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

第25部分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第25部分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呀,他是对的,他说得对。”罗斯福仍停留在与霍普金斯的谈话。
“可,我是怎么说的?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不能那样做。真荒唐!”他用拳头在桌子上狠狠一捶。“国耻”使罗斯福心胆俱碎。
第2 天,他在儿子搀扶下,走上国会讲坛。他环视会场,两院议员、内阁成员、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各国外交使节把众议院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二层也座无虚席。罗斯福讲话后,两院分别表决通过,美国决定对日宣战。从此,美国正式为反法西斯的正义之举而战。
埃莉诺知道,此时响应丈夫发出参战号召的最好行动,莫过于支持儿子们参军。他们夫妇共有5 个孩子,其中4 个是儿子,最小的已经25 岁。四兄弟全部上了战场,两人在海军舰艇服役,一人为海军陆战队员,另一人为陆军航空兵。后来,3 人立功受勋,分别被提升为少校、上校和准将。唯一的女儿安娜在战时担任父亲的私人秘书,曾陪同其父出席雅尔塔会议。埃莉诺为孩子们的勇气和才华感到骄傲。她常常想起三儿子说过的一句话:“在美国没有皇族家庭,只有杰出的家族”。不错,这个“杰出”称号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的奉献。
宣战后,埃莉诺本人也行动起来。她布置白宫管家购置战时灯火管制所需的蜡烛和窗帘等物品之后,外出一周检查备战工作。她特别关照医院不仅要搞好军事医务,而且要注意困难时期少年儿童的健康卫生工作。作为总统夫人,埃莉诺要陪同罗斯福参加许多应酬。1942 年的一天,罗斯福问妻子,是否愿意到英国去访问。这使埃莉诺立刻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访时每次都提到罗斯福应该去英国一趟,一定是要她作为夫人陪同,便问:“你终于决定去了?准备什么时候起程呢?”罗斯福笑了起来,向她挤挤眼睛,一摆手玩皮地说:“不,我不去,我不去。这回要请你自己去。”
原来,英国王后伊丽莎白早就派人前来向总统试探,看看夫人是否有兴趣赴英考察英国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罗斯福本人认为这项建议很是可取,随即作了肯定答复。他心中有数,几十年来,只要他需要,埃莉诺为他赴汤蹈火都在所不惜。这方面,夫人是无可挑剔的。相反,罗斯福在内心深处却自感有愧于她。
罗斯福对夫人说:“你去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妇女工作不是你的老本行吗?我还等着你回来也搞点什么呢。第二件事,要替我去看望驻在那里的美国军队,他们很快就要进发北非了。怎么样?”丈夫的要求就是命令。埃莉诺笑着说:“只要你觉得这些事情很有必要,我一定愉快地前往。”
1942 年10 至11 月,冒着阴冷的天气,罗斯福夫人在英国各地进行参观,代表总统看望美国军队时,当她得到机会与二儿子埃利奥特作短暂见面时,这位30 出头的空军驾驶员,见了母亲还像个孩子,只报喜不报忧,说他已被提升,马上要飞往非洲作战,他如何兴奋等等,滔滔不绝。母亲高兴地频频点头,“他真是个孩子气十足的大男人。”当孩子与她亲吻告别时,埃莉诺强忍着聚别匆匆的悲痛。儿子转身一走,她的泪水便夺眶而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曾为丈夫和弟弟担过心,而现在,四个儿子全在前线,埃利奥特每次飞上天又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将近60 岁的母亲,埃莉诺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她明白,“第一家庭”必须在战争中身体力行,总统向全国的号召才能使人信服。
罗斯福曾在年轻时就开始从政,担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助理海军部长,但从1921 年生病之后,他有些消沉。在那些年代,埃莉诺肩负着繁重的家务,照看5 个孩子,还要帮助丈夫恢复体力,练习走路,同时,她想方设法鼓励丈夫再度从政。她是美国第26 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而这位总统是罗斯福从小崇拜的偶像。
在美国,妇女出嫁后,一般改随夫姓。埃莉诺是唯一一位与总统同姓的总统夫人。罗斯福家族很富有,早年就分为两支,一支住在纽约州奥伊斯特湾,埃莉诺和其伯父属于这个分支。另一支住在纽约州的海德公园村,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母亲属于这个分支。西奥多晚年时,富兰克林已经当上了助理海军部长。他鼓励侄女婿说:“这才是你从政迈出的第一步,你要像我一样,当纽约州长、副总统,直到总统。记住,要珍惜本家族的姓氏。”晚辈果然不负所望,可惜伯父没能活到这一天。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前者,伯父,一般被称为“老罗斯福”;后者则为“小罗斯福”。言归正转。美国宣战后,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向全国发出总动员。
“我们已经参战了。我们全国人民都彻底地卷进去了。我们正在为国家的生存而战,为将来的生活而战。”他号召各党派消除斗争,全力进行合作,他提出当前的目标是“团结全体人民,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
