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些远古的汉子 >

第26部分

那些远古的汉子-第26部分

小说: 那些远古的汉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武灵王还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
骑兵其实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培养和装备一个骑兵的费用相当于十个步兵,而国家给骑兵的待遇则是贵族的水平。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是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此后,赵武灵王出兵攻占了秦国的河套之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产良马之地,得到了良种马资源的赵国,开始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里极具实力的一雄了。
长期以来,面对少数民族,汉民族一直占据着人数上和文化上的优势。而要真正做到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必须像赵武灵王一样要给少数民族以政治上的倾斜,让他们能迅速融入到汉文化主导的主流社会里来。在整个过程里,或许汉民族会觉得受到些许委屈,不过从长远来看,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才是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算是五一长假新疆游后的一点感悟吧。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五十七话:合纵VS连横
    继孙膑、庞涓之后,鬼谷子门下又有两位杰出弟子注定是要震惊中原各国的。苏秦和张仪两位翩翩少年横空出世,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他们的两位以军事发家的NB师兄不同,这两位一露脸就带着十足的文人色彩。尽管同属于鬼谷门下,但是他们是不同的专业,孙膑、庞涓差不多是属于体育系的,他们则是中文系,当然,那时候他们都不叫学士,都叫纵横家。有时候真的很佩服鬼谷子,能教育出那么多各具特色的优秀弟子,关键还各有专长,都有本事凭一己之力就把当时的天下大势搅得风生水起的。弟子尚且如此厉害,那老师该是何等样的风采啊?
先说苏秦。苏秦是周王国人,相当于今天北京户口,不过那年月北京户口不值钱,所以苏秦家庭很是贫苦,跟哥哥相依为命。后来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后,他揣摩天下大势,认为秦国势头很猛,应该是能施展抱负的地方,就跑去向秦惠文王推销自己。可惜他去错了时候,那时候秦惠文王为了安抚国内的保守势力,刚好把商鞅给杀了,正对外国人看不顺眼的时候,自然不可能接纳苏秦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辛苦找工作却被拒之门外,所以苏秦一下子就垮了,恹恹地回到故乡,一路上盘缠都花干净了,几乎乞讨着回到家的。
然而更悲惨的事发生在他回家之后。一个人在受到打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和安慰,可这一切苏秦都没能享受到。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受伤的心灵回到家,结果老婆看见他潦倒归来,压根就不搭理他,直顾织布,理都不理他。他跑去向正在做饭的嫂嫂讨口吃的充饥,可嫂嫂假装听都没听见,也是不搭理他。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竟然被人如此看轻,苏秦羞愤得几欲自杀。
成功人士的秘诀也无它,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言放弃而已,苏秦就是这样。苏秦在家里苦苦想了好久,仔细研究天下大势和君王们的心理,想到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铁锥狠狠地扎自己的大腿,扎得血肉模糊的。公元前333年,苏秦再次出发。这次他改变了策略,先去的燕国,他向君王阐述了天下大势,讲明了当前的危机是秦国强势的危机,经过改革后新生的秦国正给中原的各国以强大的压力。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是马上停战,修订安保同盟,共同对付秦国的强势。这一见解说到了君王们的心坎里,各国君王都同意了他的这一看法,任命他为特别大使,纵约同盟。经过连锁介绍,苏秦联合了燕、韩、魏、齐、楚等国,并出任六国的宰相,注意,这不是一国的宰相,而是六国的宰相。苏秦终于站在了人生的最顶峰。
当苏秦鲜衣怒马经过周王国的时候,乡亲故里都纷纷到路边来欢迎他。曾经给他气受的嫂嫂也匍匐在路旁,大气都不敢喘一口。苏秦下马扶起嫂嫂,问她:“你从前怎么会那样轻视我?而今天又为何这样恭敬?”嫂嫂老实回答:“因为你今天地位又高,钱也很多。”悲哀吗?不,这就是一个人性的弱点。当全世界都充满势利眼的时候,不要因别人轻视你而去烦恼,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挣钱,以后用钱砸在那些势利眼的脸上,再看他们的嘴脸。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现在说说张仪。作为同门师兄弟的张仪,家庭出身也比苏秦好不到哪里去,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张仪的策略跟苏秦正好相反,他是先从诸侯国下手的,但是结果都一样,也是被人拒绝,然后就回家蛰伏。当他听到苏秦官拜六国宰相的时候,哈哈大笑说:“我的机会来了。”张仪马上赶到秦国,对正在焦头烂额的秦惠文王阐述了一番应对“合纵之计”的对策,马上博得了秦王的信任和好感。
张仪的破解之法也很简单,就是“连横”。针对苏秦从北向南游说诸侯国组成同盟对付秦国,张仪就从东向西游说诸侯国,施以小恩惠和让步,各个击破他们之间脆弱的联盟。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联盟和承诺,最可靠的是利益。即使在公元前300多年,这也是真理。
张仪率先向魏国示好,同意秦国退还从前侵占的7个城市,魏国面对这样大的诱饵,自然不舍得放过,毅然脱离了合纵,并且在秦的鼓励下,还联合齐国向赵国发动攻击。这脆弱的合纵就这样在成立一年之后就瓦解了。贪图小利的魏国其实最后什么也没得到,秦国拒绝归还协议中归还的土地,魏国盛怒之下攻打秦国,结果以失败告终。基本上秦国有利用这样不兑现的承诺引得诸侯国之间自己纷战不休,彻底破解了诸侯国间的3次合纵战略,诸侯国都恨死张仪了。
