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

第22部分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第22部分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朴,一心想继承父业,不负父望。
艰苦贫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T 型车使福特成为百万富翁。他请人设计并建造了日耳曼城堡式的庄园,包括巨大的室内游泳池、保龄球道、娱乐室。但他仍记着古老的谚语,将它刻在壁炉的柏木架上:自己劈柴,将使你热身两次。
1924 年,问世长达16 年之久的T 型车,魅力大减。虽然公司每10 秒钟就能生产一部T 型车,但大多数人们已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汽车。福特汽车市场占有率连年下跌。
福特公司强有力的对手之一,通用汽车公司此时显露端倪,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在工作会议上指出:“汽车工业的新阶段已经到来,消费者的目光正从简单适用的车子转向漂亮、舒适、高性能的汽车。因此,滞留于往日的成功必将被时代抛弃,我们必须尽快决策,在新阶段才能独占鳌头。”通用公司将轿车车型和颜色的决定权交移到车身造型设计师手上,工程师则更注重机械设计的改良。未出两年,通用汽车的销售额猛增,尤其是名为雪佛兰的轿车成长惊人。福特汽车显然已失去霸主地位。
已经身为总裁的埃兹尔心急如焚,经过长时期考察,他发现公司不但行政管理远远落后于时代,而且自从生产T 型车后,再也没有产品的更新换代。埃兹尔和亲密助手厄尔内斯特·坎茨勒重新设计了一种T 型车,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年愈60 的老福特看着设计图纸,轻蔑地一笑:“T 型车有什么缺点?你们告诉我,它有什么缺点?!”
坎茨勒赶紧递上一份报告:“福特先生,这是我写的一份备忘录,对T型车做了一些探讨。您总是教导我们,要么前进要么后退,而我们目前的状况正是停滞不前,竞争却越加激烈。”
“你给我住嘴!”老福特怒吼道,“你们懂什么!把这些烂玩意儿统统给我扔出去!”他抓起埃兹尔的草图和坎茨勒的备忘录,使劲抛出门外。两位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了。老福特一屁股坐入靠背椅,对着空无一人的大门吼道:“T 型车有什么缺点?!”而后他低下声音,双手捂面,自语道:“它唯一的缺点,就是人们不再买它了。”
公司经营日益困顿,埃兹尔潜心研究新车型,幻想着有一日能说服父亲。坎兹勒着重改组公司内部机构,将往日混乱的生产局面整理得有条不紊。他有周密的预测和调度计划,在福特公司首创了生产控制部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生产经理”。可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一切革新令一个人视他为眼中钉,这人正是索伦森。作为公司的开创者,索伦森有不可泯灭的功绩。时过境迁,老福特怪异好怒,索伦森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一味顺从福特,深得福特欢心,将主管大权交给他,索伦森在公司内可谓一手遮天。当他忽然发现坎茨勒在工厂的影响日趋扩大时,便心怀嫉恨。由于他深知埃兹尔虽身为总裁,但并无实权,因此暗中告了坎茨勒一状。索伦森说:“据老夫观察,坎茨勒不仅是总裁的助手,已经成了埃兹尔的心腹和耳目。您有几次召见埃兹尔,都是让坎茨勒给挡了,他说总裁下厂房了,其实,埃兹尔去其他公司做什么考察去了!”
老福特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怪不得埃兹尔总出新花招!那小子还写什么备忘录!索伦森,明天就不要再让他出现在公司里!”