美国参战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1939 年9 月1 日拂晓,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从此开始了长达6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德国发动战争后,很快攻下北欧两国并席卷欧洲大陆。1940 年6 月下旬,法国政府投降,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举起“自由法国”的旗帜,声称“我们只输掉了一场战役,并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戴高乐并组织海外法国人抗击法西斯。英国政府旋即与“自由法国”建立同盟关系。当法西斯不可一世、称霸欧洲时,英国奋起抵抗,伦敦和许多大城市均遭到德军轰炸,损失惨重,英国多次向美国呼吁援助。美国又作何反应呢?其国民由于历史原因,一向对英国存有戒心,加上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影响,他们对国父华盛顿关于“不参与欧洲事务”的教诲世代铭记。这次,美国政府除“租借”给英国一些旧战舰外,便摆出一付“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的姿态。
直到1940 年12 月,英国几乎弹尽粮绝,难以支持,首相丘吉尔再次求助于美国时,罗斯福才彻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全美国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如果英国崩溃,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竭尽全力生产武器和军舰。”美国各地开始行动起来,政府又决定向英国支付巨额贷款。这样,美国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力量雪中送炭,实际上等于不宣而战。
1940 年9 月,正在各地横行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此后,他们把战火扩大到东南欧和北非地区还不算,居然于1941年6 月,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在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长约2000 公里的战线上,兵分3 路,以海陆空三军同时出击。由此,苏联人民投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希特勒妄图在3 个月内攻占莫斯科,然而,他们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侵略计划彻底破产。当年12 月,苏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攻,到1942 年初,消灭德军16 万余人,解除了敌人对莫斯科的威胁。但德军主力依然存在,从1942 年春,苏联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全面牵制了德军的主要兵力。
苏联遭到德国进攻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立即表态,要给苏联一切支持,但是又迟迟不见行动。苏联几次要求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英美却各打自己的小算盘,回避斯大林的要求。英国认为自己已付出很大代价,唯恐国力消耗过多大伤元气。美国虽被1941 年12 月的珍珠港事件逼上了战场,但它急于向日本讨回面子,对于欧洲战场则指望苏联支撑的时间越长越好。1942 年初,英美许诺在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事实上却在策划北非战役。11 月,美英军队在北非登陆。罗斯福老谋深算,得意地说:“如果美军一开始参战就在法国开辟战场,一来法国政府不支持,二来德国力量很强,恐一时难以取胜。而非洲是德、意力量薄弱之地,我们容易做到旗开得胜。否则,美军士气就会未战先衰。”
1942 年夏、秋,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两次胜利。在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败山本五十六指挥的日军海陆空三军部队,以少胜多,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转折性胜利。从8 月至第2 年1 月,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配合,在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苦战,结果全歼日军,大获全胜。
到1943 年2 月初,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歼敌30 多万。
此次大捷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德军被迫转入防御和撤退,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对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一个有力的敦促。
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1942 年6 月,苏联外长曾前往美国与罗斯福商谈关于第二战场的问题,经磋商,苏美达成协议,在年内盟军由英吉利海峡向法国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国还决定向苏联增加武器供应。但是,当苏联外长手持这份苏美声明前往伦敦,征求英国同意时,丘吉尔只原则上表示可在秋季进行登陆准备工作,没有许诺开辟第二战场。此后,美英商定1942 年秋天在北非登陆。盟军进攻北非的目的是控制从红海到大西洋的通道,切断法西斯的后路。