鬼谷子的弟子好象都是相互不买帐的,而且偏偏都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的好戏,相信双方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鬼谷子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导演,默默在幕后导出了一幕一幕的好戏。不过,战国间的大戏这才刚刚开始。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五十八话:儒家思想引发的政治闹剧
    尽管儒家的老大孔子在各国间穿梭“累累然若丧家狗”,在官职的谋求上一无所获,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招了一批好弟子,在他身后迅猛地把他抬上了圣人的高位——具体事略参见李零先生的《丧家狗》,确实写得非常的棒——这一事略教育我们,一个好汉三个帮是永不过时的真理,一定要培养带一帮得力的下属。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里面再怎么样也能挑出几个能成事的。
当时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改革,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这让周边的国家深感威胁之余又不得不心生艳羡,这其中就有一个新即位的燕王哙。国家发展,要富强,这想法本身没错,这也是任何一个君王苦苦追求的目标,可问题是燕王哙庙没开错,和尚请错了。他别的不看,单单把目光放到了儒家思想上。
我们前面关于儒家的故事就说过,出于职业的需要,儒家总是强调今不如古,世界上最美好的时代就是尧舜时代。他们把尧舜时代连续三十年的水灾,死人千万的史实一笔抹杀,忘记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朴素真理,着力渲染尧舜的道德情操,特别刻意强化所谓“禅让”,认为道德才是治国之根本。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燕王哙这个白痴君主就真的听进去了。
当时燕王哙是任用子之为相,在苏秦的兄弟苏代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下,对子之无比的信任,他忘记了苏代的兄弟苏秦跟子之是儿女亲家的关系,这样子帮衬子之,这苏家人难道真是出于公心吗?但是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猪的差别要大得多,白痴君王燕王哙就真的听信了苏代的鬼话,怎么看子之怎么顺眼了。
要就看他顺眼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燕王哙还听信了儒家关于禅让的鬼话,一门心思琢磨着要怎么样让自己也名垂青史,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思虑再三,燕王哙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他要禅让王位给子之。君王有这个意思,下面自然有人要顺着这毛向下捋了。一个叫鹿毛寿的大臣对燕王说:“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这就彻底消除了燕王哙心里的最后顾虑,既能得到美名,又没有什么实际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可问题是子之不是许由,眼见着这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就欣然接受了燕国的大权。可燕王哙还是不大放心,留了一手,自己还保留了部分君权。过了几天,又有说客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这一席话说得一心想当尧舜的燕王哙惭愧不已,在狠斗私字一闪念之后,毅然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当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燕王。而燕王哙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我实在不知道当时燕王哙当时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今天看来基本上近似于脑子进水了。不过,我还是要为当时的人们那种理想主义,以及那种为了理想而愿意做一切付出的行为表示由衷的敬意。
子之或许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他绝不缺乏一个政治人物应有的手腕和谋略。他知道自己这王位是怎么来的,所以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燕王哙的政治影响,同时注意对太子势力的反扑。太子平本来好好的王位继承人,因为老爸一时头脑发热而丢了唾手可得的王位,这能平衡吗?于是就串通了国内的反对势力如将军市被一帮,准备谋反。
这事不知道怎么被齐国得知了,齐国的诸位将领纷纷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实际上就想在燕国做一次政治投机行为。
有了齐国的鼓励,太子平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在将军市被的带领下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但是这个什么狗屁将军也缺乏军事才能,打了好久居然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其实我也非常好奇这一段历史,是什么让两个同盟者翻脸?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汗……这个将军也当得够窝囊的,打谁都打不过,死得还那么窝囊。国内政局动荡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这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去看看非洲和中北美小国政变的记实就知道了。这次政变造成了几个月的动荡和混乱,老百姓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都非常恐惧,百官也都离心离德。
孟轲出现了,也就是历史上儒家的另一个圣人,被称为“亚圣”的。他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这一席话真是讽刺,投机就投机了,还拉上周文王、武王垫背,这儒家可真够虚伪的。当了婊子还非要立块牌坊在那里,够恶心的。
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等于是敞开大门欢迎来搞。糊涂蛋燕王哙死了,齐军大胜。燕子之死后两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这一出由儒家思想导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