埃兹尔无力挽回助手的离去,他孤独无靠。自小仰慕的父亲变得不可捉摸。老福特的奇怪脾气常常令属下无所适从,他有时发现某个雇员正违反公司规定,大嚼烟草,他不是上前指出员工的错误,而是稍稍站到其背后,突然狠狠地拍他一下,使这个雇员吓得不由自主吞下了烟草,待回头一看,登时两眼发青,而福特却指着呆傻的员工歇斯底里地纵声大笑。另有一次,他路过一间办公室,看到里面坐着一名员工,正对着一堆小山似的来信发愁,福特便冲上前去,抱起信件,往废纸篓里一扔:“告诉你,最好的解决办法,放你一天假!”年轻的员工被惊得不知如何是好。对福特如此这般的怪脾气,老工人们都怀恋着那位曾与他们一起起早贪黑,每日都出现在生产第一线的福特先生。然而,那个知难而进、因人善用、通情达理的福特已去而不返了。他的故事传至街头巷尾,多少年前的“美国英雄”,已变成“全美最大怪人”。老福特长年花钱雇人致力于对黄豆的研制,设制出一套黄豆大餐,从饮料到主、副食品,均为黄豆制品。老福特强令每位主管人员中午均到用餐室,与他同享黄豆午餐。每日餐桌上出现的却是一张张苦脸,食品味道单一,难以下咽,雇员们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忍受着饥饿完成下午的工作。只有一人大赞黄豆餐美味,这人并不是索伦森,而是夜间警卫队长哈里·贝内特。哈里·贝内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入厂任职,他有强壮的体魄,机敏的头脑,不多时,他就发现了上层的明争暗斗。于是全力巴结索伦森,并抓住每一个在福特面前表现的机会。福特终于记住了他那淡红的头发,经常是午餐一完就拉住他闲聊。贝内特有一肚子黑社会的故事,把老福特迷得天天想听。贝内特利用福特对他的信任,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以保安的重要性为由,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司和厂房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耳目,他的爪牙可以以各种名目殴打工人,贝内特本人经常代表福特开除工人。直到1935 年,美国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贝内特才有所收敛。但在另一方面,他更多地干涉着工人的自由,借口均是为公司的治安工作。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亨利·福特支持贝内特将工厂管理成一个集中营。工人的一切举动均受到贝内特监视,入厂前,要详细搜查外衣及饭盒,以确保没有传单流入厂内。工作时,不准坐着,不准蹲着,更不能交头接耳。甚至在卫生间里也安排了耳目,窃听工人们有没有抱怨。埃兹尔提出以谈判的形式解决工会提出的问题,遭到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完全相信贝内特有能力镇压工人。果真,底特律各大工厂均发生了工人罢工,唯独在福特工厂里工会没有形成气候,贝内特将一切都扼杀在襁褓之中。
贝内特在福特眼中取代了一切人的位置,甚至超越了亲子埃兹尔。与贝内特同龄的埃兹尔深感自己多年怀才不遇,他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不信任,越发郁郁寡欢。疲惫、郁闷伴着埃兹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49 岁就被胃癌夺去了生命。
老眼昏花的福特更视贝内特如子,欲将总裁大权交予他,遭到持有大量股票的儿媳的不满,老人方才作罢,自己又出任总裁,将贝内特安插进董事会,还买了别墅赠他。
贝内特如日中天,不可一世,连老将索伦森也被他踩在脚下。然而,他打错了如意算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年轻人被他忘记了,那就是埃兹尔的长子,福特家的长门孙——亨利。埃兹尔临逝前,曾密约挚友坎茨勒,嘱咐好友,一旦他撒手而去,就将亨利召回,掌握公司权力。他相信,远在异地服兵役的爱子亨利有这份魄力和才能。
时年26 岁的亨利精力充沛,他早已关注公司的命运。父亲丧事完毕后,他即搬入父亲的办公室。祖父对他的到来不以为然,贝内特则虚情假意地帮助亨利。亨利在外面联络了3 名优秀助手,调入公司任职。接着,他们将贝内特的爪牙逐个开除。然后,亨利直逼祖父:“签署文件,给我公司总裁的位置,我要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能够进行我所希望的任何变革,给我这样的位置!”
老福特对此要求坚决抵制。气愤已极的克莱拉强忍泪水:“你不答应孙子的要求,就意味着公司的倒闭,家庭的瓦解,你明白吗?!”儿媳埃莉诺也不得不以威胁的口吻对公公道:“如果您不准亨利担当此任,我将把从埃兹尔手里继承的股票全部卖掉!”在家人的威逼利诱下,老福特长嘘一口气,才签了字,答应了孙子的要求。
濒临破产的福特汽车公司在亨利手上一点点起死回生,年轻的福特继承人由此又谱写了一部新的传奇。
正是:终生业终遭厄运,力挽狂澜待后生。
20 年代末,福特公司与千千万万美国企业一样,被卷入经济大萧条。欲知危机详情,请看官少安毋躁,且待续叙下回。
第十六回 罗斯福人残志坚 连环计起死回生阴云密布夜沉沉,众生失魂望天门。
总统漫布天罗网,锦囊妙计巧脱身。
一个农民手扶锄头仁立田野,带着迷惘又充满希望的表情,抬头仰望着天空,天上罗斯福驾驶着飞机,面带笑容,机翼上两个大字“新政”闪闪发光。
这是画家罗林·科尔比于1932 年为罗斯福竞选总统所绘制的一幅漫画。
它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人民当时的心态:期盼着一个救世主的降临。1929 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濒临崩溃,工业生产总值下降近一半,8。6万家企业停产,大部分银行倒闭。到1932 年,农业总收入从119 亿美元减为53 亿美元,国民收入从878 亿美元降为1933 年的402 亿美元,人们的薪金下降40%,1/3 的工人失业,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国家危在旦夕。在任总统胡佛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每况愈下,老百姓怀着换一个人试试的想法,把选票投向罗斯福。也有的人佩服他身残志坚,相信他定会有救国之灵丹妙药。投票结果,罗斯福以57。4%的选票获胜,成为美国第32 任总统。
罗斯福真能有什么妙方吗?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明白。选票揭晓后,他兴奋不已,立即从民主党总部赶回家中。老母亲在门口迎候,热烈亲吻拥抱儿子。儿子对母亲说:“这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他叫人取来好酒,不顾医生的禁令,与家人开怀畅饮。
进入卧室后,儿子扶他上床。罗斯福因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而双腿瘫痪,治愈后仍有残疾,严重时只能坐轮椅行走。当儿子弯腰道晚安时,罗斯福仍很激动:“你是知道的,我一生中只害怕一种东西,那就是火。可是,不知怎么,今天我觉得心里害怕的是另一样东西。”
“你怕什么呢?父亲,是不舒服吗?”