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受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委任,担任盟军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司令部设在伦敦。北非是法国的殖民地。盟军设法取得法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的支持,使驻北非法军与盟军合作。盟军部队在北非西起摩洛哥,东到埃及的各国土地上均进行过战斗。就在大局基本已定,盟军胜券在握的形势下,1942 年12 月初,美英苏3 国领导决定在摩洛哥西部港口卡萨布兰卡(今达尔贝达)举行会议。艾森豪威尔负责会议准备和安全保卫工作。开会前,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处在关键时刻,亲临前线的斯大林未能前往卡萨布兰卡。这次会议于1943 年1 月中旬举行了10 天。美国军方主张在法国北部登陆,但罗斯福本人支持丘吉尔提出的计划,护大地中海战事,攻打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最后,会议决定采取英国方案,并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总司令。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极力促成了法国两股力量的谅解,迫使担任法国解放委员会主席的戴高乐从伦敦来到会上,与法属北非军政首领吉罗达成合作解放法国的协议。这一结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1943 年5 月,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秘密会议,决定继续与苏联合作,争取德国投降,支持中国作为对日作战基地,还决定了地中海战场的任务,并计划1944 年春实现在法登陆的目标。
同年夏天,盟军在斯大林格勒大捷鼓励下,只用1 个多月便攻下西西里岛,接着向意本士进军,迫使意大利政府投降,并反戈一击对德宣战。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使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1943 年10月举行的苏美英外长会议上,中国被邀请共同发表了《四国宣言》。宣言对共同反击法西斯、结束战争事宜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原则意见,为后来联合国的建立打下一定基础。随后,中国首脑出席了11 月举行的开罗会议,与美英首脑商谈打击日本的作战计划。
开罗会议刚结束,11 月底美英苏3 国首脑便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首次会议。会上,主要研究了对德作战计划,就久拖未决的第二战场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期大林坚持盟军应从法国西部或北部登陆,从西面打击德国,苏军从东面进攻德国,形成夹击局势,最后将其消灭。丘吉尔鼓励在南线作战,从地中海、意大利等地向北推进。罗斯福则同意斯大林关于南线作战易受阿尔卑斯山阻碍的观点,出面对苏英进行调解。最后,会议终于达成协议,决定盟军于1944 年5 月初发动在法国北部的登陆战,同时在法国南部进行一场辅助战役。此次会议还就战后如何分割德国,以及波兰国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自从1941 年6 月苏联参战以来,它呼吁开辟第二战场已经近3 年,美英只作安抚苏联的姿态,却不见诸行动,他们将此事从1942 年拖延到来年,又推到1944 年。斯大林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曾愤慨地写道:“开辟第二战场的一再推迟,以及听任我军遭到如此重大牺牲而仍然无法指望得到英美军队的有力支持,这两个事实在苏联人民和军队中产生的印象极坏,难道还要我说吗?”
德黑兰会议之后,盟国西北欧远征军最高统帅的重任又落到艾森豪威尔的肩上。他离开地中海战区,迅速来到伦敦,组建司令部。1944 年春,代号为“霸王战役”的法国登陆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盟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给德军以假象,似乎盟军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肯特,其舰队向英法之间最狭窄的多佛尔—加莱地区聚集。然而,为迷惑敌军,艾森豪威尔带领指挥部官员亲自察看地形,又考虑到海浪和风速,以及海滩地势,最后选定登陆地点在法国的诺曼底,这是地处勒阿佛尔和瑟堡之间的长约50 英里的几个海滩。
就在德国人相信盟军的登陆地点在加莱一带的情况下,1944 年6 月6 日凌晨,盟军向诺曼底大举进军。3000 多架飞机从英国20 多个机场起飞,将3个空降师运入法国北部。美国的1000 多架飞机对德军海岸工事进行了毁灭性轰炸。天亮以后,运输舰已将登陆部队送至海岸,盟军同时从几个滩头强行登陆。经过一天战斗,当日晚,盟军的10 个师及重型装备和武器已在法国大地上落脚。一周后,登陆的几个滩头已连成一条牢固的阵线,共计登陆32万余人、5 万余辆各种车辆、10 万多吨物资,创造了世界奇迹!
在1 个月的时间里,盟军打得十分艰苦,一来是德军调兵遣将,负隅顽抗,二来天气多雨,加上沿海地区遍布沼泽,使盟军步履维艰。直至7 月中旬,盟军才得以向腹地的德军发动攻势,经过1 个月的包抄围剿,歼灭和俘获德军共计40 多万人。至8 月25 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之战大获全胜,德军举旗投降。其间,法国游击队密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