生,崇祯嘱咐了三个儿子几句后命内侍分送三人到周、田两家外戚那里。周皇后拉着太子与二王的手凄声泣别,崇祯流泪对周皇后说:“大势已去了,你自己看着办罢。”周皇后跪下悲愤地说:“妾侍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的下场,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后解下裙带挽梁自缢。崇祯又对袁贵妃说:“你为什么还不自尽?!”袁贵妃也叩头泣别后自挂在横梁上。 
崇祯又召来年仅十五岁的长公主,流泪对她说:“你为什么降生在我家?”说着,用左手捂住脸,右手拔刀出鞘砍伤了长公主的左臂,长公主昏绝在地上。袁贵妃自缢带子扯断坠落地上而没有死,又被崇祯抽刃刺伤左肩,并接连砍死了许多他所幸御过的妃嫔。崇祯饮了许多酒,啮破手指写下遗书,然后在煤山以发覆面上吊而死。崇祯死年三十五岁,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和一群在暮色中呼啦拉飞上天空的乌鸦。 
禁城大乱时,尚衣监何新见长公主倒在地上,立刻与姓费的宫人救醒长公主,背负着出来。袁贵妃被砍了一刀没有死,也被内侍救去。宫人魏氏跳进了御河,跟着她跳河的宫女有二百多名。 
宫人费氏年纪只有十六岁,长得十分美艳,她与长公主换了衣服藏在一口枯井中,李自成的军队入宫后从枯井中钩出了费氏,见她姿色不同寻常便进献给李自成。费氏说自己是长公主,李自成见她美艳想要将她纳为妃妾,问及投降的太监,太监说她不是公主,李自成便赐给了部校罗某。罗某喜出望外,携费氏出宫回到家里,费氏对他说:“我是天潢贵胄,义难苟合,将军应该选择吉期正式娶我。”罗某答应了她的请求,到了迎娶的那天置酒极欢。费氏衣服内怀着利刃,在罗某喝醉的时候割断了他的喉咙。她自语说:“我一个弱女子,能杀一贼帅足够了。”接着自刎死。李自成听到消息大惊,下令将费氏收葬。 
李自成入宫后寻找周皇后的尸体,周皇后穿着金线绣龙的朝服,全身用针线密缝起来,容色像活的一样。至于尸体的处理,据《爝火录》记载,农民军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体拉到魏国公坊下,未刻时发钱二贯遣太监买柳木棺收敛起来,尸体的头下面枕着土块,停在东华门外的茶庵里,有两个僧人诵经超度,四五个老太监守灵。之后李自成命将崇祯与周皇后移到昌平州的明皇陵埋葬。袁妃逃过了劫难,后来清世祖下令所司给幸存的袁妃一所住宅,并赡养其终身。


  

 