“不,我害怕的是,也许我没有精力做好这份工作。”说完他请儿子为他向上帝祈祷。
次日清晨,秘书送来成堆的电报和电话记录,都是向他表示祝贺的热情言语。罗斯福振作精神,心中又充满信心。一年的忙碌仍历历在目:拖着病腿行程约1。3 万英里,发表大小演讲83 次。还时时遭到竞选对手胡佛的谩骂:“让罗斯福当选总统,城镇的大街上会长满杂草,万顷良田会蔓莠丛生,变得一片荒芜!”当时,罗斯福无暇回击,似乎充耳不闻。今日,他稳操胜券,罗斯福暗发誓言:“我一定要实行新政,要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饭吃。”
1932 年6 至7 月,正当两军对垒,总统竞选白热化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组成“索取补偿金远征军”,从四面八方汇合成两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华盛顿。他们选出代表要求总统接见,但遭胡佛拒绝。愤怒的老兵决定在首都安营扎寨,他们用木板、硬纸箱和破布搭起帐篷。胡佛下令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调集军队前去镇压。面对坦克、机枪、催泪瓦斯和骑兵,手无寸铁的示威者步步后退,直到被驱散,赶出首都。冲突中,老兵伤亡惨重,棚户区也被付之一炬。
惨无人道的镇压无疑使胡佛更加丧失人心,而对目睹这一切的罗斯福,则是一声响亮的警钟。1933 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老兵们重整旗鼓,返回首都,再次要求发放抚恤金。罗斯福将枪弹换成了微笑,首先派亲信把示威者安置在一个旧兵营住下,由政府提供伙食。然后召开会议,听取内阁意见。最后,派夫人埃莉诺亲自出马,深入老兵军营。总统夫人亲临食堂与老兵交谈,问寒问暖,同喝咖啡,共唱老兵喜爱的歌曲《漫长的历程》。两小时的会面,一直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受宠若惊的退伍军人感激涕零:“胡佛派来了军队,罗斯福派来了夫人!”
1933 年3 月初,51 岁的罗斯福正式走马上任。在就职演说中,他向人民如实通报面临的严重困难。他还以满腔热情鼓励民众:“我们真正的使命不是要别人侍奉,而是为自己和同胞们服务。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性努力时的激情。务必不能再忘记劳动带来喜悦和激励,而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
然后,罗斯福严肃提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安排人们工作”。他说:“如果明智地、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这就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他告诫全国,“不要畏首畏尾,要大胆正视今天的情况。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东西就是我们自身——一种莫明其妙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会把以退为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最后,罗斯福充满信心,向人民保证:“这个伟大的国家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它一定会复兴和繁荣起来。”
会后,有人议论,如果罗斯福能当个称职的总统,他将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载入史册。否则,他将会作为最糟糕的总统遗臭万年。罗斯福得知后,严肃地说:“如果我失败了,我将成为美国最后一个总统。”他已破斧沉舟,准备背水一战。
罗斯福任职伊始便开始了“新政”的各项措施。从1933 年3 月9 日至6月16 日共出台15 项重要立法,史称“百日新政”。这是他采用国家干予经济的手段医治大萧条的初步尝试。他把经济举措比喻为打橄榄球,首先确定对付对方的总方针,但具体的每一步如何进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给自己立下信条:以试为先,行不通,再改弦更张,直至成功。
“新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 年为第1 次“新政”,是把美国经济从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由国家调整的计划之中。1935~1939 年为第2次“新政”,美国实现了进步运动的目标。
“百日新政”对症下药,来势凶猛,从金融开刀。3 月6 日,罗斯福执政的第3 天,即下令全国银行“休假”。9 日,由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