第111节:朱三太子真假之谜

朱慈R(1629~?年),崇祯长子,崇祯三年立为皇太子。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其下落不明。一说其已死于战乱,一说其出家为僧,均无证据证实。曾有人冒其名起兵反清,经验均为伪。 
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煊赫一时的明王朝从此终结。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命令自己的儿子朱慈R迅速逃生。这个明王朝最后的太子结局究竟怎样呢?自明亡以来,有关他的说法就扑朔迷离,众口不一。 
最初有人认为崇祯太子并没有出逃成功,最后落入清廷的手中。但是即使这样,各家说法也不一致。据《国寿录…崇祯太子》中的记载,当太子出逃后,“为买豆腐老妪所觉,怜而收之。妪知为太子,令匿名姓,住三月,贫不能养。因间送太子舅周皇帝亲家,皇亲惧不为识。……报闻,送刑部狱”。《甲申传信录》等书中也有比较类似的记述。这些说法都认为太子为清廷抓获,然后遇害。但是由于当时北京城的情况混乱异常,所以这样的说法也不完全可靠。 
根据《石匮书后集》中《烈帝本纪》和《太子本纪》的有关记载,李自成军攻下北京后,曾经下令搜索太子,有人将太子献了出来。太子被留在营中,但设法逃了出来,去找舅舅周奎。由于周奎担心私藏太子会给自己招来祸害,便将他献给了清朝刑部,最终太子遇害。 
另外《野史无文》卷四中记载:“清兵入南京,戎政赵之龙献之豫王,携之北去,不知所终,或云缢死。”这种说法认为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当清兵攻陷南京后,他才遇害的。总之,就单崇祯太子遇害于清朝刑部的说法,版本就有很多,究竟哪种是真的,仍然不能明断,更何况除此之外,太子下落还有其他说法。不能不承认太子下落实在是个谜团。 
除了遇害清廷说之外,一种主要的说法认为崇祯太子被李自成军西行时带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这样的情形。在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时,曾经“挟太子登高岗(《明季北略》做庙岗)立马观战”;在两方议和时,吴三桂提出“归我太子、二王,速离京城,……而后罢兵”。这些记述都表明太子确实和李自成在一起。 
李自成与吴三桂初战受挫之后,决定离京西行。《明季遗闻》对李自成离京前后的情况写得很具体,说李自成于“二十六日,狼狈还京……二十八日悉锐西行,辎重无算。或曰太子、二王挟之俱出。二十九日,焚宫殿,后队亦离去。又三年,自成病死罗公山……”这本书是邹流绮编辑的,他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他写此书的《自序》是在顺治丁酉(1657年),可见他搜集材料时据“贼乱”只有十年左右。此书《凡例》中讲到这本书有的材料是“本之家大人纪略”,由于他们父子都是甲申之变的目击者,所以这本书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对于《明季遗闻》的记载,《明史》也予以确认,说李自成在北京“披冠冕,列仗受朝”之后,“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在《崇祯诸子》一章中,也写道“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由此不难得知,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和议之后,交给吴三桂的“太子”是道地的冒牌货。因为太子、二王一直就在李自成的军营中。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一个大疑问,就是在太子随李自成离京西走之后,再就未见诸任何记载。而那个从吴三桂营中逃出来的“太子”的去向和真伪就成了明末的一个大议题。 
《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中说道,太子被人引导进入皇姑寺,然后与太监高起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还有说太子已经“卒于乱军”,还有说太子落难北方。总之,关于这个问题的传闻实在太多,而且有很多是出于别有用心的动机。 
崇祯太子朱慈R确实曾被李自成军俘获而行,由上面《明季遗闻》和《明史》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这种说法的关键是,当时与太子同时被俘、被封而又受到种种款待的还有充任过东宫侍读、同太子有老关系的李士淳。李自成军西进后,再没有关于崇祯太子的记载。因此很可能的情况,就是在西奔路上,太子和李士淳逃了出来。这种说法正是这样认为的。他俩乘战乱结伴逃了出来,为了躲避各种势力的追寻捉拿,历尽艰辛,终于逃到了李土淳的家乡粤东嘉应(今广东梅县)州的阴那山。 
崇祯太子眼见清朝铁骑席卷江南,明朝复兴的希望逐渐化为泡影。自己偏处一隅,并没有什么可资凭借,心灰意冷之下,太子只好面对现实,削发为僧。这样说的依据是,长期以来梅县地区流传着如下一个故事。 
明朝灭亡以后,嘉应州阴那山的灵光寺中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和尚,法名为“*”。在明光寺中,有这个和尚的神位,长期供奉。神位的名字很怪,叫作“太子菩萨”。每当新谷登场,该寺住持便雇人挑着“太子菩萨”的神牌到乡间化缘募捐,以“所得供太子菩萨”。久而久之,“太子菩萨”被讹传为“稗子菩萨”。 
辛亥革命以后,很多人才明白了这个菩萨的来历,说他就是当年的崇祯太子。当年嘉应州有一个大人物李士淳,是他将太子带到阴那山去的。李士淳又名李二何,是嘉应州阴那山区人。 
《嘉应州志》里,有关于李士淳的记载,受他任山西“翼城令时,以治行卓异,召入对策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逆闯陷都,潜遁归里”。除此之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刘广聪修的《程乡里志》中也说他“逆闯陷都,身受刑笞,不污伪命,潜遁归里。”这些记载都证明了李士淳曾经被李自成俘虏,而且受过刑,也封过官。 
按照《明季北略》所记载,李自成对被俘官员的政策是以自愿为原则来决定去留。那么这些乡志的记载就说明了李士淳和太子可能遭到相同的对待。这样一来,两个人凭借着旧有的关系,很有可能是一起逃回广东。那么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无疑大增。 
除了历史记载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李士淳本人那里一探端倪。在他编的《阴那山志》中,有首《题阴那山五指峰二绝》的诗,作者署名为“*山和尚”。诗云:“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做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山迅耳闻。”仔细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头两句表明作者希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以改变他“迷云千万重”般的困境;第三至第六句是写这个敢以“天画棋盘星作子”的人,幻想能有“指弹日月”般的威力支持某一位将军,取得军事胜利,取得“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的地位。最后两句是说他的结果是“花落棋山”(棋山即阴那山,因棋盘石而得名)削发为僧的现实处境。 
“*山和尚”的诗出现在李士淳的著作里,说明阴那山灵光寺确有“*和尚”其人。这首诗的内容中还反映出“*和尚”的困难处境和非凡的身份。除了这首诗表明他们曾经在阴那山共处过,李士淳的《棋盘石》诗有云“数着分明一局残,仙人曾此暂消闲”,此中的仙人和“奢山和尚”诗中的“神仙”正可互相印证。 
由于崇祯太子的身份实在过于特殊,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李家也没有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我们只能找到隐隐约约的暗示。比如李士淳之子李梗在阴那山“三轩柏”中题一联曰“三柏似龙留圣迹,五峰如指引禅机”,就明显在暗示这地方留有“圣迹”。 
一直到几百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成为了历史,太子一案才不必再顾及政治上的风险。从那个时候开始,事情也就逐步朝明朗的方向发展。当时一些文人耆宿在自己的著述中都开始将这件事说明清楚,比如李士淳的后裔李大中写的《二何先生事略》、杨薇伍写的《榕园琐录》等。这些著作不仅提到了李士淳(李二何)回到家乡后的所作所为,而且印证了所谓“*山和尚”就是崇祯太子朱慈R。 
虽然这种阴那山为僧的说法是种种说法中最能让人信服的,但毕竟这只是一家之说,没有什么相关的佐证。 


  

 


第112节: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

陈圆圆,生卒不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